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候选人(二)

5已有 2978 次阅读  2018-02-07 11:38


 

历史系东亚史终身教职的位子招聘,本周一下午见到了第二位来校面试的候选人。周一白天一场大雪,从早晨九点多下到下午两点,已经积了三四寸。尽管风小,感觉不太冷,但给走路带来不方便。我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教务处会议室走,一边想,不知候选人对此地天气观感如何。

 

第一位候选人上周一见过,是个美国白人男子,正在哥大做博士后,主要研究香港。这一位是中国女子,即将从哥大拿到博士学位,估计两人彼此也认识。我提前三分钟到达,一起担任面试官的宗教系同事H准时到。候选人却迟到了十分钟。带她来的历史系同事说一路不好走,所以晚了。

 

见面后我们问的问题当然还是老样子:个人的研究,能教什么课,怎么教写作,怎么保证学生获得“文理教育”,怎么保证教学的“包容性”,怎么指导学生等。最后也给候选人留了时间让她提问,最后比预定晚了五分钟结束。这个候选人我觉得比第一个学问做得更扎实。她以前读过法学院,能将法律方面的训练运用到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她的课题是明清以来所谓“公产”概念的生发、演变,包括行会、社区的产业,但与国有资产和家族慈善机构又有不同。她希望通过对有关文件的考量探索中国近代对公正、透明等概念的思考,以及由此带来的治国理念的变化。回答我们提问时,她还说到为了保证“公产”不被私人侵害,某些团体会运用宗教手段。不过,她不如第一个候选人擅长与人打交道,有些说法过分抽象、艰深。

 

谈到教学时,她提出能教关于东亚各国关于“钱”、公正或宗教权威与政治权威关系讨论的课程,同样听起来很有意思,但不知是否能教得深入浅出。回答如何教写作、指导等问题时,同样感觉到她有学问,有自信,但不知能否用学生能理解、能掌握得方法来传达。不过,也许这些都只需要多练习,增加经验就可以了。

 

最后她提问时,表现出对我校的“国际研究中心”以及培养教学技能、经验的有关工作坊非常感兴趣。这些倒是好兆头。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