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南来北往吃东西

4已有 3253 次阅读  2019-01-18 12:44

古人说:“食色性也”。可周作人瞧不起古今中外的“男女之事”,鄙夷其“大同小异”,太过单调,反倒视不同时代人吃吃喝喝的细节为文明的“精粹”,赞扬它们是历史、文化留下的“或华丽或清淡的痕迹”。饮食之道,贯穿古今,纵横东西,且雅俗共赏。谈吃既能阳春白雪,博大精深,又可接地气,品民生,与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西人说“我食故我在”(We are what we eat)。因为饮食不仅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必要养分,保证人类的生存繁衍,还为我们构建自我身份,想象民族过往,编织美丽故事提供了精彩素材。

 

我即将出版的《东西食话》却没那么高大上。书名翻译成白话,也可叫做“南来北往吃东西”。吃了还要说,倒不尽是为了自我辩解,表示作为吃货,“吃了肚里还有货”。个人境界无法与“桃李不言”的正宗老饕比肩自不待言。重要的是,机缘巧合之下,有幸能将近十年来写下的与饮食相关的文字整理出版,庶几能记录英文教学、英文科研之外不务正业的乐趣吧。

 

为什么对饮食之道情有独钟?这有个人渊源。祖籍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驰名中外的江南,钓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父亲的家族对饮食的爱好又代代相传。更早不好说,但我的记忆中,从曾祖那辈起,家中的男性长辈都会做菜,懂吃食,不是饭来伸手、空谈理论的美食家。度过了病恹恹的童年后,我也开发出了对美食的强烈爱好。尽管马齿渐长,胃纳减弱,但对吃食的兴味始终不渝。要是哪天没胃口,那一定是因为我病了。

 

大学毕业后负笈留美,如今身在异国的年数已多于在故乡的时日。纵然美国民生富庶,食品丰富,家乡的吃食、母亲的手艺时常成为挥之不去的蛊惑,引诱我时时回顾。在大学任教十数年间,我也多次教过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课程。但将吃的文化作为研究课题始于五、六年前。除了查阅历史资料,还多次回国采风,与多地的饭馆大厨、经理和吃客攀谈,学到了有关当代中国餐饮业的宝贵知识,也体会到“美食怀旧”深入人心的力量。2016年学术休假,我在复旦大学中华文明中心访学期间还组织了一个名为“怀旧与现代都市”的工作坊,邀请海内外学者及当代描绘老城市的著名作家和美食家如叶兆言、方方、金宇澄、李昂、焦桐前来参加,交流心得。几年来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英文论文,也顺手写下中文随笔作为留念。

 

此书得以出版,必须感谢我遇到的多位贵人。首先要提我和《大公报》的渊源。

当初给《大公报》写文纯属偶然。当时在研究中国网络文学,去某网站“卧底”,厕身网友中进行田野调查。因为接触论坛文化,自己也尝试每日更新博客。当时在《大公报》工作的老友看到,鼓励我给他们投稿,一转眼已过去九年。某次向大学经济系的同事提到我在《大公报》有个小专栏,每周一、三、五见报,他很诧异地发问:你都写些什么呀?言下之意,每周发三篇文,很快就该题材告罄,文思枯竭了吧。我非江郎,不曾有过生花妙笔,也无“才尽”的焦虑。只知身边小事,慢慢写来,铅华渐褪,文字不像以前那样“学生腔”十足了。

 

所以,能成书先要感谢《大公报》副刊各专栏的诸位编辑, 给我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让我在泛舟英文学术海洋的同时能找到用中文、写中文的机会。2017年秋季,南京大学Z教授来我校访学一年。他从十年前开始编辑一套海外学人的随笔、散文,向我约稿。受宠若惊之余,想到自己讨论饮食文化专题的文字较多,可以修改、扩充、收编,以饷同好。于是有了今天的《东西食话》,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负责出版。

 

本书收录的文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古代饮食文化,尤其关注江南饮食。从先秦历经唐宋,写到明清。有的文章介绍古籍中对江南食材、食谱、城市风情、餐饮风貌的记录,有的描述倪瓒、袁枚、李渔留下的食谱及其显示的趣味、心性,还有的说到文人笔下烹饪手段一流的苏州美女。第二部分将视线转向近现代作品,探究郑振铎、俞平伯、包天笑、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梁实秋、汪曾祺、王世襄父子、陆文夫、唐鲁孙、耀东、蔡澜、沈宏非的饮食文字。第三部分记录近几年在江南采风的经历,调查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各地的新、老字号,探索商品经济大潮中怀旧与创新、标准化与个性化间的张力。与前两部分相比,第三部分从书本知识转到亲身经历,书香之外另有菜香,感官体验更丰富,也更接近活色生香的当代生活。

 

最后两部分再次转换视角,聚焦书名《东西食话》中的“西”方饮食文化。在美国住了二十多年,亲历亲闻异邦的饮食文化,不免要与故国相比较。所以,第四部分讨论“美国吃法”,大到食品生产的工业化与“在地食品运动”之争、素食主义、减肥潮流、美式中餐,小到美国的明星大厨、美食评论家、烹饪比赛、种亚洲蔬菜的美国农民等,五花八门。第五部分则偏重比较,讨论调料、口感、饥饱、食疗、餐桌礼仪乃至影视作品对东、西饮食的不同阐发。最后一篇《江南零食怀旧》从小吃入手,多少梳理了一下现当代中国美食怀旧的脉络,算是“半学术自传”吧。

 

五味杂陈,恭候各位举箸。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