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同行加老友:上海会议(三)

已有 13414 次阅读  2009-06-29 02:43   标签上海  老友  同行  会议 
这几天在上海开会,见了中学大学的同学,也见到了读研究所时的同学,而且和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小组发言。应该说留学时期是我生命中一段美好的时光,虽然有很多惶恐的时刻,但也真正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许多道理。那时侯认识的朋友现在多半是同行了,即使我们各自研究的具体课题千差万别,但都在高校教书,都了解并使用类似的研究方法,所以共同语言比较多。另外,同为“青年教师”,也有许多相似的挑战和困惑可以分享。

这次在上海见面的有中国同学,也有美国同学,有男也有女。博士毕业以后这些年,彼此经常在我们行业的会议上见到。我们平时也都在专业方面互通有无,在生活方面保持着联系,所以关系算得上亲密。这次见到他们,我是很高兴的。他们也告诉我许多他们以及我们都认识的故人的近况。美国教师的生活其实是很单调的,不外是教书,科研,力求发表学术专著。在拿到终身教职以前,大家关注的当然是如何过关,以便在工作六年后得到一个“铁饭碗”。终身教职的考核标准牵涉的不光是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包括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是号称“象牙塔”的美国大学校园,也难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但我的印象中,美国这方面的关系还算相对简单,并没有中国历来的“权谋文化”演绎出的错综复杂。就拿终身教职的考评来说,教学水平,科研成就,和对学校的服务都有规章制度可循,一般透明度还是较高的。我们学校在第六年评终身教职之前,还有两次小的考评,分别在工作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进行,因此每个新人都知道自己在第六年之前需要如何扬长避短。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以“职业化”为最高标准,新人也并不需要受苦受难,含冤背屈。所以,有时我会感慨在美国“做个好人”比在中国容易,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潜规则需要遵守,别人对你的“无私”程度的期待也没有那么高。

当然,这种制度的总体合理性和公平性并不能完全避免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人有私心杂念是很正常的,只是美国人多半更坦率直接。我的一位研究所时代的朋友就向我抱怨过她的系主任如何妒贤嫉能,如何歧视妇女。但另一方面,她也说学校的其他人都知道这位系主任的本性,所以她评终身教职时应该会站在她的一边。但愿如此吧。

在美国高校工作不是不忙,因为写文章的时候是没有什么白天黑夜,平时周末的区别的。在我工作的这个学校,对教学要求也很高,当然在备课教课方面也不能偷懒。大学教师的平均收入在各行业中也只能算中等。所以,我觉得做这一行的最大好处就是安排自己时间的自由度较高。长达三个多月的暑假固然可以用来开会,做研究,写文章或者走亲访友,即使学期中也可以想法见缝插针,尽量挤出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没有了“朝九晚五”的束缚,不必看老板的脸色,对我来说就是理想的工作。我亦胸无大志,只觉得:“吃啥饭,当啥心”,真正做到工作的时候敬业,休息的时候安乐就可以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感悟人生 2009-06-29 03:23
    第十二行:我们学校在。。。平字写错,应为“评”,可能写快了,没注意哦!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