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六六”项目

13已有 15526 次阅读  2012-07-07 08:18   标签auto  134 

 

我校画廊春季的展览非常别致:一九六六年的学生纪念册(yearbook)。在美国,中学生或者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总要精心准备一本纪念手册,收录同级同学的音容笑貌,趣闻轶事。1966年的纪念册不同凡响,一来是我校素来没有编辑纪念册的传统,这是开天辟地的创新;二来,适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高涨,反对越战呼声极高,世界风云动荡,当时编辑纪念册的大学在校生收录了不少争议性资料,引起校方的不满。

 

四月中旬展览开放那天狂风大雨,气温下降,幸好下午雨止回暖。我到画廊的时候,招待会刚开始,来宾各自拿着小碟子,放上肉圆、寿司、甜点,边吃边谈。和几位同事寒暄一番,聊了几句,我就急忙走进画廊参观了。看介绍才知道1966年的纪念册在当时不被允许出版,因为校方的律师认为其中的资料很有可能引发“损坏名誉”的案子。直到1986年,当初的摄影师和编辑找到那时的校长,纪念册才重见天日。2009年,我校画廊的主管又找主持过纪念册出版的校友商谈,要利用数码技术把这本空前绝后的作品介绍给更多的受众。经过他们三年的精心准备,当年超过50035毫米的黑白胶卷底片全部被重新扫描、修正、完善,这才成就了这次展览。

 

照片的展览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复制品按照原来纪念册中的大小尺寸,附带文字说明,在展厅墙上按照相同次序排列,让参观者“阅读”纪念册。二来,在这些小照片的上方,其中的代表作品又被放大展示。这里有记录我校建筑、环境的照片:弯曲空旷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着孤零零的一辆小车;风雪弥漫中的校园火车站;朝阳初升时的图书馆。也有不少学生生活的描述:上课、讨论、示威、约会、社区服务。其中有位女生帮助镇上的智障儿童学习说话的一组照片给人很大的震撼,我们看到的最后一张照片是她在长长的医院走廊里看着孩子和大夫相偕离去的背影。

 

1966年在我校历史上是一个关键的年代,标志校园文化转型,学生从接受严格、“脱俗”的贵族教育发展到更为关注社会正义和日常人生。此前男生、女生分住不同的宿舍楼,女生有宵禁制度,必须在夜晚某个钟点之前回归。拜访异性同学必须遵守“开放时间”,每周只有礼拜天下午两点到五点,学生才能去男朋友、女朋友的宿舍。当时负责女生工作的教务长颇遭抱怨,学生在报纸上发表攻讦言论,校报编辑因此收到校长室的批评警告。展览中就包括那时的教务长照片和校长来信的复印件。

 

六七十年代也是美国社会动荡的时期。当初拍摄照片的四名校友,一位反抗越战强行征兵制度,另一位去南方阿拉巴马州拍摄马丁路德金主持的争取非裔选举权的示威游行。有意思的是,主持这个项目的两位校友那时对学业都不太重视,一个成绩不好被开除,另一位也留校察看,没有拿到我校的文凭,多年以后才获得荣誉学位。在重新整理、准备这次展览的过程中,一位校友因癌症去世。所以,这次的展览不但是对校友的纪念, 对校史的缅怀,也是对美国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忠实记录。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