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自知之难

6已有 3574 次阅读  2022-11-08 11:38

在美国这样个性至上的社会中,大众的普遍认知是遇事不明,求诸于己。他们认为,每人情况不同,你自己才能通过内视、自省做出最合适的决定。可是我们都有自知之明吗?

 

美国佛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Tim Wilson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人的自我形象和他人眼里的印象截然不同,如他人心目中的外向开朗者会自以为害羞内向。我们对自己的喜怒哀乐能持续多久也心中无数,总以为外物对我们情绪的影响会更久。现在快乐者以为未来也会心花怒放,现在悲伤的觉得日后也暗无天日。其实,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会自动开启,避免大喜、大怒、大悲持续的时间太长,给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买房人预设的要求有时与他们最终购买的住宅并不相符。参与心理实验者对他们起初挑中的“美人”照片并无强烈偏向,随时会改变主意。他人对我们的喜好往往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这种情况不光发生在与熟人相处的场合,陌生人也能通过表情和身体语言猜测我们的想法,估计我们的喜好。网飞(Netflix)平台曾征求观众意见,询问节目喜好,后来却发现自我表白与实际行动毫无关联。于是,他们干脆动用电脑程序,根据观众以往的行为更准确地推测出他们的喜好。

 

正因为自我认知和他人印象之间的差异,美国人的一般行事方式是安慰或劝告别人时慎之又慎。哪怕觉得朋友或亲人的男、女朋友不是良配,也要三缄其口。如果别人沉浸在痛失所爱的巨大悲伤中,也别告诉他们时过境迁比想象的要容易。这对爱用“都是为你好”的借口干预他人生活者大概不可思议吧。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