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玉米还是大米

1已有 9018 次阅读  2009-06-08 20:32   标签玉米  大米 
坡洛克在他的畅销书《The Omnivore’s Dilemma》(杂食者的困境)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美国人生活中对玉米的依赖。据说,做DNA测试时,只要是美国人,他们的碳十四元素一定超过任何别国的人。看到这里,我突发奇想。

当年冷战时,美国中情局抓到克格勃的嫌疑犯,为判断他们是否是伪装成美国公民的苏联人,总要问他们某年美国职业棒球联赛的冠军队是哪个,最佳投球手又是谁,据说屡试不爽,借此逮住了不少间谍。现在科学发达了,只要验一下嫌疑犯的DNA,国籍问题不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吗?

两年前我教一门关于食品的跨学科的课程,其中一个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去超市记录一下任何一种食品的原料介绍,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结果让他们大开眼界,原来玉米不但能做成爆米花,还能加工成各种添加剂,特别是玉米加工成的糖浆,在美国的各种食品中被广泛运用。穿过我们校园的铁路,现在是只运行货车了。每天总要“况且况且况且”经过的长长火车里,装的多半是玉米糖浆。所以坡洛克会说,美国人就是“一株四处走动的玉米”。

上课时学生们自己组织讨论,发动全班举行一个小辩论:“玉米还是大米?”主旨是让大家都来谈谈他们心目中两种谷物的优缺点。让我惊奇的是,喜欢大米的学生也不少,对自己喜欢大米的理由还能说得头头是道。比方说,大米淡而无味,正好衬托出各种配菜的滋味;吃米饭只要加点酱油或辣酱就行,节约饭钱等等。这些多半是热衷于光顾中国或日本饭馆的学生。

食物的全球化也在学生期末的研究项目中表现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学生研究乐事(Frito-Lays)薯片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据说,美方公司开始大力推出干酪口味(cheese flavor),可是中国消费者不甚感冒。于是市场开发部做了深入研究,最后推出“黄瓜”,“海带”,和“北京烤鸭”口味的薯片,还要引经据典,声称这些口味符合中药阴阳五行的原理,适合不同的季节。

教学相长,斯言诚然。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