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有所作为”?既是中国外交的挑战,也是中国发展的机遇。图为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本报资料图
外交战略
当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自己准备好了在外交上更自信地发声,准备好了让世界分享崛起的成果了吗?与其让外界对中国强大起来后的追求做疑惑与猜想,不如自己积极求解外交大战略的未来该何去何从,以胆识和魄力去承担更大的国际担当。
中国可以有更多的国际担当
中国不仅应该为自身谋取更大的、独立的国际话语权,而且可以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让国际社会分享“崛起”的成果。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时间指向2050年;但如今,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只需要等到2027年----这是今年12月初,来自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最新预测。
几乎在同一天,美国一家名为“全球语言监测”的机构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崛起”4个字成为10年来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新闻,它超过了包括伊拉克战争、“9・11”恐怖袭击等在内的热门事件。
路透社记者说,其实这样的新闻并不令人吃惊,因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确实是世界舞台最受关注的“明星”。不过与此同时,这一点也意味着更多的国际义务和国际责任。
中国说“不”很硬气
最新的期待在联合国年底一场最大规模的会议----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展露无遗。与会前,不少外国媒体把气候大会的成败直接归纳为“中国因素的关键作用”,似乎忘记了这本是一场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集团的较量和谈判。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宋晓军事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等了一年,终于在这场会议中看到了中国外交“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这指的是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唇枪舌剑,尤其当中国代表因“技术问题”被拒入场时,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天气司司长苏伟用英语不满地表示:“大会开始第一天我不高兴,第二天是很不高兴,今天是非常的不高兴。”
三个“不高兴”在宋晓军眼里,恰好印证了此前他一直秉持的观点:中国对西方应“有条件地决裂”;中国应勇于在国际社会上除暴安良,在强国道路上扫清颓风……
宋晓军把中国向西方说“不”的态度形容为“素面朝天”的外交方式。他表示,“既然中国崛起已成为既定事实,那就坚持自己的崛起道路,为什么要担心‘中国威胁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