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评论马丁·路德

5已有 1266 次阅读  2021-09-11 20:32
看看了一部2017年的纪录片,Martin Luther: A Return To Grace,马丁·路德:回归恩典,就评论一下。

中学学历史,只能学到马丁·路德是伟大的宗教改革家这样的片言只语。但是历史以及政治课本很荒唐,声称宗教是统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那么,能说宗教改革家伟大吗?并且,历史课并没有说明基督教,那么讲基督教改革家有什么意义呢?广而言之,历史课本只能教现成结论,有的结论还是错的,而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改革者通常被迫害,或者专制政府无法无天胡乱行政,却总是打着改革的旗号。所以中国几乎没有真正的改革家。

但是,我对马丁·路德一直感兴趣,只是没有去详读其生平。现在看到纪录影片讲述生平梗概,就看完了。感到他是一个革命家,只是他并非想同梵蒂冈天主教决裂,再加上德国人比较实用,别人就称他为改革家。了解他的生平,可以学很多东西,而中国的历史教法,却只会让人知道一些人名地名事件,形同虚史。

1483年11月10日,马丁·路德生(Martin Luther)于神圣罗马帝国萨克逊领地,他的的父亲汉斯·路德(Hans Luder,后改名Luther,1459年—1530年)是承租铜矿场和冶炼场的矿主,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通常说英德是盎格鲁-萨克逊语系。那是因为公元5世纪时罗马帝国解体,居住在英格兰的原属帝国居民打不过入侵的维京人,便雇佣属于现在德国北部的盎格鲁和萨克逊人帮助打仗,结果盎格鲁和萨克逊人赖在英格兰不走,反倒侵城略地,后来统一英国。
由此可见,萨克逊这一地区,是出现能人的地方。我不是说能人一定是好人。但是,一个地区能人辈出,自有其文化民俗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当地不是阶级压迫性别压迫之地,或者说自由造就能者。
虽然说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最为经典,可是,法国的阶级划分早已存在。明明马丁·路德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但是,我的感觉是那个时代在德国仿佛就没有这样一个概念。不像法国,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农民,工匠,分得很清楚。有时分得简直过分,比如,20世纪的哲学家萨特,父母只是出身于富裕的知识份子家庭,萨特仿佛感到这是一种原罪,不时自我批评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这个理念后来出现在法国,可以说是因为法国的阶级不平等在此之前很严重。以笛卡儿的才华,在第17世纪也进不了索邦大学(当时最好的神学院)教书,一方面因为法国天主教很保守,另一方面,法国的阶级壁垒更加厚重,主教往往是世袭贵族,例如首相黎士留。
马丁·路德哪怕在做天主教徒时就能晋升到很高的地位,这是法国的平民哪怕是资产阶级子弟无法想像的。

毕竟是资产阶级家庭,又是家中长男,马丁·路德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小时候读书应该类似于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描述。下面几段学历摘自维基。
1488年,还不到6岁的路德就进入了当地的拉丁文学校曼斯费尔德小学就学,学校非常严格。路德后来称他的早年如同炼狱,回忆这段求学的历程曾说:“学校如监牢,教室如囚房,老师像残暴的狱卒,学生像马厩的驴子。”

1497年13岁那年,路德在马格德堡待了一年,教导他的是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共同生活弟兄会(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的教士。

1498年14岁,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大城爱森纳赫方济会办的圣乔治拉丁文学校就读。爱森纳赫是路德母亲的家乡,路德也在一旁的圣乔治教堂聚会,并参与诗班的服侍,路德很喜爱音乐,还与其他的孩子们共组了一个唱诗班,到别人家里演出,赚得一些小费。(爱森纳赫也是一百年后大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出生地,巴哈也在圣乔治教堂受洗,并参与它的诗班,后来同样就读圣乔治拉丁文学校,这间学校至今还在)。

路德优美的歌声和真诚有礼的态度,得到乌尔苏拉·科塔(Ursula Cotta)的注意,乌尔苏拉是路德的远房亲戚,她的丈夫是爱森纳赫的市议员,父亲曾是市长。乌尔苏拉看出路德的天分,注意到他认真投入教会服侍,于是和丈夫邀请路德住在科塔家,照顾他们幼小的孩子,科塔家提供免费的食宿与家庭式的温暖给异乡的路德,有人形容,真挚温暖的乌尔苏拉就像是路德的第二个母亲。

路德这三所学校专注于所谓的“三艺”:语法,修辞和逻辑,他受益匪浅。他对拉丁文、修辞学、逻辑学、神学、音乐的知识,都是在那时候打下的基础。而路德对爱森纳赫的老师也很敬佩。

1501年,17岁的路德进入图林根有名的爱尔福特大学哲学系就学,开始的时候他在班级里面排名很低,但他非常用功,渐渐名列前茅,于1505年取得法学硕士。路德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13世纪托马斯·阿奎纳开始成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逻辑和实证,但路德渐渐觉得上帝的爱和上帝的启示对于人认识上帝更重要。学校里的教授教导学生不要崇拜权威,要自己实证,这一点路德后来是充分发挥了。路德后来对埃尔福特大学也评价甚低,称之为酒吧和妓院,学习尽是死记硬背,属灵贫瘠。路德那时就是一个很敏感、很情绪性的少年,这种个性对他的发展影响很大,促使他后来要迫切地寻求人得救的确据,进修道院、研究《圣经》,都与此相关。

虽然他对自己所受教育评价不高,可是,实际上,欧洲贵族从古罗马时代就是这样学的:语法,修辞和逻辑。到中世纪更加上《圣经》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可以说什么都学,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产生了路德,笛卡儿,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当然,从儿童时学那么多语言,强度很大,可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就是二十岁以前,中世纪时人的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那么,15岁以前要高强度学习才能成为大学问家。自然,不必人人如此,很多人文盲一生,也是更常见的情况。路德毕竟是语言优秀,才能著作等身,他写的文字大约有一百万字吧,因为发行量大当时欧洲的印刷品有四分之一是他的作品。
马丁·路德的父亲可能经常需要就工场之事打官司,希望他成为律师。实际上,这也是古罗马传统,当律师,是从政必由之路。多少杰出的文人贤哲,也是从学法律转为治文或者从法律转为哲学:皮特拉克,薄迦丘,蒙田, 孟德斯鸠,笛卡儿,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概他们语言太好,读书多了,便不知不觉对写作感兴趣,就自然失去了学法律的兴趣。
马丁·路德也是这样,马丁·路德毕业后按照父亲的愿望进入法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Martin Luther: A Return To Grace这部纪录片介绍说,他不想学了,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很愤怒,把他赶走,他在回学校的路上正好遇到暴雨闪电雷鸣,险些被闪电击中,他吓得不轻,向神许诺,愿意成为和尚(修士),以求保佑。然后他就进入奥古斯丁会修道院,开始是见习修士,1507年2月27日他被祝圣为神父。这件事使他的父亲非常愤怒,因为父亲认为出家是放弃家庭责任,将来也不会结婚生子。
这段时间,他遇见了修会的教区长约翰·冯·施陶皮茨(1460-1524),得到许多的鼓励与支持。施陶皮茨是刚成立不久的维滕贝格(Wittenberg)大学的教务长,看出他在学术上的天赋,鼓励他继续学习,也希望学术上的研究能够解决他自己灵性上的问题。路德于是开始边学习,边教学。1508年获得圣经硕士学位,1509年获得神学四纲硕士。他还学习了古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1510年路德被他的修会派往罗马教廷讨论修会的问题,他对教皇的不认真和道德败坏非常失望,也使他对教会的问题有了切身的了解。

在他们那个时代,可以说信徒很信上帝,也相信宗教教义和规矩。其中的问题是,教义要人们相信,人是有罪的,要摆脱罪恶才能得到上帝的赦免,进入天堂。摆脱罪恶的一个方式是向牧师忏悔,可是马丁·路德总是感到自己有罪,也可能加上他的口才很好,他的忏悔可以长达几个小时。到了罗马看到教廷的人道德那么败坏,他会想赎罪赎罪,苦日子过不完。当时,圣皮特教堂还没有建,教皇是来自意大利美地奇家族的里奥(Leo),里奥为了筹措建立圣皮特教堂的费用,派人兜售赎罪券,信徒很多是穷人,但是相信买了赎罪券,罪恶得到赦免,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买券的信徒很踊跃。

1517年10月31日,诸圣节的前一天,路德在当地教会的门上贴出布告九十五条论题,列出反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点,征求学术的辩论。九十五条的主要论点是:得神赦免的唯一途径是悔改(#1)。赎罪券仅能赎买从人来的惩罚(#34),不能赎买人在炼狱中所受的刑罚,第一,因为那是神所加的刑罚,教会法或者教宗无权减免(#5,#20,#22)。第二,赎罪券也不能换取耶稣和圣徒的功德来减免刑罚(#56-#58)。赎罪券反而助长发行经手人的贪婪(#66,#67),引发大众对教宗的反对(#81),是对信徒进入天国的虚假的平安保证(#95)。九十五条的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是这样的:“当我主耶稣基督说“你们应当悔改”时,他的意愿是希望信徒们毕生致力于悔改”。“唯有经历各种苦难,而不是虚假的平安担保,才能有把握进入天国。”

九十五条是以拉丁文写成的,本意是征求学术的辩论。但有人将它翻译成德文,以刚刚盛行起来的印刷术印刷发行,立刻不胫而走,传遍德意志和整个欧洲。一般认为这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严格来说,路德并没有说赎罪券是绝对错误的,他只是说(#68)“和神的恩典及十字架的虔诚相比,赎罪券实际上是最微不足道的”。他承认教宗在地上也是有惩罚会众的权利(#5),赎罪券可以满足这种在地上的惩罚(#34)。但这一点几乎只有理论上的意义,从通篇来看,他的反对的口吻是很明确,甚至很激烈的,作为“虚假的平安保证”(#95),赎罪券的弊端远远大于其效用。

所以,技术革命(新的印刷术)推动了知识革命又推动了宗教革命。但是这也体现了德国这一地区的进步状况,Gutenberg的机械印刷术是15世纪中叶在德国产生的。说明德国的自由工商业很发达。中国现在总是喜欢吹嘘举国体制,但是,Gutenberg,路德都是体现了个人意志,只有相对好的体制才能造就Gutenberg,路德,而举国体制造成无数浪费,却很少有划时代的创新。况且,只要有经费,任何国家都会促进一些发展项目,像美国那样,曼哈顿计划,登月项目都是西方特色的举国体制,政府出资,让公共和私人机构参与项目,也比中国式的举国体制有效。
中国因为其封建特色,与世隔绝却自认为天下中心唯我独尊,所以很少甚至不学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和技术。Gutenberg印刷术,发明于15世纪中叶,进而快速在欧洲传播,又不断改进,到16世纪中叶已经在欧洲广泛应用,16世纪末西班牙又把它传到殖民地菲律宾。这也体现资本主义和基督教的影响力与活力。中国没有这两者,所以要花几百年才能接触接受新技术。

那个时代还没有版权法,随便谁有印刷机都可以印刷一些热门容易赚钱的作品。所以“九十五条论题”影响很大,两个礼拜就传到了教皇派到德国兜售赎罪券的牧师手里。他自然愤怒,报告给教皇。1518年8月7日,路德接到一张罗马的传票,要他在60天内到罗马出庭,回应对他的异端和抗命的控告。去罗马受审他基本上必死无疑,经过他所在的萨克森的大公(领主,prince)智者腓特烈的斡旋,路德得以于10月12至14日,在奥格斯堡的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期间,接受枢机主教迦耶坦(Cajetan)的私下审查,并且得到教宗给予的人身安全保证。

要说明的是,此时日耳曼地区有很多小的大公国组成,每个小国实行封建领主制,这些小国跟其他一些国家共同形成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若干领主选出来的。萨克森的大公是日耳曼地区七个有选举资格(elector)的领主之一。但是,也可以理解这个地区同时受到大公,皇帝,教皇管治,农民应该是身受压迫的。

迦耶坦提出1343年的一份教宗教谕,其中说:“耶稣借着他的牺牲取得了一个宝藏”,以此为赎罪券的理论基础。路德回答说:“我不会这样大胆,为了教宗一篇含糊不清的谕令会撤销《圣经》诸多清楚的见证,因为正如一位教会法法学家所说的,‘在信仰的问题上,不但一个教会议会高于教宗,而且就是任何一个信徒,若有更好的权威和理由,都高过教宗’”。主教提醒路德,《圣经》本身是要加以解释的,教宗便是那解释者,教宗高于议会,高于教会中的一切。路德反驳说:“教宗宗座滥用《圣经》,我否认他高于《圣经》”。至此双方已经陷入僵局。路德听说主教得到谕令要逮捕他,便乘夜逃走,回到维滕贝格。路德这时候已经渐渐形成了“唯独圣经”的思想,而不再像在写九十五条的时候,还承认教会法的权威。

智者腓特烈是一个对于信仰很认真的人,他继续为路德申辩。12月18日,他向教宗呈信:“在各大学中有学者认为他的教导并未被显示为不正、不合基督徒体统,或属异端。我们希望罗马能够对此问题有所判定。至于将他解往罗马或者将他驱逐出境,只有在他被判为异端之后我们才会依此而行。他要求辩论,以及请各大学来判定的请求,应予以考虑。应该明示他在哪一方面为异端,而不应预先便把他定罪”。腓特烈有很大的政治实力,正好1519年1月12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逝世,作为选侯,腓特烈的力量举足轻重,教宗不得不慎重考虑他的意见。

教宗派出特使去见腓特烈和路德,1519年1月5日到6日他与路德会谈,达成停火协议,路德同意,只要天主教会不继续发言,他也不再辩论和发表文章。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日尔曼地区文化活跃,因此造就了路德。他开始未必把很多问题想得那么清晰,但是同他人辩论,促使他更深入研究圣经和天主教的发展。
到1520年2月的时候,路德在更多地研究了胡斯的学说以后,说:“我们都是胡斯派(Hus),只是不知道而已”。埃克向教宗做了汇报,将路德称为萨克森的胡斯。至此,停火协议已经完全作废,路德的影响更大了。胡斯是第十五世纪的波兰教士,基本上可以说他认为信教不必通过教廷,被罗马教廷判为异端邪说而火刑烧死。


1520年6月15日,教宗发表诏书,下令焚烧路德的一切书籍,命令路德在60天内撤销他的41项言论,不然他将被革除教籍。教宗派出特使到各地颁布和执行诏书,焚烧路德书籍。10月10日诏书正式送达路德。在这前后几个月内,路德也相继发表若干文章,澄清和强化了他的观点,最重要的是下面三篇: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8月出版)
《教会被掳于巴比伦》(1520年10月出版)
《论基督徒的自由》(1520年11月出版)
12月10日,在诏书送达路德第60天,路德与维滕贝格大学的许多教师、学生在城门口公开地焚烧了教宗诏书、教会法、经院神学的书籍,与罗马教会公开对抗。
1521年1月3日,教宗发布诏书,路德被开除教籍(excommunication)。

开除教籍在那时为什么很严重呢?因为罗马天主教垄断了基督教。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Justinian)先在东罗马帝国垄断了基督教,又把入侵罗马的哥特人打跑,就垄断了欧洲的基督教,比如,个人不能拥有圣经,教圣经的必须是牧师,等等。所以,也可以理解路德年轻时为什么对于忏悔那么认真,显然是相信了其他牧师或神学教授的话,相信人有这样那样的罪。

路德跟罗马教廷决裂,影响力巨大,追随者甚多。罗马教廷必然想斩草除根加罪于路德及其追随者。

路德在政治上最重要的保护者是萨克森的领主腓特烈,他拒绝把路德送到罗马受审,就算在当地他也坚持需要对路德听证以后才能够判他是否有罪。罗马教会已经下了判决,他便求助于世俗政权,神圣罗马帝国的新皇帝查理五世。经过许多努力,路德被传讯并得到安全保证,1521年4月17日,路德在沃木斯议会中,当着所有的王公和帝国城市代表受审,他最后一次被要求反悔。在思考一日之后,他拒绝反悔,除非有人能通过《圣经》指出他的错误。但这不是一个辩论会,代表1500年教会传统的圣座的宣判已经足够了。

又经过私下的多方角力,5月25日查理五世发布了判决,路德被确认为异端,六位选侯中有四位签了字,但腓特烈和另外一位并未签署。判决摘要:

“以上各条我们已经仔细详尽地研究过,因为此马丁·路德对他的意见、谬误和异端邪说极其顽固不化,看到和听到他言论的学者都说他已经疯狂,被恶灵附身。按照给他的安全保证,我们已经派卫士护送他回去。从本年4月25日他离开沃木斯开始,我们给了他20天时间。现在我们判决如下:
“我们已经宣告,现在凭此判决永久宣告,此马丁路德被开除,已朽坏,从神圣母亲教会中切除,他是一个顽固的、分裂的异端,每一个人都要如此待他。因此从现在开始任何人不得以言语或行为接纳、防护、支持、或善待此马丁路德,相反,我们要将他逮捕,按他所当得的,作为一名恶名昭彰的异端分子来惩罚。任何人如果帮助逮捕他,将得到慷慨的奖赏。
“我们禁止任何人,无论拥有何等地位或何种特权者,购买、出售、保留、阅读、抄写、或使人抄写、印刷、或支持、或赞同此马丁路德之一切书籍、文章、见解,即使其中有大公教会之教导混杂其中以欺骗人民。我们宣布路德的书籍全部禁止并烧毁。”
沃木斯议会以后,路德名声传遍欧洲各地。改革教中将沃木斯议会与耶稣受审相比,审问的神父好比祭司,查理五世好比本丢·彼拉多,腓特烈好比彼得。

这份判决并非是当庭决定的,可以说是腓特烈偷偷把路德绑架保护起来之后,皇帝横竖找不到人就做做样子平息罗马教廷的愤怒。当然,神圣罗马皇帝,也是西班牙皇帝查理五世本身极端保守,确实也想铲除路德。只是,因为腓特烈让他许诺不加害路德,才说服路德来参加受审。而一个世纪前,波兰国王西格门也答应保证胡斯安全,胡斯才在波兰接受审判,但是判决胡斯火刑,西格门并没有信手承诺。此段历史,查理五世和他的参谋们应该知道。并且,奥托曼帝国突厥穆斯林已经打下南斯拉夫,进攻维也纳只是时间问题,奥地利皇帝是查理五世的爷爷。查理五世需要日尔曼地区大公国帮助抵御奥托曼帝国的进攻,毕竟,奥地利也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成员。


-----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