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美国家庭生活一瞥

6已有 4858 次阅读  2018-04-13 10:36

家里摆设什么家具、怎么装潢能反映住户的兴趣爱好,个人身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这个说法我们大概都会觉得有理。不过,经过社会学家一研究,室内装潢这个庸常话题变得高大上起来了。

美国惠特曼大学(Whitman College)的社会学教授詹宁(Michelle Janning)是研究美国家庭问题的专家。她在新著《家庭生活的物质组成》(The Stuff of Family Life)中分析美国人家里的物件如何提供了有关个人及社会的信息。从十几岁离家、跨入成人阶段开始,到恋爱婚姻,生儿育女,分手离婚,最后到年老体衰,作者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安排章节,从历史,经济,地理,宗教,政治、科技等多方面考察了家什背后的故事。

青少年上大学,离家搬入宿舍,常会带上心爱的绒毛玩具和以前在家用过的床上用品。这些“过渡”物件帮助他们完成从童年进入成人世界的迁移,缓解他们在陌生环境中的焦虑不安。不过,男生因担心被笑“娘娘腔”,一般不好意思带绒毛玩具。使用什么品级的床单、被褥则暗示了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有可能让出身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富裕的同学面前自惭形秽,感到格格不入。大学生还喜欢在宿舍房间里张贴海报。这既是出于个性化的心理需求,也是为了向同侪彰显自己的兴趣爱好。

美国的千禧代(大约相当于国内的八零、九零后)总数七千五百万,不但占美国人口的比例最高,也是美国历史上和父母一起居住比例最高的一代。大学毕业后他们可能会搬回老家,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前先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当个啃老族。不过,美国人传统的成长轨迹还是二十多岁就离开父母,成家立业,自立门户。

美国文化强调“二人世界”的重要性。尽管未婚同居的比例大大上升(这可能是出于经济需要,也可能是对传统婚姻观的挑战),社会依旧将婚姻视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与繁衍后代最理想的模式。美国独门独院的家庭居所中,总有一间房被认定为“主卧”。其设备不一定特别高级,但被视为远离公共生活,保护个人隐私,发展亲密关系的神圣地界。不光工作,连孩子都不能随便入侵。美国3/4的伴侣共用卧室里的同一张床,这符合社会的期待。在社交媒体、英特网发达的当代,被保留的情书还是纸版为多,而且常被放在卧室中外人不易察觉的隐秘之处,赋予这份记忆特殊的神圣感、亲密感。

客厅里到处可见的玩具汽车或乐高积木,手机、数码相机或电脑上成千上万的家庭照片,都显示出现代美国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趋势。当下美国孩子更多在室内活动,儿童用品已入侵成人的领地。儿童消费也受到公共舆论导向的极大影响,揭示出公共与私人生活的界限不再分明。然而,家庭生活中的性别分野依然明显。美国妈妈多半承担整理家庭照片簿的任务,她们更多掌管厨房里的调料柜而不是室内装潢或DIY要用的工具箱。当代家庭的设计、摆设揭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家庭办公室”的存在则再次显示出公共与私人场域的交汇。

分手、离婚带来家庭破裂,但手机、电脑又提供了一家人跨越地域界限,保持联系的办法。哪怕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或选择单身不婚,我们从父母或祖辈那里继承的餐具、家具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氛围,甚至沉溺于怀旧情绪。还有,即便是卫生间、浴室这类极为私密的所在也逃不开公共话语的影响。因为个人都得学会怎么通过保持个人卫生、家居清洁获得社会的接受认可。

家的定义为何,成员包括哪些,以及家居的建筑结构和家具摆设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中的含义都各有不同。此书信息完备,视角独特,结构清晰,阐明美国家庭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值得一读。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