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法在生活中的指南 [打印本页]

作者: 恐慌小猪    时间: 2010-11-8 08:01     标题: 佛法在生活中的指南

生活的指南

第一节 幸福的家庭

(一)人不知灾祸的发生是由内在的,如果认为是从东、西各处而来者,那是愚痴的。不晓得修持内行,一心只顾回避于外来的灾祸,这是错误的。

清晨早起、漱口、洗脸,然后礼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认为已经封住灾祸的来路,进而求愿整天的平安,这是一般世俗人的作为。

但是,在佛的教法上,却与此不同,面对正当真理的六方,表示尊敬;行持高尚的道德,便可防止灾祸。

守护六方,首先必须祛除四种污垢的行为、遏止四种恶心、堵塞倾家荡产的六种出路。

四种污垢的行为是:杀生、偷盗、邪恶的爱欲和虚谎。

四种恶心是:贪、嗔、愚痴和恐惧。

六种倾家荡产的来路是:酗酒而不诚实、深夜冶游、沉迷音乐和戏剧、嗜赌、结交恶友,以及怠忽职守。

把这四种污垢的行为祛除,遏止了四种恶心,堵塞住倾家荡产的六种出路,才是真实的礼拜六方。

真正的六方道理是甚么呢?东是父子之道、南是师徒之道、西是夫妻之道、北是朋友之道、下是主仆之道、上是信仰佛法者的道理。

首先,须守持东方的父子之道。儿女对待父母,有五件事要遵行:侍候父母、助理家事、尊重门风、守护产业、父母殁后须虔诚祭祀。

针对上项事实,父母对于儿女,亦复五事是期:止恶、进善、施教、主持婚嫁、善理家业。相互之间如能遵守五项事体,家庭自然和谐,相处融洽。

其次,南方是师生之道。弟子对师长应该:起座相迎,好自服侍,率直从命,供养不怠,谨慎受教。

与此相对,为师者对待弟子亦必须:自身正,然后以教弟子,尽一己所学倾囊相传授,言词要正当,教诲须正派,时而称名嘉奖以示鼓励,护念其行止起居。

师生之间,如能在这种原则下相互体念,必致和睦相处。

再次,西方是夫妻之道。丈夫对妻子须以尊重、忠诚、体谅相对待,把家事付托给她,并须适时给予相当的装饰。妻对丈夫,则应该把家务治理得井然有序,对待佣人亦应适当量力差遣,守妇道,不浪费丈夫辛苦赚来的金钱,家事不劳丈夫操心。如此夫妇生活才能敦睦尽伦,不起任何争执。

复次,北方是朋友之道。对方或有需要,尽量相助使其称意,讲话态度要诚恳,斟酌利益行事,经常以温和的言词体谅对方。

同时尚须留意于朋友,不可任其堕落恶流之中。万一见有不轨的倾向,应积极设法为其确保资产,并在他忧心时,作为他谈话的对象。当他一旦发生不幸,即应适时伸出援助之手,必要时并可为其代养妻子以尽义行。朋友间能如此信守美德,相互双方都有幸福。

又次,下方是主仆之道。雇主对佣人须守持下述五项:衡量他的力量委以职事、给与较厚的报酬、患病时恳切予以照顾、偶尔亦以礼物相馈赠、时常给予休息的机会。

针对这些,佣人对雇主,亦须以五种心相奉侍:清晨须比主人早起、夜晚要比主人晚睡、凡事均须真诚相待、善尽职责、留心于不可损伤主人的名誉。这样一来,主仆之间才不致产生纠葛,常保和气。

信仰佛教者所必当走的路径,必须使佛的教法进入任何家庭,并且让接受教法的人对于法师都须身口意情意殷切,诚恳地迎请。领会到的教诲,必须信守,而且要供养无缺。

针对这些,特别是演说佛法的法师,必须深解教义,远离恶行,进修善业,经常演说道法,与人相处尤须和气敦睦。这样做才能成为家庭的教养中心,进而保持成长。

明了礼拜六方的道理,并不是狭义的礼拜六方的方位,期以避免外来的灾祸;而是积极地坚守为人的六方,先自遏止发生于内部的灾祸。

(二)为人必须审慎地辨明:值得亲近的朋友和不可接近的朋友。

不可接近的朋友是:贪心重的人、巧言令色的人、阿谀谄媚的人、挥霍无度的人。

值得亲近的朋友是:真正可以相扶持的人、苦乐与共的人、不吝惜忠告的人、同情心深厚的人。

给与诚挚的关切,暗中寄以怀念,灾难时相慰藉,紧急时挺身相助,不揭发隐私,经常引导走向正当的途径,这才是值得亲近的朋友。

虽说结交这样的朋友不太容易,但是,自己居心必须成为这样的友人。善良的人,由于行为所致,其在世间亦如太阳般的辉煌。

—六方礼经

(三)父母的深恩,任你再努力都无法尽报。譬如:在百年之间,右肩担父、左肩担母而行,总也无法报答。

又如在百年中间,日夜以香水为父母洗浴身体,尽心于一切孝养,即使让父母升上王位,甚至再奋勉努力,让父母乐享荣华富贵,依然还是报答不了如山的重恩。

但是,如果能引导父母信仰佛的教法,舍邪而趋向正道、摒除贪心而好乐惠施,这才是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况且还有更超脱的收获。

孝敬父母,使家庭充满和乐,就是佛菩萨投宿之家。

—巴利本增支部二·四

(四)家庭是心与心接触最相近的地方,如能和睦相亲,无可讳言,将有如花园的美胜。但是,心与心一旦失去调和,轩然大波登时涌起,因而导致家庭破裂亦属常事。

这样情形,姑且不谈别人的种种,首先必须坚守自心,步向应行的正道。

—巴利本增支部三·三一

(五)从前,有位信仰深厚的青年,父亲早逝,母子俩相依为命地过活,后来娶了新媳妇后,就成了三个人的家庭。

刚开始还能过著和睦相处的美满生活,后来由于一点偶发的小事,婆媳之间便发生龃龉,于是家庭起了风波,而不得收场,终于母亲离开了小俩口易地而居。

在与母亲分居之后不久,年轻媳妇生下一个男孩。‘跟婆婆在一起,她每天喋喋不休地啰嗦,总也没有甚么吉庆事,如今分居了,所以吉庆事也发生了。’媳妇的这番闲言,很快便传闻到孤寂独居的婆婆耳里。

婆婆登时震怒叫屈:‘真是世界上没有真理了!把母亲赶出门,还说是吉庆事,世界莫非是颠倒了。’

婆婆嚷喊著:‘现在还不为正义举丧,更待何时!’说著,气吁吁像疯狂似地奔向墓场。

有位天神晓得了这件事,现身在这婆婆的面前,问明缘由,多方劝解,但是总是无法平息她的怨愤。

神决然说:‘既然你没办法释怀于心,那么这样好了:我索性把这可恨的媳妇和孙子一起烧死,总行了吧!’。

神的话使她骤然吃惊,愧疚于自心的过失而萌起歉意,转而乞求饶赦孙儿和媳妇的性命。儿子和媳妇亦于此时,为以往的误会而深具悔省,乃去探望母亲,在走向墓场的中途相遇。神为她们婆媳和解,终于恢复了家庭的和谐。

自身不失于正,教法就永久不灭。教法的毁灭,并不是教法消失,而是人心失之于正的关系。

心与心的不能沟通一致,确实会带来可怕的不幸。即使是一点小误会,也会导致大的灾祸,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上,更须特别注意。

—巴利本本生经四一七·迦栴延本生

(六)任何人对于家庭的生计,必须像蚂蚁般的勤勉、蜜蜂般的辛劳。不能仰赖别人的力量,更不可坐待布施。

由勤勉所得到的财富,也不可认为就该属于己有,或留待自己享用,应该拨出几分给别人,更应该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又必须以欢欣之心,量力为国家、为社会、为教法所用。

—六方礼经

‘身体’,也不是属‘我所有’的东西,一切事物都靠因缘而来,充其量,不过暂时寄存于此罢了。

(七)当优陀延那 Udayana 王妃沙摩婆帝 Syamavati 向阿难供养五百套衣服时,阿难马上就接受了。

王者听到这件事,怀疑阿难或是出于贪心才接受这么多的大供养,于是去探询阿难,问明所以:

‘尊者,您一次接受这么多衣服,怎么穿呢?’

‘大王!很多比丘穿的衣服都破了,把这些衣服分给他们换旧。’

‘那么,他们那些破衣服怎么办呢?’

‘破衣服用来做床单啊!’

‘那么旧床单呢?’

‘做枕头套子啊!’

‘那么旧枕头套子呢?’

‘做褥垫啊!’

‘那么旧褥垫呢?’

‘做擦脚布啊!’

‘那么旧擦脚布呢?’

‘做拖把布啊!’

‘那么旧拖把布呢?’

‘大王!我们大家共同把拖把布撕得细碎,和进泥土,盖房子时,把它抹进墙壁里。’

一切物品,必须珍视它,以物尽其用,而且要注意灵活地运用。这不是属于‘我有’之物,而是寄存于世间之物的用法。

—法句譬喻经四

第二节 女性的生活方式

(一)世界上有四种类型的女人:第一种妇女,芝麻小事就发脾气,心情浮动、贪欲心重,见到别人幸福就嫉妒,不知道施惠与人。

第二种妇女,好生气、反覆无常、欲望心重,不羡慕别人也不嫉妒幸福,还算晓得同情于人。

第三种妇女,心量宽大、不乱发脾气,也不会忽三忽四,知道抑制欲望,但羡慕别人,心不嫉妒,却不知道发布施心。

第四种妇女,心量宽大、从不发怒,能控制欲望心而稳重,不羡慕别人,且又知道布施。

—巴利本增支部四·一九七

(二)少女当结婚的时候,下面的几件事必须牢记在心,不可忘记:好好侍奉丈夫的双亲,并以礼尊敬。公婆与我们应谋共同利益,亲情深厚。应做感恩的侍奉,时时以能为双亲服务为荣。

丈夫的法师把尊贵的教法相传授,自己亦应珍视与尊敬。因为,人如果没有心之导师是生存不了的。

丈夫的事业,必须悉心地全盘理解,必要时给予适当地协助。丈夫的事业,不可认为那是他自己的事,因为这是不负责任的想法。

丈夫家里的佣人或经常来往的人,对他们的性格、行为、喜好等,必须深切了解,予以诚恳对待。又必须把丈夫的收入储存起来,绝不为装饰自己作浪费的花用。

—巴利本增支部五·三三

(三)夫妇相处之道,并不是由于情势所趋而生活在一起,也不是肉体上共住一处,就算尽了责任。必须是夫妇共同接受同一种教法,彼此作心性上的修养。

一对足可誉为模范夫妻的老俩口,来到世尊的住处,对佛说:‘世尊!我们俩自幼即已相识,后来结为夫妇,从来在我们心灵深处没有贞操的污点存在,这一辈子,我们俩就这样地过了一生。请教世尊!可有机缘,后世再做夫妻吗?’

世尊答覆说:‘两个人一起有相同信仰,很好!接受同一教法,同样修养心性,同样作布施,智慧亦相同,到了后世,也可以同一心意生存。’ —缅甸佛传

(四)给孤独 Anathapindada 长者的儿子娶了玉耶女 Sujata 为妻,她性格骄慢,不知尊敬长上,也不听从父母和丈夫的话,经常都是家中发生勃溪的根源。

有一天,释尊来到长者的家里,目睹这种情形,就把年轻的玉耶女叫到跟前教诲她说:

‘玉耶女!世界上做妻子的有七种类型:

第一,像凶手般的妻子。以污秽心对待丈夫,从不知敬爱,时而移心向别的男人;竟有这类的妻子。

第二,像盗贼般的妻子。对丈夫的事业完全不理解,一心只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口腹之欲,浪费丈夫的金钱,等于是向丈夫偷窃;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三,像主人般的妻子。不料理家务事,本身懒惰,奔走于口腹之欲,经常出言粗暴,申斥丈夫;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四,像母亲般的妻子。对待丈夫,体贴恩爱,像母亲对儿子一样的守护,珍惜丈夫的金钱入息;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五,像姐妹般的妻子。侍候丈夫尽心诚意,以姐妹般的情爱对待,心怀感激对待丈夫;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六,像朋友般的妻子。通常见到丈夫,心怀欢喜,好像遇见久别重逢的朋友,并且举止端庄,敬重丈夫;也有这类的妻子。

第七,像女佣般的妻子。殷勤地侍侯丈夫、敬重丈夫,丈夫的任何行为都能逆来顺受,不怀怨恨,经常都关切丈夫的生活;也有这类的妻子。

佛陀分析过妻子的类型,然后问道:‘玉耶女啊!你在这中间,想做那一类的妻子呢?’

听完佛的教诲,玉耶女深为自身的行为感到惭愧,从而甚表忏悔。从此以后,她转变得像女佣般的妻子,协助丈夫,并且发誓要共同修行觉道。 —巴利本增支部七·五九·玉耶经

(五)庵婆波利 Amrapali 是毗舍离 Vaisali 地方出了名的娼妇,自己是拥有众多娼妓的鸨母。有个时期,想要听听好的教法,于是去拜谒佛陀。

佛对这女人教示说:‘庵婆波利啊!女人的心是极易迷乱的,行为很会错误的。因为欲望深,素住吝惜,所以嫉妒心很强,与男人相比,必须说是她们的障碍很多。

因此,女人在道业的精进上比较困难,何况年轻貌美,更是如此;惟其能战胜财和色,才可以奋勉道业。

庵婆波利啊!对女人来说,具有强烈诱惑的财与色,不是绝对永久的宝物,只有觉悟之道才是永久不坏的宝贝。强壮的人被疾病所侵犯,年轻为老衰所侵蚀,生存被死亡所威胁。还有:心中所喜爱的,偏要分离;心中所怨恨的,偏又常处一起;所希求的事物,总是不如理想,这就是世间的常情。

因此,在这中间,你必须守持的只有觉悟之道,所以,赶紧去乞求吧!’

这女人听了佛的教诲,当下就做了佛弟子,并向僧团捐赠了一座美丽的庭园。

—长阿含经第二·游行经

(六)在觉悟的路上,是没有男女的区别。女人如能发起求道心,也同样可以称为‘求觉悟者’。

波斯匿 Prasenajit 王的女儿,阿踰阇 Ayodhya 国王的妃子胜鬘 Mallika 夫人,就是乞求这觉道者,虔诚归依了世尊的教法,并在世尊座前发了以下的十大誓愿:

‘世尊!我从现在开始直到觉悟为止,努力于:

(1)所受之戒,永不毁犯。

(2)不侮辱长上。

(3)不惹一切人类恼怒。

(4)对别人的姿色、形态或持有物不起嫉妒心。

(5)在心意和事物上,不作贪爱想。

(6)不为自己储藏财物,收到的东西,都分赠给穷人作为幸福的奉献。

(7)布施温和的言词和助人的行为,为别人设想,不为自己打算,不做污秽的行为,不为恶,用无障碍心包容一切人类。

(8)面对孤独的人、身系牢狱的人、为病痛所苦的人,见了这些种种苦楚的人类,马上给他们以安乐,演说道理给他们听,替他们解除痛苦。

(9)如果见到捕捉生物、玩弄它,乃至毁犯种种戒律的人,必尽己力之所及,应该告诫的告诫他;应该晓谕的晓谕他;使他们的恶行立即得以遏止。

(10)不忘求得正敦;忘却正教的人,离开普及一切的正教,就无法去到觉悟的彼岸。

我还为了救度那些不幸和值得怜悯的人们,再立三个誓愿:

(1)我以此诚实的愿力,给一切人以安定;然后再以此善根,不论受生为何,都能得到佛教正法的智慧。

(2)既得佛教的正法,不做恶事,说法给一切人类听,但愿都能听到。

(3)得到的佛教正法,即使舍弃身体、生命和财产,决心守持到底。’

家庭的真实意义是互相提携以进觉道。虽然是妇女,一经发起精进道业的心,像胜鬘夫人所立的大愿力,堪称为杰出的佛弟子。

—胜鬘经

第三节 服务人群(一)关于兴盛国家,这里有七条教法:

第一,民众须经常聚会以讨论政治,国防须严密地自己来守御。

第二,上下团结一心,共同议论国事。

第三,尊重国体,不可任意更改。注重礼节,尊敬仁义。

第四,男女之别以正为准,遵守长幼的秩序,善自保持社会和家庭的纯洁和谐。

第五,孝顺父母,奉侍师长。

第六,追荐祖先的祭奠,祭祀礼仪必须恭谨。

第七,尊敬道业,崇尚德行,仰慕道德高尚的师长,供养丰富。

任何国家如能严守这七项教法而不毁破,其国家的兴盛殆可预期,更不致于受外国的侵略。

—长阿含经第二·游行经

(二)从前,有位大光王,他说明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是:

治理国家的道理,先要调御自己,培养自己的慈心。以此慈心来统辖民众,教导众人祛除心中污垢,使身心调和,以能得到佛教正法的喜悦,胜于世间的享乐。

其次,穷困的民众到来时,打开仓库,尽量地施舍给他们。以此为桥梁,教诫他们远离一切恶行。

人类各以其心为本,所见各自不同,同是城中的民众,有人见此都市是美丽,也有人所见是污秽。这都是各人以其本心,针对环境所使然。

尊敬教法,心正而直率的人,纵使是木是石,亦见其灿放琉璃之光;但欲心深重而又不知修行者,即使如宫殿般辉煌,亦看不出壮丽的所在。

国民的生活、万事,亦复如斯,以心为本,把治理国家的大根本,置于使民众先修其身心。

—华严经第三四·入法界品

(三)如大光王所说,政治之道的大根本,是使民众都能各自先修其心。

修心就是直进觉悟之道,因此从政者,必须先信服于佛教。

如果执政者信仰佛、信仰教法、敬重慈悲深厚及道德高尚的人,并供养他们,自会化伏敞人,消灭仇恨,必定将促成国家的繁荣无疑。

那么,国家既已繁荣,自然不致于去侵略别的国家,从而作为侵略工具的武器亦将派不上用场。

而且,国民都心满意足,安享乐利,上下和睦,增善积德,敬爱欢悦,寒暑调顺,日月星辰不失正常的秩序,风雨亦能按时兴止,人们终于都能得到安乐,自然亦都得免于各种天灾人祸。

—金光明经第一二·四天王护国品

(四)为王者是人民的父母,要能勤政爱民,更能以佛的教法护念民众。化育民众就如父母之养育婴儿,不待婴儿的呼唤,父母就自动地把湿尿布给他换上干的,经常都以施与幸福和祛除苦恼的爱心化育他。仁德的王者,要以民众为国家之宝,这样才能安抚民众,建立政道。

因此,为王者关切国民的心意无时或忘,亲身体察民众的苦乐,为民众的富裕而尽心。为此,经常去了解水、风、雨等的实际情况,了解收成的好坏,了解干旱的程度,了解民众的喜好或厌恶,了解犯罪的情形,和政绩的成效,赏罚之道更要严明。

如此了解民心,必须适时地造福民众。必须征收的,衡量情形收取,不要与民众争夺利益,尽可能采取轻税政策以利民生。

王者是凭力量与权威以保卫民众,这样做才能得到民心,而被称为善护民众之王。

(五)世间的王中之王,称为转轮王。转轮王必须是家世正当、行止孚众望、统辖四方,同时也护持教法的王者。

转轮王所到之处,没有战争、没有怨恨,善能依据教法施政,民众都能得到安乐而远离邪恶。

转轮王必须又是不杀生、不偷盗、不犯邪恶的爱欲,不说虚谎、恶口、挑拨离间、巧言的话语,不贪婪、不嗔恨、不愚痴。以此十种善行,作为祛除民众十恶的准则。

因为以教法引导政治,故而能使天下达到理想境界,所行之处没有怨恨,大家互不侵犯,民间从而得以安和,国家平定,民生趋向乐利,所以才称之为护持教法之王。

转轮王既称王中之王,四方诸王都称赞他的德行,遵从他的教化准则,以治理各自的国家。

这样的转轮王,领导诸王把各自的国家治理完善,才算达成在正教下王者的任务。

(六)复次,王者之于审判罪行,必须以慈悲为本,以聪明的智慧去观察事实,根据五项原则妥为处置。这五项原则是:

(1)根据事实,不凭虚伪。先要查明事实,以事实再来论断罪行的成立与否。

(2)依时不依非时。时,亦即王者的权威显赫之时;否则,权威不彰,就是非时。王者的权威正盛,施以处罚自然有效;否则,权威不显时施以处罚,徒自造成混乱而已。因此,必须创造机运赏罚以时。

(3)依动机不依结果。这是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心态,明辨他的行为是否出于故意?如非故意,是值得同情的。

(4)依亲切语不依粗暴语。根据罪行,公正判定应该科以何项法律,不施以本罪以上的处罚。又须以温和的言语晓谕他的不当,不以粗暴的语言,而使其有所省觉。

(5)依慈悲心不依嗔恨心。我们是憎恶罪行,但不憎恶其人。以慈悲心为本,对待犯罪人,使其悔改罪过。

(七)作为国王的重臣,如不以国家大事为虑,只求个人私利,收取贿赂,歪曲政道,败坏民间的风气;使民众相互欺诈,强者欺凌弱小、尊贵卑视平民、富豪欺负贫穷,以邪恶道理歪曲正义,终将增长灾祸的发生。

如此一来,忠诚的贤臣自动隐退,热心人士懔于危害,遂告沉默。结果只是谄娟者当政,然后滥用公权以利自己,于一般贫民很少做到体恤。

这样下去,政令不能下达,政道完全失之于正。

在这种情形下,坏人蓄意夺取民众的幸福,遂摇身一变而为盗贼。对国家而言,这是更大的恶贼,因为他们欺上乱下,是全国灾祸的根本。所以,王者必须对这一类人处以严厉的制裁。

生存在以教法施政的王国,如果不遵守教法行为,不怀念父母养育之恩,一心只留意妻子的享乐而忽视父母的孝养,甚至谋夺父母所有,这也算是大恶之中的一分子。

为甚么呢?因为父母的恩德确实深重,纵使有生之年悉心孝养,也无法报答亲恩于少分。

对于国家不够忠实,对双亲不尽孝道,这是极大的罪人,必须接受严厉的制裁。

生存在以教法施政的王国,如果对佛、教法和僧团这三者没有信心,毁坏寺院,毁灭佛经,缉捕僧人,或妄加驱使等破坏教法的行为,那是罪大恶极的人。

何以致此呢?因为一切善行根本的民众信心,至此已完全崩溃,这些人的善根都被销毁净尽,等于自己挖掘了墓穴。

这三种罪都很重,因之必须施以严厉的惩罚。至于其他的罪行,与此相比较,可谓尚属轻微。

(八)卫护正教。国土的内部如兴起叛逆之贼,或是遭遇到外国的侵略时,正教之王必须具备下列三种考虑:

第一,不论叛逆或外寇,他们的暴行对象是伤害人民或涂炭百姓,对此必须诉诸武力以解救民众的苦厄。

第二,运用策略,最好不动兵刃就能讨平叛逆或外寇。

第三,制敌之道,尽可能采用诱降或生擒的方式,以不事杀戮为上,藉以削弱其势力。

王者的心中具此三种想法,然后部署战略,下达命令,开始对敌。

这样的决策,战士们自然会敬服于国王的威德,百姓亦同怀感恩,均将深自体解战争的本质而效命国家,一方面庆幸王者的慈悲而免于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为报国恩所从事的战争,不只是求得战争的胜利,亦能体验到战争也是一种功德。

—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

收藏 分享 评分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