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从信仰到亲身体验 [打印本页]

作者: 恐慌小猪    时间: 2010-12-29 09:55     标题: 从信仰到亲身体验

每种宗教都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培养掌握自心的能力、让心不着染污的重要性。从经典上读到这些教义,出于强烈的信仰或理智上的信念,教徒也许会接受。然而,光是相信这些教义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真正的利益仅能自实践中获得。正如口渴难耐时,光是阅读有关水分子结构的说明,并不能解渴;飢肠辘辘时,拼命研读餐厅菜单,也无法充飢;生病时,光是阅读医师处方,并不能解除疾苦。而藉着将注意力转移,也无法真正解除口渴、飢饿或疾病。同样道理,不去面对生命中的难题,或仅谈论解决之道,并不会使困难从此消失。

除非采取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除非藉由修习正法─我们势必沈沦苦海。然而,修行并不容易;我们必须努力消除内心的不净烦恼。压抑负面想法、分散注意力,或沈溺逸乐虽较为容易,但压抑、转移,或沈醉难以持久;一旦这些方法效力消褪,问题依然存在。只要内心深处的不净烦恼仍然存在,心就无法从痛苦中解脱。每当遇到不愉快的情境,我们总想逃避,藉由分心忙于他事,来逃避不受欢迎的现实。而生活里又提供着如此多让我们分心的娱乐:电视、电影、展览与马戏表演,甚或像酒精或药物等更糟糕的麻醉剂。即使不寻找此等世俗的转移伎俩,也另有以灵性追求作为麻醉的手段:到庙堂里盲目覆诵祈祷,或进行宗教仪式。尽管其危害不若分心至世俗逸乐,但逃避终究是逃避。心会一时专注于这些转移伎俩上,但埋藏于心底的问题,迟早还是会浮现到心的表层;如果用力去阻挡压制问题浮现,只会引来相等的反弹力量。因此分心与压抑非但不能解除痛苦,还令痛苦加剧。事实上,痛苦并非源自外在而是从我们内在生起的。

痛苦的根源也同样潜伏于内,存在心的不凈烦恼与负面想法中。企图以令人愉悦的事物,来取代令人不快的外在事物,是自我欺骗的作为;治标却不治本,无法真正治愈疾病。处理痛苦的良方,是如实地去了解它。一个想了解痛苦的人,首先会自问不快乐的根源,而答案将很明显:因为碰上了不喜欢的人、事物,或情境,因而心生嗔恨。这种嗔恨其实是一种贪爱:想要排除不愉悦经验的欲望。心的习性是渴望愉悦事物的,一旦事与愿违,遇上不想要的、不愉悦的事物,就会生起嗔恨。而一旦心受到贪爱习性所羁绊,它也将为嗔恨习性所束缚,两者都必然使我们焦虑及痛苦。

从理智上对这个道理多加琢磨,固然是件好事,然而,要真正从痛苦中解脱,必须将理解导向行动。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根除贪爱与嗔恨的习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脱离痛苦。有些人也许会身体力行,开始修习正法,但很快地便对所面临的困难却步。出于自卑与无助的心理,他认为自己太弱无能自痛苦中解脱,必须求助于一股更强大的无形力量。于是,他想像出一个全能的实体,并乞求它解除自己所有的痛苦。他盲目地相信,只要持诵名号或观想其相貌,这位想像中的全能者就会移除他的痛苦。事实上,他是被自己的恐惧与懦弱感受所误导。这个人并不了解,假如真有这样一位至高无上的神明,他如此的行为已侮辱并贬损了祂。总而言之,如果有人是无所不能的话,他一定知道宇宙众生都在受苦,倘若他真的是万能,他一定会令所有生命体从痛苦中解脱。果真如此,假若这位全知、全能的神只对持诵祂名号、不断赞美,或观想其形体的人伸出援手,其实就是在假设,这位幻想中至高无上的神,是一个自我中心、没有丝毫慈悲心的人。

一个渴望听到愈来愈多的人不断持诵自己的名号,不断观想自己的形貌,获得最夸张的阿谀奉承的人,必然非常自我。而一个只会帮助那些奉承者,以前述方法来自我膨胀的人,必然缺乏真正的慈悲。至高无上的神明真会是如此吗?如果真有至高无上的神明,这样的盲目信仰,对他来说只会是贬损和羞辱。还有,未经透彻的逻辑思考,有人认为只要持诵神的名号,或观想神的形体,神就会洗清他的罪恶和悲哀,这种想法令他极为心安。因此,有人致力观想神的形体,在心里召唤出曾经看过的画像或雕塑,或读过的相关描述。然而,这些由图画、雕塑或文字所形成的影像,事实上是不曾亲眼目睹神祇样貌艺术家的想像作品,他们从未亲眼看过作品中的神。对观想者而言,这些神像非常具吸引力,因为他相信这个想像中的神祇无论如何会拯救他。

因此,要将心的注意力集中在神像变得轻而易举,并由此产生专注。可是,对这种想像出来的对象进行冥想,是不可能导向实相的。同样的,有人将所有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并因不断持诵这尊神明的名号,感到十分受用。这种对一个单字,或任何只字片语的覆诵,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振动,使人深陷其中。冥想者期望神明能满足他的欲望,而这种期望变成了盲目信仰,激发信徒不断持诵自己创造的神的名号。带着高昂的热诚,不停唸着神的名号,直至心生狂喜、全神贯注,并沈浸于自己引发的振动中。然而,无论因而产生的狂喜有多愉悦,覆诵一个单字是不可能让冥想者证得实相的。尽管如此,这样的修行方法还是有其益处的。因为即使这些觉受是刻意经营、想像而来的,心还是会忘却任何不愉悦的情境,沈浸在愉悦的振动中。如此,修行人会以为痛苦已然去除,但事实上痛苦依然存在,因为苦的根源仍存在心中。只要痛苦的根源一天不除,就不会有真正的解脱。要把痛苦的根源铲除,我们必须穿透至心的深处,达到不凈烦恼生起的地方。只管持诵名号、沈思与想像,是无法达成这项目的的。我们必须探究实相,存于我们内在的实相。

当禅修者开始探究内在的实相,很快的就会领悟到,只有当我们的心或身上的五种感觉官能,与外在世界的事物接触时,这些身外之物对我们才产生意义,这一切都蕴含于我们的身体结构之内。要亲身体验实相,必须探究身体结构的内在世界,不去理会身外之物。与此同时,要小心谨慎,避免使用任何想像的及人为创造的物件,不论它们多么的吸引人,或多么的与传统信仰契合。不仅如此,禅修者还必须不偏不倚,有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一般,接受并客观地观察,当下片刻身体内所经验到的任何实相。如果照这种方法用功,自然界的一切谜团都可揭开,宇宙中的一切法则都变得清晰。禅修者会明白痛苦如何生起和倍增,也能洞悉如何去除痛苦。有了这样的智慧,禅修者自然能够拔除痛苦的根源,也就是根除心的不净烦恼。

整个过程在于亲身体验内在实相,藉由观察身体觉受去体验实相。在求证实相的过程中,禅修者对不愉悦的感受(苦受)进行客观观察。当他这样做时,心会自发地对不愉悦的感受进行分割、剖析、分解与分析,直至切身体验到这些感受的无常,其生起又灭去之本质。如此,他便会从心里将嗔恨的旧习性拔除。透过类似的深入观察过程,他也明白愉悦感受(乐受)稍纵即逝的本质,并因此根除贪爱的旧习性。同时,透过体验中性感受(不苦不乐受)转瞬即逝的本质,根除愚痴的旧习性。其他一切不凈杂染都是以这三者为基础:贪爱、嗔恨与愚痴。当这三者熄灭、完全根除,因这些不净杂染而生起的痛苦即告终结。此之所以发生乃因禅修者探究身心的实相,从显而易见的层次穿透到细微层次,直至体悟到无常的实相所致。

这样的体悟使他的心得以净化,并能够体验精神与物质以外的终极实相,超越生灭的世界。当一个人体验过相对世界以外的终极实相之后,就能发展出真正的智慧,没有执着的智慧。没有处境能将禅修者击垮。无论生活里碰到甚么样的状况,想要的或不想要的,愉悦的或不愉悦的,他的心都能保持平衡。因此,藉由修行内观法门,我们便可走在出离痛苦的道路上。一个人的心能去除多少量的不凈杂染,他就能从痛苦中得到等量的解脱,享受等量的真正的快乐。来吧,禅修者们!让我们抛开一切想像与人为造作。藉由我们内心自然生起的感受,去探究及体验内在的实相,根除心的所有不净杂染,达到真正快乐、真正安详的目标。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