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仇恨

7已有 3365 次阅读  2018-12-17 17:12

人生而能恨吗?仇恨的对立面是不是爱?对人类犯下滔天大罪的人该不该获得原谅?

 

美国公共广播台NPR著名的脱口秀节目TED某期探讨了这样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节目中提到好几个放弃仇恨,选择原谅的事例。有位美国白人,少年时加入鼓吹“白种优越”的新纳粹组织,后幡然醒悟,重回社区,致力于推进种族间的对话。曾因暴力抗击以色列军事占领而被判刑的巴勒斯坦人因为了解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而改变立场,甚至在自己十二岁的女儿在上学路上被以军射杀后仍坚持“永不言仇”。一位卢旺达妇女在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中失去了丈夫、孩子,两造休战、和平重建后却邀请凶手来家喝茶。“九一一”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一位穆斯林移民在超市上班时遭到白人狙击,险些丧命,却反过来为被判死刑的囚犯请求法外施恩。还有知名新闻人在网络上主持左派论坛,收到很多仇恨、威胁的评论后主动与对方联系,进行对话。

 

这些事例乍听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般人都信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是公平之道,连主张“仁政”的孔夫子他老人家都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节目中的各位点评人也承认自己很难放下涉及家人生死的血海深仇。不过,他们指出,通过追溯仇恨的根源,我们能够理解旁人看来十恶不赦罪行的动机。

 

心理学家发现,人生来就有仇恨的能力。进化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必须时刻警惕任何外来的敌对势力。但除了抵抗外界侵害的进化本能,我们仇恨谁,怎么仇恨却受后天环境、社会文化的熏陶影响。报复社会者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很不如意,感觉自己被孤立、被压制。仇恨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意义和目标,成为他们人生的激情和动力。仇恨也可能帮助他们找到臭味相投者,感觉不那么孤独。

 

即便外在行为并不激烈、极端的普通人其实也都有自己的偏见,我们倾向于认同圈内人,觉得“我们”比“他们”更高明,更值得尊重,更该受到优惠待遇。很多普通意义上的好人可能也做过恃强凌弱或排斥异己的不光彩事情。事实上,历史上很多反人类的重大罪行,如纳粹主导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卢旺达政府操纵的种族灭绝,都不是仅靠几个反人类的“心理变态者”就能成事的,这些罪行的“群众基础”是社会上大批心怀偏见,但平时表达暧昧、行动迟疑的“沉默的大多数”。

 

理解了“人性本恶”的源头,研究者倡导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这倒不是要强求所有人“爱你的敌人”,而是通过与和自己三观不同者对话,了解对方思维的来龙去脉,从而认识到人类的共性。如,那位专门找在网上发泄仇恨者对话的主持人就发现,有些人信手留下仇恨言辞,其实只是发泄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通过宣泄仇恨来获取少得可怜的话语权。

 

不过,要求普通人都成为洞见人生苦难,原谅一切罪孽的“圣人”是不现实的。我觉得,首先要建立得力的机构组织,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相互理解与对话,尽可能改变偏见,化解矛盾。对不能原谅的罪恶,也必须强势回应,有错必纠,尽量杜绝压迫和非正义。理性社会推行法律保护、道德监察,扬善惩恶。理性个人也得自觉接受文化熏陶,涵养情感,认可人性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不生事也不怕事。从社会与个人的层面多管齐下,才能尽量减少仇恨这种最原始也是最自然的情感带来的负面影响。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 思想 2018-12-17 19:02
    个人善恶情仇其实不能主导什么。集体为生存空间而斗的仇恨,可以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但是总有一天会爆发。
  • 颜小火 2018-12-17 22:16
    耶稣宽恕,然后他被吊死了。正常生活中,被伤害的人不选择遗忘,日子会很难过。宽恕并不是遗忘,那些人该有多大的心胸才能够原谅?宽恕的前提是真实的忏悔与改正,如果对方不悔改继续为恶,宽恕只是助恶为虐。
  • lita 2018-12-17 22:32
    煽动仇恨是最容易的事情……。
  • 思想 2018-12-17 23:25
    这事横竖不能相信媒体,它们制造大爱的神话,在其他事情上同时又制造很多谎言和仇恨。
  • 小马 2018-12-19 06:52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宽恕,不是因为理解了罪犯,而是发现这个社会上的其他人也并不那么无辜,都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于是和生活妥协了。。。
  • 阿苹 2018-12-30 08:45
    對我來說,有時候能去寬恕,是因為自己也會犯錯,
    寬恕別人只是希望,自己也可以被寬恕。
    沒有人不犯錯的,只不過是大錯與小錯的差別...吧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