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称谓的喜剧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说张国立最近在台湾参加首次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时,接受媒体采访,评价道:“马英九是个好同志。”台湾记者纷纷 “笑翻”。老张当然是故意将大陆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同志”和台湾专指同性恋的“同志”混淆,以达到搞笑的效果。这让我想起几条因为两岸称谓不同而造成的(黑色)幽默故事。

中共中央的领导人是要确立德高望重的形象的,所以去小学视察总会被称为“X爷爷”。这显然不适合台湾的惯例。因此,当年连战到西安母校参观,被小朋友称为“连爷爷”,立刻遭到台湾媒体的讥评,嘲笑其“过气”云云。而现在,大陆民间似乎也要向台湾人民学习,给最高领导人取些“平易近人”的昵称。台湾有“战哥”,“雄哥”和“小马哥”,大陆据说也出现了“涛哥”,“宝哥”,甚至“什锦八宝饭”的说法。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我在这里不予置评,再来谈谈“同志”之类曾引起过误解的大陆的称谓。

叫自己的配偶“爱人”曾在七八十年代让来访的美国人大为惊诧,以为中国人实在“开放”,可以在公开场合谈论婚外恋,并带着自己的情人招摇过市。九十年代,我的一位加拿大朋友在东北相亲,准备嫁给一个当地人,可是翻译的英文水平有限,说她会和那个中国男子成为“爱人”,还惹得她大发脾气,以为对方质疑他们婚姻的合法性。

现在在中国大陆,因为“同志”一词一般民众基本不用,所以如何称呼陌生人成为难题。叫女人“小姐”似乎容易引起歧义,在某些地方可能还会挨揍。叫女人“阿姨”可能会让对方不高兴,因为被 “叫老了”。叫“师傅”吧,中国人觉得好像是在称呼“蓝领工人”,体力劳动者,而日本人却说“师傅”一定得是“术业有专攻”的大师级人物,不是什么阿狗阿猫都当得起的。叫“老师”倒是尊重对方了,可是这还是带有特定的职业标签的印记。也许我们真的该想个办法,象西方人一样以“先生”称呼一切男性,以“女士 ”称呼一切女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