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颐和春色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3-6-4 20:08     标题: 颐和春色

图片版:http://www.chineseonboard.com/bl ... o=blog&id=26390

四月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出差,我忙里偷闲,抽时间去附近的颐和园转了一下。那日天气晴朗,难得看到湛蓝的天空,让最近听多了北京雾霾、沙尘暴报道的我十分惊喜。可颐和园的游客也真多。下午三点多了,旅游团体还是一拨又一拨,络绎不绝,麦克风传来导游的介绍,此起彼落。中轴线两侧的殿堂、景点,简直找不到落脚之处,更不要说拍照了。听口音,这些游客多半来自北方农村,上来兜揽生意、提供导游服务的闲杂人等也多,可能是附近居民创收的一种手段。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清代乾隆帝为孝敬其生母钮钴禄氏,耗时十五年建成的,咸丰时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光绪时重建。此园座落于北京西北的万寿山,园中有昆明湖,仿西湖形制所造。它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另有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留园),五十年代宣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曾为清帝行宫,皇帝夏天可以就近避暑、休息、办公,所以辟有皇帝、皇后、嫔妃和慈禧太后的专门住处。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一度被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号称“世界上最豪华的监狱”。

清代皇家园林大都宽敞进深,装修得金碧辉煌,到处是蓝地金字的匾额,大红大绿的图案、藻井,和江南园林清淡、素雅的风格迥异,看得我眼晕。颐和园中的亭台楼榭不少,但外部油漆剥落,显示出岁月的侵蚀。且宫室不允许游客进入。窗门紧闭,门柱上的楹联用有机玻璃覆盖、保护。从窗格子往里看,皇帝寝宫阴森黯淡,寝具也显得狭窄坚硬、不够舒适。庭院中,古树依然茂盛,高大的玉兰、海棠、榆叶梅或怒放或打苞,浑然不知沧海桑田之变。室外的标志牌告诉游人:此地毁于英法联军的炮火和劫掠,眼前看到的是后来修复的。微风中传来万寿山上亭子里“发烧友”的歌声,唱的是“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这里大概和圆明园一样,可以充当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尽管颐和园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建筑也美轮美奂,我印象最好的倒不是闻名中外的千米长廊、佛香阁、仁寿殿、乐寿堂、宜芸馆、十七孔桥、四大部洲等巍峨建筑。我喜欢的一是谐趣园,据说是乾隆下令仿照无锡寄畅园格局建造的,原名“惠山园”。其实这个“园中园”看起来富丽堂皇,不复江南私家园林的模样。但妙在曲水回廊,杨柳依依,游鱼活泼,清静人少,让我有空喘口气,静静闲坐片刻。二是从谐趣园往北走,已到了“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时候。不知名的宫殿外古树参天,高墙挡住了庭院春色,走在窄窄的石子路上,却听到随风传来的细碎弦乐声,可能是大戏台上又开演了。到苏州街有一段沿河的小路,夕阳下,岸边海棠初放,对面老人垂钓,四周寂无人声,给我“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恍惚感。

这次春游颐和园,我从东宫门进,北宫门出,虽然粗粗一过,走马看花,也花了两个多小时。写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是叹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文人。对我来说,“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放旧时花”才象征了人事消磨的无谓,天地变迁的永恒。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