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骗与被骗

7已有 4026 次阅读  2017-05-12 10:25   标签style 

最近几年回国,感觉内地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的都是诈骗案件。从涉案几百万、几千万人民币的电信诈骗到几亿的“庞氏骗局”如易租宝,从街头巷尾兜售“治疗仪”或其他灵丹妙药的店铺到微信同学群中的安利营销、拉人入股,当今社会的骗子似乎越来越多,受骗上当者也越来越多,无论男女老少,也无关教育水平、社会地位或心性品行。

 

巧合的是,最近几年美国的诈骗案也直线上升。2008年以来,欺诈(fraud)犯罪上升了60%,其中网络诈骗案的比例翻倍,2011年占了全部诈骗案的40%2011年一年内,有10%的美国成年人(大约二千五百六十万人)受骗,排名第一的骗术是推销“减肥产品”。美国心理学家科尼科娃(Maria Konnikova)的新著《骗术》(The Confidence Game)探究的,正是“我们为什么每次都会上当”这个问题。

 

书中提到不少西方有史以来最出名的骗子:在加拿大海军军舰上靠一本过时教科书动了十九个大手术的“外科大夫”;成功地把假画兜售给纽约最古老画廊的“艺术品经纪人”;两次声称要把埃菲尔铁塔的部件卖给投资者的“伯爵”。不过,作者不是要编撰“骗术史”,而是要揭示骗人与被骗背后的心理根源。

 

骗子的伎俩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找到合适的行骗对象;编造恰当的故事接近对方;逐渐引人入彀;诈骗成功,金钱到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什么样的人能当个成功的骗子?作者说,一般所谓的“心理变态”(psychopath)——即对他人缺乏同情者——自我中心、或心计诡诈者未必会成为骗子。因为除了潜在心理倾向以外,人们还需要机会才会成为骗子。对欺诈行为宽容、纵容的社会氛围,竞争激烈只看结果的工作环境,都可能让那些原本就心术不正者找到借口行骗。

 

她甚至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行骗的潜力。和不熟者谈话时,我们每十分钟人均说谎三次,有的甚至十分钟说谎十二次。当然,为了客气说点无伤大雅的恭维话与害得别人倾家荡产是两码事。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小游戏让读者测试自己的“行骗指数”:举手在自己前额虚画一个字母“Q”,看字母中那个小尾巴指向哪个方向,能揭示你有多在乎外界观感,有多可能为了面子而歪曲事实。

 

骗子被称为“罪犯中的贵族”,因为他们不是采用暴力、威胁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实施犯罪,而是动用脑力,通过编造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操纵受骗者的感情,进而掌控对方的财务。我们一旦听到想要听的故事:发财致富,治愈顽疾,减肥美白,就会成为骗子的帮凶,下意识地为对方骗术中的破绽辩解、遮掩,自圆其说,直到最后彻底上当,人财两空。

 

那什么样的人特别容易受骗上当呢?作者并不认为只有愚昧无知或贪心不足者才会上当。她说,人生正经历巨变,或情绪激烈、特别高兴或害怕者一般较易受骗。这也就是为什么骗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猖狂。外界的动荡会造成个人极大的不安全感,导致情感控制了理智。而英特网之类的现代科技也为骗术横行提供了极大便利。由此看来,在新旧交替、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天下有骗”也在情理之中。

 

有意思的是,作者总结:人类都有受骗的潜质。因为我们渴望“魔法”,需要信仰来让自己的人生更有趣味,更有意义。据说伏尔泰说过:宗教的产生是因为第一个恶棍碰到了第一个傻瓜。那么,我们容易上当说到底是因为人生需要希望了?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