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福州读书人

11已有 3536 次阅读  2021-05-15 10:58

为什么福州读书人晚清民国大爆发?「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盛誉并非徒有虚名。

 


福州读书人

(美国《世界日报》上下古今版)陈旭 2021-05-13&2021-05-14

 

福州自古就可说是满城书香,有诗为证:「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兄弟;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送朱叔赐赴闽中幕府」是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描绘当时福州城读书盛况的诗篇。他说在福州,路上碰到十人就有九个读书人,而且多半是学长学弟;那市井桥旁灯火安宁的夜晚,巷南巷北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是多么美好的回忆。

 

福州读书人的核心区域便是弹丸之地的三坊七巷,晚清民国国家动荡时期,福州读书人的能量大爆发,英豪辈出,闽才独盛,「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盛誉并非徒有虚名。

 

只是,为何前未闻福州读书人如此风姿荣耀,后不见来者再立辉煌?

 

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是晚清科举的进士,以今天的话说是学历一流,林则徐还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沈葆祯要叫林则徐为舅舅,而林则徐的女儿又嫁给了沈葆祯,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在过去并不新鲜,但或许可见沈葆祯深受林则徐的影响。

 

同治五年沈葆祯、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国洋教习教授数学、科学及专业知识。

 

仅有六二八名毕业生的船政学堂,就有严复、詹天佑、魏瀚、刘步蟾、萨镇冰、邓世昌、陈季同等一大批政治、军事、科学、外交和文学的英才。作为末代溥仪帝师的陈宝琛,在福州积极创办新式学堂,成为福州新教育的奠基者。

 

有趣的是,随后在中国近代史上引领风骚、学识超群的风流人物,则少有光鲜亮丽进士的头衔,更多的是科举不太得志的福州读书人。

 

沈葆桢的孙女婿林旭是乡试举人第一名,但是林旭两次进京都没有考中进士。光绪皇帝维新变法,授予林旭四品卿衔,命他参与新政事宜。慈禧太后复辟,林旭等「戊戌变法六君子」血洒京城,问斩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但是满朝文武,光绪帝为何看上进士落榜的林旭?

 

 

翰林学士王锡藩对林旭的推荐,说到缘由:「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讨论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务,英年卓荦,其才具实属超群。」一个慧颖出众、学贯中西的青年,早早地葬送在时代的风暴中,年仅二十三岁。

 

严复的科举仕途就更不得志,船政学堂毕业,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一心求取功名的严复四次科考连举人都没考上。当严复清醒过来,放弃科举,以「天演论」等一系列译著唤起国人走强国富民之路,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梁启超说:「严氏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严复后来还担任京师大学堂、就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学富才高,博学中西的严复,在考场竟是一败涂地。

 

另一位福州读书人陈衍,号石遗,并非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在文化上的贡献还是值得一提。

 

陈衍考场并不太如意,屡战屡败,好不容易在光绪八年才考中举人,也许他没有同榜福建省乡试解元郑孝胥那样风光,知名度不像同榜中举、后来成为翻译家的林纾(字琴南)那样出名,也不及林徽因、谢冰心在文坛上的名闻遐迩。

 

陈衍他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 一九一六年起编修「福建通志」,约一千万字。大文豪钱锺拜陈衍为师,学习做诗;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的日记中写道:「陈石遗来,众皆往拜之,大诗人也!」

 

陈衍在福州文儒坊的「匹园」宅子不大,陈衍撰联云:「移花种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这副对联的书写者是陈宝琛。匹园的四邻皆是名门豪族,而陈衍以「亭台半占空中地,风月教低四面墙」的诗赋之雅情,压过了四邻豪宅。「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便是读书人的境界,文化的魅力。据说正是陈衍的「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诗句,使福州三坊七巷开始闻名海内外。

 

陈衍与郑孝胥同为「同光体」诗坛的盟主人物,郑孝胥书法技巧登峰造极,当年是福建举人第一名,但是赴京会试,居然名落孙山。陈宝琛拒绝出任溥仪伪满政府要职,而郑孝胥则追随溥仪为满洲国效力,出任满洲国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郑孝胥背上汉奸骂名,陈衍等故友也和他绝交。

 

据说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参加科举,仅在考卷上写「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就离开考场。林觉民后来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的「中国同盟会」,就义时年仅二十四岁,他的「与妻诀别书」情深意切,声声泣血,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出生的福州人林森,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已不见科举的记载,毕业于教会学校。于是我渐渐意识到,晚清民国的福州读书人,大概受地理位置海洋文化元素的启发,没有埋头死读四书五经,而是以更开放的态度拥抱世界,使读书人视野开阔;或许读了太多中外杂书而分心,没有受益到更高的科举功名,但成就了一代福州的读书人。

 

冰心在「忆读书」中说,她很小就一知半解地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当中国儒生们还抱着四书五经不放时,福州的有识之士创办了新学堂,教育与世界接轨,引入西学,造就了通晓中西的一代英才。「开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奠定了福州读书人在晚清民国的历史地位。

 

惊涛骇浪的历史翻过一页,福州的三坊七巷回归平静,我上世纪七年代住吉庇巷时,三坊七巷更是凋零衰落,深宅大院几乎全是住上十几、二十户市民的大杂院。

 

现在闲杂住户都已迁出,整修后的三坊七巷已是福州亮丽的历史文化名片,吸引着四方来客,只有那空悠的老宅深院还在诉说着过往的沧桑。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 lita 2021-05-15 15:12
    漏了一個很重要的人,鄭孝胥。
  • 夜夜笙歌 2021-05-15 17:52
  • hysonchen 2021-05-16 05:15
    lita: 漏了一個很重要的人,鄭孝胥。
    郑孝胥被骂为汉奸,福州人刻意把他忘了,我只提及几笔,也不好意思歌功送德。哈哈!不过郑孝胥书法在拍卖市场价格还算可以。
  • 彭丽芳 2021-05-16 06:17
    陈伯达也是故意忘了吧
  • hysonchen 2021-05-16 06:57
    彭丽芳: 陈伯达也是故意忘了吧
    陈伯达是福建人,但不算福州人,而且在晚清民国之后了。哈哈!很多事历史都是故意要讲计么,回避什么,其实严复晚年思想很复古,而且吸毒很厉害。沈葆祯创办船政,自己的儿子还是走科举。
  • 颜小火 2023-05-21 10:35
    还有名医生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