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阿丽亚娜博物馆

2已有 7520 次阅读  2017-09-23 05:49

阿丽亚娜装饰艺术博物馆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东北部,离风景如画的日内瓦湖和阿尔卑斯山很近。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城中富商雷维约(Gustave Revilliod)出资聘请建筑家修建,花了十年才完工。阿丽亚娜是日内瓦史上第二座博物馆,1936年与日内瓦历史博物馆合并,并分工收藏瓷器和玻璃器皿,也有少量雕塑、绘画和印章馆藏。

 


从浓荫蔽日的人行道拐进大门,往里走100米,两翼对称、簇拥中心圆顶的博物馆就呈现在眼前。大门朝西,门两边高墙的顶端左右各有五座胸像,代表太阳神阿波罗和主管文学艺术的九位谬斯女神。后门朝东,墙顶也有十座雕塑,代表荷马、柏拉图、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但丁、莎士比亚、卢梭等十大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原主口味古旧,建筑虽为新巴洛克、新古典式样,内部装修却走复古风,天花板上的壁画都取材于古罗马诗歌及神话。中央为椭圆形大厅,仿照罗马教堂的风格,圆顶内部画有布满金星的蔚蓝天空。两侧各有三条左右平铺的展览长廊,每廊又分展室。二楼还有螺旋式大理石柱。

 

一楼展厅主要介绍陶瓷艺术在瑞士的发展史。超过两万两千件藏品包括陶器、粗瓷、彩瓷等。不仅勾勒出瑞士陶瓷起源于九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十五、六世纪学习中国传到欧洲的陶瓷艺术,历经171819世纪风格变迁的脉络,还重点展示本地陶瓷品如何吸收东方的陶瓷技巧,如梅森(Meissen) 和赛维斯(Severes)两大深受欧洲皇室青睐的品牌。

 

一楼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是陶瓷品形形色色。大到壁炉、橱柜、座钟,小到头饰、摆件,具体到花卉、蔬菜、动物的形状,抽象如宗教、皇室、童话故事,有的色彩斑斓,有的清新淡雅,无所不有。二是这系列的展室凸显了东方陶瓷艺术,特别是中国景德镇的陶瓷对瑞士陶瓷制品的影响。比如,十六世纪传入的明代青花瓷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标志性资产,不光瓷器,连墙纸、家具也以青花瓷图案为贵。一楼的玻璃制品也色彩缤纷,形状各异,制作精美。

 

不过,博物馆也强调瑞士艺术的特色。地下室正在举办特展,介绍瑞士德语区的陶器和玻璃制品。十七到十九世纪的瑞士手艺人对陶器上釉、装饰别有会心。这里展出的所谓“土豆饼(rosti)盘”当初大约用来盛放油煎土豆饼,底色一般为棕、黑等深色,盘沿最外圈不上釉,稍里一圈用浅色碎花装饰,中央描绘农村生活:多为儿童身穿成人服饰,从事大人的工作、社交活动,十分趣致。玻璃制品因烧制时采用了特殊技术和材料,呈现紫色、黄色等艳丽颜色。这些玻璃酒瓶、香水瓶、药瓶等实用器具的外部图案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酒、狩猎等,有时还添加民间格言或《圣经》语句。

 


博物馆在二楼走廊里放置了好几个玻璃立柜,展示十九世纪“讲故事”的奶油色瓷器(creamware)。这些直径20厘米的彩盘上描绘了宗教、军事、狩猎、市井等瑞士日常生活场景,有时也会通过一系列绘画讲述童话、寓言故事。有一组描绘了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的华人形象。看到身穿清代号衣、留着辫子的黄包车夫,围观的西方人大惊小怪,询问他们老家是否特别热所以被晒得这么黑,又怀疑他们是女人,还有个白种胖女人乘黄包车,居然像坐跷跷板一样,害得瘦小的车夫两脚腾空。

 

二楼另有展室陈列日本、德国、美国等国艺术家的创新作品。十几个白色瓷环组合成的雕塑可随意摆弄,改变造型。瓷观音居然是用瓷杯碎片做成的。瓷娃娃矮矮胖胖,憨态可掬。博物馆致力于培养才华,有时会长期追踪某位艺术家,研究其风格变化,并购买代表作品。

 

集古今、东西艺术精品的阿丽亚娜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瑞士的文化焦虑。地处中北欧,国小人少,强邻在侧。国民能说法、英、德、西班牙语,唯独没有瑞士语。 通过展品彰显“瑞士身份”,其心可悯。但本土作品显然不及学习德、法、东方陶瓷艺术的成果雅致精细。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