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其他] 百年民国名人八卦 ZT [打印本页]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26     标题: 百年民国名人八卦 ZT

本帖最后由 whdxwd1 于 2014-3-8 09:18 编辑

孟小冬  梅兰芳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26

孟小冬: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27

孟小冬,著名京剧女老生演员,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誉。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
  
  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孟小冬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在无锡正式挂牌公演,因童声嗓音高亢,戏路以高嗓老生为主。
  
  1924年,孟小冬北上投师,向天津名票王君直、王庚生、韩慎先、李采繁等学习,潜心研究谭派演唱艺术。后又进京先后拜陈秀华、余叔岩为师,艺业大进,终成一代名伶。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
  
  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

72921971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21971_27115196.jpg (2014-3-6 23:27, 11.21 KB) / 下载次数 208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47&k=434d3699122039c3f2cd412e879631e3&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29

先从梅兰芳的原配八起。
  
  
  王明华,梅兰芳的原配夫人。旦角王顺福之女、武生王毓楼之妹。
  
  梅兰芳之所以着急娶妻,是因为17岁的他因嗓音变声不得不停止演唱在家休养。心情郁闷中,家里便主张为他娶个媳妇,好帮他度过这一难关。
  
  王明华带来了好运。不到一年,梅兰芳就恢复了嗓音,可以重新唱戏了。那时梅家还不很富裕,日子甚至有些清苦,王明华却毫不介意,她善待家人,勤俭持家,将梅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久又相继生下了一儿一女,取名叫大永和五十。
  
  除过生活,在事业上她也是一个好帮手。王明华对梳头也很能。梅兰芳初期演古装戏时,出门往戏馆去,随身总带着一个木盒子。那里面装的是王明华在家为他梳好的假发,因为那种梳法连专门梳头的师傅都梳不过来。梅兰芳上台前只需把假发往自己头上一套,一个精美的古代美人的形象便立刻出现了。
72923718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23718_27115196.jpg (2014-3-6 23:29, 89.49 KB) / 下载次数 213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48&k=ab8fb74d8915a59f870158b2a19f4b69&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30

不料一场麻疹病夺去了王明华一双儿女的性命,孩子的夭折犹如晴天霹雳,击倒了她,也使本来幸福安宁的全家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原来,梅兰芳的大伯梅雨田夫妇生了几个孩子,却偏偏都是闺女,没有儿子。这样一来,梅兰芳在家族里就是兼祧两房的独生子,两儿女的夭折断了梅家的香火,给整个家族出了一道绝大的难题。他不能无后。
  
  科普一下啥子是兼祧;兼祧俗称一子顶2门。即兄弟2门或3门只生有1个男性后代时,可分别为其娶2房或3房妻子,以传几门的后代。清律附例开独子兼祧之先例,清律附例规定:“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兼祧的目的是为了承继香烟后代,实际上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合法存在。此律在香港曾长期存在,1970年才予以废除。
  
  是这时王明华娘家为了安慰王明华,建议收养侄子王少楼做儿子。但梅兰芳思忖再三觉得不妥,考虑到自己还不以三十岁,正年轻,可以自己生,领养他人孩子多有不便。顾大局、识大体的王明华无奈只好认可丈夫的想法有道理,于是同意梅兰芳再娶一房妻室生儿育女,完成她本人未能尽到的责任。
  
  领养不方便,娶妻(妾?)就方便了……神逻辑。
  
  这一段还有几个小八卦。在那个年代,女人是不能去后台的(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里有类似的情节),王明华便女扮男装,坚持陪伴梅兰芳左右——是紧迫盯人的意思吗?
  
  而王明华怕陪伴梅兰芳唱戏的岁月,不留神怀了孕,所以做了绝育手术,因此在孩子夭折之后只能丧权辱国地同意梅兰芳再娶。
  
  
  
  
  当时梅兰芳的老师吴菱仙收了一名女弟子,名叫福芝芳,年方十六岁,已进入城南游艺园女坤班献艺。
  
  福芝芳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外一户满族旗人家庭,外祖父是靠吃皇俸为生的一名满旗军官,膝下只有一女。民国后,收入中断,家中生活贫困。福氏女19岁时嫁给了一个做小食品生意的人,两人性情不合,她怀孕不久后就逃回了娘家,发誓不再回婆家门。福芝芳从小不爱出门,以小花猫为伴,稍长大与邻里姑娘一起在炕头上绣花戏耍。当时一起戏耍的姑娘有果素瑛(嫁程砚秋)、冯金芙(嫁姜妙香)等人。十四五岁时向邻居吴菱仙老师学唱京剧。外祖父去世后,只剩下她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此时母亲每日要陪伴女儿上戏馆演出。为了安全、方便,本来就身高马大的福母就此改着男装,当时在南城戏剧圈子里人称“福二爷”。
  
  1921年的一天,吴菱仙老师和罗瘿公先生受梅家之托,来到福芝芳家说媒。当时,坤角登台献艺在社会上还是件新鲜事儿,时有不良纨绔子弟伺机骚扰。福母整日为女儿提心吊胆,正想有合适人家就把女儿嫁出去。梅兰芳人品好、艺术好,当时已走红,虽然已婚,但福母了解到王氏夫人不能再生育的情况后,就答应了这桩婚事。但她表示,自己虽家境贫寒却是正经人家,不以女求荣来嫁女儿,她不要订金和聘礼,但提出两项条件,一是梅兰芳要按兼祧两房的规矩迎娶福芝芳,她的女儿不做二奶奶,要与王明华同等名分;二是因膝下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必须让她跟着女儿到梅家生活,将来梅兰芳要为她养老送终。梅家和王明华对此均表同意,于是梅兰芳与福芝芳结为伉俪。
  
  继续八卦,也看到说福芝芳就是妾,兼祧是后人贴金的说法。
  
  福芝芳嫁给梅兰芳后,就终止了演艺生活。她性情文静、为人厚道、不多言语,在家中照顾梅兰芳日常生活,颇得梅兰芳的疼爱。她因出身贫寒, 幼年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梅兰芳特为她聘请了一位中年女教师,常年住在家中。每日上午读书、识字、学文经。她聪明、伶俐又好学,十分勤奋。早上起床,先写一个时辰的墨笔字,然后就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学起,又学了唐诗、《古文观止》,还学会了背诵《左传》中的几段。老师还教她读白话文,阅读杂志。就这样断断续续学习了四年多。慢慢地,她从只能识读简单书信直到能读古文和白话文的小说作品。看小说的爱好伴随她终生,那一直是她最喜爱的消遣。福芝芳和梅兰芳婚后十四年中先后生了九个孩子。头生是一个男孩,又添了一个女儿。第三、四、五均是男孩。六、七、八又连生了三个女孩,最后一个是小儿子梅葆玖。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32

和梅兰芳结婚后,孟小冬没有入住梅宅,而是和梅兰芳住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这胡同名真个性……)的一所四合院里。此院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这里,说古道今,谈文论艺。
  
  没有入住梅宅,成为一部分人坚持孟小冬根本没有得到梅家的承认,根本只是在和梅兰芳姘居,最多也就是一个外室的铁证。
  
  孟小冬到底是妻是妾是非法同居?楼主都说了不是抠男、新一期,楼主不知道。其实楼主根本没明白过民国的婚姻制度,到底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是闹哪样就算结婚了?
  
  
  
  1926年的某一天,一位不速之客造缀玉轩,此人名为王维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王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王维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张汉举是当时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绅士。王维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手枪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便已不见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不料,王维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枪就射向张汉举。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听到枪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维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你看,地球多危险啊,躺着会中枪,站着也会中枪。)
  
  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梅孟不得不告仳离。孟小冬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相见。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在场,避而不出。二人最终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梅孟二人分手的原因,以此说流传最广,但也有人说血案一事纯属虚构。连是否曾经发生过《缀玉轩杀人事件》都无法确定,凶手的身份和动机就更扑朔迷离了,我记得有看过一个说法是凶手其实是北平警察局(类似机构吧,我也忘了具体是什么单位了)的某位领导人的儿子,也就是俗称的官二代……还有人说杀人根本不是为了孟小冬,而是梅兰芳得罪了人。
  
  
72922136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22136_27115196.jpg (2014-3-6 23:32, 200.44 KB) / 下载次数 202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50&k=ddabf45d12df3a5fe20e90f41597fe8d&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33

还有一种说法是戴孝风波让孟小冬含恨而去。
  
  
  
  1930年8月初,梅兰芳的伯母(即梅雨田之妻)去世了。因为他肩祧两房,伯母也就是他的祧母。尽管幼时,伯母对他很严厉,但他始终感念伯母的养育之恩。得到消息后,他马不停蹄,立即赶了回家。随后,梅家办丧事,一切陷于悲凄之中。
  
  正是这次的丧事,引发了孟小冬戴孝风波。可以说,这是他俩分手原因之一。
  
  对此,自称跟梅兰芳交情深厚的吴性栽(笔名槛外人)这样回忆道:
  
   当时梅跟孟小冬恋爱上了,许多人都认为非常理想,但梅太太福芝芳不同意,跟梅共事的朋友们亦不同意。后来梅的祖老太太去世,孟小冬要回来戴孝,结果办不到,
  
    小冬觉得非常丢脸,从此不愿再见梅。有一天夜里,正下大雨,梅赶到小冬家,小冬竟不肯开门,梅在雨中站立了一夜,才怅然离去。所以梅孟二人断绝来往,主动在孟。
  
    这段回忆中,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并非“梅的祖老太太去世”。梅孟之恋发生于1926年,而梅兰芳的“祖老太太”,即祖母早在1924年就去世了。老太太去世后不久,梅兰芳应邀赴日,在抵达门司后曾经公开发表谈话,讲了来日演出的目的,其中一句话是:“今年夏天,我祖母去世了,目前我还在服丧期间,但我还是特地到日本来了。”
  
    关于戴孝风波,吴性栽只说了一句:“孟小冬要回来戴孝,结果办不到。”据说,当时的情况是,梨园艺人们纷纷前往梅家吊唁,有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还有“五大名旦之一”之称的名旦徐碧云,以及王蕙芳、姚玉芙、魏莲芳、王少楼、王少卿、王幼卿等。每个人都身着孝服,进了灵堂,烧了香,磕了头。可是,当孟小冬头插小白花,神情哀伤地来到梅家大门口时,却被人拦了下来——连门都不让进。
  
  
  
  据说,孟小冬不能上门吊唁,是梅兰芳正宗的妻子福芝芳从中作梗。(金枝欲孽呀宫心计啊步步惊心呀XDDD)
  
  让我orz一下正宗二字……就算福芝芳是兼祧之礼进门的平妻吧,说正宗好像也有点那个?王明华此时还没死呢,正宗应该是王明华吧……
  
  
  
继续无责任放八卦。梅家后院里的那些事儿……
  
  
  王明华在自己孩子夭折后一蹶不振,她悲痛欲绝,几乎不能自已,时常半夜间猛然惊醒,彻夜不能入睡。她时常心口痛,胃口全无,不思饮食。她再也打不起精神梳妆打扮陪丈夫去戏馆,外出应酬了。这意外的打击使她精神一下就垮了下来,身体也越来越衰弱。起初只是不思饮食,吃不下东西,胃时常痛。梅兰芳娶了福芝芳后,王明华看到福芝芳接连生下了梅家人渴望的子女,梅兰芳有了子嗣,他又对孩子百般宠爱,王明华为梅家高兴,但心中对自己做了绝育手术懊悔不已,情绪愈来愈消沉。不久又染上肺结核病,久治不愈。一家人和福芝芳都为她焦虑。王明华担心自己患的肺结核传染病会传染给一家大小,更担心传染给梅兰芳,影响了他的演艺事业,便决意离开家。她在一位特别护士刘小姐的陪同下,到天津马大夫医院治疗。她为家人 安危着想,到外地去治病,使家人都十分感动。
  
  这是比较和谐的说法,多么相亲相爱的姐妹俩啊~
  
  
  
  另一种不太和谐的说法:
  
  据说新婚之夜,梅兰芳怕王明华心内委屈,先去了她的房,拉着她的手说话,最后才说去新太太那了。王明华对他的体贴极为感动。
  
  王明华病卧于床,福芝芳很快接手照顾梅兰芳的生活。福芝芳对王明华是尊重的,也曾怕王明华孤独,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让她养,王明华还是回了。
  
  后来王明华独自去了天津,临去时她对福芝芳说:我身体不好,还请妹妹费心,照顾好梅家的后代。
  
  1929年,王明华病逝于天津,据说,梅兰芳当时并不在她身边。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34

到底是什么让孟小冬决定离开梅兰芳,楼主不知道,楼主只知道,1933年9月5、6、7日三天,天津《大公报》头版连续登载了“孟小冬紧要启事”,全文如下:
  
    启者:冬自幼习艺,谨守家规,虽未读书,略闻礼教。荡检之行,素所不齿。迩来蜚语流传,诽谤横生,甚至有为冬所不堪忍受者。兹为社会明了真相起见,爰将冬之身世,略陈梗概,惟海内贤达鉴之。
    
    窃冬甫届八龄,先严即抱重病,迫于环境,始学皮黄。粗窥皮毛,便出台演唱,藉维生计,历走津沪汉粤、菲律宾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养。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抑冬更有重要声明者:数年前,九条胡同有李某,威迫兰芳,致生剧变。有人以为冬与李某颇有关系,当日举动,疑系因冬而发。并有好事者,未经访察,遽编说部,含沙射影(引者按,时传李某乃孟小冬的未婚夫),希图敲诈,实属侮辱太甚!
    
    冬与李某素未谋面,且与兰芳未结婚前,从未与任何人交际往来。凡走一地,先严亲自督率照料。冬秉承父训,重视人格,耿耿此怀惟天可鉴。今忽以李事涉及冬身,实堪痛恨!
    
    自声明后,如有故意毁坏本人名誉、妄造是非,淆惑视听者,冬惟有诉之法律之一途。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特此声明。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34

离开梅兰芳之后,孟小冬的感情生活并非一片空白。她后来的丈夫,名气比起梅兰芳来毫不逊色,那就是上海滩黑道大亨杜月笙。
  
  据说,杜月笙1925年就看上了孟小冬。1929年杜月笙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腻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杜对孟念念不忘,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杜月笙有责任
  给孟小冬一个名分。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36

二  林徽因陆小曼,818张幼仪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37

张幼仪,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世居真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已然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
  
  1922年张幼仪生下次子彼得后,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72930435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30435_27115196.jpg (2014-3-6 23:37, 19.09 KB) / 下载次数 209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51&k=5dcac3cb0946cd704837a571ec38bf31&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38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1953年(一说1954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在共同生活了2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徐志摩情感生活中,活得最长的人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40

张幼仪的故事是不是很励志很鼓舞人心?巴特,据说这也是一个美化过的版本……
  
  这个版本里提到1920年或稍迟,徐志摩为林徽因提出离婚,张幼仪“毅然”同意,实际上他们离婚却是在1922年,中间张幼仪还生了个孩子…… orz 不是没有感情么?不是已经找到真爱了么?这孩子是怎么来的?
  
  和徐志摩的婚姻与离婚,张幼仪未必洒脱,据说张幼仪曾形容自己的婚姻为:“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与之相对应的说法是,张幼仪本来是死不离婚的,还搬出自家与徐家家长向徐志摩施压,然而不管张幼仪多么贤良淑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善操家务,具备多少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徐志摩投奔真爱的热情,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了……
  
  
  
  
  前面有童鞋说没有弃夫……怎么没有啊?你们忘了陆小曼么?她和徐志摩恋爱的时候可是有一个据说超疼她的老公王赓的……

  
民国美女陆小曼 05C36B1AF343069340240BFC5D506A60.jpg

图片附件: 05C36B1AF343069340240BFC5D506A60.jpg (2014-3-6 23:39, 23.63 KB) / 下载次数 196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85&k=11473c9ed61d97af0f473ae747e6712f&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42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饰演徐志摩,周迅饰演林徽因,刘若英饰演张幼仪,伊能静饰演陆小曼
72932705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32705_27115196.jpg (2014-3-6 23:42, 62.31 KB) / 下载次数 183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86&k=11ab9620ec3c409be7c3e231341cf380&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46

三    张爱玲

张爱玲: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47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八卦想必都是耳熟能详的。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感觉挺可笑的,不知道有多少童鞋看过《知音》上一篇锋芝恋的文章?作者把谢霆锋与张柏芝的交往细节一一娓娓道来,言语、动作、表情无一不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好像他曾经离魂出窍当过这二人的背后灵似的。
  
  后来看胡兰成《今生今世》,才明白那一段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原来并非凭空杜撰,而是转自当事人笔下,可是胡兰成落笔便有一股浮华纤媚之气,转述之后,味道大打折扣。
  
  “前时我在南京无事,书报杂志亦不大看,却有个冯和仪寄了《天地》月刊来,我觉和仪的名字好,就在院子里草地上搬过一把藤椅,躺着晒太阳看书。先看发刊辞,原来冯和仪又叫苏青,女娘笔下这样大方利落,倒是难为她。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我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见了胡金人,我叫他亦看,他看完了赞好,我仍於心不足。
  
    我去信问苏青,这张爱玲果是何人?她回信只答是女子。我只觉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於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及《天地》第二期寄到,又有张爱玲的一篇文章,这就是真的了。这期而且登有她的照片。见了好人或好事,会将信将疑,似乎要一回又一回证明其果然是这样的,所以我一回又一回傻里傻气的高兴,却不问问与我何乾。”
  
  《今生今世》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胡兰成的文字的最大特色,大概在于他能把一切(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琐碎、无耻、不道德)用一种沾沾自喜的口吻描绘出来,他的文笔如此出色,以至于你几乎能清晰描摹出当时的一切人、景、物,就仿佛你当时就在现场,曾经亲见一般。他的自夸是如此不加掩饰,以至于你根本不需要做反语看,因为他并非虚言矫饰自己的短处,而是毫不歧视地夸耀自己生活中所有,哪怕是在路边看见一朵小野花,他都要洋洋洒洒地赞上一番,不为这花美也不为这花香,而为看见这朵花的人是胡兰成。
  
  后宫优雅什么的贵妇什么的晒货什么的炫富什么的段数太低了,我总琢磨着胡兰成有微薄,搞不好一天能更五百条——胡兰成这个人,是连穷都能炫一番的。
  
  这样的胡兰成无疑是个才子,凭心而论,他长得其实也不错。
72909382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09382_27115196.jpg (2014-3-6 23:47, 50.52 KB) / 下载次数 91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87&k=e4af112660cff1f6c9e4ba5b39c71c61&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48

以下片断节选自胡兰成《今生今世》:
  
   我与爱玲只是这样,亦已人世有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高山大海几乎不可以是儿女私情。我们两人都少曾想到要结婚。但英娣竟与我离异,我们才亦结婚了。是年我三十八岁,她二十三岁。我为顾到日後时局变动不致连累她,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文曰: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上两句是爱玲撰的,後两句我撰,旁写炎樱为媒证。
  
    我们虽结了婚,亦仍像是没有结过婚。我不肯使她的生活有一点因我之故而改变。两人怎样亦做不像夫妻的样子,却依然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
  
  
  
  再看看百度百科里干巴巴的描述: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
  
  
  
  如何?胡兰成的文字是不是活泼多了?简直就像立体书一样要跳出来来了。
  
  
  
  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有了危机感。
  
  胡兰成在书里写:
  
    且我们所处的时局亦是这样实感的,有朝一日,夫妻亦要大限来时各自飞。但我说:“我必定逃得过,惟头两年里要改姓换名,将来与你虽隔了银河亦必定我得见。”爱玲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那是一个时常有警报和空袭的时期。
  
    此後逃往乡下的人渐渐归来,街上才又成个市面。空袭仍旧有,地上的对空炮火却静寂了,每拉警报,人们便四处逃躲。我先总是夹在人队里逃过铁路线到郊外。一次正到达铁路线,路边炸成两个大穴,有屍体倒植在内,我不敢看它,但是已经看见了,在人群跑步的啦啦声里,一架飞机就在头顶上俯冲下来,发出那样凄厉的音响,我直惊得被掣去了魂魄,只叫得一声“爱玲”。旧小说里描写这样的境地,只叫得一声“苦也”,或“我命休矣”,真是这样的。
  
  
  据说,一个人在生命危急关头,第一个脱口而出的名字,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这样来说,胡兰成的确爱着张爱玲没有错。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48

胡兰成长处之一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迅速勾搭上妹子(也有姐姐,阿姨……),不仅不是靠金钱攻势,还每每能让妹子、姐姐、阿姨花钱供养他,这一点想必广大男同胞尤其是宅男们相当羡慕嫉妒恨。
  
  胡兰成在武汉搭上,是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小护士。《今生今世》中关于她的精彩文字极多,随便贴几段。
  
  
  
  
    我们初到是客,开了个茶会请请护士小姐们,就在我房里,而她们也都来了。虽是茶会,却也有酒,永吉提议行一种酒令,拈阄定出各人是几球,如甲是一球,乙是二球,丙是三球,甲说我的一球碰二球,乙即须接口说我的二球碰三球,迟顿者罚饮一杯,碰几球由你的便。当下主客九人,其中惟有个周小姐、永吉、龙潜认为还看得过,她是四球,他们就只碰她。我见永吉一股傲慢,留心怕他出口伤人,留心座中有谁被冷落,行令时我就不拣才貌,被我说碰的不注意,且一惊喜,她就迟顿被罚。那周小姐,女伴都叫她小周,我不觉她有怎样美貌,却是见了她,当即浮花浪蕊都尽,且护士小姐们都是脂粉不施的,小周穿的一件蓝布旗袍,我只是对众人都有敬。
  
  
  
  
    其中小周最小,是年她十七岁。她是见习护士,学产科,风雪天夜里常出去接生,日里又要帮同医生门诊与配药,女儿家的志气,做事不肯落人後。她的做事即是做人,她虽穿一件布衣,亦洗得比别人的洁白,烧一碗菜,亦捧来时端端正正。她闲了来我房里,我教她唐诗她帮我抄文章。她看人世皆是繁华正经的,对个人她都敬重,且知道人家亦都是喜欢她的。有时我与她出去走走,江边人家因接生都认得她,她一路叫应问讯,声音的华丽只觉一片艳阳,她的人就像江边新湿的沙滩,踏一脚都印得出水来。
  
  
  
  
    小周长身苗条,肩圆圆的,在一字肩与削肩之中,生得瘦不见骨,丰不余肉,相貌像佘爱珍,但她自己从来不去想像美不美。她衣裳单薄,十二月大冷天亦只穿夹旗袍,不怕冷,年轻人有三斗三昇火,而亦因她的做人,心思清坚。她使我懂得左宗棠在塞外,夜分秉烛处理军机,冰雪有声,神情自如,弘一法师修律宗,冬天单衣赤脚着草鞋,而满面春风,他们亦岂是异人,不过做人有志气,如孟子说的“志帅气,气帅体”。所以小周的美不是诱惑的,而是她的人神清气爽,文定吉祥。一次吃过夜饭,桌上收拾了碗盏,她坐在灯下,脸如牡丹初放,自然的又红又白,眼睛里都是笑,我看得呆了,只觉她正如六朝人铭志里的:“若生天上,生於诸佛之所,若生人世,生於自在妙乐之处。”
  
  
  
  
    一日,我忽然决心要斩绝情缘,早晨起来亦不找小周,晚上回来亦不找小周。是日去报馆时在汉水渡船上顿觉天地清旷,且汉水上游的风景非常好。可是只过得两天,两人又照常了。我今这样,对爱玲是否不应该,我亦憬然思省,但思省了一大通,仍是既不肯认错,又不能自圆其说。真的事情,连单是说明都难,何况再加议论。小周亦说:“我怎麽会和你好,自己想想也好气又好笑的。”一又啧啧责怪道:“若是别人这样做,我一定要不以为然,但到得自己身上,糊涂了!”说时她又笑起来,真真的是无可奈何。
  
    阳历一月,我与她渡江去汉口,另外一位护士小姐同行,就在医院後门口下船。在这样的小船上,我才晓得了长江的壮阔浩渺,叫人难以相信这是长江,真的东西反为像是假的。小周坐在船头,穿件青布旗袍,今天她的脸如此俊秀,变得好像没有感情,她的人就如同《旧约·创世纪》的第一句:“太初有字”。只是一个字。风吹衣裳,江流无尽,她只是唱歌,唱了一支又一支,无止无休,今生今世呵,端的此时心意难说。
  
    小周给我的一张照相,我要她题字,她就题了前日读过的隋乐府诗!
  
    春江水沈沈,上有双竹林。
  
    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小周我与她说张爱玲,她听着亦只觉得是好的。我问她可妒忌?她答:“张小姐妒忌我是应该的,我妒忌她不应该。”她说的只是这样平正,而且谦逊。她连不以为她是有了我。她待沈启无、关永吉不生差别,给我做针线,也给他们做针线。她这人是她自己的,我亦不得把来占有,这就是真的大方。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49

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
  
   天亮时飞机已近九江。我看着身上穿的青布罩袍洁白生辉,是小周昨天所洗,想起在汉口汉阳的四个月竟是将信将疑。刘伶阮肇入天台武陵人入桃花源,其中桑竹鸡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都与外面人一样,有这样的真实分明,且平凡得不可以想像是遇仙。
  
  
  
  在上海,胡兰成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胡兰成将小周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他自称张爱玲并无嫉妒。
  
   我与爱玲说起小周,却说的来不得要领。一夫一妇原是人伦之正,但亦每有好花开出墙外,我不曾想到要避嫌,爱玲这样小气,亦糊涂得不知道妒忌。
  
    我们两人在一起,只觉眼前的人儿即是天下世界的真实。爱玲亦不避嫌,与我说有个外国人向她的姑姑致意,想望爱玲与他发生关系,每月可贴一点小钱,那外国人不看看爱玲是什麽人。但爱玲说时竟没有一点反感,我初听不快,随亦洒然。我们原来是与众人并生。爱玲使我想起民间说观世音菩萨到一处,要醵资造桥济人,她化身为持楫女子,立在船中,宣言有能以银钱掷中其身者,许为夫妻。岸上人掷钱满船,皆不能中,不防吕洞宾出来调皮,他乔装乞丐,摸出一文钱给掷中了,观世菩萨知道不好,当即飞昇。这玩笑开得有伤大雅,编这样的故事即是对观世音菩萨不敬,但是民间很喜欢这故事,没有那样的傻子追问後来观世音菩萨有没有嫁给吕洞宾,或吕洞宾该受何种处罚。
  
  
  
  5月,胡兰成又回到了武汉,在武汉,他自然是和小周在一起的。
  
   我说起在上海时与爱玲,小周忽然不乐道:“你有了张小姐,是你的太太?”我诧异道:“我一直都和你说的。”小周惊痛道:“我还以为是假的!”她真是像三春花事的糊涂。但是此後她亦不再有妒忌之言。我与她说结婚之事,她只是听。我因为与爱玲亦且尚未举行仪式,与小周不可越先,且亦顾虑时局变动,不可牵累小周。这事其实难安排,可是我亦不烦恼。
  
  
  
  时局大乱,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末日也来了,重庆方面定会惩办他这样的汉奸。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住在诸暨斯家。   
  
  斯家的儿子斯颂德是胡兰成的高中同窗,胡兰成年轻的时候就曾在斯家客居一年。斯家的男主人已逝,是斯家主母维持生计。斯家还有个庶母,范秀美,大胡兰成两岁,曾经与斯家老爷生有一女。因为斯家也不再安全,斯家人安排胡兰成去温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难,由范秀美相送。只这一路,胡兰成就又勾引上了范秀美,启程时,她还是范先生,未到温州,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她变成了秀美。(怎么样?神乎其技吧?牛掰吧?)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我不知当时胡兰成有没有焦头烂额,看他的自述里他倒是真的当得上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一语的——但凡和男女关系有关系的事情,到了胡兰成面前,通通是没有关系。
  
  
  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有一次,胡兰成有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
  
  
  
    晚饭後两人并膝坐在灯下,我不该又把我与秀美的事也据实告诉爱玲,她听了已经说不出话来,我还问她《武汉记》的稿且可曾看了,她答:“看不下去。”当然因为里边到处都写着小周的事。而我竟然一默,因我从不想到她会妒忌,只觉我们两人是不可能被世人妒忌或妒忌世人的,我是凡我所做的及所写的,都为的从爱玲受记,像唐僧取经,一一向观音菩萨报销,可是她竟不看,这样可恶,当下我不禁打了她的手背一下,她骇怒道:“啊!”我这一打,原是一半儿假装生气,一半儿不知所措的顽皮,而被她这一叫,才觉得真是惊动了人天。但是我还有点木肤肤。
  
    是晚爱玲与我别寝。我心里觉得,但仍不以为意。翌朝天还未亮,我起来到爱玲睡的隔壁房里,在床前俯下身去亲她,她从被窝里伸手抱住我,忽然泪流满面,只叫得一声“兰成!”这是人生的掷地亦作金石声。我心里震动,但仍不去想别的。我只得又回到自己的床上睡了一回。天亮起来,草草弄到晌午,就到外滩上船往温州去了。
  
  
  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那封著名的诀别信。
  
  
  
    於是六月十日来了爱玲的信。我拆开才看得第一句,即刻好像青天白日里一声响亮,却奇怪我竟是心思很静。爱玲写道: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我才想起一年半前她来温州,两人在小巷里走,要我选择她或小周,而我不肯。我且又想起她曾几次涕泣,一次她离温州的船上,一次是我这次离上海时。此外想必还有哭过,为我所不知道的。
  
    信里说的小吉,是小劫的隐语,这种地方尚见是患难夫妻之情。她是等我灾星退了,才来与我诀绝。信里她还附了三十万元给我,是她新近写的电影剧本,一部《不了情》,一部《太太万岁》,已经上映了,所以才有这个钱。我出亡至今将近两年,都是她寄钱来,现在最後一次她还如此。
  
    当下我看完了这信,竟亦不惊悔。因每凡爱玲有信来,我总是又喜欢又郑重,从来爱玲怎样做,怎样说,我都没有意见,只觉得她都是好的。今天这封信,我亦觉得并没有不对。我放下信,到屋後篱落菜地边路上去走走,惟觉阳光如水,物物清润静正,却不知是夏天,亦不知是春天秋天。我想着爱玲的清坚决绝真的非常好。她是不能忍受自己落到雾数,所以要自卫了。赵州当伙夫僧,一日炊饭,见文殊菩萨坐在饭镬上,他即用镬枪打去,曰:文殊自文殊,和尚自和尚。禅宗尚有说纵遇释迦,亦一棒打杀与狗子吃。爱玲的与我诀绝,便亦好到像这样。而我此刻亦仍如平时与她在一起,看着她看着她,不禁又要欢喜夸赞了。我这样的在屋後走了一走,就回房里,而且当即又伏案继续写《山河岁月》这部书。
  
    我惟变得时常会叹气,正在写文章,忽然叹一气,或起坐行走,都是无缘无故的忽又唉一声。我的单是一种苦味,既非感伤,亦不悲切,却像丽水到温州上滩下滩的船,只觉得船肚下轧砾砾擦着人生的河床,那样的分明而又钝感,连不是痛楚,而只是苦楚。
  
    我当然不会奔去寻爱玲,亦没有意思想要写信。但为敷衍世情,不欲自异於众,过得两天我写了一信给她的女友炎樱。信里说:“爱玲是美貌佳人红灯坐,而你如映在她窗纸上的梅花,我今惟托梅花以陈辞。佛经里有阿修罗,采四天下花,於海酿酒不成,我有时亦如此惊怅自失。又《聊斋》里香玉泫然曰,妾昔花之神,故凝,今是花之魂,故虚,君日以一杯水溉其根株,妾当得活,明年此时报君恩。年来我变得不像往常,亦惟冀爱玲日以一杯溉其根株耳,然又如何可言耶?”炎樱没有回信,但我亦知道是不会有回信的。
  
    那些日子里,炎天大暑,我常到就近河里去游水。看着这水,只觉像席子的可以晏卧,想它如何会得淹死人?我连不是灰心不灰心,一种心境好不难说,而只是视生如死,视死如生,於生於死皆无贪欲,皆似信非信。佛经里的“无生忍”,也许就是这样的。但是如唐诗“知君用心如日月”,大丈夫行事如生如死,亦不及爱玲说的欲仙欲死,我那爱玲便是比印度诸天菩萨还好。
  
    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我仍端然写我的文章,写到《山河岁月》里的有些地方,似乎此刻就可以给爱玲看,得她夸赞我。有时写了一会,出去街上买块蛋糕回来,因为每见爱玲吃点心,所以现在我也买来吃,而我对於洋点心本来是不怎麽惯的,爱玲还喜欢用大玻璃杯喝红茶。
  
  
  
  之后胡兰成也写到他在日本如何写信去撩拨张爱玲等等,然则那个时候,两人早已情断义绝了。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50

张爱玲的际遇,也许是最磨人的:他有了新欢亦不忘旧爱,是万万没有取此舍彼、取彼舍此的念头的,他只负你,绝不弃你,一辈子拖着你,你要做弃妇,还得自己动手。多少女人就这么被男人含含混混地拖过了一生,张爱玲未必不拖拉犹豫,但最终到底如她锋利的文笔一样,利落地斩断了这段情缘。
  
  她后来到底是怎么看待这个男人这段感情的,我们无从得知,张爱玲并非胡兰成,没他那么铺天盖地的倾诉欲。
  
72909203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09203_27115196.jpg (2014-3-6 23:50, 18.91 KB) / 下载次数 97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88&k=84bb94c53b869dbfa9f2da080ca2beab&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52

滚滚红尘》这样被称作文艺女青年及小资女青年必看zhuangbility大作,楼主当然是看过的。
  
  以3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横空出世的女作家张爱玲与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胡兰成情感纠葛为蓝本的电影《滚滚红尘》,改编自三毛同名小说也是她最后一本小说,获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严浩获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林青霞获最佳女主角,张曼玉最佳女配角——怎么样?名头够大吧。
72909139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09139_27115196.jpg (2014-3-6 23:52, 92.94 KB) / 下载次数 115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89&k=3b97dc31353e91dc2d1a9e725fd3b30d&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紫衣女神捕    时间: 2014-3-6 23: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54

《她从海上来》
  
  导演: 丁亚民
  编剧: 王蕙玲
  主演: 刘若英--饰张爱玲 / 赵文瑄--饰胡兰成 / 寇振海--饰张爱玲的父亲
  
  
  我没看过这部电视剧,单从搜到的评论看,似乎还不错,至少比我想象中好很多。
  
  很多张爱玲粉骂怎么可以让赵文瑄来演胡兰成,这样未免太抬举他,我觉得演员其实选的挺好的,赵蜀黍天生有一种闲适的风度,胡兰成这个角色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特质。
  
  俗语说相由心生,其实做得不得准,一个男人好不好,不是看脸、看气质、看风度就能看出来的。如果胡兰成是一个猥琐下流,令人望而生厌的臭男人,张爱玲怎么会爱上他? 72909116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09116_27115196.jpg (2014-3-6 23:54, 172.11 KB) / 下载次数 100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90&k=4cd6c2cddc0ae15418d9dcbcd2cafa18&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55

四  陈洁如
陈洁如:30多年来,我的委屈惟君知之,然而为了保持君等国家荣誉,我一直忍受着最大的自我牺牲。。。。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56

本帖最后由 whdxwd1 于 2014-3-7 03:03 编辑

陈洁如原名陈凤,家人称其阿凤,婚后蒋介石为她改名为洁如;1906年出生在镇海老家,自小随父亲到了上海,住在西藏路33号。   
  
  陈洁如在12岁的时候被母亲送入位于海宁路的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就读,在那里与巨商张静江续弦的朱逸民女士和他的几个女儿成为好友,并经常去张家做客。
  
  1919年时,陈洁如在张家做客时,偶然见到了来访的孙中山和蒋介石,蒋对她一见钟情,并展开热烈追求,陈洁如不知所措,但后来对蒋逐渐有了好感。陈洁如的母亲在请人调查后却发现蒋介石已经有一妻一妾,并且没有正当的职业,于是拒绝了蒋的求婚。   
  
  蒋介石则通过张静江和孙中山的关系,继续向陈母表示有意明媒正娶陈洁如,并最终得到陈母的首肯。蒋向陈洁如声称自己已经与原配及侍妾脱离关系,并许诺你将是我独一无二的合法妻子。   
  
  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婚礼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楼举行,张静江是证婚人,时年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

IMAG1226374505540411.jpg

图片附件: IMAG1226374505540411.jpg (2014-3-7 04:02, 17.87 KB) / 下载次数 96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528&k=09848d63467acb8061cc16a67c4c54cd&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6 23:57

北伐军攻克南昌之后,鲍罗廷、邓演达等人控制汉口政府,欲剥夺蒋介石的权力。蒋介石为继续北伐而急于得到上海银行团的支持,极有影响的宋氏家族为此开出的条件是蒋介石需与宋美龄结婚,并任命宋子文为财政部长。  
  
  蒋介石遂请求陈洁如暂时离开中国5年,待北伐成功,底定中国之后即刻接她回来。蒋介石为使陈洁如同意,当着她的面在佛前立誓:“我发誓,自今后五年起,必恢复与洁如的婚姻关系。如若违反,祈求我佛将我殛毙,将我的南京政府打得粉碎。如果我不对她履行我的责任,祈求我佛推翻我的政府,将我放逐于中国之外,永不回来。”
  
  1927年8月19日,陈洁如在张静江女儿黛瑞莎和海伦陪同下,乘杰克逊总统号轮船去美国。船到日本神户时,日报还登“蒋夫人搭轮赴美”的新闻。但当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无线电广播了上海各报刊载的《蒋中正启事》:“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函质疑者,因未及启蒙复,特此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两氏,本无婚约,现在与中正脱离关系。现除家有二子孙,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特此奉复。”陈洁如听后如晴天霹雳,痛不欲生,几次要跳海,均被护送者劝阻。陈洁如到美国后,许多记者一度尾随,企图挖掘新闻,陈洁如一行以“无可奉告”搪塞。
  
  陈洁如和蒋介石没有生育,她完全可以走一般女人的道路,找一个合适的男人,在国外安安稳稳地过上家庭主妇的生活,然而,陈洁如没有走这条路。此后,她终身未再嫁人,以全副精力深造,留美5年多,苦修英文、养蜂和园艺,并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1933年,陈洁如回到上海。她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她给蒋介石写过几封信,蒋介石批给她5万元钱。
  
  上海解放后,陈洁如被邀为上海市卢湾区政协委员;1961年,陈洁如获得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去香港定居,改名“陈璐”。蒋经国闻悉后,特为她在九龙窝打老道买了一套宽敞的豪华公寓,赠给“上海姆妈”作为养老的安乐窝。
  
  1962年,蒋介石75岁时,曾派戴季陶之子戴安国秘密送一封亲笔信给陈洁如,信中说:“曩昔风雨同舟的日子里,所受照拂,未尝须臾去怀。”1967年,她在唐德刚教授与蒋介石的英文教师李时敏的协助下,完成自传稿,纽约一家出版公司有意出版。但蒋家出钱收买,该书未得问世。   
  
  1971年2月21日陈洁如在香港寓所中风去世,享年65岁。临终前她在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中道出了心中长期的积郁:“30多年来,我的委屈惟君知之,然而为了保持君等国家荣誉,我一直忍受着最大的自我牺牲……”陈的骨灰被送回美国安葬,异乡孤茔,正和她生前一样,无人关心,在寂寞中来,亦在寂寞中去。
  
  
  
  
  
  以民国审美来说,陈洁如应该是个大美人吧……那时喜欢脸盘子大的女人……
  
  三人照,中为陈洁如
72910600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10600_27115196.jpg (2014-3-6 23:57, 124.35 KB) / 下载次数 95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92&k=4e2e77546e5598865b39ae42d789ee46&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00

只可惜宋美龄也是大美女,还是个家世无双的大美女……
  
  陈洁如和蒋介石到底有没有结婚其实有争议(以我的标准来看,民国时期,只要有拍结婚照,有事实婚姻就算结过婚了……),蒋介石是否对陈洁如旧情难忘也有争议(有说蒋介石在和宋美龄结婚后依然与陈洁如藕断丝连,1944年还差点被宋美龄抓奸在床的),但我对谁是老蒋最爱的女人没啥兴趣……不想追根究底。
  
  不管怎么说,蒋介石曾与陈洁如有一段情,以及后来另娶他人以及陈洁如后半生孤苦总归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陈洁如临终前写信给蒋介石:“30多年来,我的委屈惟君知之,然而为了保持君等国家荣誉,我一直忍受着最大的自我牺牲……”
  
  ——我十分迫切地希望这封信是假的,因为一个女人要多蠢,才会在被抛弃了几十年之后依然相信她是在为君、为国家牺牲……
应该没啥影视作品是以陈洁如为主角的吧,但匪我思存的《来不及说我爱你》,原型很明显就是蒋介石与陈洁如。尹静琬与陈洁如的“被离婚”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为了大家都懂的理由,电视剧对小说改动颇多
72910711_27115196.jpg
72910710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2910711_27115196.jpg (2014-3-6 23:59, 169.65 KB) / 下载次数 120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93&k=cc54421de31abb6fd7c1780464f082e8&t=1715340670&sid=23sRRa



图片附件: 72910710_27115196.jpg (2014-3-7 00:00, 135.8 KB) / 下载次数 97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94&k=a070b02c3e5af5454667ff29ae411836&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provel    时间: 2014-3-7 00:24

本帖最后由 provel 于 2014-3-6 23:35 编辑

而王明华怕陪伴梅兰芳唱戏的岁月,不留神怀了孕,所以做了绝育手术,因此在孩子夭折之后只能丧权辱国地同意梅兰芳再娶。
  
王明华要多蠢,才会做了绝育手术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26

五  关露


她的一生被三个角色纠缠:才女、汉奸、特工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27

在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关露与张爱玲、丁玲齐名,是三大才女之一。她不仅诗写得好,小说散文也不错。赵丹主演的电影《十字街头》的主题曲就是关露写的:“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传唱一时。
  
    关露的才华有目共瞩。如果她像张爱玲那样,不参与政治,只埋头写作,也许她会留下很多感人的篇章,然而,这只能是也许。
  
    1939年11月的一个夜晚,关露正在为长篇小说《新旧时代》做最后的修改。她忽然接到上级传达的一个任务,要她打入上海汪伪特工总部,臭名昭著的76号,接近并策反当时的特务头子李士群。
  
    这个任务本来是给关露的妹妹胡绣枫的,因当年胡绣枫帮助过落难的李士群的夫人,有着这层关系,去策反李士群应该比较容易。无奈胡绣枫忙于重庆的工作,便把姐姐关露介绍给了组织。
  
    任务很突然,但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的关露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这时,她不得不与恋人王炳南做一个暂时的告别。
   000cf1a48f870bb26e3f4b.jpg
    关露告别王炳南时,王炳南送给她一张照片,背面写:你关心我一时,我关心你一世。

图片附件: 000cf1a48f870bb26e3f4b.jpg (2014-3-7 00:27, 16.72 KB) / 下载次数 91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96&k=7d4e1dec077749c2f6b636dd028f43e6&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27

握手道别时,关露眼睛有些湿润,想着他们初见面的情景。王炳南被朋友带到关露的家里,在她那有着清香的闺房里,两人畅谈很久。王炳南经历曲折,他曾经组织农民进行抗粮抗税斗争,做过乾县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又出国留过学。关露对王炳南的经历很敬慕。
  
    两个人可谓一见如意。
  
    他们都是离过婚的人,在三十多岁的年纪碰上,已不再会要少年男女的那种激情,他们更想得到的是一种稳定成熟的情感,让心踏实下来。
  
    以后,他们靠书信增进着彼此心中的情意,也是这份温情,让关露在孤独的上海滩获得一丝慰藉。
  
    王炳南是革命人士,他非常支持关露的工作。就这样,热恋的两个人为了工作分开了。
  
    关露与组织派来的潘汉年有过如此的对话:
  
    潘:今后要有人说你是汉奸,你可不能辩护,要辩护,就糟了。
  
    关:我不辩护。
  
    当然,关露在说这样的话时,并没有想到此后的余生,她都要为之付出代价。
  
    关露很快利用恩人姐姐的身份,打入76号魔窟。那时的关露看起来很显年轻,个子很高,很善于与人周旋。她每月都去拜访李士群夫妇一两趟,观察了解动态,搜索情报。李士群夫妇对关露很有好感,每月都送她200元钱,李士群还让关露陪他的妻子去逛街,把她完全当成自己人。
  
    关露来到李士群身边之后,很快将李士群的一些真实想法摸透,原来沦陷区的大汉奸尽管对百姓生杀予夺,却很惴惴不安于自己的前途。
  
    关露将李士群的想法汇报给潘汉年,终于将李士群成功策反。
  
    在关露做这些工作时,关于她投靠汪伪特务的消息已经在上海滩传开了。文艺界的人说到关露都充满鄙视,各种相关的活动也不再接受她加入。
  
    对于这一切,关露很痛苦,却无法去辩,她牢牢记着曾经与潘汉年说过的话,如果被别人说成汉奸,绝不辩护。
  
    但她总以为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澄清自己。
  
    在完成了李士群的策反任务后,关露就给组织写了一封信,请求去延安。关露的妹妹很快将信转交给组织。哪知得到的回复却是,不宜回来。上海方面希望关露继续留下,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情报。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28

关露得到消息之后,哭了一晚上。想到现在连好友也不信任她,也唾弃她,热爱的文字写作也无法进行,恋人也不得相见,就异常难过。只是哭过之后,她还是强打起精神,继续完成组织派给她的任务。
  
    新的任务是让她去日本人办的《女声》杂志做编辑。《女声》是一本综合性月刊,每期打头的文章是由日本官方提供的鼓吹大东亚共荣之类的谬论。社长是一个叫佐藤俊子的日本女作家。关露去《女声》的目的是接近佐藤,再通过她接近日本左派人士,找到日共党员,搞到一些日方的情报材料。
  
    关露在《女声》负责小说、剧评和杂谈。为了不让汉奸言论出现,同时又保护自己的身份,关露只能尽量编些无聊的风花雪月文章,将大量版面占去。这种不动脑筋的工作,对关露来说,真是痛苦。
  
    在《女声》工作工资微薄,甚至生活都成问题。关露日子过得洁简,早餐几乎都省去,肉蛋之类的根本吃不上,常年处于半饥饿状态,这让她身体非常虚弱,有时甚至会晕倒。如果到了冬天就更别说了,关露租的房子冷得像冰窖,买不起木炭,实在太冷了,关露想去卖血换木炭。去了医院,医生却没有给她抽血,说她身体太弱了,会承受不了。血没有卖成,木炭也没有换来,关露守着寒冷的租屋过了一个冬天。
  
    1943年8月,关露去参加“大东亚文学代表大会”,这个会让关露很犹豫,因为参加这个会要公布名单的,那就等于关露在世人面前再一次亮出自己的汉奸文人的身份。关露是有过犹豫的。上级组织却发下话来,如果去日本一趟,会看到听到许多情况,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于是关露就去了。这次大会,关露被日方分给的讲话题目是《大东亚共荣》。关露把题目换成《中日妇女文化交流》,谈了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诸如中日双方语言不通,大家交流起来比较困难,今后应该多学语言之类的话题,蒙混过去。
  
    果然,关露参加完这次会议回上海后,就看到一篇登在《时事新报》上的文章:“当日报企图为共荣圈虚张声势,关露又荣膺了代表之仪,绝无廉耻地到敌人首都去开代表大会,她完全是在畸形下生长起来的无耻女作家。”关露的“汉奸生涯”达到了顶峰。
  
    关露忘记了那些日子是如何熬过的,必定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她的内心,在敌营苦熬六年,终于等到日本投降的那天。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28

关露回到苏北解放区,以为所受的委屈可以倾诉了,她的罪名也可洗清了。谁知迎接她的是更痛苦的煎熬。
  
    关露本想重新拾回满腔热情继续创作,却发现“关露”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耻辱的象征,不再能发表任何文章。如果要发表文章只能重新起名字,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关露在文学上的成就全部报废。
  
    关露心内委屈,上面却说:你为什么不能把关露这个名字忘掉呢?你应该考虑党报的荣誉,不要去考虑你个人的荣誉。
  
    比这更让关露痛苦的是,她接到恋人王炳南的来信,竟是一封绝交信。当然,这并非王炳南本意。他本来准备来迎娶关露的,去向组织上汇报,组织上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结果却是:关露是个好同志,但由于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好的名声,群众以为关露是文化汉奸,而你又是长期搞外事工作的,群众都知道你是共产党。如果你们两个人结合,将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
  
    王炳南只能无奈服从。
  
    关露没有想到,她期盼的王炳南也成为一场幻影,这让她的精神世界一下塌了半边。她不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忍辱负重的几年特工生涯换来的是如此结局?她走在街头,一时不明真相的人们依然会指着她痛骂她,朝她扔石头吐口水。这真像是一种讽刺。关露回到住处,伤心地大哭起来。而更让她讶异的是,她在整风运动中成为重点审查的对象。这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彻底将关露击垮了。之后,关露因潘汉年案的牵连,两度入狱。她患上轻度精神分裂症,有时神志很恍惚。她在思维恍惚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地上,不吃不喝。稍微清醒些,就要写那些没完没了的交代材料。关露怎知有一天自己的一支秀笔要沦落到写交代材料的份上。
  
    关露在病情严重的时候,被送进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回到单人牢房继续被审查。8年的牢狱之苦,使得关露本来就不好的身体又受到一次摧残。
  
    她在狱中读《红色娘子军》的剧本,对洪常青与吴清华不曾相爱,深感遗憾。她认为:自古英雄情义重,常青焉不爱清华。
  
    就如同她认定与王炳南虽然无法在一起,但王炳南是爱她的。她在最孤独的时候,怀里只揣着他的一张照片。照片的背面她写的是两句诗: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我独痴。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29

关露从监狱出来后,住在10平米的小屋里,以前爱干净的她,竟然把房子弄得乱七八糟,空气逼仄,气味难闻。
  
    1980年5月的一天,关露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查出是脑血栓症。抢救过来之后,很多记忆都变得模糊起来,她也无法再写字,整个手连笔都拿不了。
  
    1982年,潘汉年得到平反,与之相关的关露也得到“关露同志的平反决定”,首次澄清关露是由党派往上海做情报工作的。
  
    得到这个结果,关露终于松了口气似的。没几天,她就在家里吞食大量安眠药自杀。
  
    关露临死前,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一刻的是一个大塑料娃娃。
  
    关露死后,文化部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喧哗的人群与生前孤寂的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关露写“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的豪迈诗句时,她是打算为国家奉献一生的
xinsrc_18202051316009681244718.jpg

图片附件: xinsrc_18202051316009681244718.jpg (2014-3-7 00:28, 14.75 KB) / 下载次数 150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97&k=1e2fa4efe9ab20a9a95519e815560242&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30

六  萧红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31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父女相处绝对不能算融洽。
  
  ——好像大部分在情场上一伤再伤的女人都有一段亲子失谐的过去?也许是家庭的冷漠更让她们渴望自己能够组建一个温暖的家庭,即便屡战屡败,也依然无法断绝她们对爱情的渴望。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萧红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
  
  这段关系的另一个版本是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答应了汪恩甲的要求,搬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与之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交不起房租(拖欠的费用为600元,以民国来说已经是一笔“小”巨款了),弃萧红而去。
73020407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3020407_27115196.jpg (2014-3-7 00:31, 11.33 KB) / 下载次数 161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98&k=4e00198853319122c26b5d27d659b9f6&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32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投稿她的诗作。《国际协报》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出版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家民办报纸发行量,居哈尔滨中文报纸之首。萧红的目的并不是想发表作品,而是含蓄地发出了一个求救信号,然而编辑却把它扔在了一边 。
  
  这时候,她已被旅馆的老板从3楼赶到了2楼一间发霉的小储藏室,并且已经找好了一家妓院,准备把她转卖。被关在屋子里的萧红,企盼着有人来解救她。然而总是失望,抱着再试一次的态度。萧红第二次给《国际协报》寄去了求救信,这一次她的信写得很直白:你和我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见中国人能不能不救啊!
  
  这次收到信的是《国际协报》副刊部的主编裴馨园。出于同情,裴馨园立即派人去看望萧红。
  
  旅馆老板的态度很明确。只要还钱,立刻放人。派去看望萧红的人,只好冒雨返回编辑部第二天为了营救萧红。裴馨园召集了,一些报社的同事在哈尔滨道外区的小家小饭馆里商议营救的办法。在场的人中,有一个叫三郎的年轻小伙子。他的真实姓名叫刘鸿霖,后来人们只记住了,他的另一个名字——萧军。萧军对营救萧红一事,显现出了一种漠然的态度。
  
  当时萧军自己本身非常穷困,他什么都没有,自然也就无能为力,他不愿意做空架子的事,或者慷慨激昂宣言。对于那天的心境,萧军在纪实散文《烛心》中,做了这样的描述:我听到这些,只是漠然的向自己的唇中多倾了两杯而已。
  
  萧军原名刘鸿霖。他比萧红大四岁,1907年出生在奉天义县的农村。父亲是一个木匠,萧军18岁时考入了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此前,张学良就是东北陆军讲武堂炮科的毕业生。
  
  萧军是个优秀的学员,但在还差一天就毕业的时候,他却成了成了肄业生。萧军生性好打抱不平,非常正义。他为了替一个同学抱不平,他差点把一个东洋流的教官给劈死。他也因此被开除。
  
  离开东北陆军讲武堂后,萧军辗转来到了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的主编,裴馨园十分欣赏萧军的文章。他聘请萧军编写儿童副刊,在裴馨园的邀请下,萧军参加了那天营救萧红的碰头会。尽管裴馨园他们没有商议出,具体解救萧红的办法,但报纸的介入,却引起了东兴顺老板的紧张情绪。
  
  旅馆老板暂时不敢把萧红卖到妓院。但却进一步限制了萧红的食物供给。7月12日中午萧红接连向裴馨园打去几个求救电话。那一刻,接电话的却是萧军。后来萧军在《烛心》中写道:那天你来电话时我是正在馨君的座位上,为他整理一些外来的稿件,你接连的几次电话我全知道,但却一次也没答应过你。
  
  一时没有什么好办法解救萧红,裴馨园只好写了一封安慰萧红的信,找出几本小说让萧军给萧红送去。进到屋里,萧军把信交给萧红。就在萧红看信的时候,他仔细观察了一下面前的这个女子。
  
  对于当时的萧红,萧军曾这样描写:她脸色是苍白的,在昏暗的灯光下她的头发披在肩上,好像好长时间没有梳理也没有剪了。黑发里头,都已经看见白发在闪。萧红当时穿着一个蓝色的大褂,但是已经褪的几乎认不出颜色了。萧军把书交给萧红的时候,他真的想转身就离去。但是萧红的一句话留住了他。萧红说,能坐下来谈一会儿吗?萧军坐下以后,萧红就像对朋友一样,很坦率地说了她的经历。
  
  在谈话中,萧红说她读过萧军的文章,很对自己的脾胃,萧军则无意中发现了萧红,放在桌上的一首小诗: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来了,春天到了。
  
  萧军的女儿萧耘介绍说:“看到这首诗,我父亲马上心动了。他觉得这个诗很有诗意,而且把萧红这个处境完全都写出来了,让人就不能不心疼,就是不能不痛惜她,不想呵护她。任何一个有血气的男人,正义的男人,我想看了她这首诗都会很感动的。”
  
  这个时候,萧军的思想转变了。萧耘回忆道:“要刚开始的那个印象,真是毫无美丽可言,任何一个男人都不会爱上这样一个女人的。可是自从他看了这几个作品以后,他马上就觉得他眼前这个女人变得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女人都美丽。而且他马上自己就下了决心了,无论如何,我花多大的牺牲,我都要拯救这个有才华的女子。”
  
  临走时,萧军留下了口袋里仅有的5角钱,让萧红买点吃的东西,萧军后来回忆道,这仅有的5角钱,是我的车钱,这时我只有,步行了约十里路的归程,后来的几天,萧军不时地来看望萧红,萧军在回忆录《人与人间》中写到:我们遇合了,我们结合了。
  
  我没理解错误的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萧红在大着肚子的时候和萧军XX了?而且她们这时候认识还没几天……我一直无法对萧红有太多的同情之心,因为我真的认为她太饥渴了……
  
  萧红拖欠旅馆的六百多元钱始终没有办法凑齐。不过萧军向萧红承诺,一定会救她出去的。此间,哈尔滨已经下了27天的大雨,松花江水位接近120米,超过了哈尔滨有水文记录历史以来的最高点。8月8日夜间,松花江大堤全线溃决。洪水肆无忌惮地涌入哈尔滨市区。
  
  萧红居住的东兴顺旅馆,一层被洪水淹没,这时仍在裴馨园家中商议营救萧红的萧军主动提出,自己会凫水。能把萧红救出来,于是大家同意,由他带着香肠和面包,凫水去救萧红。
  
  萧军的女儿萧耘介绍说:“水发到二楼了,箫红的房子是二楼,坐在窗台上就可以摸着水。看她的人都跑了,逃命了,就给了她一个逃命的机会。”
  
  房客们乘坐小船,纷纷逃离时,只有萧红还依然在等着萧军的到来。但当萧军游到东兴顺旅馆的时侯,却发现旅馆里已经不见了萧红的身影。
  
  萧耘回忆道:“实在等不来了,她就搭了一条柴船,正好从她的窗口过。按照萧军给她留的裴馨园的地址,她先于萧军到了裴馨园家。”
  
  萧军着急地回到裴馨园的家中,却欣喜地发现了萧红。此时东兴顺的老板,早已不知去向,萧红终于不用担心因为拖欠房租而被卖入妓院。  
  
  1932年8月的洪水,使哈尔滨市区受淹长达一个月,全市38万居民,有23.8万人受灾,12万人颠沛流离。萧耘介绍说:“所以说呢,哈尔滨的大水是灾难,对萧军、箫红来说尤其对箫红来说,它是个幸运。萧军曾经很形象地比喻过他和萧红。假如说萧红是小夜曲的话,萧军他说他是交响乐。假如说萧红的灵魂是蓝色的话,萧军的灵魂是红色的。假如萧红是月亮,萧军说他是太阳。”
  
  几星期后,萧红生下了她与汪恩甲的孩子,但因无力抚养,送给了道里公园的看门人,从此再也没有这个孩子的音讯。
  
  萧军、萧红本来是寄居在裴馨园家,可是由于居住时间太长,裴家人已经心生厌烦,这里是待不住了。可能去哪呢?水淹的城市,能供人栖身的地方本来就不多,加之现在萧军身上一文不名,还能怎么办?
  
  没有办法,他们只好住进一家白俄罗斯人开设的“欧罗巴”旅馆。“住进去再说,管他呢,大不了用拳头说话。 ”萧军这样安慰着萧红。
  
  住进旅馆,饥饿成了萧军、萧红此时最深刻的记忆。每天只吃一顿饭,就是这一顿饭都吃不饱。能当的东西都当掉了,能借的门路也都求借了,两个人的生活晦暗到了极点。
  
  幸好,没过多久,萧军找到了一份家教工作,萧军不收学费,只要求对方提供一处住所,对方答应了。这样,萧红、萧军才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
  
  两人在哈尔滨度过了一段安宁而充实的时光,随后辗转来到了上海。在上海,二萧与鲁迅结识,这成为二人在文学事业上的转折点。在鲁迅的帮助下,萧军著的《八月的乡村》、萧红著的《生死场》先后出版,两人在文坛崭露头角。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34

生活改善的同时,萧军萧红的感情也出现了重大裂痕。
  
  萧军的性格中充满男人粗犷的刚气,他我行我素,不喜欢婆婆妈妈的矫情。萧红则是很感性的女人,她谨小慎微地处理着一切,在乎着一切,周围的一切对她总会产生很大影响。萧红身上凝结着中国传统女性共有的柔性特征,她对男人有很强的依赖感。
  
  萧红对依赖萧军的过度依赖,并没有得到萧军的回应。感觉自己被忽视了的萧红总会选择与萧军针锋相对,就这样,萧红与萧军争吵不断,感情越来越不好。
  
  萧红如果上8卦发帖的话,估计会很短时期内发一系列帖子,《老公竟然挂了我的电话!他说同居还每天煲电话粥根本是浪费生命!》,《老公以前对我很好的,最近却总是嫌我烦,真的是我有病吗?》,《凌晨两点了,老公还没回家,而且根本不接我电话,怎么办?》……然后下面一群人骂楼主得了公主病 =,=
  
  在此期间,萧军一再出轨——我一个出轨对象的信息都没找到,不知是否是谣言或者萧红的嫉妒与不安定感带来的误会,但以民国时期的“进步青年”的道德观来说,出轨其实真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有人形容当时的萧红“有扮嫩倾向,梳着系蝴蝶结的辫子,蹦蹦跳跳”,以萧红当时二十出头的年纪来说,其实还算不上特别装B,有人会觉得可爱,也肯定会有人觉得无法忍受。萧军属于后者。萧军曾经自诩,拳头是他打出的另一种文章,终于有一天,这“文章”“发表”到了在萧红身上。
  
  聂绀弩在回忆萧红那篇《在西安》中,写萧红曾经说过,“我不知你们男子为什么那样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梅志女士(胡风的夫人)在1984年写过一篇《“爱”的悲剧——忆萧红》,当中提到一次“打人”事件:“她去日本不久,鲁迅逝世了。这年冬她回来了。萧红心情非常好。在一个刊物邀请的小宴会上,她是那么情绪高昂。可惜这时间太短暂了。后在一间小咖啡室相聚,萧红夫妇也来了。萧红的左眼青紫了一大块,她说:‘没什么,自己不好,碰到硬东西上。’‘是黑夜看不见,没关系……’在一旁的萧军以男子汉大丈夫气派说:‘干吗要替我隐瞒,是我打的!’萧红淡淡一笑说:‘别听他的,不是他故意打的,他喝醉了酒,我在劝他,他一举手把我一推,就打到眼睛上了。’萧军却说:‘不要为我辩护!……’”
  
  萧军与萧红之间流传甚广的家暴一说便是来自于此,那次的事情究竟是意外还是殴打,偶然还是惯犯,后来,萧红去世多年后,萧军在辑注萧红书信的时候,针对所谓“家庭暴力”的质疑,做出过一个简短的“辩解”:“有一次,我确是打过她两巴掌。这不知是为了什么我们争吵起来了,她口头上争不过我,气极了,竟扑过来要抓我--我这时正坐在床边--我闪开了身子,她扑空了,竟使自己趴在了床上,这时趁机会我就在她的大腿上狠狠地拍了两掌——这是我对她最大的一次人身虐待,也是我对她终生感到遗憾的一件事,除此再没有了。我们也常常把每次争执,事后作为笑料来谈论,彼此自我讽刺着……”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34

1936年7月,萧红远走东京创作、疗养,希求营造别离空间以挽救濒临灭绝的感情。此前她已经有过一次短暂的离家出走。
  
  距离并没有挽回萧军对她的爱情。远在日本,萧红还总是不忘叮嘱安排萧军的生活,她会去命令爱人吃一个鸡蛋,买一条毛毯,换一个枕头,吃一点阿司匹林,晚上不要吃东西(可以吃一点西瓜)……萧红自小体弱多病,反抗家庭之后那段颠沛流离的生活更是严重毁坏了她的身体,因此她的个性特别琐碎,她神经质一般的关照,纯爷们的萧军根本无法理解,只是觉得厌烦,两人的情感也和距离一样更加远离。
  
  萧军曾经这样形容过他与萧红的关系:健牛和病驴。如果是共同拉一辆车,在行程中,总要有所牺牲的,不是拖垮了病驴,就是要累死健牛!很难两全,若不然,就是牛走牛的路;驴走驴的路……
  
  萧军自述在萧红在日本的时候,他的感情曾经出轨过。在青岛度完了两个月的假,写完了小说《第三代》的第二部,也写了两篇散文《邻居》和《水灵山岛》,萧军返回上海,寄住在好友H家里,H的夫人是一位美丽温柔的女性。她对萧军的照料很周到,也很赞赏萧军的男子气概。相互久了,他们产生了爱情。但恋爱的双方清楚地意识到为了道义上的考虑彼此没有结合的可能。为了结束这种“无结果的恋爱”,他们达成共识,必须促使萧红由日本马上回来。
  
  萧红从理智上想要宽恕萧军,可在情感上,却很难做到,两人那原本已在毁坏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
  
  1937年,抗战爆发,萧红与萧军都很兴奋。十月,他们一起去了武汉,和胡风、聂绀弩等人一起共办《七月》文艺月刊。当时他们是住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二十一号,诗人蒋锡金家中,东北作家端木蕻良也住在这里。
  
  1938年2月,日军准备进攻临汾,民族革命大学准备撤退到乡宁。萧红和萧军在路上发上严重分歧,萧军决心留下和学校一起撤退,必要时准备和学生一起去打游击战,萧红主张仍然从事写作……
  
  萧军曾经用第一人称写过篇小说,叫《为了爱的缘故》。小说中,一个知识青年,因受过军事训练,便总憧憬着去参加抗日军,但这时,他“不幸”遇到一个有文学才能的女子,他必须拯救她,而且必须要同她结合到一起才能拯救她。他的内心,有矛盾,有痛苦,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忠于他的爱人,决定留在她身边,等她身体恢复了再说。
  
  “二萧”的争吵,乃至于最后的分手,原因为何,萧红曾经做出过解释,她说“问题还是老问题,就是到底为了一个考虑,还是为了更多人考虑”,言下之意,她希望萧军为了她,不要去从军。不能说萧红这个想法自私,但两人在人生价值观上的重大差异,决定了他们可以相爱却难以相处。
  
  后来,萧军留在临汾,萧红随当时丁玲所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与聂绀弩、端木蕻良等人乘火车去了西安。此后,萧军经延安也来到西安。在西安,萧红向萧军提出离婚,两人正式分手。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35

1938年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如此紧密的时间安排,楼主认为萧红很有可能在于萧军正式离婚之前已经和端木蕻良确定了关系——于是,同一个杯具在她身上上演了两次,她又一次怀着前男友的孩子和另一个男人搞在了一起。
  
  大多数说法都认为端木蕻良十分介意这件事情,以至于两人感情迅速降温。毕竟当初萧军爱上萧红是在已知她有孕之后,端木蕻良则有点被迫中奖的意味。
  
  日军逼近武汉,端木蕻良独自去了重庆,萧红独自辗转于汉口、重庆、江津之间。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对于端木蕻良都不曾陪伴在她的旁侧。她孤独,失望,无助,出院时对白朗说:“未来的远景已经摆在我的面前了,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
  
  在骆宾基根据萧红生前所述写成的《萧红小传》中,写到端木蕻良对萧红的两次“遗弃”:一次在武汉,他拿到一张船票以后,抢先撤退至重庆,留下萧红一个人耽在原地,不但行动不便,在经济上也得靠朋友接济。还有一次,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香港,萧红病重住院,他不告而别,一共长达十八天,把照顾病人的责任完全推卸到一个认识未久的朋友骆宾基身上。据萧红的朋友孙陵提供的材料,萧红最后曾用铅笔在纸条上写下“我恨端木”几个字。在香港,萧红曾经计划摆脱端木蕻良,但却迁延着没有实行。其中,一是如她所说,为女性惯于做“牺牲”的惰性所致;再就是身体过于虚弱,一切潜在的病症都暴露出来了。她一时拿不出力量拯救自己。当时,她还抱有一个幻想,就是端木蕻良曾经许诺让她到北平他的三哥家里去养病。在长期的漂泊生涯中,她一直渴望健康和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然而,未及等到最后,美梦就幻灭了。1938年被视为萧红文学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此间,她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才发现患有肺结核。于是,在10月份住院打空气针治疗。因受医院冷遇,11月底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中。当天,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又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31岁。
  
  骆宾基声称端木对萧红冷漠至极,萧红去世的时候都没有陪在身边,萧红生命最后的44天,只有他陪伴度过,端木蕻良的说法则完全不同。我总阴暗地揣摩着,骆宾基对萧红是不是有什么暧昧情愫,就算不是暗恋吧,至少也是大有好感,像萧红这样柔弱的女人,总是很能激发男人的英雄欲,他是否有以萧红的保护者而自居并因此对端木产生偏见?
  
  关于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关系到底如何,和萧军与萧红的家暴疑云一样破朔迷离。萧红的朋友几乎是清一色地讨厌端木,有人说端木当时是个追求萧红且摆脱不掉的文学青年,人很自私,过去萧红受的是身体上的折磨,而端木给她的则是无法忍受的精神折磨。他把萧看成他的附属品,家里家外全靠她一人支持,反过来还常遭耻笑。更为可悲的是,他居然在朋友面前否认他和她的婚姻。但是萧在感情上怯懦和自甘牺牲的性格,让她依然为他怀孕,侍奉他。另一种说法恰恰相反,把端木说成是痴情不已的人,萧红病中如何在她的卧榻旁哀哭不已,并照看她直到临终。
  
  端木自己的说法是:“关于有人肆意歪曲事实,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一对夫妇天天吵架,不可能和他们的创作成正比例。或者说,夫妇不和绝不是创作的动力。排比一下我们的创作产量质量,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1976年,曾与端木蕻良合编《时代文学》接受记者采访,在被问及周鲸文的人品的时候说,“端木有些大孩子气,偶而会撒一下娇”,“有些人总是嘻嘻哈哈的,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端木蕻良不是那种人。他给我的印象是:性情不太随俗,落落寡欢”,又说“像他这样有才气的人,成名之后,无意中露些傲态,是免不了的”。至于留港期间端木蕻良与萧红的感情好不好,他的回答是“我总觉得两人心里有些隔阂”。
  
  勒以则在回忆萧红的时候写道:
   
   有一次我记得我走进去她才放下笔,为了不惊醒那个睡着的人,我低低地问她:‘你在写什么文章?’
    她一面脸微红地把原稿纸掩上,一面也低低地回答我:‘我在写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这轻微的声音却引起那个睡着的人的好奇,一面揉着眼睛——咕嘟爬起来,一面略带一点轻蔑的语气说:‘你又写这样的文章,我看看,我看看.......’
    他果真看了一点,便又鄙夷地笑起来:‘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
    他不顾别人难堪,便发出那奸狡的笑来,萧红的脸就更红了,带了一点气愤的说:‘你管我做什么,你写得好你去写你的,我也害不着你的事,你何必这样笑呢?’
    他并没有再说些什么,可是他的笑没有停止,我也觉得不平,便默默地走了。 
    没有想到她会遇见这样一个自私的人。他自视甚高,抹却一切人的存在,虽然文章中还显得有茫昧的理想,可是完全过着为自己打算的生活。而萧红从他那里所得到的呢,是精神上的折磨。他看不起她,他好象更把女子看成男子的附庸。她怎么能安宁呢,怎么能使疾病脱离她的身体呢?
  
  对照以上几个版本,大致可以看出端木是和萧军截然不同的男人,他虽然不像萧军那么暴躁,却也不是一个成熟到可以让人依赖的男人,这个人有点软弱,有点恃才傲物,说话比较刻薄,像萧红这样生活粗糙而精神纤细的女人,恐怕每一天都要被有心无心地伤害好几次。大部分谈到萧红与端木的婚姻的文章,都指责端木冷酷无情,我总觉得这个冷酷指数要打上一个很大的折扣,即便是萧红亲口告诉别人端木对她不好,也不能完全采信——因为这个女人实在是太多心太脆弱太容易被伤害了。
  
  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补八卦,关于端木第一次抛下萧红。梅林在《忆萧红》里说:“1938年7月间,武汉开始紧急,萧红的‘病’越发沉重,我们相约一同去重庆。但在8月初将上船那天,萧红因没有直达的船落后了,我同罗烽和端木蕻良先到了重庆。”1938年夏天,高原有事从延安到了武汉,通过胡风的帮助,找到了萧红,见她肚子隆起,穿一件夏布的长衫,坐在席子上,边上点着一盘蚊香。他回忆道:“据我的猜测,此时端木已不住在乃莹身边了。否则乃莹怎么会困窘到如此地步呢?对她与萧军兄的离婚,我是有怨言的,我批评她在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上,太轻率了,不注意政治影响,不考虑后果,犯了不可挽回的严重错误。”萧红听了不服气,说:“你从延安回来了,学会了几句政治术语就训人。”
  
  端木的第二任妻子钟耀群在《端木与萧红》一文中写道,当初坚持让端木拿着那张船票先走的人就是萧红。我无法判断此事真伪,但以萧红的个性来说,她让端木先走而端木就真的走了,确实会让她心寒至极并生出强烈的怨愤——她不是别无所求的真爱主义者,她付出感情和身体,而是为了得到回报,然而她生命中每一个男人都没有给到她她所希望的程度的爱恋。
  
  
  
  
  我并不认为萧红一生的悲剧是因为她是个女人,世界上悲剧的女人很多很多,但很少有人能够悲剧到萧红这个高度。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的一生总是接连不断地悲剧,她把命运完全押注在男人身上,这份依赖固然能在一开始激发男人的保护欲,然而相处多一段时间之后,男人就受不了她的重压想要逃开,她学不会自省,只懂得责备对方。她又完全无法忍受感情的空窗期,似乎没有男人她就活不下去,于是她一次比一次匆忙地投入爱情,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对男人失望。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37

继续补小段子:
  
  
  许广平在《忆萧红》一文中写道:
  
   中等身材,白皙,相当健康的体格,具有满州姑娘特殊的稍稍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是她的特色。但她自己不承认,她说我太率直,她没有我的坦白。也许是的吧,她的身世,经过,从不大谈起,只简略的知道是从家庭奋斗出来的,这更坚强了我们的友谊。
  
  
   这时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耽搁在我们的寓所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里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也是陪了萧红先生大半天之后回到楼上……”
  
  
  楼主实在没办法同情这种自己寂寞就赖在别人家客厅不走的女人 o(╯□╰)o
  
  
  
  
  
  萧军曾目睹萧红产下汪恩甲的女儿,整整6天,没有看她一眼,奶水湿透了衣襟,萧红也没有喂奶一口!萧军忍不住暗叹萧红心硬如铁。
  
  
  
  
  晚年,萧军回忆萧红:“作为一个六年文学上的伙伴和战友,我怀念她;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成绩、有影响的作家,不幸短命而死,我惋惜她;如果从‘妻子’意义来衡量,她离开我,我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也许可以这样说:在文学事业上,她是个胜利者!在个人生活意志上,她是个软弱者、失败者、悲剧者!”有人把这一段解读为萧军无法忍受萧红比自己红,我倒觉得他是在评点萧红的个性,并暗示萧红未与他分手便和端木勾搭上了……
  
  
  
  萧军去世后,其妻钟耀群撰文,总结萧军爱她的三大理由,之一便是她是处女,充满自豪。这段话显然是针对萧红所说。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46

七  朱安:我也是周先生的遗物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49

1878年,绍兴城一户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个女孩,取名为“安”。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1899年,朱安定下了亲事,对象是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此人名为周树人,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佳,所以两人算是相当匹配,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经济颇为拮据。但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户体面人家,对“老姑娘”朱安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1901年年底周树人毕业并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1902年3月离开中国,除了两次短暂回家外,在日本一直逗留到1909年。周树人通过他母亲向朱家提出一项要求,更教他们增添了忧虑:周树人要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对思想保守的朱家来说,这实在吓了他们一跳。
  
  1906年初夏,鲁迅接到母亲虚报急病的电报,被骗回来成亲。旧历丙午年六月初六,两人举行了完全按旧礼仪的婚礼。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身大红礼服。周家族人都知道鲁迅是新派人物,估计要发生一场争斗,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奇观,于是便排开阵势,互相策应,七嘴八舌地劝戒他。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连鲁迅的母亲也觉得很异常。
  
  轿子来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正的裹得很小的脚露了出来。原来,这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的欢心,没想到刚上场就败露了。这似乎预示着她以后一生的不幸,她每每想讨好“大先生”,最终的结果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他就从家中出走,重新到日本去了。作为新郎,周树人对这桩婚姻十分不满,鲁迅多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912年初,周树人应蔡元培之召请,来到北平在教育部任职,后来他购置了西直门八道湾11号,于是,朱安随着婆婆鲁瑞来到北平。
  
  初到北平的日子,朱安以为“大先生”有与她同房的意思,她整理好屋子,铺好了床和被,但是鲁迅却把床拆了,她痛楚委屈,从此也死了与“大先生”同床的心。“大先生”对她冷漠一如以前,仍然与她分室而居。在北方城市连语言也难听懂的她,变得更孤寂无助。
  
  其实朱安一直在试图改善与“大先生”的关系,在绍兴老家时,她意识到没有完成生儿育女的使命,曾请娘家兄弟帮忙,写一封信给在北平的丈夫,建议他纳妾。她认为,这样丈夫生活有人照应,也能生下一男半女。朱安的建议是旧式女人的善良和大义,信到了北平,引起鲁迅更强的反感,他不屑回信,在日记中斥之为“颇谬”。
  
  现在,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大先生”待她仍然形同路人,朱安实在不得要领,这个不识字的小脚女人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从何挽救他们夫妇感情。
  
  朱安在北平的日子,第一次接触到丈夫的工作和生活,她看出鲁迅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家中访客川流不息,她不可能在客厅待客访谈,只有端茶送水,算是尽了女主人的本分。来访的鲁迅弟子对朱安很客气,有时碰见也称她为“师母”。但她心里很明白,“大先生”于她,永远是个外人。
  
  朱安唯一的安慰,是婆婆鲁瑞对自己的认可。朱安每当做完家务后,就坐在婆婆身边,抽几口水烟,听他们母子闲话家常。对于自己的境况,这个苦命的女人说过这样的话:“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此间,“大先生”与弟媳羽太信子常有书信往来,不久,这个日本女人与朱安的小叔子周作人也住进八道湾。1923年夏,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反目,鲁迅迁出八道湾,同时他给朱安两个选择,一是留在八道湾,一是回绍兴娘家。对于朱安来说,这两个选择都把自己逼上绝路。兄弟互不相容,她怎能继续住在小叔子家中。而回到绍兴,就成了丈夫不容的弃妇,这无疑是条绝路。朱安提出来,“大先生”总要有人照应生活,她愿意承担这份责任。鲁迅同意了她的请求。这让朱安十分欣慰,她一直在想着改善与丈夫的关系,她曾对家人说过:“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
  
  不知是幸运抑或不幸,他们刚搬家不久,鲁迅肺病发作,并且病情严重,朱安竭尽所能地照顾丈夫。这是朱安一生中和“大先生”最“亲近”的时候,也许也是朱安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5年,西三条胡同21号的访客中出现了一张新面孔:许广平。她是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一个学生领袖,鲁迅正在这个学校兼课,她从3月起和鲁迅开始通信,从仲春到盛夏,两人的通信和交往愈来愈频密和热切。在学潮风波频起的夏季,女师的学生和校长杨荫榆展开了斗争,鲁迅站在学生们一边,这一点促进了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感情,因此当警察搜捕女师学生的时候,许广平就躲在鲁迅家里。
  
  1926年7月,鲁迅决定接受厦门大学的聘任,和许广平一同坐火车南下。有一天,朱安对婆婆说自己梦见大先生带着一个小男孩回家。鲁瑞听了,责怪她不识大体。朱安明白,婆婆虽然不嫌弃她,但在这方面不会站在她的一方。后来,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海婴出生,他们寄了一张三人合照回北京,朱安看到照片后,接受了新的现实,甚至有些安慰,这仿佛是茫茫暗夜给她一丝微光,因为大先生有了后代延续香火,自己死后也有人祭祀了。
  
  朱安视周海婴如己出。周海婴回忆道,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朱安就托人转告他们母子,欢迎他们搬去北平与其同住。她说:“许妹及海婴为堂上所钟爱,倘肯朝夕随侍,可上慰慈怀,亦即下安逝者。”她“当扫住相迓,决不能使稍有委曲(屈)”,还愿意“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养遗孤”,她不但将他们母子两人的住房都做了安排,甚至还说“倘许妹尚有踌躇,尽请提示条件”,她“无不接受”。她的为人坦荡和对许广平母子二人的体贴,周海婴多年之后提起仍感怀不已。
  
  当海婴十五六岁时,她开始直接给他写信。有一次在信中提出:“你同你母亲有没有最近的相片,给我寄一张来,我是很想你们的。”直至病危临终前,她还念念不忘他们母子俩。从心里她是把海婴当做了自己的香火继承人。她爱她的大先生,她忠于她的大先生,她将大先生的亲人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消息传到北平,朱安把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的书房辟为灵堂,她一身孝服为“大先生”守灵。致哀的客人络绎而来,新闻记者亦上门采访。北平《世界日报》、《北平晨报》都刊出采访报道。
  
  记者称见到的鲁迅夫人,“矮小,瘦弱,狭长脸,突出的额,小脚,不但毫不漂亮,也都没有一点活力。”说她“年已届58岁,一身黑色的棉裤袄,头发已经苍白,梳着一个小头,面色黄黄的”。并说她“本拟即日南下奔丧,但因阿姑(指鲁瑞)年逾八旬,残年风烛,聆此消息,当更伤心,扶持之役,责无旁贷,事实上又难成行……。夫人说的是绍兴话,略带一点所谓京腔;我是靠了别人的翻译,才能完全听懂的”。记者好心地带来社会人士捐款,她却“始终不肯拿,只说盛意是可感的,但钱却不能收,因为生活一向是靠上海的许先生(即许广平)给她带钱,没有上海方面的同意,另外的资助是不好接取的”。
  
  北平西三条21号家中,尚有八十余岁老母鲁瑞,朱安就要面对家用不足的事实,家里的生活愈来愈困难了,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由许广平、周作人承担。朱安对于许广平一直心存感激,朱安说过,“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她的确是个好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为了寻找上海抗日知识分子和出版家的线索,日本宪兵于12月15日清晨逮捕了许广平,对她严刑逼供,但一无所获。1942年3月1日,许广平被释放,但她双腿已不良于行,头发白了许多。
  
  周母去世后,许广平和当时在汪精卫政权任职的周作人依然共同担负着朱安的生活费用。对于收周作人的钱,朱安内心并不情愿,因为她知道“大先生”与“二先生”不和,却不能不收这笔钱。然而,物价不断飞涨,许广平与周作人汇来的生活费也捉襟见肘,朱安的生活贫困至极。因此,她听从了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周作人令北京图书馆开列了藏书目录,准备委托来薰阁出售。   
  
  1944年8月25日的《新中国报》刊登了这一信息,许广平闻悉,忧心如焚,立即给久未通音信的朱安写了信,加以阻止。信中指出:“……就望你千万不要卖书,好好保存他的东西,给大家留个纪念,也是我们对鲁迅先生死后应尽的责任。请你收到此信,快快回音,详细告诉我你的意见和生活最低限度所需,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照顾你,请你相信我的诚意。”   
  
  同时,许广平委托律师在9月10日的《申报》上发表申明:“按鲁迅先生终身从事文化事业,死后举国哀悼,故其一切遗物,应由我全体家属妥为保存,以备国人纪念。况就法律言,遗产在未分割前为公同共有物,不得单独处分,否则不能生效,律有明文规定。如鲁迅先生在平家属确有私擅出售遗产事实,广平等决不承认。”
  
  听闻朱安打算出售鲁迅藏书的消息,住在上海的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也感到自己有责任阻止此事,他给在北京的朱安写了信,朱安请人代笔的回信说:“我侍候婆婆三十八年,送老归山,我今年也已经六十六岁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饭饱,一点不敢有其他的奢望,就是到了日暮途穷的现在,我也仍旧知道名誉和信用是很可宝贵的,无奈一天一天的生活压迫,比信用名誉更要严重,迫不得已,才急其所急,卖书还债,维持生命,倘有一筹可展,自然是求之不得,又何苦出这种下策呢!”
  
  得知鲁迅藏书有可能被出售,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都很焦急,不仅由许广平、内山完造出面写信阻止,该年10月,还推举唐弢、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这事的经过在唐弢的《〈帝城十日〉解》及《关于周作人》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10月10日他们从上海出发,到北平后,将书信一一投送,一面请赵万里把旧书出售的路子堵死,一面访问了宋紫佩,10月15日由宋紫佩陪同一起去西三条见到了朱安:
  
    那天宋紫佩陪着哲民和我到西三条二十一号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朱夫人和原来侍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见到我们,两位老人都把手里的碗放了下来,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朱夫人身材矮小,狭长脸,裹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包头,看去精干。听说我们来自上海,她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宋紫佩说明来意,我将上海家属和友好对藏书的意见补说几句。她听了一言不发。过一会,却冲着宋紫佩说:“你们总说周先生的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周先生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说着有点激动的样子。
     长期窘迫的生活,又加上对上海方面的误会,在来客面前,朱安的情绪显得很激动。在困顿的岁月里,哪怕是作为“鲁迅的遗物”,她也被世人长久地遗忘了。万千辛酸,使她发出了这悲怆的呐喊。其实,从她的内心来说,一定也不愿意卖掉鲁迅的藏书,她之所以同意这么做,恐怕也存着这样的心思——希望借此提醒人们她这个“遗物”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当唐弢将日本宪兵逮捕许广平等的经过告诉她,并将海婴的情形说了一遍,她的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当她听到海婴病已痊愈,竟说:大先生就这块肉了,为什么不将海婴带到北平,让她看看。于是气氛一转,藏书出售问题便也迎刃而解了。
  
  朱安一生温柔恭顺,安守本分,这一句“我也是周先生的遗物”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在人前表现出怨愤不平。
  
  出售藏书风波解决之后,朱安一生甘于清苦,曾有社会人士捐资给朱安,但她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几年之后,鲁迅的学生宋琳去看望朱安。她已不能起床,但神态清醒,她泪流满面地向宋琳说她想念大先生,也想念许广平和海婴,还请宋琳转告许先生,她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之旁。
  
  这个心愿并没有实现。1947年6月29日晨,在她婆婆去世的4年后,69岁的朱安在北平西三条胡同病逝。她的葬礼按许广平的意思举行,下葬在北平西直门外保福寺村,陪伴她侍候了一生的婆婆鲁瑞的墓旁,坟上没有任何与周家有关的标记。
  
  
  
  
  
  
  关于鲁迅不休妻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鲁迅真的休了朱安的话,以朱安的个性一定会上吊投河什么的……
  
  再说鲁迅虽然误了朱安一生,其实还算对得起她。鲁迅没有先和包办婚姻的老婆孩子都生了一堆了,遇到念洋学堂的女学生就开始吵吵嚷嚷着没感情,要离婚——尼玛睡觉的时候怎么不见你说没感情?
73033842_27115196.jpg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鲁迅与朱安从未合照。


73033844_27115196.jpg

图片附件: 73033842_27115196.jpg (2014-3-7 00:48, 6.18 KB) / 下载次数 161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499&k=23b7899db602c12d819de2439e451988&t=1715340670&sid=23sRRa



图片附件: 73033844_27115196.jpg (2014-3-7 00:48, 68.32 KB) / 下载次数 165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500&k=84606cbafb0427d3779768e31a958dc3&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0:50

  民国最凄惨的莫过于朱安了 那时候包办婚姻 她是就是女人人 没什么文化 夫君不是自己选择的 嫁过去以后 鲁迅连看她一眼都觉得是一种亵渎 试想一下 如果朱安长的美若天仙 鲁迅至于如此么 同样长相也不能选择
          更可怕的是 她这样一个人是肯定不会主动离婚的 而鲁迅的仁慈 他认为朱安这样一个旧式女子 离了婚是没活路的 生生耽误了她一生
          转念一想 如果鲁迅一狠心 把她休了 谁又能肯定 她不会找到一个爱她的男人 过一生?
        --------------------------------------------
        朱安确实可怜,这个只能说是封建包办婚姻造成的恶果吧。
        鲁迅倒也算是个坚持原则的人,说不接受包办婚姻,那就真的怎么也不接受。精神上不接受,同样的身体上也坚决不接受。比起当时某些又要追求“自由爱情”,又和包办的老婆OOXX还生了孩子的男人,他可高尚多了。
        好比徐志摩这样的,那才叫文人无行!
      --------------------------------------------------------
       要是朱安长的漂亮,鲁迅怕也早无行了。
    ------------------------------------
    鲁迅在这禁欲方面还真是神人段数的,话说鲁迅也是留学日本,鬼子在这方面不要太开放哦,他老人家侵染多年还能保持这样实属奇葩。同为留学日本的学生之一郁达夫,不就是一面沉醉于日本mm的温柔乡,一面高喊祖国啊你为啥不强大啊这都哪跟哪啊
  =================
  
  鲁迅对自己够狠,所以估计在他看来,和朱安结婚已经是他对朱安最大的妥协了。
  
  而朱安越是传统妇女美德,鲁迅就越是看不上她……
  
  
  
  
  哦,对了,鲁迅和萧红也有八卦的,有人说许广平和萧红后来友情变淡,是因为萧红总在鲁迅面前秀柔弱,寻求关怀——她应该不是想勾搭谁,就是在男人面前本能柔弱吧 =,= 所以萧红不待见她再来自己家做客。
  
  当然,也有人说许广平虽是鲁迅的亲密爱人、革命同志、精神伴侣,但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唯有萧红真正懂得他……这说法真恶心 o(╯□╰)o
  
  
  
  补充一下萧军。我感觉萧军对萧红,不光是怜惜她身世凄苦,主要还是爱上她的文学才华吧……结果在一起之后发现萧红根本不是能一起过日子的人,然则,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背叛她(虽然有过感情出轨,但克制住了),然而这个女人竟然不知好歹地背叛了他——这是他后来从根本上否认萧红和自己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原因吧。
作者: lianghuyu    时间: 2014-3-7 00:53

徐志摩真能折腾,离了他,是能多活几年
作者: 黑猫一只    时间: 2014-3-7 01: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hanabby    时间: 2014-3-7 01:30

渣男真多!
孟小冬可惜了,一代名伶。福芝芳的母亲极厉害,手腕高超,是那时最有名的星妈。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14

色戒》原型   郑萍如:中统女谍诱杀汉奸真相
剧中的女主角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萍如,曾就读于上海政法学院,抗战爆发后,她爱国如炽,秘密加入国民党“中统”,时年19岁。上海沦陷后,她报国心切,竟在上海自作主张,绑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想以此作为要挟,迫日本退兵,想法虽然草率,却是热血巾帼,颇有秋瑾风范。
    易先生(梁朝伟饰)的原型就是丁默村,汪伪政权“七十六号”特工总部的主任,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多少抗日志士死于他的屠刀之下,人称“丁屠夫”。此人原籍湖南,早年中考不第,只身十里洋场的上海,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竟还当上了团书记,后来改选落职,一气之下,叛离了共产党,投靠了国民党,深受陈立夫的赏识和重用,本来可以飞黄腾达,无奈又受到戴笠排挤,一时不得伸展。时值日军全面侵华,为实现自我价值,潜往上海,投靠土肥原贤二,毅然走向了汉奸的道路。

  丁默村本是个色中饿鬼,交到如花似玉的郑苹如自然是喜出望外,而郑苹如佯装成涉世未深的少女,不时恃宠撒娇,与丁默村时断时续,若即若离,逗得丁默村馋涎欲滴,神魂颠倒。中统见时机成熟,布置下手。第一次行动,由郑苹如请丁默村到她家作客,在郑家附近安排了狙击人员,然而丁默村诡计多端,他的轿车快到郑家时,他改变主意掉头离去,计划遂告失败。此时中统上海区的负责人换了张瑞京,他重新策画第二次“刺丁”,他安排郑苹如以购买皮大衣为由,想把丁默村诱杀在西伯利亚皮货店。岂料就在此时张瑞京被李士群逮捕,张李原有一番交情,当张和盘托出“刺丁”计划时,正中李士群夫妇的心意,为防事迹泄漏,他们先把张瑞京保护起来,而中统上海区见没有任何异状,于是原计划照常执行。

  1939年12月21日丁默村在沪西一个朋友家吃中饭,他打电话邀郑苹如前去参加,郑便赶到沪西陪丁默村直到傍晚。丁说要去虹口,郑说要到南京路去,于是两人同车而行,当汽车驶至静安路、戈登路(今江宁路)西伯利亚皮货店时,郑苹如突然提出要去买件皮大衣,并嬲着丁默村同她一起下车,帮她挑选。丁默村的职业反应是到一个不是预先约定的地点,停留不超过半小时,照理说是不会有危险的。心想郑的执意要他同去,不外乎是想乘机敲他一笔竹杠。于是他便随她下车,但当郑正在挑选皮衣时,丁默村突然发现,玻璃橱窗外有两个短打衣着、形迹可疑的人,正向他打量。丁一看情形不对,便从大衣袋里摸出一迭钞票,向玻璃柜台上一掼,说:“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说完就急转身向外跑。郑见丁默村突然向外奔跑,起初一愣,本想追踪出去,但走了两步,又停住了。

  此时徘徊在店外人行道上的中统特务,没料到丁默村会不等东西挑好,就突然冲出店来,因此稍为踌躇了一下,竟让他冲过马路。丁的司机见他狂奔而出时,早已发动引擎,开好车门。等到枪声响时,他已钻进车内,拉上了车门,子弹打在防弹车门上,他毫发无伤,扬长而去。而李士群派出的狙击人员,因只是“协助”成分,因此也没有怎么出力,暗杀行动乃告功败垂成。但对郑苹如而言她不甘心,又心存侥幸,决定深入虎穴,孤身杀敌。于是她继续与丁默村虚与委蛇,但暗中身藏一支布朗宁手枪,准备伺机下手,但她哪知丁默村早已布下罗网,等她上钩了。因此在第三天当郑苹如驱车到76号要见丁默村时,就被丁的亲信林之江给扣住,她被关进76号的囚室。

  李士群的老婆叶吉卿很快就得知消息,她派了畲爱珍、沈耕梅前来审讯,丁默村自然不好阻拦。郑苹如否认她与中统的关系,只承认暗杀丁默村是因为她不甘被玩弄。丁默村虽然恼恨郑苹如参与对自己的谋杀,但又着实迷恋她的美色,因此他并没想要置她于死地,只是想关她一阵子,再把她放出来。但丁默村的老婆赵慧敏却悄悄找到林之江,并对他面授机宜,于是郑苹如被暗中移解到忆定盘路三十七号的“和平救国军”第四路司令部内,这连丁默村与李士群都不知道。1940年2月在一个星月无光的晚上,林之江从囚室里请出郑苹如,谎称丁默村找她,汽车七拐八弯,来到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郑苹如连中三枪倒下了,死时年仅23岁。

  郑苹如之父郑英伯因不愿以出任伪职而保释女儿,一病不起,于1941年初抱恨而终。郑苹如的哥哥郑海澄在1944年的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一直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郑华君(木村花子的中国名字)女士于1966年以八十高龄病逝于台湾。丁默村在此事件后,被排挤出76号特工总部。抗战胜利后,丁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于1947年2月在南京被枪决。
12953958_51n.jpg

图片附件: 12953958_51n.jpg (2014-3-7 03:14, 34.28 KB) / 下载次数 247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511&k=a8ac0afee5729e4cd61b4d0fba9e4be8&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47

汪精卫,陈璧君,方君瑛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48

汪、方、曾、陈这几家人交情十分深厚。民国成立后的前十几年是北洋当国,汪精卫一度远离政治,携陈璧君到法国留学。方君瑛和嫂嫂曾醒后来也去了法国,大家住在一起。汪精卫的长子汪文婴在法国出生,小时候就是方君瑛帮着带的。女儿汪文惺也受过方氏姑嫂的照顾。两个孩子后来都管方君瑛叫七姑(注释6)。再后来,方君瑛的妹妹方君璧嫁给曾醒的弟弟曾仲鸣。曾仲鸣担任汪精卫的秘书,后在河内被军统特务错当成汪精卫给打死。可见他们这几家人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方君瑛是位悲情女子。她于1923年在上海吞服大量鸦片自杀身亡。那时她刚刚从法国拿到数学的硕士学位回国不久,忽然自杀,让亲朋好友至为震撼。汪精卫十分哀痛,为“七姊”之死深深自责,觉得自己没能好好照顾她。可能就是汪精卫这些充满感情的表述,催生出后来越传越神的“汪方地下情”。
  
  这段绯闻的源头大概是1961年在香港出版的一本《汪精卫恋爱史》,作者是李焰生。到现在,这段故事已经演化得非常成型,连汪、方二人的花前月下吟过什么诗、说过什么话,都给描述得绘声绘色。而陈璧君--这个一向不讨大众喜欢的女人,更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可恶的妒妇角色。故事说,就是因为陈璧君后来发现了汪、方的恋情,对方君瑛进行了大肆侮辱,才导致一代女杰上吊自杀。
  
  通行的故事版本还说,后来汪精卫又认识了一位相貌酷似方君瑛的女士,名叫施旦。她本是曾仲鸣的下属,又结了婚,却对汪精卫一往情深,甘愿抛弃丈夫来到汪精卫身边,充当汪精卫的前地下情人的替身。汪精卫也因为看见施旦就想起方君瑛,所以对她格外钟情。这个施旦还巧舌如簧,一番话把母老虎陈璧君都搞定了,让她默许自己待在汪先生身边充当秘书和管家。施旦在摊牌时对陈璧君说:“你是他的夫人,无人可争,我不能,也不愿我们之间,有任何争执。他爱我,是因为我长得像方君瑛,把我当她来爱,当然是种心理变态。我是已离婚的人,我觉得让他心理上得到安慰,好振作起精神,应付当前他所处的艰难环境,所以才对他迁就,成为他心目中的情人。这对你们夫妻之爱,并没有妨碍。他对我说,他的生命,只有5年;报纸也发表过了。为了肉欲谈不到,为财物也非我所欲,我只是爱惜他,仰慕他。我这样做,对我并无利益可图,但对你却有好处,起码我能以和他相处而安定他的心情,使他自觉生气蓬勃。你如果因此和他翻脸吵闹,结果对你却未必有利……”(注释7)陈璧君大概被这番话雷得外焦里嫩,无语凝咽。
  
  汪精卫以及方君瑛的后人,都对这种传闻作出过澄清(注释8)。从比较可信的资料来源看,汪精卫、陈璧君夫妇对方君瑛、曾醒二人一直很尊敬,陈璧君是绝不会对方君瑛恶言相向的。而汪精卫一生洁身自好,对太太相当忠诚,这点在民国的领袖人物中间也很难得。他与陈璧君的感情很好,给她写了不少真挚的诗文。陈璧君对汪精卫的维护更是不遗余力。
  ............................................
  
  (注释6)据汪精卫的后人自己讲,汪精卫的长子名汪文婴名字中的“婴”,就是为了与方君瑛的“瑛”相谐,而长女汪文惺的名字,是与曾醒的“醒”字相谐,这两个名字含有对她们的感激之意。
  (注释7)施旦对陈璧君的话参见网文《汪精卫不为人知的地下情人》,作者不详。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48

(注释8)关于这段绯闻的澄清,可参考高伐林先生的文章《汪氏后人驳斥不实传言:汪精卫“婚外恋情”真相》。高伐林在美国采访过汪精卫的长女汪文惺和女婿何文杰。文章说,老夫妇俩还向作者出示过方君瑛的妹妹方君璧给他们写的一封长信,对《汪精卫恋爱史》一书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另外,网上可以找到一段电视节目的视频,题目为《时间的玫瑰之方君瑛:一代革命女侠的自杀之谜》。这段节目对汪、方、陈三人的关系做了梳理,对种种流言进行了澄清。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48

本帖最后由 whdxwd1 于 2014-3-7 02:50 编辑

陈璧君为人厉害是出了名的。1935年国民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时,汪精卫被热血青年开枪行刺,中弹后血满衣襟。他对随后赶来的陈璧君说:“我完了,我完了!” 陈璧君顿时翻脸,叱道:“你刚强点好不好,你硬一点好不好,干革命的,还不早晚就有这一天,早晚会有这个结果!” 即使后来组建了伪政府,她在日本人面前,表面上都一直保持着强硬的态度--当然这改变不了他们是日本傀儡的事实。
  
  陈璧君是民国的政治女强人之一,不过她锋芒太露,树敌太多,往往给汪精卫帮倒忙,手腕比宋美龄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有不少人相信,如果不是身边有个陈璧君,或许汪精卫不至于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汪精卫降日,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蒋介石的矛盾太深,而陈璧君对汪、蒋裂痕通常是起火上浇油的作用,绝不试图弥合。
  
  共和国后陈璧君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宋庆龄和何香凝两人念及旧情,都曾为她向上面求情。人民政府表示,只要陈璧君肯为当年的汉奸行为悔过,就考虑放她出狱。但是当宋、何二人去劝说陈璧君时,遭到她的严词拒绝。她给两位夫人回信说:“共党要我悔过,无非还是持蒋政权的老观点,认为我是汉奸。汪先生和我都没有卖国,真正的卖国贼是蒋介石。这不用我历数事实,二位先生心中有数,共党心中有数。正由于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愿意在监狱里送走我的最后岁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陈璧君说到做到,至死不肯承认是汉奸卖国贼,因而也就一直没有得到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最后病死在监狱里。
汪精卫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00492026.jpg

图片附件: 00492026.jpg (2014-3-7 03:49, 18.25 KB) / 下载次数 244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525&k=35a8dea34661cc7eef2d813b0406870a&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3

国民党·四大家族·蒋氏
先从登上权力之巅蒋介石说起。他一生经历了四段正式的婚姻,元配毛福梅、侧室姚冶诚、第二任妻子陈洁如、第三任妻子宋美龄。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3

蒋介石的母亲、元配 1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一辈子很苦很要强。她一生结婚两次。第一次结婚不久,她的幼子和丈夫都死于传染病。她被人在后面指指戳戳,说她克夫克子。王采玉心灰意懒,出家为尼。过了几年,在一位堂兄的撮合下,王采玉还了俗,嫁到了溪口,给一位家境殷实的小业主蒋肇聪做填房。这次婚姻持续了不到十年,蒋肇聪也因病去世,留下了几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就是蒋介石。
  
  蒋母两度嫁人,在当时总让人觉得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蒋介石出名后对此总是很忌讳。偏有好事者要捕风捉影,你越是捂着他越是要说,而且撒开了胡说,抓住一点苗头大做文章,居然编出了有板有眼的郑三发子的故事。按此种说法,蒋母本来是河南人,蒋介石本来姓郑,名叫郑三发子。生父死后,母亲带着他们哥几个逃难到了溪口,嫁到蒋家,所以他才改姓了蒋。此一说法在抗战期间就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开了,后来还真有一位跟蒋介石长得很像的河南老兄,自称是委员长的大哥,跑到重庆去要认亲兄弟,结果被戴笠的军统给软禁了起来。再后来蒋介石失去了大陆的天下,香港出版了记者唐人的《金陵春梦》,第一回就叫做“逃荒年郑家拆骨肉;找奶妈蒋府迎新人”,把郑三发子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了。虽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说法不靠谱,但唐人也不是自己拍拍脑袋凭空想象的,他也是以当时盛行的传说为依据的。
  
  回头接着说蒋家的事情。蒋母虽然嫁到一个小康之家,但失去丈夫后生活就一落千丈,受到家里长子(蒋肇聪与前面妻子的儿子)和地方官府的欺压。她本来生有两个儿子,但小儿子蒋瑞青不到4岁就夭折了。如此一来,蒋母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蒋介石身上。他便是在这种典型的寡母抚孤的家庭里长大。
  
  蒋介石从小与母亲感情深厚,但年少时十分顽皮,经常让母亲发愁掉眼泪,所以也说不上是孝顺。母亲对他既有溺爱,又有严厉督促,还给他好大的精神压力。个性强烈的蒋介石对母亲是一面依赖着,一面又要反抗。当他14岁时,另一个女人介入了他家这种极为稳固又不甚和谐的母子关系当中,成为最便利的出气筒,这便是蒋的元配夫人毛福梅女士。同所有的包办婚姻一样,毛福梅只不过是母子关系中的一个配角,一种延伸。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4

本帖最后由 whdxwd1 于 2014-3-7 02:55 编辑

蒋介石的母亲、元配 2
  
  蒋介石成亲时还是个孩子,而毛福梅比他年长5岁,那年已经19了。众所周知,蒋介石与毛福梅的关系很不好。毛福梅不但是旧式妇女,而且性格软弱,故而多次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但蒋介石惟一的亲生儿子蒋经国仍是毛福梅所生。这全亏了蒋母王太夫人,她是一定要抱孙子的。本来在蒋经国之前他们还有一个孩子,但1908年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放假回家时与毛福梅打架,一脚踢在她肚子上,致其小产。第二年蒋介石又趁假期回国,但是待在上海不肯回家。蒋母于是带着毛福梅去了上海,强迫夫妻二人同房,这才有了蒋经国。也有传言说,蒋经国也不是蒋介石亲生的,是他为了满足老太太想抱孙子的愿望,找人借种生的。我对这一说法持严重怀疑态度。
  
  毛福梅笃信佛教,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婆婆相依为命。蒋经国的出生给婆媳二人增添了许多新乐趣。
  
  陈洁如的回忆录和蒋介石的日记都透露出毛福梅的更多细节,看得出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都不是那么简单的。陈洁如回忆录里说,她与蒋介石结婚后跟着丈夫回奉化老家,见了毛福梅,两人相处十分融洽。毛福梅就对她回忆了一些往事。据说刚成亲时小夫妻俩感情很不错。蒋介石那时年纪小,玩心重,常带了新媳妇一起出去游山玩水。这下子蒋母王太夫人可不乐意了。有一次她把新媳妇叫进房里骂到:“我没有好米来喂懒嘴。你这样成天跟一个男人到山间庙内,到处嬉游玩乐,真是一个不知廉耻的贱女人。你不觉得羞耻吗?”
  
  蒋母担心毛福梅耽误了儿子的前程,禁止她再出去玩。毛福梅当然是听婆婆的。此后蒋介石再约她出去,她就坚决不肯了。可这还远不算完。毛福梅对陈洁如继续回忆说:“事情后来变得使人难以忍受。介石每每同我在房内说话或者笑出声音来的时候,这就使王太夫人怒不可遏”(注释1)。为了让婆婆完全满意,毛福梅只好进一步牺牲个人幸福,不再同蒋介石说笑。这下婆婆顺心了,丈夫却对这个媳妇越来越不喜欢了。毛福梅心内苦闷,所以从那时起就开始拜佛读经。
  
  陈洁如的回忆录存在真伪问题。有人指出陈洁如从来没有去过奉化,那么上面那些对话就是子虚乌有了。但以常理推测,毛福梅有那种遭遇是完全可能的。一个传统的媳妇,夹在一位强势的寡母和一位不怎么懂事的小丈夫中间,也只能是这样的结局。当毛福梅完全成为蒋母的人之后,老太太又开始琢磨着调解夫妻感情了。
  
  1921年,蒋介石正在上海苦追陈洁如,又赶上蒋母病逝。这一年,蒋介石与毛福梅的关系最为恶劣。是蒋介石恶待毛福梅加速了蒋母的死亡呢,还是毛福梅对婆婆照料不周,愈发激怒了蒋介石?这里面的因果外人永远无法说清。总之这年蒋介石的日记里有好多怨恨毛福梅的话,要么说自己一听见毛福梅的声音就头脑上火,要么抱怨母亲试图让他们夫妇和好,要么说自己给家务事烦得简直想出家(注释2)。
  
  1921年6月蒋母去世后,蒋介石就单方面宣布与毛福梅离婚。不过他在写给两个儿子的信上说,离婚后他从事革命事业就不会再牵连家里了,似乎他这么做只是为了不再连累家人。总之这次离异并不正规,蒋介石自那以后又很少回家,夫妻二人倒相安无事。直到1927年蒋介石要与宋美龄结婚,这才费尽心机,回老家办理了正式离婚手续。毛福梅离婚不离家,仍然住在蒋家的丰镐房。蒋介石感激她在这个问题上的让步,那以后对毛福梅反而客气起来。后来编写蒋家族谱时,毛福梅变成了蒋母王太夫人的义女(注释3)。
  
  (注释1)陈洁如的回忆录是以英文写成,中文版从英文版翻译而来,所以人物对话显得生硬。
  
  (注释2)1921年4月3日的日记说:“余于毛氏,平日人影步声皆足以刺激神经,此次因事寻衅,又与我对打,实属不成体统,决计离婚,以蠲痛苦”;4月19日的日记里说:“老悖一至于此,不仅害我一生痛苦,而且阻我一生事业,徒以爱子孙之心,强欲破镜重圆,适足激我决绝而已”。据学者张秀章解释说,这则日记是说蒋介石恼恨母亲庇护毛福梅;4月30日的日记说:“家事如沸,思之郁闷,非出家远游不克免尘俗之累”,5月4日的日记说:“环境难打破,只有出俗为僧而已”。这段时间的日记里有时也有反思,5月有一则就说:““我待毛氏已甚,自知非礼”。以上引用的日记全部转载自别人的文章,我没有读过蒋介石日记的原文。
  
  (注释3)蒋介石与毛福梅的故事,可参见奉化新闻网的《从发妻到义姐的毛福梅》,作者不详。
00142246e9800b77016e16.jpg
10490511_19237610.jpg

图片附件: 00142246e9800b77016e16.jpg (2014-3-7 03:54, 22.51 KB) / 下载次数 238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526&k=9ab3ef10c92f3d10767f492e956e5d3e&t=1715340670&sid=23sRRa



图片附件: 10490511_19237610.jpg (2014-3-7 03:55, 7.09 KB) / 下载次数 237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527&k=afcbcac26cf151fcadffdd06c0393678&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6

姚冶诚 1
  蒋介石在年轻时生活放浪,是风月场所的常客。他的义兄陈其美、好友戴季陶等人也好此道。不过那些与他关系交好的青楼女子中,只有姚冶诚一人成为他的妾--大概他那时还比较年轻,结果泡妞泡成老公。后来他还有一位叫介眉的相好,交往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最终不肯再娶进门来。
  
  姚冶诚的身世比较迷离,因为是老蒋(那时还是小蒋)在妓院里认识的,人们说起这事来想象力往往比较丰富。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姚冶诚并不是妓女,而是长三堂子里的一个娘姨。她是苏州人,和丈夫一起到上海去打工,结果一进城丈夫就腐化堕落,染上了赌博和吸鸦片的毛病。小姚为生活所迫,就进了五马路的群玉坊去做帮佣。姚冶诚本名姚怡琴,冶诚这个名字还是蒋介石后来给她改的。据可靠记载,蒋介石纳姚氏为妾是在1912年冬(注释4),那年他25岁。陈洁如是1919年才开始闯入蒋介石的视野。中间这几年蒋介石都是与姚冶诚生活在一起。
  
  蒋介石与姚冶诚的结合经过有多个版本。先说一个革命浪漫主义版本:这个故事说蒋介石是在避难时认识姚冶诚的。那时辛亥革命刚刚成功,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了,南方的革命党仍然经常面临性命之忧。有一次蒋介石为了逃避袁党追捕,慌不择路,躲进了妓院。危急时刻,小姚姑娘站出来与敌人百般周旋,斗智斗勇,终于成功地掩护了这位英俊的革命青年。就这样,他俩相爱了。
  
  还有一个版本比较江湖气,不过可能更接近真实。这个故事说,蒋介石是在陈其美那里认识小姚的。姚冶诚本来是陈督军的相好,可是暗地里跟年轻英俊的蒋介石眉来眼去。后来陈其美看出来了,就索性做了顺水人情,成全了他俩。
  
  陈洁如的回忆录里是个英雄救美的版本。蒋介石对陈洁如交待以前的婚史时这样说:“1916年刺客到处寻找我,要刺杀我,我藏身于苏州的‘苏州乐园’。在那里,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做歌女的姚氏。她是一位娇小玲珑的美女,长得很迷人,我和她成为很好的朋友。有一个对她感兴趣的有钱人大发醋劲,几次警告我不要和她来往,并当着众人的面,让姚氏表示和我分手。当姚不答应时,那个家伙竟将一盘鱼翅菜扣在姚的脸上,姚被烫伤了。我闻知十分愤怒,决定把姚带出那家乐园,纳为侍妾。姚对我的举动十分感激。”
  
  姚冶诚是蒋纬国的养母。蒋纬国的口述自传里也说到父母亲的往事,就更加革命、更加浪漫了。他说:“当年父亲从日本回到上海,被陈其美任命为沪军第五团团长,辛亥革命光复上海后,陈其美由绅商及会党拥为都督。后来因一次密谋策划的暗杀,父亲得以在陈其美的别馆结识了一位年轻女子,那时父亲正值二十出头,两人乔装为夫妻,混进府里刺杀某人。那位年轻女子就是我的母亲,不过党史里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他们完成任务之后,隐藏在上海法租界里,不久之后,就拿着党预先准备好的两张船票,搭乘一条日本船到日本去,两人就在日本结婚。袁世凯下令捉拿革命党,许多革命前辈都到日本避难,父亲与母亲在日本与革命先进一起生活,总算过了几年安定的生活。”
  
  不管怎样,蒋介石与姚冶诚是有婚约的。近年来在上海“出土”了两份文件。一是姚冶诚与前夫的退婚书约。那实际上是一份休书,前夫姚天生在里面郑重声明:老婆太懒,没法过日子了,故休之,以后她干什么与我无关(注释5)。第二份就是姚冶诚对蒋介石的婚约。这个契约规定:“冶诚自愿终身许主君为侍者,此后水不变心。倘背此约,任主君处罚”。那么蒋介石对她有什么义务呢?婚约里就一字没提。
  
  (注释4)毛思诚所著《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是这样记载。姚冶诚与蒋介石的婚约上日期也是民国元年十月廿二日。
  
  (注释5) 《姚天生退婚书约》原文为:“自立退婚书姚天生,因为妻娇养懒惰,难以度日,故而将妾自退婚约。日后见面,与吾无涉。当时三面言明。此系两愿非逼,恐后无凭,立此退婚书文契为照”。参见奉化新闻网《爱少恨多的姚冶诚》一文。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6

姚冶诚 2
  
  姚冶诚曾经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支持蒋介石的事业,这让蒋介石既爱且敬。可她后来也染上赌博的毛病,又让蒋介石恼怒。1919年-1922年间的蒋介石日记里,就常有对姚冶诚的抱怨:要么恼她贪玩,一宿不睡;要么恨她在自己生病时不好好照顾,还要添乱,“娶妾之为害苦不胜言”。从日记里看,姚冶诚的嘴头比较厉害,会骂人,恐怕比毛福梅要难对付。
  
  当然,那段时间蒋介石正在苦追陈洁如,也难怪他对姚冶诚左右看不顺眼。但如同当时大多数被冷落的姨太太一样,姚冶诚仍是蒋介石的人,花着蒋介石的钱。再往后宋美龄来了,蒋介石就不得不与姚氏正式脱离关系--当时通常的做法是登报声明。不过藕断丝连,姚冶诚虽然与蒋介石离婚,却仍然是蒋纬国的养母。
  
  蒋纬国从小就对姚冶诚非常依赖,长大后十分孝顺。他回忆说,抗战期间生活困难,开始时蒋介石每个月还给姚冶诚“月规”46元大洋,托陈果夫转送。几年后改成法币。蒋纬国从国外回来后,发现母亲的钱并不够用,曾开口问陈果夫借,陈果夫说他也没钱。蒋纬国心里有点受伤。他也不肯惊动蒋介石,就自己想办法,靠写书弄了点版税周济母亲。
  
  蒋纬国晚年在口述历史时说到姚冶诚当年的事迹,给读者们塑造出一个明智豁达的女政治家形象。按他的说法,民国十六年宁汉分裂,革命到了生死关头。当时他与父母住在上海的朱姓亲戚家。有一天在朱家的三楼阳台上,母亲为父亲分析天下大势:“我能够帮你的忙到此为止,今天的问题是出在广东帮身上,如果你要继续革命,你就得把广东帮团结起来,否则恐怕就散掉了。” 那么如何才能争取到广东帮呢?姚冶诚向丈夫指明道路:向宋三小姐求婚!她说:“如果你愿意,我跟你就在此地分手,你去找孔家大哥(孔祥熙),请他陪着你到东京向宋老太太、三小姐求婚”。蒋介石仍在犹疑,姚冶诚就毅然说到:“我没有想到你对革命工作还犹疑不定。如果你不想革命,我要革命,我们还是得分开,我做我的事情。如果你想革命,就照着我说的去做,我们理智的分开,如果你不革命,我们就是情绪性的分开,我继续去参加革命,你走你的。” 在姚冶诚的鼓励下,蒋介石就跑到日本见宋老太太去了。
  
  49年后,姚冶诚也随蒋纬国去了台湾,直到1966年去世。姚冶诚的丧礼十分低调,因为蒋介石不乐意声张。蒋纬国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直到1990年,借着养母110虚岁冥诞之机,在台北善导寺隆重地搞了一场追悼会,这才算安心。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6

与陈洁如的真真假假 1
  如果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国就有网络的话,在婚恋家庭论坛上可能会看到这样帖子--“说一说我那极品前夫”,内容是她那担任国民党高官的前夫,当初对她苦苦追求,要死要活,他为了求婚成功,甚至威胁要剁掉自己的一根手指,可七年后他们的婚姻就痒了,他为一个小三而抛弃了她,那个小三家里很有钱。经网友人肉搜索查明:发帖人叫做陈洁如,小三叫做宋美龄。
  
  陈洁如做了七年蒋夫人,留下一部回忆录,为民国八卦史提供了珍贵素材。回忆录里说,1919年暑假,她在同学朱逸民家里第一次见到了蒋介石。朱逸民当时嫁给了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做续弦,孙中山、戴季陶、蒋介石等是他家常客。话说蒋介石当时一见陈洁如,眼睛立刻就直了,显然心里十分迷恋。当天她告别朱逸民回家时,发现蒋介石正在张家大门外等她,“象是守门的卫兵一样”。他一见小陈出来,立刻展开了热烈而笨拙的追求,还问她家住哪里。小陈一时不知所措,故意告诉他一错误的门牌号,赶紧逃走。陈洁如那时只有13岁,蒋介石那时已经32岁了。
  
  回忆录中的蒋介石,对小陈十分爱恋,但表现很唐突,一开始就搞得她非常难受。才第一次正式约会,蒋介石把她约出去喝咖啡,然后就把她骗到一家小旅馆里面,关上房门,不知道想干啥。幸亏小陈见机快,马上大喊起来跑掉了。事后蒋介石对自己的做法也十分懊恼,不断打电话到她家去解释。
  
  蒋介石迫切希望与陈洁如结婚,可他一介武夫不晓得该怎样谈恋爱,一开始就没把握好火候,以后更是黔驴技穷。他对小陈抬出了新风气新道德,开导她说:现在都民国了,男女平等了,女孩子不要那么害羞。后来他又对小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写给她的情书中谆谆教导说:“我确信你是深爱中国的。你爱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只顾自己,而吝予给国家的一位革命者些许快乐。你如继续拒绝同我谈话或见面,就将减损这位革命者的高昂士气和精神”。
  
  可是这些说教都不管用。眼看自由恋爱这条路走不通,还是得让家长出面才行。蒋介石搬出了张静江夫妇,去走陈洁如母亲的门路。那时小陈的父亲刚刚去世,家里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一开始只是张夫人朱逸民出面,一再劝说陈洁如和她母亲接受蒋介石。后来张静江本人亲自出马,到陈家拜会陈母。陈母觉得很有面子,对蒋介石的求婚也不好再拒绝。最后是在她母亲的张罗下,小陈终于同蒋介石订婚了。
  
  纵观整个过程,他们虽说是民国新风气下的自由恋爱,可小陈自始至终处于极端被动之下。蒋介石搬出张静江这样的大人物撑腰,多少有点仗势欺人。宋子文追求盛宣怀家的七小姐也追得很苦,可是强大的盛家不答应,他只有乖乖放弃。而陈洁如家不过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小业主,那就只得听人摆布了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7

与陈洁如的真真假假 2
  尽管结婚是被动的,但陈洁如在婚后还是过了几年甜蜜日子。她对蒋介石也充满爱意,无怨无悔地跟着他一起奔波。直到有一天,宋家的大姐和小妹忽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好日子就到头了。陈洁如的回忆录中绘声绘色地记载了一次“鸽子宴”,称这实际上是一次“夺夫宴”。
  
  事情发生在1926年的广州。那时蒋介石已经成为国民党中最有希望的政治新星,几位元老中,廖仲恺已经被刺,胡汉民和汪精卫都先后出走。回忆录里强烈暗示:宋家姐妹那时就看中了蒋介石,开始巴结他了。而蒋介石也非常急切地想挤进宋家的圈子里。一个星期六晚上蒋介石告诉陈洁如,明天孔夫人要请他们赴宴,可是自己有公事,会晚去一会,要陈洁如先去。为了配合蒋介石的事业前途,第二天陈洁如就如他所嘱,在下午三点准时去了孔祥熙在广州暂居的寓所(标准石油公司经理寓所)。已有两位客人先到,是陈友仁与何香凝。
  
  陈洁如与宋氏姐妹的第一次相处就不怎么愉快。当着面,这姐儿俩老是向她打听蒋介石,包括他以前的妻妾、他那出名的坏脾气。在背后她们又议论陈洁如配不上她丈夫,宋蔼龄以高亢的声音说:“她只能做一个中等人家的主妇,怎么配做一位新兴领袖的妻子?一定要想个法子”。宋美龄把事情延伸得更远,说:“是的,她就象征我们国家生活中一条宽阔的社会鸿沟”。只有何香凝护着小陈,反诘说:“你们要她怎么样?她还是一个孩子”。回忆录里接着说,何香凝那时已经料到宋家姐妹没安好心眼,事后提醒陈洁如要提防一些。当时小陈还不相信,后来才知道真是不幸言中。
  
  蒋宋联姻远不是普通的第三者插足。它发生在一个很关键的政治时刻,充斥着多方派别的角力。陈洁如回忆录更是着重渲染了这一点--不是他不爱她,而是实在没有办法。对蒋介石来说,完成孙总理的遗愿统一中国,是比一切都重要的。
  
  1926年秋蒋介石指挥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他个人的权势也迅速膨胀。但是国民党的一些元老以及苏联顾问都不满蒋介石的飞速窜升,很多人开始公开反蒋。左派控制的武汉政府成立后,更是进一步着手解除蒋的兵权。蒋介石与武汉公然决裂,自己跑到了南昌。就是在那里,蒋介石给宋家大姐蔼龄写信,约了她来商讨今后的行动。宋蔼龄来了,却不肯去蒋的寓所,而是把他约到了九江的一条船上,两人整整相处了24小时。蒋介石从九江的船上回来后就告诉陈洁如:他现在必须得到宋家的支持,不但需要从武汉政府那里把财政部长宋子文挖来,而且要得到上海财团的经济支援。宋蔼龄可以帮他做到这些,但是有个很凶的条件,就是他必须娶宋美龄为妻。蒋介石恳切地希望陈洁如主动让位。他说:“我现在请你帮助我,恳求你不要反对,真正的爱情,究竟是要以一个人甘愿做多大牺牲来衡量的”。他要陈洁如离开五年--就五年,以便助他完成与宋家的政治婚姻。连她的后路都安排好了:蒋介石要她去美国读书,以便将来为建设国家出力。
  
  就这样,陈洁如怀着满腔委屈和怨恨去了美国。回忆录中说,她在美国的日子极为艰难,蒋介石不但公开宣布与她结束了关系,而且连生活费都不给寄足(注释6)。她在纽约一度想要自杀,幸亏被一位路人阻拦,才决定活下来。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7

(注释6)奉化新闻网有篇文章《两度得宠的陈洁如》,里面披露了陈洁如写给朱逸民的信件中的很多内容,包括述说自己在美国的拮据生活,请求张静江督促蒋介石再给她寄些钱来。这批信件中还流露出对蒋介石的怨恨以及自己的悲观情绪,应该比《陈洁如回忆录》更具史料价值。
  
  。。。。。。。。。。。。。。。。。。。。。。。。。
  
  转贴部分信件内容,文章来源:《两度得宠的陈洁如》, 奉化新闻网 > 06专题 > 蒋氏故里 > 蒋介石婚姻
  
   关于陈洁如赴美后的情况,从陈洁如寄给她的密友朱逸民的信中可见一斑。她在信中尽情倾吐了她在美国的处境和心情,多次提到蒋陈关系,并托张静江,朱逸民夫妇转达她对蒋介石的希望和要求。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反映生活拮据。蒋介石对陈洁如赴美以后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呢?据陈洁如信中云:“他(蒋介石)给我只有百七十五元一个月。”当时陈洁如的每月开支是房租费60元,伙食费(晚间及星期六星期日)60元,学琴费20元,学费24元,在校中饭14元,车费4元,共计182元,尚不包括服装,医疗及其他意外支出。收支相较,尚缺7元。因此陈洁如向朱逸民提出:可否请吾姐转请二先生(张静江)告介石,每月支我美金三百元。”但是,从1928年3月20日发信之日起到1929年11月3日,陈洁如引颈以望,结果却是音讯全无。她在给朱逸民的信里说:
  “金钱紧缩,我实在难以维持。因此,我只能来信告我姐,我已将自己的钱汇来用了。爱姐姐,我和你商量,我可以写信去问介石每月给我美金三百元否?”
  “我实在难以维持介石给我之银,因此,我只能用我自己之银,你想我苦不苦?”
  “可恨介石,要他的钱总是半吞半吐的……要他给我三百元美金一月,他音讯不通,好像我已经死在外面了。并且汇来的钱亦迟了两个月。他是不要紧,但是我不能无钱住屋的。”
  至于以后有否增加,信里没有提及,但从对蒋介石的怨恨之声不绝看来,恐怕是希望落空了。
  
   二是表露对蒋介石的怨恨。从已发现的陈洁如给朱逸民的45封信中,有13封牵及到蒋介石,其中怨声很多。她怨恨蒋介石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怨蒋介石喜新弃旧。如1928年10月24日信中云:“姐姐呀,谢谢你同我交信与介石。这种东西是没良心的,有了东就忘西的,真是要气死人的。”
  1929年1月7日信中云:“好姐姐呀,你以为我在美国日夜想介石吗?真正不是的。如果我每日来想他,我已差不多死了有几个月了……如遇介石时,代我给他吃几个白果(白眼),拜托拜托!”
  1929年8月28日信中云:“为何世界上的男子这样黑良心,自我离祖国以来,一个字的音讯介石也没有给过我,尤其是朋友交情也没有,你想要气死人吗?”
  
  (二)恨蒋介石骗她出洋。如1929年来信云:“好姐姐,你知道我的意思吗?因为已经受人家的骗到这样的地步,现在见到人家要上当,那当然要提醒人家的。”
  “介石不应该使我出洋,而使我母女们相离异地。……”
  “我时常想家中,想起之时身不由知(主),思想和精神觉得非常痛苦。因此,更觉得介石之心是黑炭,使我相离爱好之良友、而可爱之母亲。”
  
  (三)怪蒋介石一再不答复她的要求。除了在经济上拒绝她的要求以外,陈洁如几次提出回家,蒋介石均装聋作哑。如1929年2月17日,陈洁如要朱逸民转请蒋介石“汇一万元美金船费来,我要游历欧洲各国而一路回来了”。
  1930年5月14日中信告诉朱逸民:“大约明年夏天我可以回家一次,如果介石能准许我,然后我始能实行我希望的目的地。”
  1931年6月27日的信中云:“我在此夏天可以完毕此学校了,然我尚未决定何日能回家,因为介石至今尚未答我,你想可恨?……介石能给我船费,在今年夏天回家一次,然后再出洋,大约他不很原(愿)意的罢,”这时,陈洁如对蒋介石已失去了信心。果然,她的希望又落了空。
  
   三是倾诉悲观心情。陈洁如赴美时才21岁,应当说正是青春年华,大可奋发向上,但她却是万念俱灰,毫无信心,甚至“希望早死”。当时她对人生是怎样看的呢?她回忆过去,“毛骨悚然”。
  
  她在1929年的一封信中说:想起往事,泪下如注,使我毛骨悚然也。”
  “为何我这样没有眼睛去爱了一个这样没良心的东西,破碎了我青春尚要来这样摆弄我,真使我有冤无处可诉。”
  她对重组家庭毫无信心。在被蒋介石遗弃之后,把所有男子都看作负心汉子。她在信中云:“各男子实在不能使我入目,我一眼望出去,都是没良心的男子。所以我实在不原(愿)再想要嫁人的心思,这一个心思我可以说完全打消了,究竟是没有味道呀。我对于男朋友实在不放在心上,有时见之如目中之丁(钉)。如我将来能自立,至死我不愿再嫁他人,究竟有何味,使精神上加痛苦而已。”
  她消极厌世,希望早死。她在信中说:“唉!想起做人究竟有何趣味,实在我因有一个母亲和弟弟,如我只有我个人,我实不愿为人于世,只是希望早死一日,早有出头之日。”“我实在觉得做人没味,到处无鲜艳之面貌看,真是无味至极了。”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8

与陈洁如的真真假假 3
  陈洁如的回忆录无疑是一部重要史料,可惜其中有很多明显的不实之处,使真实性大打折扣。即使是讲到个人生活,回忆录与蒋介石的日记也有很多对不上号,不好说哪一方更接近真实。回忆录中所说蒋介石陷入热恋的那一两年(1919、1920年),他自己的日记倒是经常记载如何努力戒色,或者又读了什么书。有人指出日记中最早出现陈洁如是在1921年9月,那时蒋介石正在老家料理母亲的后事。日记里是顺便提到给“璐妹”(陈洁如的原名)写了信。1922年后日记里关于陈洁如的记载才逐渐多起来,当然,可以看出的确很爱她。
  
  就连蒋介石与陈洁如到底有没有正式结过婚,现在都不好说。回忆录里有大段篇幅叙述她们的婚礼和蜜月,说婚礼是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楼大东旅馆的宴会厅举行,戴季陶主婚,张静江为福证。可是按照蒋介石的日记,这一天他正在奉化老家为母亲守丧。回忆录说他们在婚礼结束后第四天就去了奉化老家,而且对这次奉化之行进行了详细记载,但有人指出,蒋介石的四个妻妾中偏就是陈洁如从没去过溪口(注释7)。
  
  现在可以查出,陈洁如回忆录是一部口述历史,执笔者是李荫生(William Yinson Lee)、李时敏(James Zee-Min Lee)两兄弟。他们曾经是蒋介石的朋友,后来却闹起矛盾来,所以执笔时难免带上偏见。
  
  在陈洁如回忆录公开发行之前,关于她的传闻已经漫天飞舞多年。但很多说法把她与姚冶诚混为一谈,所以现在还有文章说小陈可能是妓女出身。即使在这部回忆录里,似乎也可见到姚冶诚的影子。姚冶诚的确是在奉化老家住过的,而且与毛福梅相处得不错。回忆录的作者把小姚的这段经历移花接木安到小陈身上,也未可知。
  
  既然蒋、陈的婚礼是个悬念,小陈的身份也跟着变成问号。她究竟算是妻呢?还是妾?陈洁如跟随蒋介石在广东时,是公开以蒋校长夫人身份出现的,不过等到要和宋美龄结婚时,蒋介石就把她与姚冶诚一起算成了妾,还登报说已经结束了关系。不管怎样,陈洁如自己是以蒋介石正妻自居的,也是蒋介石能够带得出去的女人。正因如此,她对宋美龄的威胁最大,离婚给她带来的伤害也最深。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8

【色欲挣扎】
  蒋介石年轻时很好色,是青楼常客。不过他对自己这一点并不引以为傲,反而十分苦恼,一直想努力改掉。
  
  近代史专家杨天石先生对蒋介石最有研究,仔细阅读过保存在美国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他在一本专著中特别提到日记里有关色欲、修身这方面的记载(注释8)。据杨天石的研究,在蒋介石1919-1922年的日记中充满了天人交战的挣扎,而且断断续续,直到1926年还在努力。
  
  这些日记最有意思的是他对青楼女子介眉的记载。介眉出1919年4月的日记里开始出现。他一方面贪恋介眉的柔情,一方面又极力挣扎,企图斩断情丝。蒋介石有公事缠身,可是介眉挽留他多住几天,他就真的多住了几天。然后他又在日记里忏悔,说“事后思之,实无以对吾母及诸友也”,“情之累人,古今一辄尔,岂独余一人哉!”,等等。1919年的日记里虽然多处提到女色,却没有提到陈洁如。
  
  蒋介石努力戒色,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察觉到自己的浪荡行为让朋友们瞧不起。1920年7月3日他巧遇旧友陈峻民,大概觉得对方挺瞧不起他的。他在应酬之后回家反思,感觉“往行为人所鄙”,在日记中再一次坚定努力修身的决心。
  
  陈洁如的回忆录中也有大段关于蒋介石风流行径的间接描写。其中一段提到蒋介石有一位朋友冯开明,是他当年的嫖友。冯开明见到陈洁如,就不顾蒋介石的面子,大暴他当年的风流行径。当着陈洁如的面,冯开明对蒋介石说:“你的确是一位温雅又在行的大情人。你对烈酒和女人,有一种不能控制的冲动......你选上的床伴确实很杂,杂得惊人。你太好乱交,以致你选人太不讲究。哈哈哈”。这些描述,倒是与蒋介石的日记颇为吻合。
  
  陈洁如的回忆录还披露出更糟糕的事情。蒋介石不但自己有性病,而且没等治疗结束就急着结婚了,结果把病传给了年轻的陈洁如,弄得两人以后可能都无法生育。蒋介石也深为自责,向陈洁如发誓,今后不但改掉一切坏毛病,连酒和茶都戒掉,只饮白开水。
  
  (注释7)参阅网文《陈洁如回忆录辨伪谈》,作者不详。
  (注释8)参见杨天石著的《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一书中“宋明道学与蒋介石的早年修身”一章。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3:59

蒋介石与宋美龄 1
  蒋宋联姻是民国史上最精彩的折子戏之一。它是如此地出人意料,而且根本不合常理。以宋美龄的条件,何以会从众多的追求者当中看上蒋介石这个有过几次婚史、曾经风流成性、好发脾气、虐待过老婆、没拿过洋文凭、年龄已四十出头、政治前途仍不稳定的武夫呢?连她姐姐宋庆龄都不能理解。可是这桩婚姻不但成功了,而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蒋宋联姻,总认为是蒋介石一开始就主动追求宋美龄,美龄则是在大姐宋蔼龄的指点下才接受了蒋介石。我更相信宋美龄的秘书张紫葛的说法--宋美龄才是主动的一方。这是个志向远大、政治野心与手腕兼备的女人,是女性中的稀有品种。
  
  蒋介石与宋美龄最初相见是1922年在上海孙中山的寓所。此时他与陈洁如才结婚不久,感情正浓。在这种情况下见到宋美龄,纵使感到惊艳,也不太可能立刻又打结婚的主意。况且当时他只是孙中山众多追随者中的一个末流人物,与宋美龄条件相差悬殊,哪里会有如此的自信?反而是宋美龄慧眼识英雄,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很有好感,主动和他聊天,还交换了联络方式。
  
  从1922年初次相见,到1927年正式成婚,这五年间宋美龄一直在蒋介石的视野之内。两人保持着通讯,互道钦慕之意,但是在信上并没有谈情说爱,都是在讲些大道理。蒋介石后来的确对宋美龄动过心,还请孙中山从中撮合。按宋美龄的说法,孙中山对蒋宋联姻是非常支持的,可是姐姐宋庆龄强烈反对。(注释9)
  
  还有一些资料说,蒋介石从1924年开始,明显加强了对宋美龄的追求,但孙中山并不热心,总是要他“再等一等吧”。这种说法的可疑之处在于完全忽视了陈洁如的存在。1924年黄埔军校正式成立,蒋介石担任校长,陈洁如恰是在这个时候最是风光得意,以校长夫人的身份频频出现在广州的社交场合。
  
  其实,蒋宋定情的细节至今还是云山雾罩。后人往往以结果推测过程,仿佛蒋介石早就晓得宋美龄能帮他打开对英美外交的局面,宋美龄早就料到蒋介石会成为全国一把手似的。其实1927年他们结婚时,宋家在上海并没有什么呼风唤雨的雄厚财力,蒋介石呢,他刚刚下野。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4:00

蒋介石与宋美龄 2
  蒋、宋二人真正挑明结婚意向应该是在1926年底,如陈洁如回忆录中叙述的那样。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北伐,是蒋介石冲向权力巅峰的重要跳板。但这一年是艰难的,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充满了风险。北伐的战事本身比较顺利,虽然中间打过几场硬仗,但是仅仅半年时间就拿下了半壁江山。可北伐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蒋介石个人的成功。相反,他倒有可能遭遇鸟尽弓藏的命运(注释10)。国民党内的元老没几个服他的。所以那时的蒋介石急于寻找一切能靠得上的同盟者。
  
  到1926年底,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态势已非常明显。留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终于采纳了蒋介石的建议,决定迁都武汉。蒋总司令本来以为这一迁都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结果却发觉党中央打算让他靠边站。他急眼了。陈洁如回忆录中说,当时蒋介石感到大权旁落,有一次甚至拔出枪来打算自杀,被她拦住了。
  
  宋蔼龄就是在这个当儿来到江西,在九江的轮船上与蒋介石秘谋的。在这种艰难时刻,来自宋氏家族的支持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其实当时蒋介石已经对宋庆龄、宋子文频频示好,这两人在国民党内都有相当的地位,如果能帮他说几句话是最好不过。可这姐弟俩都属国民党左派,跟蒋介石不是同一个战壕的。他只好再打别的主意。这时他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与宋家三小姐结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的身份,而且有可能把财政部长宋子文给争取过来,利益实在太大了。
  
  蒋宋联姻除了涉及巨大的个人利益,也有政治理念上的结合基础。这俩人都是铁杆反苏反共分子。蒋介石自从1923年访苏归来,就认定苏联是红色帝国主义,对中国同样具有野心。但接下来几年他把这种不满情绪掩饰得很好,搞得鲍罗廷一直拿他当自己人。直到北伐已经胜利在望,矛盾才开始表面化。至于宋美龄,亲英美而反苏联是一贯的。
  
  到了1927年,蒋介石为夺取党政军大权发起最后冲刺。这年他做了许多大事。他拒绝到武汉政府任职,却指挥军队攻占了南京,在那里另立中央,公然制造宁汉分裂。在这前后,他又在上海发动了血淋淋的四一二政变(清党)。这些强硬手段招来了更大的反蒋呼声。国民党左派甚至筹划过对蒋介石的逮捕,只因左派自己也是一盘散沙,所以事情没搞成。就在这需要日理万机的纷乱时刻,蒋介石却在5月份忙里偷闲,化了整整10天工夫,约了宋美龄到镇江去游山玩水。这一次出游之后,他们的关系就铁板钉钉了。
  
  (注释10)北伐前后的政治局面极为复杂,国民党内的各派、国民党和共产党、黄埔军人与地方实力军人如唐生智、李宗仁等,都在角力。杨天石先生的《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对此有详细讲解。政治斗争不是这个八卦系列能给容纳得下的,在正文里只能一笔带过。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4:00

蒋介石与宋美龄 2
  蒋介石虽然攀上了宋家,但宋美龄不是神仙教母,不是拿根小棍棍一指就能点铁成金。蒋宋二人把终身大事连在一起,今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路得他们两个一起去闯。1927这一年,明里的战火烧得不算旺盛,但暗流汹涌,是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重新组合的历史性时刻。国民党内部有宁汉分裂。共产党脱离了国民党,自己开始抓枪杆子。地方实力军人中,冯玉祥和阎锡山倒向武汉,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倒向南京,但是他们又都各有自己的小算盘。孙传芳正在负隅顽抗,张作霖却趁机出关,到北京去过起了陆海军大元帅的瘾。在这种大眼瞪小眼的明争暗斗之中,到8月份,蒋介石在徐州打了一场败仗。紧接着,他下野了。
  
  直到下野,蒋介石才对外公开与宋美龄的恋爱关系。这一公开,就拿出了大手笔,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9月17日,连《纽约时报》都刊登了下野的蒋介石要和孙夫人的妹妹联姻的新闻,消息是大姐宋蔼龄亲自发布的。善于运用媒体正是他们的高明处,就这一则报道,一下子把蒋介石的身价提高了N倍。据说此时宋母倪桂珍对蒋介石这个女婿还没有点头,可是连《纽约时报》都报了,还怕老太太不答应?
  
  名人婚恋一向是报纸最热衷的话题。蒋介石虽然下野,却因为跟孙夫人她妹谈恋爱的缘故,一直活跃在公众视野里。他几时去了上海,几时又到了日本,群众们知道得一清二楚。10月份天津的《益世报》还要发表一封蒋介石在几个星期前写给宋美龄的情书,信里说自己现在对政治已经没兴趣了,就是想着和品学兼优的宋女士你结婚云云。现在回头看这封信,全中国人民都笑了。
  
  12月1日,蒋宋婚礼在上海隆重举行。对蒋介石来说,他离孙中山衣钵继承人的位置又进了一步。对宋美龄来说,这婚姻带点赌博的风险。谁敢打包票这个蒋总司令今后一定会成功,成功以后又一定会对她忠诚?但是她义无反顾,因为--她爱他!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4:24

民国·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张学良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4:25

张学良与两个女人的故事,情圣版
  张学良的故事得从大帅张作霖说起,于凤至的故事也得从张作霖说起。话说张作霖还在替清廷剿匪的时期,就和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结下了交情。于文斗有恩于他,张作霖后来做成这桩儿女婚事,有报恩的意思。另外,张作霖也听说于凤至是“凤命”,有福气,如果这只凤凰能落到他家,岂不说明他张家今后要出贵人?所以“凤至”这个吉利的名字,也促使张作霖下决心替长子张学良求亲。订亲时,张学良只有8岁,于凤至年纪稍长,也不过11岁。
  
  已经受到西方自由恋爱思潮影响的张学良,对这桩包办婚姻很不满意,但是又拗不过父亲。张作霖叫他去郑家屯于家去相亲,张学良第一次去时连于家大门都没进。结果心高气傲的于凤至也恼了,说既然男方不满意,那就退婚好了。这么一耍态度,张学良反倒对于凤至有了好感。张作霖知道儿子对包办婚姻有意见,就表示,反正这个元配媳妇的人选必须听他的,媳妇进门后,可以再找别的女人,他这个老子就不管了。
  
  1916年,15岁的张学良(虚岁16)与18岁的于凤至正是成亲了。他此后一直称她为“大姐”。过门后,大家发现原来于凤至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还十分贤惠。大帅对这个长媳十分满意,张学良对她也很敬重。张学良和于凤至共生有一子三女。
  
  结婚十年后,张学良在天津蔡公馆的一个舞会第一次见到了赵四小姐。那时的张学良已经是“民国四公子”之一,风流倜傥,追求者众。年方15岁的赵四小姐美丽而单纯,也吸引了张学良的注意。张学良好打高尔夫球球,以后经常带赵四小姐一起打球。经过一段时间交往,两人双双堕入爱河。几年后,赵四小姐为了爱情,毅然离家出走,追随在张学良身边。赵四的父亲赵庆华认为女儿有辱家风,登报声明与她脱离父女关系。
  
  夫人于凤至在得知赵四小姐的事情后,起初不同意他们在一起,但后来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于凤至是一位通达大度的好女人,后来不但接纳了赵四,而且待她情同姐妹。赵四小姐也很敬重于凤至。张学良身边从此有一个大姐,一个小妹。少帅的朋友们都羡慕他能有这样两个红颜相伴。赵四小姐后来生有一子。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到长期软禁,是赵四小姐陪伴张学良渡过了艰苦的后半生。晚年,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笃信基督,这时宋美龄提出,基督教徒只能有一个太太。既然赵四小姐与他早已是事实上的夫妻,就应该有一个正式的名份。于是远在美国的于凤至夫人主动让贤,办理了离婚手续,终于成全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4:25

张学良与两个女人的故事,非神话版
  
  于凤至晚年在美国出版了一本口述回忆录《我与汉卿的一生》。这里面说到的赵一荻夫人(赵四小姐),简直就是个问题少女。于凤至提到张学良在年青时生活风流不羁,有很多女人追求他。“这群女人中有一个叫赵绮霞,她父亲是政府中主管经济的要员,她因终日在舞场流连、不肯上学,被称为赵四小姐,她追逐汉卿,报纸杂志大肆渲染。她父亲管教她不听,登报脱离父女关系,成为一时新闻。她以此为由,托人找我,要求任汉卿的永久秘书,服侍汉卿的生活,汉卿要我决定。我可怜她十四岁幼龄,无家可归而允许。赵绮霞来到沈阳帅府,一进门就跪地向我叩头,说永远不忘我的大恩大德,一辈子做汉卿的秘书,决不要任何名分。我用我的钱给她买了一所房子,并且告诉财务人员,给她工资从优,以尽到对人之心。”
  
  张学良与赵一荻相识之际,早已不再是个青涩男孩,而是名满天下的少帅,手里握着几十万军队,经历过两次直奉战争,经历过郭松龄倒戈事件的铭心刻骨的磨练。他不但家有贤妻,外面还有一位“随军夫人”谷瑞玉,在情场也已历练得身手矫捷。一句话,这是一个浑身散发着魅力的、正当好年华的、有钱有权还有点闲的男人。在这种时候爱上他,大概不需要多少慧眼吧?张学良喜欢赵一荻也不是什么难事。那时的赵四小姐年方十四岁,好女初长成,身体刚刚成熟,思想还是一片天真烂漫。“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的张学良遇到了她,岂有不喜之理?
  
  倒是几年以后发生的事情比较稀奇。与张学良有过纠葛的女性中,不乏名门闺秀,但是能够做到象赵家这样决绝的,只此一家。赵一荻与张学良的来往,引起了父亲赵庆华的强烈反应。终于在有一次赵一荻离家去沈阳探视张学良时,赵庆华就登报发表了一份剪短的声明,叱责女儿绮霞“近为自由平等所或,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所以现在按照家族里的规矩第几条和第几条,把这个女儿除名。
  
  据说赵庆华对赵一荻这个小女儿至死也没有原谅。赵庆华是前清的一个监生,民国后担任过铁路督办、交通银行经理、铁路局长等美差,是北洋政坛上“交通系”的一员大将,后来卷入了一宗很大的贪污案件(即“五路大参案”),就辞了官在天津闲居。张学良与赵家的人是熟悉的。他与赵四小姐初次相识的舞会会地点在蔡公馆,蔡公馆的主人是张学良三弟张学曾的岳父。张学良在认识赵一荻之前,早就认识她的一位哥哥赵道生,也认识她的姐姐。
  
  正是赵庆华的这份声明促成了张学良与赵一荻的长相守。但在当时,这份声明让张学良感到十分意外。声明刊登于1929年9月,那时老帅张作霖已经被炸身亡,张学良成为东北军的当家人,完成了东北易帜的壮举。那段时间,他正在为中东路事件与苏联红军交战,而且节节败退。在这种时刻,他哪里有心思玩私奔?况且他知道赵一荻当时已经和别人订婚了。所以当他看到赵庆华的声明后,完全摸不着头脑。问赵一荻,一荻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反正她现在有家回不去了。如果少帅不收留她,她就成了无家可归之人。张学良是个讲义气的人,就负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
  
  张学良对赵老太爷的举动一辈子都耿耿于怀,到老来恢复自由身时,他与几个朋友聊天还说到这事。根据张学良研究专家郭冠英的叙述,张学良有一次和朋友们谈及往事,说:“那一年(应为一九二九年),我有病,在沈阳养病,赵四就拎了个小包从天津来看我。本来她看完是要回去的。她那时已经家里介绍,有了婚配的对象,她对那人印象也很好。后来她异母的哥哥就到老太爷那告状,说妹妹私奔了。原来赵四的母亲是盛宣怀家的丫头,是姨太太,上面还有个太太,也是盛家的小姐,生了几个哥哥。哥哥就想借这事来打击赵四母亲这一房。老太爷一听,大怒,就登报脱离父女关系,逐出祠堂。这下可好,回不去了,只有跟了我啦。所以我说她哥哥是‘弄拙成巧’了。唉,我说姻缘就这么一回事。”
  
  赵庆华为什么要发表那份绝情声明,张学良的猜测是赵一荻的哥哥在后面捣鬼。而张学良的副官陈大章又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赵庆华的一次大手笔,是为了让张学良对女儿一辈子负责到底,用心十分良苦。《张学良口述实录》一书中讲到了陈大章的看法。据他回忆,赵庆华夫妇早就知道女儿与张学良之间的恋情,也希望能够结成婚姻,只是张学良已有妻室,这个亲事实在没法提。1929年的一天,张学良打电话给赵一荻,问她愿不愿出来玩玩,赵一荻是征得了父母的同意才出来的,当时就是陈大章去接她。上路时,赵家全家都去送了行。赵一荻到沈阳(奉天)后,就住在北陵别墅。结果赵一荻前脚刚走,赵庆华后脚就发表了那份声明。
  
  陈大章的说法显然也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臆测。赵庆华对这个四女儿不是假生气,而是真的生气,不但恼她,连她的母亲吕葆贞一起恼了。赵一荻离家后不久,吕葆贞也离了家,去秦皇岛与儿子赵蔷一起生活。赵一荻以后就去秦皇岛看望她的母亲。
  
  夫人于凤至对赵一荻的接纳是非常勉强的。《张学良口述实录》中记载了跟随张学良、于凤至夫妇19年的一位王凌阁老人的回忆。张学良希望于凤至能够同意赵四跟他在一起,许愿说赵四过来后“进门不姓张,有孩子不要,家里的事不管,不招待人,出外面只说是秘书”。但于凤至就是不乐意。张学良一着急,又掏出枪来,于凤至就说:“你把我打死吧!” 张学良说:“我哪是想打死你,是我已经答应了赵四。我堂堂做司令的,说话不算数,没有办法,我只有自杀!” 于凤至连这一套也不吃,说那就干脆离婚算了,“闺女归我,小子归你,你当司令,国家大事都能管,老逼我干嘛?”
  
  于凤至把狠话都说尽了,但由于张学良的坚持,她最后不答应也得答应。不过为了充分尊重她的太太地位,赵一荻遭“约法三章”,最后以非常委屈的身份待了下来。其实于凤至并非容不下张学良身边有别的女人。张学良自己都说过,自己在外面沾花惹草,于凤至是不大管的。她后来非要与赵一荻为难,还是门第观念在作怪。她认为赵四小姐既然是正经人家出身,就不应该以这种不清不白的方式待在张学良身边,这样做是给张家丢脸。在赵一荻之前,张学良也曾经喜欢过王正廷(曾任外交部长)的妹妹,也说要接进门来做二房,于凤至考虑再三后没有同意,张学良因此作罢。
  
  晚年于凤至同意与张学良离婚,与其说是被赵一荻这么多年的爱情所感动要成全他们,倒不如说是出于政治考虑所做的让步。于凤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强调,她从来没有主动提出过离婚,那全是蒋介石一手策划的。1964年,一位张家的远亲忽然跑到美国,和她提离婚的事情,她跟张学良通电话时说到这事,张学良告诉她:“我们永远是我们,这事由你决定如何应付,我还是每天唱《四郎探母》。” 于凤至出于对张学良安全的考虑,后来还是同意离婚,但她那样做只是权宜之计,她从来不承认强加给她的离婚。于凤至还说,赵四“她明知这是堵塞了汉卿可以得到自由的路,这是无可原谅的。”
  
  于凤至与赵一荻之间的是非,留给各自的粉丝去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个女人之间肯定没有什么姐妹深情。电视剧里宣扬的那种“大姐”和“小妹”之间的肝胆相照,纯粹是扯谈。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4:26

从家族角度看张学良和于凤至
  于凤至和赵一荻是两个很不一样的人。于凤至不单嫁给了张学良,也是嫁给了整个帅府。她是大少奶奶,是那个大宅门的一部分。她与张学良感情最好的十几年,都是伴随在大帅张作霖身边渡过的。张作霖对她的肯定,比张学良的态度更加重要。张学良就算在外面有了女人也没有关系,一切有大帅罩着。张学良的随军夫人谷瑞玉就是这样,因为张作霖在,就是不许进门。
  
  对于凤至来说,只怕大帅的五夫人寿颐比张学良在外面的那些个二奶三奶更难对付。张学良对于凤至的感情,自然有父亲的因素在里面。张学良只要心里还有父亲,就不可能对于凤至太坏。那么张学良对老帅究竟什么态度呢?应该说他很年轻时就明白,父亲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后来他对老帅很敬佩,也是出自真心的。
  
  张学良的口述回忆里有这么一段,谈到父亲、母亲、同胞姐弟。张学良的母亲是父亲的元配,年轻时跟着吃苦,发达后被冷落,很早就去世了。张作霖想起元配还是有点亏心的,所以对元配留下的三个孩子比较敏感。张学良回忆说:『我姐姐跟我第五个母亲不大和睦。她写了一封信给我父亲,诉说我家里的种种不公,我父亲看了又生气又难过,便把我找去了,拿信给我看。他说,好吧,我待你们姐弟三人不公平,那给你们几个钱,你们自己去过吧,咱们也不用见面了!我说,爸爸,你生什么气呢,你着什么急呢?她是个女儿,过几年要出嫁了,她不是我们张家的人。你要看我呀,我是你儿子。你有事你不靠我?你管那些干什么?别理她得了,过两年她不得走啊,你生什么气呀?有事情你可以都跟我说。我都是十五六岁了。  那时我差不多十六岁,我父亲就觉得我很奇怪,看我这个人很怪。』
  
  张学良既然离不开父亲,也就不敢对老帅亲自挑选的媳妇太使性子,在这点上,反没有普通人家男孩子的那种肆意。而于凤至本来就是一位好太太,家里家外都能应付自如。她虽是包办婚姻中的元配(可自动设置为被丈夫唾弃的对象),却又是民国新女性。她一方面能把那么大一摊家务事照顾妥当,另一方面,走出去也完全能上得了台面,是一位称职的少帅夫人。
  
  于凤至对政事也有自己的见解,对大事甚有决断。皇姑屯事件发生后,是于凤至说服各位女眷先秘不发丧,等到张学良回来再说。张学良掌权后,对杨宇霆、常荫槐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杀,也是于凤至提醒了他一句:如果关而不杀,到时候张作相来求情,是放人不放?张学良听了这话,就下决心杀人,并赞扬于凤至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相比之下,赵一荻与张学良的关系更纯粹,更私密。赵一荻非但不属于那个大家族,甚至是被排斥的对象。支撑着他们的是真正的爱情。特别是到了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而被软禁以后,赵一荻对张学良的感情才算修成正果。梅花香自苦寒来。也只有到了那样艰难的时候,她的爱情才显出伟大。
  
  于凤至和赵一荻,到底哪一个在少帅心中份量更重?这个问题恐怕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或许他对两个人的感觉都一般般。张学良在晚年曾对朋友回忆说,他对于凤至讲过,她嫁错了人,因为自己是个上战场的人,会连累她。张学良也说过,他这人年轻时是非常荒唐的,乱七八糟,不能说得上什么爱情。对于赵一荻,张学良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后的事情,恐怕两人也走不到一起。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4:27

张学良的绯闻女友们
  
  张学良晚年对几个学者做口述历史,说到最重要的西安事变时含糊其辞,谈到自己年轻时的一大把女朋友却津津乐道,还作诗说:“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 《张学良口述实录》中说他有过11个女朋友,也就是情妇。张学良又说,他女朋友好多,“行的却没有几个”。为什么这么说呢?大概是因为这些女朋友大多是主动追求他的,不是他去追她们的。张学良自我评价说,他年轻时,“潘驴邓小闲”(指男人泡女人的五大件:外貌,性能力,钱,耐性,闲工夫)这几样,他就是少了一样:闲工夫,不过他有权势,可以弥补。
  
  张学良的好色,可能与年轻时的经历极有关系。他的表哥有个姨太太,是个喜欢胡搞的女人,在他才16岁时就引诱他发生了性关系,“有一天,家里没人,她就调戏我,所以我成了坏蛋,就是从她身上学来的,我也因此有些看不起女人了。”--第一次发生性关系,而他在这个关系里面居于弱势,这大概给了他一个心理阴影,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
  
  张学良提到的女友中,有一位是叶公超的嫂子梁九小姐(不晓得算不算在11个情妇里面)。梁九小姐在未出嫁前就与张学良交好,但张学良无可能娶她,因为她是有地位的人家的女儿。她后来嫁给叶公超的哥哥,受了虐待,自己吞火柴头自杀。
  
  张学良自诩从来不对女人用权势,都是她们自愿的。有几个情妇,她们的老公知道他们的事情,但是都装傻。有个女学生,是首先给自己的姐夫做了小三。这个姐夫(也就是她的男人)有一次有事情求到张学良头上,就派这个女学生和他上床。后来张学良果然帮该姐夫把事情给办了。还有一位情妇,她的老公知道自己媳妇和张少帅有染,居然还劝她,对张不要过于轻信。
  
  张学良经历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男盗女娼的事,他自己也陷在里面胡搞,但是心里似乎有点不安。到晚年他感叹说:“男女的这个事情,我现在常常说这么一句话,人,就是一张纸蒙住了脸,千万别把那张纸揭开,你要揭开了,那幕后就不一定是怎么回事了,你别揭开,就是仁义道德。”
  
  张学良自己胡搞,对女人的贞洁也不太看重,这点倒是比那些搞双重标准的男人可爱得多。比如他知道夫人于凤至与自己的一个副官关系暧昧,于是就故意制造机会,给那个副官派差事,让他们能单独在一起。
  
  张学良的那些个情妇恐怕都是提不到台面上的。他还有些女朋友,是可以说得出口的绯闻女友,比如谷瑞玉,蒋士云,唐怡莹,王正廷的妹妹,墨索里尼他女儿等。
  
  谷瑞玉是一位家境贫寒的艺人,靠唱评剧在天津走红。为了逃避黑社会,谷瑞玉到东北去投奔她二姐,在那里认识了张学良。那时张作霖还在,谷瑞玉便成为张学良的“随军夫人”,没有进帅府,和于凤至互不干扰。但据说,她在张作霖尸骨未寒之际就迫不及待提出了自己的身份问题。她这些年来因为老帅不肯接纳的缘故,忍受着满腹委屈,此时便以为障碍已去,该名正言顺地住进帅府了。张学良却给她逼得不耐烦,很快就恩断义绝,拿出一笔钱把她给打发了。谷瑞玉后来也没有再嫁,西安事变后在贫困交加中去世。张学良晚年大谈女人,却并无一字提到她。
  
  张学良的另一个相好唐怡莹,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她是满清贵族,是皇弟溥杰的前妻,是珍妃、瑾妃的侄女。张少帅并没有在她那里占到太多便宜,故而念念不忘,晚年忆起她时说:“她聪明极了,混蛋透了。她要不是坏蛋,那我就会娶她的”。据张学良说,唐怡莹老早就看上了他,从报上搜集有关他的报导,搞了一大本剪贴。于是张学良就跟她偷情。溥杰也知道这事,没怎么样,起码是没有对张学良怎么样。但是少帅后来发现唐怡莹不好了,“后来我发现这个人完全是玩儿假的,我最恨人作假”。总之他最后跟她吹了。
  
  唐怡莹大约是在张学良跟前吹了不少牛皮。她父亲志锜不过是工部的一个笔帖式(秘书),但张学良到老都以为志锜是清末的驻藏大臣,这只能解释为唐怡莹是这么跟他说的。唐怡莹擅画,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不过张学良说,他发现她的画是人家帮着改过的,作的诗也是人家改过的。唐怡莹后来又与民国四公子中的另一位--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好上了。她伙同卢小嘉把将醇王府的东西一卡车一卡车的运走,醇王载沣和溥杰远在东北,鞭长莫及。
  
  唐怡莹是个很能折腾的人,可惜她精彩的一生都给埋没了,是八卦史方面的重大损失。她与溥杰从来就感情不好,一直在闹离婚,但是据称是她索要高价离婚费,这个婚就一直离不成,直到后来日本人出面干涉。他们需要溥杰娶一位日本皇族,那么首先得要他离婚,所以拿着刺刀就过去了。唐怡莹只好在离婚文件上签字,钱自然是一个子也没弄到。唐怡莹坚决反对成立伪满洲国,与被迫离婚这件事到底没没有关系,我没考证出来。她后来改名唐石霞,在香港生活。
  
  张学良还有一位相好是当时任国府外交部长的王正廷的妹妹。据他讲,两人同居了一年多。本来张学良看中的是王正廷的女儿,结果王正庭的妹妹把他抢了。他给王家寄照片,写明给王小姐,殊不知他们家里有姑侄两位王小姐。张学良晚年评论说:“那王小姐也有点傻不拉几的,不像王部长的妹妹那么聪明。”
  
  意大利大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女儿,在东北时受到张学良的款待,然后就喜欢上了他,张学良自己也没有想到。不过张学良在晚年强调,他与墨索里尼小姐只是朋友关系,没有别的。墨索里尼小姐积极劝导张学良戒毒,在上海时还一次一次打电话来寻问他戒毒的进展。
  
  张学良的口述回忆中并没有提到蒋士云女士。但他恢复自由身后从台湾去美国旅游,在纽约的蒋士云那里一住三个月,日子过得非常开心。张学良说过,他最爱的女人在纽约。人们猜测她到底是谁,反正不是宋美龄就是蒋士云。
  
  蒋士云是外交家蒋履福的女儿,在家里也是排行第四,人称蒋四小姐。她后来嫁给已经丧偶的银行家贝祖诒,成了建筑家贝聿铭的继母。张学良在纽约时住蒋士云那里,赵一荻夫人留在旧金山,并未跟随。据说,她后来听说少帅与贝夫人成天出双入对、情状亲密,实在受不了了,亲自跑到纽约去把张学良接了回去。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04:28

1186167934359383705274922308.jpg
m.jpg
于 与张

图片附件: 1186167934359383705274922308.jpg (2014-3-7 04:28, 29.58 KB) / 下载次数 118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529&k=71f887706ce58f7a35f6d31459b5c616&t=1715340670&sid=23sRRa



图片附件: m.jpg (2014-3-7 04:28, 15.59 KB) / 下载次数 126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530&k=22d7b996cf02defe8a5d36a68452e68f&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chanabby    时间: 2014-3-7 05:35

于凤至嫁给张真是太可惜了,张一生花心,女人无数,于所生三子一女最后只余下长女,赵四却生2子俱保全,何故? 里面故事精彩的很呢!
作者: flying    时间: 2014-3-7 11:22

陳潔如這個樣子真是粉碎了我的想象啊, 居然使一代枭雄為之傾倒, 朱安若留劉海都比她好看。

蕭紅至死都沒領會到自己首先是一個人, 然後才是個女人。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11:41

回复 73# flying


    民国流行大脸,与现在审美观不同哈
作者: lita    时间: 2014-3-7 12:10

中国女人在从前地位太低,有很多悲剧。而今天情况改变很多了,当小三与当妓女的却趋之若鹜。怎么理解?
作者: waiwaimaggie    时间: 2014-3-7 12:13

学习了。做个好人和做个好女人其实都不可取,做个蠢女人要好一些,但也不是十分好,当然做个为爱而蠢的女人就非常不好了,为国为民是好的,但无私忘我的去为国为民就不好了。总而言之,……
作者: buttery    时间: 2014-3-7 12:27

张学良老了是个可爱的老混蛋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33

民国·汪伪    胡兰成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34

胡兰成 -1
  胡兰成是个文人,但并不专注于学问,反而一直有心从政。可是从政这件事,如果不是真的有坚定信仰,那就得碰运气,投机得好就飞黄腾达,站错了队伍就身败名裂。胡兰成无疑属于后者。他早年钻研过共产主义书籍,后来在香港的《南华日报》担任主笔时,还曾与中共党内一些早已失势的托派分子有过联系,试图帮助他们,所以现在有的文献说胡兰成早年是托派分子。其实他自成一家,哪派都不是。
  
  胡兰成混过燕京大学,但没能毕业。然后他进入社会以教书为业,但毕竟心有不甘。三十年代,抗日成为各大报章的重要主题。胡兰成在广西教书时有一位同事,后来在亲汪精卫的《中华日报》任职(那时汪还没有脱离国民党),胡兰成就给这个报纸写文章。文章很有份量,被日本报纸转载。此后胡兰成就升任《中华日报》主笔。抗战正式爆发后,他又转到香港,出任另一份汪系报纸《南华日报》的编辑。在那里他撰写了著名的《战难,和亦不易》,后来被视为卖国文章。此文被陈璧君看中。后来汪精卫出面组织政府,陈璧君就拉拢胡兰成去政府内任职,胡并无太多犹豫,欣然受命,于是回到南京、上海,一面在伪政府做官,一面还是办报。他曾经做过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制局长。但很快他就与汪精卫产生矛盾,官并没有做得太久。
  
  胡兰成在汪伪政府内的经历,多少是笔糊涂账。他在自传《今生今世》里面,讲到替汪精卫效力的前后经历,用的是标题是“渔樵闲话”,极力淡化政治含义。在自传里,大量的笔墨给了女人,而且篇篇写得情义缠绵,仿佛贾宝玉现了真身。如果说他是花花公子,那绝对是有品位的、忽悠能力超一流的花花公子。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那里离绍兴不远。胡的元配玉凤是家里包办婚姻。他对待玉凤,如同那时大多数男子对待元配一样,是不怎么理睬的,自己出去做事,玉凤留在家里服侍婆婆。胡兰成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他很知道妻子在家里天天忍受相思的煎熬,但是觉得这挺美的,事情本该如此。胡对玉凤还是有感情的,玉凤早逝更让他伤感。在自传里,悼念亡妻的文字十分华丽。
  
  胡兰成的第二位妻子全慧文,大概是胡氏群芳谱上最倒霉的一个。玉凤死后,胡兰成孤身一人去广西教书。那时他并不想谈恋爱,但觉得身边总该有个老婆,就娶了一个,这就是全慧文。胡兰成的五位长大成人的子女中,除长子为玉凤所生,其余四位都是全慧文生的。全慧文一直跟着胡兰成,主要是照顾孩子,她与孩子们的住所是应该算是胡兰成的家。汪伪政府成立后,胡把家安在上海,自己则于南京、上海两地来回跑。对于自己孩子的母亲,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笔墨极为吝啬,大概加起来一百字不到。后人还是从胡兰成的儿子口中才了解一点全慧文的结局。她是1953年自杀的,据说死前一直有精神病。
  
  但是也不能说胡兰成对全慧文毫无感情。他一直没有、也不愿意与全慧文离婚。到南京后,胡兰成先与一位舞女应英娣同居,后与张爱玲同居。他与全慧文和应英娣两人一起相处并没有问题,但到了张爱玲那里就不行。张爱玲一定是要他先离婚再结婚。胡兰成的自传里对离婚之事含糊其辞,倒是张爱玲在《小团圆》里交待得更明白一些,说邵之雍(胡兰成)拿了两份刊载离婚启示的报纸给九莉(张爱玲)看, “虽然带笑,脸色很凄楚。”(注释9)
  
  (注释9)关于全慧文,参考网文《《今生今世》里为何不书全慧文 》,作者:朱朝彤。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35

胡兰成 -2
  
  应英娣是上海的一位舞女,艺名小白杨。胡兰成与她同居,将她也视为妻子。可是在回忆录里,他对英娣同样吝啬笔墨,《今生今世》里只是写到抗战胜利后的流亡生活,讲到在香港时又碰见了她,才又写了几句,说“应小姐原是我前妻,昔年为了张爱玲,发脾气离开了我。她是个柔和硬气人,待人心思好,我问了她的别后种种,彼此敬重,如兄弟姊妹的亲。”
  
  胡兰成在伪政府里做着不大不小的官,但还是有自己的脾气,因而在官场上混得并不得意,写起文章来也是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因此与汪精卫越来越不对付,到后来居然被汪精卫下来逮捕下狱。因为有日本人保他,没过多久就重获自由,但已无官可做。就是在这时候他认识了张爱玲。两人很快陷入热恋,几个月后就自己手写了个婚帖算结婚了。其时已是1944年,抗战已进入尾声。张爱玲跟他统共也没生活过几天,基本上是有名无实而且名不正言不顺,可是她这个汉奸老婆的招牌也很难再摘下来。他们的事以后还会说到。
  
  1945年胡兰成与另外两人去武汉接手一份报纸《大楚报》。在武汉他认识了小护士周训德,引诱小周堕入情网,再次享受恋爱的浪漫。更绝的是,他对小周全然坦白自己同张爱玲的关系,同时又把在武汉的甜蜜感觉一字一字写下来,说给远在上海的张爱玲知道。这两个女人怎么处理这段多角恋呢?在回忆录中胡兰成是这么写的: 『小周我与她说张爱玲,她听着亦只觉得好的。我问她可嫉妒?她答:“张小姐嫉妒我是应该的,我嫉妒她不应该。”她说的只是这样平正,而且谦逊。』又说:『我与爱玲说起小周,却说的来不得要领。一夫一妇原是人伦之正,但亦每有好花开出墙外,我不曾想要避嫌,爱玲这样小气,亦糊涂得不知道嫉妒。』
  
  很快,日本投降了,胡兰成府从武汉亡命出逃,躲到了江浙一带的乡下。在浙江丽水,他与一位寡妇范秀美同居。范秀美是胡兰成年轻时的同学斯颂德的父亲的姨太太。胡兰成这才避祸,就是去投靠斯家,投靠着投靠着,投靠到斯家已故老太爷的姨太太的床上去了。胡兰成再次对女人交底,向范秀美坦诚交待自己和张爱玲、周训德的关系。在回忆录里他写到:『秀美也是个会吃醋的,她道“我惟有这桩事情小气。”但她不妒忌爱玲与小周,这原是她对人事的现实明达知礼,而亦是她的胡涂可笑。她明知我有爱玲与小周,当时她却竟不考虑,因为她与我只是这样的,不可以是易卜生戏剧里的社会问题,甚至亦不可以是禅问答。她这样做,不是委屈迁就,而是横绝一世。』
  
  胡兰成在逃难期间,有一个愿意做自己老婆的女人来照顾他,那还是非常管用的。胡兰成在自传里也承认对范秀美有利用之心。在这段时间里,张爱玲冒险去了一趟温州,一来看望胡兰成,二来是要听胡自己表个态,在小周和她之间到底选择哪个。结果张爱玲悲哀地发现,一个小周还没搞定,这边又来一个范秀美。ORZ
  
  后来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了绝交信,又给了一笔钱,也算是好聚好散了。小周后来也结了婚。1950年,边境卡的还不是很紧,胡兰成去了香港。在那里他又见到了佘爱珍,算是故人相见了。不久胡兰成去了日本, 又勾搭上日本房东的妻子一枝。在《今生今世》里,又花了好多篇幅写这位东洋女子。她家里比较特别,是女婿入赘,家里是一枝的养母说了算。胡兰成住在一枝的家里,没几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老婆一样对待了,『我是陋巷陋室亦可以安住下来,常时看见女人,亦不论是怎样平凡的,我都可以设想她是我的妻。所以我心里当一枝已是我的妻倒是真的。一枝每去买小菜回来,总带一串葡萄回来与我,是用的她自己的钱,这份私情就值千金,况又两人这样天天在一起,还不是夫妻是甚么。』
  
  1954年,佘爱珍从香港去了日本,与胡兰成结为夫妻。《今生今世》里面不但有大段篇幅讲佘爱珍,而且有很多文字讲她的前夫吴四宝以及他的子女。舍爱珍是最后一位在《今生今世》一书里被胡兰成视为妻子的女性。(注释10)
  
  (注释10)胡兰成的女人们,参考网文《胡兰成爱过的八个女人》,作者:海的女儿(新浪网娱乐八卦论坛)。这篇文章是胡兰成的回忆录《今生今世》的一个总结。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35

胡兰成 -3
  《今生今世》里面讲了八位与胡有夫妇关系的女子,实际上在他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还不止这些。就是同一本回忆录里的记载,没有搞到手的女人起码还有两位,一位是同学斯颂德的妹妹斯雅珊。那是他年青时的事情。但是他住在斯家,人家对他好吃好招待。结果他看上了正在念中学的16岁的雅珊,『我彷佛存起坏心思,虽然并未有事。我是在她家这样的彼此相敬,不免想要稍稍叛逆。原来人世的吉祥安稳,倒是因为每每被打破,所以纔如天地未济,而不是一件既成的艺术品。』此事的结局是雅珊的哥哥后来写信给胡,让他走。他也就走了,并未破脸。多年后他避难又找到斯家帮忙,与斯家姨太太范秀美同居。
  
  还有一位女子李文源是胡在广西教书时认识的,两人的较量很有意思。胡兰成说,这个李文源是共产党员,北师大毕业的。因为学校里还有个男同事追求李文源,追求不到,怀疑李文源对胡兰成有意思,就故意拿话去激胡兰成,问胡敢不敢跟她亲嘴。
  
  胡兰成回忆说:『我明知他是想要坑陷我,偏接受他的挑战,也给他看看人害人害不死人,除非是天要除灭人。我当即起身到女生宿舍那边,一直走进级主任先生李文源房里。...... 她正洗过浴,一人独坐,见我进来起身招呼,我却连不答话,抱她亲了一个嘴,撒手就走了。』
  
  李文源给胡兰成搞了这一下,还以为胡对自己真的有意思。结果那个男教师跑去对小李说,胡兰成是为了打赌才这么干的。李文源很生气,就去告了校长。胡兰成对李文源告状一事很不满意,『但我从此看不起李文源。心里想你既告诉,你便是个没有志气的。』胡兰成又在回忆录里总结到:『我对李文源这件事,说坏也坏,说好也好,但我等于吃了鸠摩罗什的一钵针。』
  
  事件的结果是胡兰成和李文源在学期结束后都被解聘了。胡兰成又在别的地方找到了教书工作,李文源那时对胡兰成还是很有意思的,主动提出要跟他一起去,意思大概是准备以身相许了。但是胡兰成觉得她不适合做妻子,没答应。胡后来听说李文源嫁给了一位师长。
  
  胡兰成的侄女青芸(大名胡青雨)也是个回忆录里多次提及的人物。毕竟是晚辈,胡兰成尚不至于乱伦,但是却把她从家乡叫到上海来帮自己管家。
  
  台湾有两位学者李黎、张伟群,是张迷兼胡粉,在前几年竟然找到了青芸,对她进行了采访。见到青芸时,她已是位九十高龄的老太太,但脑筋还非常清楚。从这次采访中,人们又听到一些关于胡兰成的事情,是他书里没有写的。比如,胡兰成的妻子全慧文有神经病,很多事情处理不好,这才请了青芸去上海帮助管家。那么全慧文的神经病是怎么得的呢?青芸说,是胡在去南京(伪政府)之前在香港的那段时间里落下的病,也是因为女人:『这个女的,香港人,看见胡兰成,“侬好,侬好”,挨在胡兰成身上,全慧文从窗口看见,心里难过煞了,毛病就这样发起来了。』
  
  据青芸说,到上海后,全慧文经常同胡兰成吵闹,胡在家里无法静下心来写文章,干脆搬出去住了,就在这段时间与应英娣正式同居。青芸又透露了一件事,就是范秀美堕胎。范秀美有一次一个人忽然来到上海,实际是为堕胎而来,但是身上根本没钱。胡兰成就写条子,一张写给青芸,让她照顾秀美,一张写给张爱玲,让她拿点钱出来。结果青芸跟张爱玲都很够意思,青芸不说了,偷偷帮范秀美去联络做流产的医生护士,而张爱玲看见胡兰成的条子(她不知道秀美是来打胎的),二话没说就把了一只金镯子出来,让青芸拿去换钱。
  
  胡兰成并未忘记自己留在大陆的亲戚们,从外面一直是寄钱回来,直到文革。(注释11)
  
  胡兰成后来在台湾,受到作家朱西宁大力推崇。朱西宁的两个女儿朱天文和朱天心成为胡兰成的女弟子。
  
  (注释11)对胡春雨老人(青芸)的采访,参见《今生春雨,今世青芸》,作者:李黎。原文刊登在2005年5号《印刻文学生活志》上。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42

民国·男作家·徐志摩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42

徐志摩与张幼仪 1
  说徐志摩的婚恋故事,首先要说他与张幼仪的婚姻。这是一段包办婚姻。既然是包办,那就先说说徐、张这两个大家庭。徐志摩出生在老家--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硖石这地方因徐而出名)。他父亲徐申如是个成功的商人,是硖石商会的会长。不过徐家虽然有钱,毕竟算不得书香门第。徐申如对这一点总是引以为憾,所以对独子徐志摩的读书之事抓得最紧。
  
  张幼仪出生在上海郊区宝山县,她的爷爷做过前清的知县,她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但以行医为业,一度非常富有,但后来家道中落。张家兄弟姐妹一共12人,基本上都成才了。特别是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张嘉森)和四哥张嘉璈,都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要职,把这个家族又撑了起来。
  
  不过亲事能够缔结,主要还在于徐志摩的个人魅力。他在少年时代就才华出众,在杭州念中学时,被张家的四哥张嘉璈相中。那时民国刚成立两年,张嘉璈是浙江都督府的秘书。他看到徐志摩写的一篇作文,就动了心要把妹妹嫁给他。从很俗气的角度看,徐家有钱,张家有地位,所以两家都特别乐意拉上关系。张嘉璈写信去向徐家说亲,徐申如立刻就答应了,说能有这样的儿媳是徐家的荣幸。女方这边,张幼仪的母亲也急着嫁女,她请人查看两人命理,发现八字不合,居然把女儿的出生日期往前推了一年,硬给凑合上了。这样着急,可能与张幼仪的一双大脚有关。幼仪小时候也被缠足,但只缠几天,就由哥哥们出面干预,让她免了这趟苦刑。可这一双大脚无疑会成为母亲的心病。现在肯有婆家要她,还不赶紧?
  
  徐志摩为了孝顺父亲,勉为其难地娶了张幼仪。那么张幼仪怎么想呢?从她以后一生的表现来看,她对这个婚事没什么想法,坚决服从家长们的安排。
  
  徐志摩与张幼仪在1915年结婚。婚后他长期在外求学,先是去北大,后来又去美国。1918年他与张幼仪的长子出世,几个月后他登上了开往美国的客船。1920年,徐志摩在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想拜在一个洋大师门下好好做点学问。他选中了在英国剑桥任教的哲学家罗素。为此徐志摩放弃了在美国拿博的机会,转而去了英国。可惜罗素偏偏在那时离开了学校。
  
  徐志摩拜不成名师,心情相当沮丧,只好进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但两个月后,他经过名人的推荐,转入剑桥大学的King's College。名义上他是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可实际上他那时开始迷上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特别是雪莱、济慈的诗歌。徐志摩这人骨子里是要浪漫的。少年时代立下雄心大志要救国救民,所以出国留学选的专业不是政治就是经济,父母大人也高兴。但是到了英国,他终究要回归本性,做个诗人。
  
  也正是在1920年秋的这段时间,徐志摩的情感经历也峰回路转。他与林徽因初次相识,与此同时又给家里写信要把张幼仪接出来。给老爸的信写得言辞恳切,貌似很想媳妇,所以徐家就安排张幼仪去英国夫妻团聚了。但是经专家考辨,徐志摩催家里把幼仪送出来,是受了张君劢的催促,未必是他真的想媳妇(注释1)。从张幼仪这方面来说,这次团圆之旅一步步演变成离婚的噩梦。
  
  徐志摩的浪漫恋爱,是民国人物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精神遗产。那么他与发妻之间感情到底如何呢?以前徐志摩的朋友们总要宣扬说他们还是有感情的,只因徐志摩一心要追求自由,才说服张幼仪离了婚。按胡适的说法,两人离婚后交流还更多了。
  
  但是当1997年,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编写的《小脚与西服》出版后,徐志摩的形象很被颠覆了一下,他对发妻的寡情薄义在书中表露无遗(注释2)。按张幼仪的说法,徐志摩从一开始就瞧不起她,说她是个乡下土包子。新婚第一夜,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婚后徐志摩外出求学,更少与她交流。稀奇之处在于,张幼仪并不是真的土包子,婚前一直在洋人的学校里念书,要不是因为结婚,还会继续念下去。她甚至拥有一双天足。徐志摩与几位舅爷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当年在北京求学时,正是张君劢把徐志摩介绍给了自己的恩师梁启超。但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徐志摩就是不喜欢张幼仪。
  
  张幼仪出国后,夫妻二人隔阂更深,关系更糟糕。他们在学校附近的小镇沙士顿住下来后,张幼仪一心想学习,结果发现自己成了保姆(有时还须陪床,不然不会第二次怀孕)。徐志摩平时不着家,但吃饭还是要回来吃。张幼仪猜测徐志摩在外面有了女人。但是她那时想法还很传统,想着自己的主妇身份不会动摇,只不过是要接纳丈夫的一位姨太太。
  
  (注释1)徐志摩研究专家韩石山先生就是这么看的。
  (注释2)《小脚与西服》这本书的内容或许有偏颇。原著是英文,执笔者是张幼仪的侄孙女,书中有一个暗含的主题,就是要揭示那个时代中国妇女的遭遇。所以说这是一本有明确写作目的的书,取材是围绕“妇女受苦受难”的中心来进行的。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43

徐志摩与张幼仪 2
  
  徐志摩很快就向张幼仪透了底:他要的是离婚。哪怕是有了孩子,把孩子拿掉也要离。张幼仪的震惊可想而知:她有什么过错?怎么忽然就要被休掉!
  
  在《小脚与西服》一书里,张幼仪对徐志摩在离婚前后施之于她的冷暴力说得比较详细。比如徐志摩要她打胎,张幼仪说打胎可能危险,徐志摩回说:坐火车还危险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比如徐志摩忽然找来另一位姓郭的留学生与他们同住,根本不跟她商量;再比如徐志摩有一天忽然通知张幼仪说晚上要带一个女同学“明小姐”来家里吃晚饭。可怜的幼仪以为这个明小姐就是丈夫未来的姨太太,虽然倍感郁闷,还是大度地接待了她。结果就是这天晚上,吃完饭徐志摩把明小姐送走后回得家来,就高声宣布他打算离婚。
  
  张幼仪当然不肯离婚。于是一个星期之后,徐志摩一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把怀有身孕的幼仪孤零零丢在那个人生地不熟的房子里,再也没有回来过。徐志摩再度出现在她面前时已是半年之后的1922年3月。他是神采奕奕,而她则刚刚结束了一次屈辱的生育(次子徐德生尚未满月)。徐志摩要见她,依然是为了离婚,见面无非是要她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张幼仪发现徐志摩对自己毫无愧疚,看上去春风得意。当她终于在协议上签了字,徐的朋友吴经熊、金岳霖当着幼仪的面,立刻向他表示祝贺。徐志摩还洋洋得意地宣布:“你张幼仪不想离婚,可是不得不离,因为我们一定要做给别人看,非开离婚先例不可。”这种铁石心肠的表现放到今天来看相当之极品,不过在当时自有它的背景。学者韩石山分析说,那时节在欧洲的留学生专门以拆散婚姻为乐,破掉一桩包办婚姻,就是一件成就。
  
  在被遗弃的这半年里,张幼仪仿佛鬼门关前滚过一遭,全靠她二哥和七弟的帮助才挺了过来。但她劫后重生,从此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在德国完成了学业(幼儿教育专业)。这期间她还经历过一次巨大打击,就是德国出生的次子在3岁时夭折。张幼仪在完成学业后回国,起初在东吴大学教过一阵子德语,随后又进入商界,做过上海第一家妇女储蓄银行的副总裁(那时她四哥张嘉璈已是上海滩有名的银行家),也做过云裳服装公司的老板。张幼仪是一个女性自强自立的典范。
  
  这场婚姻是徐、张两家人的事,两家亲戚对离婚都万分难过。徐申如夫妇护着儿媳,大骂儿子。《小脚与西服》一书里说,徐志摩刚刚离家出走的那阵子,幼仪一个人恐慌地住在家里,忽然有一天,一个叫黄子美的人上门拜访她,把必须离婚的意思说给她听,同时又提了一个古怪的问题:“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据韩石山分析,黄子美是徐申如的朋友,他向幼仪传达的不是徐志摩的意思,而是老爷子的意思。后来徐申如夫妇把张幼仪认作干女儿,又让她管家,到最后连陆小曼的生活费都由她经手。
  
  张家这边呢,几个兄弟都要求张幼仪打落门牙和血吞,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二哥张君劢听说要离婚的消息,对幼仪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多年以后,当晚辈张邦梅写《小脚与西服》这本书时,她的爷爷、也就是幼仪的八弟张禹九,还叮嘱孙女别把徐志摩写得太坏。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43

张幼仪对徐志摩那能叫爱情吗?
  很多文章说,在徐志摩生命中那些女人里面,数张幼仪对他爱得最浓。张幼仪虽然与他离婚,但仍是徐家的媳妇(后来的名义是养女),是徐志摩的儿子的母亲。她为徐家二老送终,把儿子抚养成人。张幼仪在五十多岁时再婚,丈夫是一位医生,那时儿子已经成家了。徐志摩一直没有从她生命中消失,台湾的《徐志摩全集》最终是在张幼仪的策划之下得以出版的。
  
  《小脚与西服》里面的一段话被人们反复引用,做为张幼仪自己承认最爱徐志摩的证据。书中的张幼仪对张邦梅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其实这段话充其量表达出张幼仪的茫然--如果不是明目张胆地抱怨的话。她对徐志摩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出于爱情,不如说是出于责任。张幼仪虽然赶上现代化的大潮,从大少奶奶变成了一位职业女性,但在婚姻问题上她的信念仍然非常传统,生是徐家人,死是徐家鬼。小脚与西服的矛盾在她身上并没有解决。她对徐家的尽到了媳妇的责任,对儿子尽到了母亲的责任,对徐志摩本人也还尽可能地尽着妻子的责任......在徐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肯定是她最尽责。
  
  但是她恐怕到最后也没有理解徐志摩为什么铁了心要离婚,或许是不愿去理解。徐志摩无疑是有负于她,但这种辜负与普通的变心、劈腿之类毕竟不同。徐志摩追求的是自由恋爱,坚决拒绝没有爱情的婚姻。他给张幼仪写信劝她同意离婚,说:『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
  
  张幼仪始终认为徐志摩要离婚是因为心里有了别的女人,具体说,就是林徽因。从《小脚与西服》一书可知,张幼仪到晚年仍是这么看的,而且不忘记揶揄志摩一下。她回忆那天去吴经熊家签离婚协议时的情形,说徐志摩当时非常着急要把这事办妥,说:“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可见前面信上说的什么自由啊、奋斗啊都是幌子,他不过是想快点把林徽因弄到手。后来林徽因并没有嫁给徐志摩,而是与梁思成缔结连理,对这事最生气的恐怕就属张幼仪了:我都把位置让出来了,你怎么还不跟他结婚?因此张幼仪并不吃陆小曼的醋,对林徽因却一直耿耿于心。
  
  张幼仪怕是太小看徐志摩了。他闹离婚绝不仅仅是因为第三者插足,虽然那也是动力之一--况且,林徽因到底有没有跟徐志摩谈过恋爱尚无定论。徐志摩是看得离婚行动的革命性,并且旗帜鲜明地向世人亮出这个姿态。包办婚姻可耻,自由恋爱光荣,他亲手砸碎加诸于自己的包办婚姻,是以身作则改变中国落后风俗的实际行动。
  
  民国时期,打着追求自由恋爱幌子抛弃发妻的男性,好似春天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但并非人人都那么光明磊落。大多数男人是模棱两可的,元配妻子照旧供在那里,同时也娶个新式妻子,只不过这个后进门的新老婆决不同于往日的妾,而元配妻子与旧式的正室夫人相比,家庭地位是从天上跌到了地下。远的例子不用举,就说徐志摩的朋友郁达夫,与元配妻子孙荃就从来没有办过离婚手续,他跟新式老婆王映霞吵架气不顺了,偶尔还会回到元配那里住几天。再比如鲁迅,和许广平始终就是同居,不是结婚。比这些作家晚一辈的张爱玲后来写了小说《五四遗事》,又名《罗文涛三美团圆》,就是调笑这种不彻底的革命。
  
  革命的行为未必总能在道义上站稳脚跟。徐志摩自己痛快革命、让发妻承担牺牲的行为,很有令人不齿之处。而鲁迅宁愿忍受毫无爱情的婚姻,不愿意让朱安失去唯一的庇护所,又何尝不是敦厚仁爱的表现?但志摩敢于引领时代潮流,毕竟是个有担当的人,甘愿承受随之而来的责难。他不但协议离婚,而且在签字半年多之后公开在报纸上刊登了声明,此举被认为是民国时新式离婚(也叫“文明离婚”)的第一次案例。那是1922年11月间的事,离婚通告登在他老家的刊物《新浙江·新朋友》上。徐志摩还给这则启事配了一首诗《笑解烦恼结》,同期发表。此诗还有个副标题叫“送幼仪”,大概是他写给张幼仪的唯一一首诗歌。诗的最后一节说:
   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
   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
   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
   消除了烦恼!
  
  张幼仪的烦恼结却是终生没有解开。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把自由恋爱视为与生俱来的权利,但中国本来是没有自由恋爱这个传统的(西方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民国后虽然旧式婚姻面临淘汰,以爱情为基础的新式婚姻成为正途,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才算恋爱。徐志摩是现代爱情表述的先驱者之一,对普及恋爱文化功不可没。他离婚后,老师梁启超写信来责备他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又说爱情可遇而不可求,徐志摩就回信写下那句著名的爱情宣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44

林徽因是小三吗?-1
  应该说不是。林徽因并没有积极插足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实际上徐志摩在英国闹离婚时她才16岁,还在上中学。但她还是脱不了干系,因为从徐志摩这方面来说,的确是因为她的出现才让他下决心结束那场“无爱的”婚姻。
  
  林徽因到底爱没爱过徐志摩?这个问题虽然很八卦,却惊动了好些学者出来考证,因为这多少关系到她的形象。这样一个才貌双全、几近完美的女性,如果故意地给同样传奇的张幼仪造成了痛苦,那美好形象就会损害不少。
  
  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就引起了当事人后辈们的强烈抗议。话说那部由王蕙玲著编剧的电视剧的确与事实出入很大,最大的败笔是着力渲染一男二女三角恋的狗血剧情。电视剧播出后,徐志摩的堂侄徐炎就说电视剧既歪曲了胸怀大志的徐志摩,也丑化了才情飘逸的陆小曼。
  
  不久林徽因的一双儿女也炮轰该剧,说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只有友谊没有爱情。女儿梁再冰说:“徐志摩是我家两代人的朋友。他曾经追求过年轻时的母亲,但她对他的追求没有做出回应。他们之间只有友谊,没有爱情。”梁再冰还特别强调:“破坏另外一个家庭而建立的婚姻是她感情上和心理上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她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个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妇女。”儿子梁从诫则要反问:“为什么徐爱林,林就非得爱徐呢?”(注释3)
  
  不过梁家姐弟的话并没有形成公论,反而引发了争议。争议的好处是,过去的很多史料被重新翻了一遍,人们对徐志摩、林徽因当年的感情发展又有了深入认识。现在大家公认的一点是,最早放出风来说徐志摩是因为林徽因才离婚的,是徐志摩的表弟陈从周。他花了好大精力编撰了《徐志摩年谱》,里面就说林徽因和徐志摩在英国时已经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林徽因要求徐志摩必须先离婚才行。可是等真的离了婚,两人却因为什么小误会而分手。这本年谱早在1949年就出版了,也叫是说林徽因顶着这个“小三”的帽子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1997年出版的《小脚与西服》里面,又重复一遍这个说法。
  
  但有学者考证后指出,“林徽因插足”的说法都是一个来源,就是张幼仪本人。陈从周也是从她那里听来的。离婚对张幼仪的打击太大,她可能是把林徽因假想成了情敌。有很多证据显示林徽因不可能插足。从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到离婚,时间还不到一年。这时林徽因只有16岁,并有父亲林长民的监管,纵然是情窦初开,也不可能与一位年纪比她大很多的有妇之夫搞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据知情人回忆,林徽因第一次见徐志摩时还要管他叫“叔叔”。而且当徐志摩在柏林与张幼仪签署离婚协议时,林长民早就带着女儿回国,离开英国已经小半年了。徐志摩在正式离婚后又回剑桥待了几个月,然后也回国去了(博士学位当然是又不要了),不过等他再见林徽因时,林长民已经在和梁启超商量儿女婚事了。
  
  可是徐志摩的确是对林徽因动了心的。林徽因为什么拒绝徐志摩?这其实是个伪问题,倒不如问林长民为什么拒绝了徐志摩做女婿?这应该不难理解:徐志摩已婚。当时自由恋爱尚未形成风气,而在包办婚姻中,市场行情很不一样,男人有过婚史也是要减分的,家境比较好的女方不会把他们做为首选。况且人家徐志摩的太太明明还在,而且是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张君劢的妹妹。
  
  (注释3)梁再冰、梁从诫对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批评,参见网文《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到底有无爱情?》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48

左)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人称岁寒三友图
  (右)泰戈尔、梁思成、林徽因
15939956_24427218.jpg

图片附件: 15939956_24427218.jpg (2014-3-7 22:47, 50.06 KB) / 下载次数 165
http://huarenv5.com/forum/attachment.php?aid=737655&k=70b1f4906b1d61691a4359cad3ae0bb1&t=1715340670&sid=23sRRa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49

林徽因是小三吗?-2
  仅从世俗的角度看,已足够推测林长民的想法。然而实情永远被推测更为曲折。后来学者们发现,徐志摩与林长民的关系也很不一般,甚至是在同性恋爱的边缘打转转。《小脚与西服》一书里张幼仪回忆说,在沙士顿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徐志摩总是每天早上吃完饭就匆匆忙忙出去理发,后来她才知道其实是要去拿信。张幼仪一直认为,那是徐志摩与他在伦敦的女朋友天天在通情书,还都拿英文写。但从出土的资料来看,情书倒是情书,却不是跟女朋友通信,起码不全是。鱼雁往返的另一头不是林徽,因而林长民。他们是在玩一种性别错位的感情游戏。当代学者韩石山介绍说:“林长民也是很新潮的人,跟徐志摩玩起了近乎‘同性恋’的一种通信游戏。徐志摩假装是个有夫之妇,林长民假装是个有妇之夫,两人有了婚外情,你给我来封信,我给你回封信,来往不断。林长民的信,徐志摩保存下来了。1925年冬林长民去世后,徐志摩当时正在主编《晨报副刊》,曾将林长民的一封信发表,还加了按语说明是怎么回事。”
  
  在英国的那段日子,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并无明显越界,却播下暧昧的种子,以至于后来又生出许多故事。专家们都同意,徐志摩在1922年下半年放弃剑桥学业回国,主要是冲着林徽因去的,但是回国后发现又多了一层阻力,就是他的老师梁启超。韩石山在《碧水蓝天林徽因》一文中对这段故事有精彩解说。据他的分析,徐志摩刚回国时,对林徽因的追求来势汹汹,却被林长民“以柔克刚”地化解了。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林长民又与身在上海的梁启超频频通信,抓紧时间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议定,而且林长民更着急,希望赶紧举行个订婚仪式,梁启超反而要先给自己的长女梁思顺写信征求意见。最后是梁启超表态,让两个年轻人先谈一段恋爱(他是反对包办婚姻的),并且要他们去美国把学业完成以后才能正式结婚。
  
  事情能够圆满解决,三方都没有破脸,有一个很要紧的原因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彼此能够接纳对方。林徽因那样的美女是人见人爱的,梁思成并不是那种风流倜傥很讨女人喜欢的人,但家学渊源,满腹诗书气自华,林徽因就算不会陷入热恋,起码跟他在一起会很安适。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梁启超与徐志摩之间有一次通信,后被胡适做为对志摩的纪念而公开发表,里面的话人们耳熟能详。梁启超批评徐志摩不该抛弃张幼仪,又说爱情这事可遇而不可求。徐志摩回信时毫不让步,说那种庸俗的道德他不屑,而且阐述自己的爱情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师徒两个这一回合的交锋,在说大道理,其实也是在说私事。(注释4)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事实上他们之间的暧昧一直纠缠到徐志摩的突然死亡。
  
  徐志摩回国后那两年的日子过得极为忙碌充实,对林徽因的思恋只是他生活的一小部分。他与绝大多数海归一样,回国后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开创一番事业,况且他本来有这雄心。他的硕士文凭是经济专业,但在英国的两年已把心思全部放到文艺上,回来后也不谈经济政治,而是主攻文学,四处投稿。他的几首成名作就是在1923年发表的,比如《月下待杜鹃不来》、《哀曼殊菲儿》等。著名的新月社也在1923年有了雏形,徐志摩成为其灵魂人物。另外他还忙着跟其他文人打笔仗,对手除了一些新出道的文艺青年,也有郭沫若这样的成名人物。1923年他结识了胡适,可以说是遇到了贵人,事业再上一层楼。
  
  1924年中国文坛有一件盛事,就是泰戈尔访华。正史上对这次事件的意义有不同评价,但在八卦史上,泰戈尔这个须发飘飘的印度仙翁把一干风流人物聚集到了一起,搞得情丝乱绕。这次访问是由中国的一些社团出面邀请,具体接待人员包括徐志摩、林长民、张君劢,当然还远不止这几位。其中徐志摩担任翻译,唱了主角。不过泰戈尔到北京时,林徽因也去凑个热闹。那时她已中学毕业,很快就要和梁思成一起到美国念书。结果林徽因的出现引来一帮追星族,她与泰戈尔的合影也上了报,其中有一张上面有徐志摩。照片激发了人们的想象,记者热情地赞美道:“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可是梁思成也跟泰戈尔、林徽因有过合照,就不见有人替他美言几句。
  
  更大的盛会是泰戈尔过生日。1924年5月8日这天,新月社借着为泰戈尔祝寿的机会演出了诗瓮的一个舞台剧《齐德拉》(Chitra)。这一天,几个八卦主角都出场了。林徽因演女主角(公主齐德拉),徐志摩演爱神,梁思成设计布景,陆小曼在礼堂门口买票。当时风华正茂的陆小曼,风头绝对不输给书卷气十足的林徽因。(注释5)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热情,前一段因她与梁思成的关系而暂时搁置,但是给泰戈尔访华这一搅合,旧情立刻复燃。后人从徐、林二人留下的诗歌、散文、信件、以及旁观者的回忆录,大体推测出当时的情景,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徐志摩与林徽因曾经单独相处,而且两人都很动情,可是除了留下一些美好而伤感的回忆之外,也没啥其它事,多半林徽因还趁机摊牌,明说了他们不可能在一起。5月20日徐志摩陪泰戈尔去太原,林徽因跟着好多人一起去火车站送行。徐志摩抓紧时间给林徽因写信,一直写到火车要开了,信只写了一半。这封半截信被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在火车上抢走,没让林徽因看见。不过辗转半个世纪后,我们这些不相干的读者都满足了窥视癖,看到那封信上说的是:“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一个月以后,林徽因跟梁思成一起去美国了。
  
  等学业完成再见时已是1930年,物是人非。林徽因之父林长民早已死于战乱,北京已经改名叫北平。徐志摩与陆小曼不但谈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还结了婚,林徽因也与梁思成在温哥华结为夫妇。不过1931年徐、林二人还是在北京(北平)渡过了几个月比较亲密的日子,当时林徽因因肺病到香山修养,住在双清别墅的旁边,梁思成则在东北大学教书。徐志摩在北京做教授,主要是挣钱养家,而陆小曼留在上海就是不肯跟他一起北上。不过千万别以为徐、林二人这样就可以单独相处了。林徽因当时是带着女儿跟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而徐志摩每次去见林徽因时,总是邀请林徽因的堂弟林宣陪同。看来两人对自己的处境都很明白,所以发乎情止乎礼,主要谈文学。林徽因给后人留下为数不多的文字,有很多就是那段日子里写的。至于他们这样算不算精神出轨,就众说纷纭了。
  
  这年(1931)11月,徐志摩死于空难。
  
  (注释4)梁启超信上的原话是:『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之将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痛苦。”甚至含蓄的批评道:“况多情多感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而。』
   徐志摩的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情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与这两封信一同被胡适公开的,还有一封是徐志摩写给张幼仪要求离婚的信。
  
  (注释5)关于陆小曼在《齐德拉》剧上演当天的情形,参见韩石山的书《徐志摩与陆小曼》。书里介绍说,当时有目击者看到陆小曼在门口买票:
  『排练和演出的具体情形,有一位叫赵森的先生当年全看到了。...... 礼堂门口,就数小曼一人最忙,进来一位递上一册说明书,同时收回一元大洋。赵森在旁边,看她手忙脚乱的情形,看她那瘦弱的身躯,苗条的腰肢,眉目若画,梳着一丝不乱的时式头———彼时尚未剪发———斜插着一枝鲜红的花,美艳的体态,轻嫩的喉咙,满面春风地招待来宾,那一种风雅宜人的样子,真无怪乎被称为第一美人。偏不凑巧,他正看的得意,陆小姐发了脾气了。原来这时进来一位大爷,在接过陆小姐说明书的时候,尚是笑眯眯的一脸和气,及至一听是要一块钱,立刻变了颜色,把说明书往地上一丢,转身就往里跑,人生得胖,几乎撞着了陆小姐的膀子,气得陆小姐连声骂“下等动物”。陆小姐受了侮辱,恼了,不干了,说明书撒了一地,掉头就走。立时起了纷乱,慰问,劝解,嘈成一片,他也懒得再看下去,就进里面去了。』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50

徐志摩和陆小曼:“爱眉小札”预告后来的悲剧
  陆小曼和徐志摩有五年的婚姻生活,是他名副其实的爱妻。徐志摩对她极好,仿佛他欠张幼仪的情债全都还到了陆小曼身上。但两人的婚姻生活实在谈不上美满,可以说是场悲剧,正如小曼的母亲所说:“小曼连累了志摩,志摩也连累了小曼。” 徐志摩的突然死亡更是给这场婚姻加上了一个奇异的尾声。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简直是难以避免,对男女双方来说都是一场桃花劫。关于二人最初如何相识,说法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时间是1924年,地点是在北京。那时陆小曼早已是北京社交界的名人,并且已经与王赓结婚。在那个小圈子里,男女的作风都相当新潮,陆小曼成虽然成了王太太,但是照样出来玩,交往的对象也不限男女。陆小曼先认识了胡适,后来认识了徐志摩。
  
  1924年下半年,徐志摩经历了一次可怕的感情空档。泰戈尔回国了,一场文人的盛宴终告结束,而林徽因也出国了。这期间徐志摩同时与两位才女发展了超乎寻常的友谊,一位是凌叔华,另一位就是陆小曼。凌叔华也是有可能跟徐志摩谈恋爱的,但那时她正爱着陈西滢。而陆小曼与王赓结婚已经两年,感情出现裂痕,这两个空虚的人碰到一起,岂非天意?
  
  徐志摩偏偏又认识王赓,并且成了朋友(当时他们那个圈子里还有个名人是亦文亦武的蒋百里)。王赓对陆小曼那种文学女青年是应付不来的,所以乐得把她托付给那帮文人朋友,让他们陪她玩。据韩石山先生的推测,徐志摩与陆小曼陷入热恋,并且在1925年1月的某日“越过了男女之大防”(注释6)。有过这样的亲密接触之后,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浓,终于超过了王赓以及陆小曼父母能够接受的底线。在巨大压力之下,徐志摩借口去欧洲会见泰戈尔,在3月份出国了。在欧洲飘荡了几个月,直到7月份才回来。接下来,他与陆小曼就开始了先离婚后结婚的艰难历程。其实陆小曼的离婚办得很快,王赓到10月份就让步了。可是两人又折腾了一年才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的甜蜜时光却相当短暂,大部分日子是在深刻的分歧中渡过的。
  
  《爱眉小札》是徐志摩的日记,里面所有内容都是写给陆小曼的,跟情书差不多。这部分日记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8月、9月,正值陆小曼与王赓离婚前夕。如果联系到他们婚后的生活,会发现早在那时两人的很多矛盾已经显现。比如陆小曼的任性与挥霍,徐志摩在8月9日的第一篇《爱眉小札》中就说:“眉,你今天说想到乡间去过活,我听了顶欢喜,可是你得准备吃苦。总有一天我引你到一个地方,使你完全转变你的思想与生活的习惯。你这孩子其实是太娇养惯了!”;8月27日的日记写得更明白:『我不愿意你过分“爱物”,不愿意你随便花钱,无形中养成“想什么非要到什么不可”的习惯;我将来决不会怎样赚钱的,即使有机会我也不来,因为我认定奢侈的生活不是高尚的生活。爱,在俭朴的生活中,是有真生命的,像一朵朝露浸着的小草花;在奢华的生活中,即使有爱,不能纯粹,不能自然,像是热屋子里烘出来的花,一半天就衰萎的忧愁。论精神我主张贵族主义;谈物质我主张平民主义。』
  
  陆小曼要离婚,阻力除了来着王赓也来着母亲。从日记里看,小曼似乎在离婚这事上头也是懒散的,每天总要睡到很晚才醒,惹得志摩干着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情况里会是女方着急,男方拖沓,但他们的情形完全倒过来,是徐志摩一遍一遍地催促着,并且不断质疑小曼对他究竟爱到什么程度:『我六时就醒了,一醒就想你来谈话,现在九时半了,难道你还不曾起身,我等急了。』、『我所最要知道的是,眉呀,我是否你“完全的必要”,我是否能给你一些世上再没有第二人能给你的东西,是否在我的爱你的爱里你得到了你一生最圆满,最无遗憾的满足?』、『日记已经第六天了,我写上了一二十页,不管写的是什么,你一个字都还没有出世哪!』、『十二点了。你还没有消息,我再上床去躺着想吧。十二点三刻了。还是没有消息。』、『眉!难道这几个月来你已经看够了不成?』...... 结婚之后,陆小曼的种种懒散不振作的行为更加让徐志摩伤透脑筋。
  
  徐志摩抱定一种极为神圣的爱情观。早先在给张幼仪的信里就说:『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在《爱眉小札》中,他的爱情理念更加得到肆意发挥。他写到:『没有一个灵性不是深奥的,要懂得真认识一个灵性,是一辈子的工作。』、『眉,这恋爱是大事情,是难事情,是关生死超生死的事情——如其要到真的境界,那才是神圣,那才是不可侵犯。』、『知真爱不是罪(就怕爱而不真,做到真字的绝对义那才做到爱字),在必要时我们得以身殉,与烈士们爱国,宗教家殉道,同是一个意思。』在徐志摩眼里,恋爱不但神圣,而且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听着:你现在的选择,一边是苟且暖昧的图生,一边是认真的生活;一边是肮脏的社会,一边是光荣的恋爱;一边是无可理喻的家庭,一边是海阔天空的世界与人生;一边是你的种种的习惯,寄妈舅母,各类的朋友,一边是我与你的爱。』
  
  徐志摩先是抛弃了发妻,而且不顾她已有身孕,后来是窍走朋友的老婆,这些行为都违反世俗道德。但他绝不苟且,而他在当时引起社会震撼的,并非他的行为,恰恰是他的鲜明态度。其实上流圈子里从来就很乱,但是差不多所有人都是骨子里男盗女娼、表面上却绝不捅破那层窗户纸。这是习俗观念使然。在这点上与徐志摩形成两个极端的是张学良。张少帅与不止跟一个有夫之妇上过床,但是他绝对不会发表什么爱情宣言,晚年谈到年轻时的“女朋友”们又说:『男女关系要说保守,也要看是怎么个情况。我跟你讲,这个事情,我现在常常说这么一句话,人就是一张纸蒙住脸,别把那张纸揭开,你要揭开了,那后幕就不定是怎么回事,你别揭开......人就是一张纸,你别揭穿,你要揭穿就那么回事。』
  
  但徐志摩的理想主义会让很多人都受不了,就算是陆小曼恐怕也吃不消。小曼固然有好多缺点,但徐志摩要求她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爱情,也是不近人情。
  
  陆小曼的故事以后还会再说到。
  
  (注释6)参见韩石山的《徐志摩与陆小曼》一书中“翡冷翠的一夜”一节。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51

那谁才是徐志摩唯一灵魂之伴侣,林徽因或陆小曼?究竟是得之还是不得?幸或不幸?
  ........................................
  我觉得林徽因和陆小曼都算。但是有人分析说,徐志摩其实是爱上自己心里编织的一个幻想,无论林徽因也好陆小曼也好,还有凌叔华,都是那种幻象的寄托而已。这话很有道理。林徽因和凌叔华都是聪明女人,她们都是有机会做他的恋人,但都没有,只是把暧昧保持到底。就是陆小曼也是五分钟热度,后来也懒散下来,否则徐志摩在《爱眉小札》里不会有那么多着急的话。小曼实在是因为有夫之妇闹出墙,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如果真的是“相逢未嫁时”,恐怕也不一定会成。
  
  这么一说,好像徐志摩简直找不到心仪的女人结婚似的。其实还真就是这样。他只适合恋爱,不适合结婚。张幼仪那么好的妻子,楞给他甩掉了。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53

徐志摩点滴
  徐志摩的轶事很多,这里零散地罗列几条,有些不一定同男女关系有关,但也属于八卦范畴。
  
  · 志摩的好人缘
  徐志摩不但天然地让女人感到亲近,在男人中间也颇受欢迎。别的不说,就说那些本来应该怨恨他的人。前妻张幼仪的兄弟们一直与他保持着友谊,而他的情敌王赓后来并没有与他为难。至于他的朋友,特别是胡适、刘海粟、郁达夫,都坚决支持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不伦之恋。
  
  徐志摩和郁达夫是中学同学,两人都在杭州一中读过书。后来徐志摩因为郁达夫的缘故,短暂加入过创造社。但没过多久他写了篇文章,不点名地批评郭沫若的一首诗是滥情,得罪郭沫若,与创造社也就掰了,不过他和郁达夫的友谊保持终生。
  
  徐志摩与邵洵美是在欧洲认识的。他们结交的原因是因为长得太象。徐志摩年长,做了哥哥。邵洵美本来要去伦敦攻读政治经济,与徐志摩见了面后就改主意去搞文学。
  
  徐志摩与胡适的关系最为密切。做为老大哥的胡适不但帮助徐志摩开创文学事业,而且帮他协调同女人的关系。后人研究史料发现,胡适本人与陆小曼有过私情。
  
  
  · 徐志摩,蒋百里,金庸,琼瑶
  浙江海宁出人才,搞得好多名人都能拉上亲戚关系。金庸与蒋百里的关系是姻亲,关系有点牵强。蒋百里的元配妻子姓查,与金庸是远亲,查氏夫人并无生育。但金庸与徐志摩的关系比较近,他的母亲徐禄就是志摩父亲徐申如的堂妹,他管徐申如叫表舅。
  
  徐志摩的姑父是蒋百里的堂兄。蒋百里和徐志摩本人关系很好,是新月社前期的积极分子之一。后来徐志摩结识王赓,也是因为蒋百里的缘故。
  
  琼瑶的母亲出身名门,几位姨母都很有来头。琼瑶的三舅娶的是金庸的堂姐。
  
  
  · 梁启超那空前绝后的证婚词
  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终于结婚时,担任证婚人的梁启超在婚礼上对新郎新娘好一通叱责,成为广为流传的轶事。根据最通行的版本,梁启超那天是这么讲的:『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徐志摩这时打断梁启超,说:『恩师,请为学生和高堂留点面子!』
  
  梁启超:『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我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是非常隆重的,搞得大张旗鼓,其实是两家父母为了向社会争取这桩婚姻的合法性。他们在结婚之前已经同居,但是要取得正式的夫妻名份还是经过了艰苦努力的。两家的父母都提出要社会贤达来主持婚礼,最后都同意由胡适来主婚,梁启超证婚。
  
  
  ·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余韵
  两人在做夫妻时,徐志摩对张幼仪相当冷酷,但离婚后他对前妻反而敬重起来,也有很多平等的交流,把她当成了朋友(兼义妹?)。1925年徐志摩因陆小曼的事到欧洲去避风头,又去找张幼仪,两人还一起游览了意大利。不过他一边与前妻游览古迹一边苦等国内小曼的消息,还是让幼仪感到不爽。
  
  
  · 八宝箱和徐志摩的女人们
  徐志摩一生中很有几个深入到灵魂的爱人,都是大才女,到后来却要为他闹得不愉快。徐志摩有一批日记、书信,收在一只箱子里。志摩去世后,这批文档成为珍贵文物,箱子被冠名为“八宝箱”。1925年他与陆小曼谈恋爱时,因为要出去避风头而去了趟欧洲,临走前把箱子寄存在凌叔华那里,并说如果他哪天死了,凌叔华可以根据那些材料给他写传记。此事足以证明徐志摩与凌叔华非同寻常的关系。
  
  八宝箱后来的流转成了一笔糊涂账,粉丝们费了好大周章才将其来龙去脉搞了个大概。总之在志摩死后,这个箱子首先引起林徽因与凌叔华的矛盾,因为林徽因想要看那里面的“康桥日记”,也就是徐志摩与她在英国刚认识的那段日子的记载,而凌叔华不给,最后还是胡适做了和事佬,把箱子要了去,但是胡适发现那本日记有四页被撕去。这几页日记后来下落不明。林徽因本人从胡适那里要去了箱子,其中有些材料到她那里后也失踪了。最受气的是陆小曼,因为她后来想出版志摩全集,向胡适讨材料,胡适非但不给,还出钱从她那里买断了版权。
  
  在八宝箱事件中,最终拿到话事权的是胡适,而胡适最偏袒林徽因。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53

民国·才女    林徽因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55

林徽因:女人的美貌,男人的志气
  1924年泰戈尔来访时,林徽因参加演出了泰翁的一个舞台剧《齐德拉》,饰演剧中女主角齐德拉。演员和这个角色其实颇有内在的相似处。齐德拉是马尼浦国王的公主,本来貌丑,所以自小被当作男儿教养,长大后象男人那样勇猛。后来爱神赐给她美貌,让她能够与心爱的王子阿顺那结亲。可是等结婚后公主悲哀地发现,做美女其实也挺腻味的,还是做回本来的自己更踏实些,再说她心爱的王子也开始不把她的美貌当回事了。
  
  齐德拉身上有一种纠结,大凡有点志向的女人都免不了。这种矛盾在林徽因身上也体现得相当明显。上天给的一副好容貌,她固然是笑纳了,可依然有深深的不满足,总想做一番事业。后来金岳霖拿梁思成、林徽因开涮,说他们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八个字很绝,典故用得极是贴切,特别是“梁上君子”一句,既说梁思成经常爬上房梁,也暗指是他把美人偷到手了,所以梁思成听了乐呵呵的。可是林徽因不干了,顶了一句:“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 (注释1)
  
  林徽因后来嫁给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这种选择固然有家长的影响,但她本人的想法也很关键。特别是到1924年时她已成年,自主性相当大了,如果那时她一定要跟徐志摩,肯定能成。梁思成那里,梁母李夫人并不喜欢徽因,所以他们在出国前一直只是“许婚”,没有订婚,可以说并无约束。但徽因还是没有接受徐志摩的爱意,这与她的事业心有很大关系。徐志摩当时已经学业有成(虽然放弃博士学位),换句话说他已定型了,如果谁做了徐太太,她自己这辈子也就跟着定型了。而梁思成那时与她一样,刚刚开始求学之路,自由度大得多,你说她会选谁?林徽因少年时代是在英国时就受到一位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长大要当个建筑师。我还看到一个说法,说梁思成到美国后去学建筑,还是受了林徽因的影响(她本人在美国没进宾大建筑系,人家不收女生)。
  
  梁思成的生母是梁启超的正室夫人李蕙仙(注释2)。她之所以不喜欢林徽因,据行家们分析,主要原因是出于门第之见。这就要说到林徽因的家庭。
  
  林徽因自小是家里的长女,深得她父亲林长民的喜爱。深切的父女关系可以从徐志摩悼念林长民的文章里看出来。1925年林长民死于郭松龄反叛张作霖之战,徐志摩写了《伤双栝老人》一文,说到:『最可怜是远在海外的徽徽,她,你曾经对我说,是你唯一的知己;你,她也曾对我说,是她唯一的知己。你们这父女不是寻常的父女。“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你曾说,“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徽,不用说,一生崇拜的就只你,她一生理想的计划中,哪件事离了聪明不让她自己的老父?』
  
  林长民虽然那么看重徽因,对她的生母何雪瑗却不怎么好。话说林长民一共娶过三房妻妾,正室夫人早亡,何氏是二房,还有一位程桂林是三房。何氏生有一子二女,但只有林徽因长大成人。程氏生有四子一女(注释3)。出于种种原因,林长民对程氏比较宠爱,对何氏一直冷落。即使林徽因也没能让自己的生母提高家庭地位。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但让林徽因自小处于父亲与生母的矛盾之中,而且由于她的“庶出”地位,让梁思成的母亲李氏夫人瞧她不起,因为思成是“正出”。也幸亏他们处于民国新时代,否则肯定结不了亲。从另一方面说,林徽因非要跟梁思成自由恋爱而且要结婚,在当时还有点反抗陈规陋习的意味。
  
  
  (注释1)这个故事,我最早是从天涯的贴子《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里看来的,楼主:民国文林。
  强烈推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8663.shtml
  
  (注释2)梁启超先有正室夫人李蕙仙,后来又有一位“小妾”王桂荃。王桂荃本来是李氏夫人的丫头。她不但是梁家8位子女的生母,对李氏夫人所生的思顺、思成也负担起抚养的职责。梁家孩子们,包括思成在内,对王桂荃的感情比李蕙仙要深厚得多。梁启超娶了王桂荃,却又不愿给她名份,这不单是因为他害怕李夫人有意见,更主要的是他从年轻时起就立志要“一夫一妻”。当然他的革命行为是不彻底,并且最终是以王桂荃的牺牲为代价的。
  
  (注释3)林长民的家庭关系,参加网文《再谈徐志摩和林徽因》一文中“林徽因与贾探春”一节,作者:甘智冈。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56

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徽因集美貌和聪慧于一身,在民国时代是个凤毛麟角的人物。不过上苍却没有给她一副好体质,让她在三十出头就饱受病童折磨,51岁时死于肺病。可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疼爱她、待她宽厚的丈夫。梁思成与林徽因,是爱人,是夫妻,还是并肩战斗的同志。“十世修来同船度,百世修来共枕眠”,那他们这段姻缘不知道前面修了几千个世代。
  
  有个故事说,当时追求林徽因的人不光有徐志摩,还有别的小伙子,因此梁思成面临激烈竞争。他最终能够赢得美人归,是靠了苦肉计。有一次他为了给林徽因买桔子,骑着摩托车冲到街上,结果出了车祸,把腿给撞伤了,还因此住院。林徽因受了感动,决定嫁给他。如果翻翻稍微靠谱一点的资料,会判定这个故事肯定不是真的,倒是民间抛绣球传说的翻版。梁思成的确在1923年出过车祸,那是他和弟弟梁思永骑摩托车上街去参加游行,被别人的汽车撞了。思成受伤不轻,住进了医院。当时林徽因与他已经是公开的恋人,常去医院看他。那时是夏天,梁思成有时只穿一件背心,林徽因并不避讳,还坐在床边帮他擦汗。她这些举动让梁母李蕙仙知道了,越发看不惯这个准儿媳,觉得她太新潮了。
  
  如果不是梁启超对林徽因非常看重,以李氏夫人的态度,一对小儿女的婚事恐怕难成。林长民突然死于战乱,林徽因在海外不但失去亲人,而且连经济来源也断了。关键时刻正是梁启超施以援手。当时他给儿子写信说:“徽音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其实当时梁家并不富裕。
  
  不但李夫人对林徽因不满意,梁启超的长女、思成的大姐梁思顺对小林同学也看不惯,内情不详。根据美国友人费慰梅(费正清夫人)的回忆,小两口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阵子经常吵架,因为林徽因不满梁思成老干涉她的自由。照此推测,身为大姐的梁思顺可能是为弟弟抱不平。梁思顺本人也是才女,在诗词方面很有造诣。她嫁了一位外交官周国贤,梁思成他们留美那阵子,思顺正跟着丈夫在加拿大。
  
  梁启超对思顺这个长女是十分宝贝的,在李夫人去世后对她更加倚重。梁思顺对林徽因有意见,搞得梁启超十分头疼。但后来不知道又是什么原因,思顺终于对林徽因又点了头,梁启超才算放了心。1928年他们正式结婚,喜事就在加拿大办,那自然是冲着梁思顺去的。
  
  梁思成对林徽因的好,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不算,“情敌”金岳霖说出来最有份量。金岳霖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那之前他有过一个女朋友,还是个美国人(Lilian Taylor,中文名叫秦丽莲),但终于没有结婚。金岳霖认识林徽因之后就开始追她,虽然她那时连孩子都有了。林徽因对金岳霖也动了情,陷于痛苦的选择。她把事情向梁思成坦白,梁思成翻来覆去想了一夜,第二天告诉老婆:你是自由的。谁知金岳霖听说后却说了这么句话:“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他就退出了。
  
  金岳霖不再争夺林徽因,但从此开始“逐林而居”的生活,只要有可能,就跟梁家做邻居,林徽因的家务事他没少掺合。梁思成居然没什么意见。金岳霖也不含糊,为了林徽因单身一辈子(梁思成都在徽因去世后再娶了林洙女士)。金老八十多岁时,有采访他的人拿了林徽因的大照片给他看,他还是会为之眼前一亮。他去世后,是林徽因的儿女给他送终。他们这段故事到现在也算名闻天下了,那份气度胸襟、从容淡定,硬是把三角恋拔高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层次。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2:56

林徽因的太太客厅
  林徽因的“太太客厅”非常有名。这个客厅实际上是北京(北平)的一个松散的文化人沙龙,地点就在梁家小院,也就是东总布胡同三号。它的存在时间也不长,就是三十年代抗战爆发前的那几年。那些大学者以及文艺青年中的后起之秀,如此热衷在周末往梁家跑,差不多都是冲着女主人去的。一开始有些人还不好意思那么直白,就拿金岳霖做幌子,说是看望老金,然后“顺便”就溜达到老金隔壁梁家的太太客厅去了。当代学者韩石山分析说,正是在1932年金岳霖开始跟梁家做邻居之后,这个沙龙才逐渐形成了。
  
  那是林徽因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说众星捧月也不为过。在那个十分西化的小圈子里这倒没什么,但后来“太太客厅”的名声传了出去,那就象是在打擦边球,不免引起若干非议,舆论总试图把她往交际花的方向推。只有当林徽因跟着梁思成风尘仆仆地跑到全国各地去做田野考察,这种流言才不攻自破。
  
  对于一些教授、学者来说,林徽因的魅力即使多年之后也不稍减。林洙的回忆录里说,五十年代初她还是个青年学生时,去梁家找林徽因补习英文,课后林徽常会留她坐一会儿,她就看到别的教授也经常去梁家聊天,除了金岳霖、陈岱孙两个老单身之外,还有周培源夫妇、张奚若夫妇等。
  
  说到林徽因的客厅,不能不提冰心的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两位才女之间的这桩公案一直是八卦爱好者热衷的话题。冰心这篇小说对太太客厅的女主人大加讽刺,连带讥诮了那些来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干自以为是却又俗不可耐的人物。小说发表于1933年,正是太太客厅最热闹的时候。冰心与林徽因本来是朋友,又同为留美同学,并且不存在什么争风吃醋的感情纠葛--林徽因嫁了个好老公,人家冰心的家庭生活也很美满。
  
  那么冰心为什么要写小说讽刺自己的朋友?可能是出于女性间的嫉妒。很多人都是这么看的,所以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很流行的尾声,说林徽因读了小说之后,就冰心送去了一坛子山西老陈醋。又有人说,林徽因因为太有男人缘,所以大多数女人都不喜欢她。其实这个说法很可疑,谁也没有做过科学统计,凭啥就说大多数女人不喜欢她?张幼仪不喜欢她有道理,陆小曼不喜欢她有道理,凌叔华后来对她有意见也可以理解。但是别的女人,只要不牵扯到徐志摩,还是有大把做她的朋友或者粉丝的。
  
  还是来说冰心。她写这篇太太客厅,恐怕未必是对林徽因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受到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野心的驱使。韩石山先生指出,冰心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正在试图改变写作风格,不再专注于诗歌散文,而是尝试写小说,探讨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生活。她在此前已经有好几年没写什么正经东西,直到1933年,“一出手就是这样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注释4)
  
  三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主流是沿着五四时期开创的道路前进的。冰心继承了五四以来这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创作无疑也是想达到某种思想高度。她就地取材,自然而然就敷衍出这样一篇小说。如果不考虑人物原型到底是指谁,这是篇相当不错的作品。但林徽因毕竟不是什么的阔太太,冰心后来可能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干脆否认她是在写林徽因。可是她放过林徽因也就算了,却又说自己是在写陆小曼。小曼招她惹她了?
  
  依我看,冰心其实就是狠不下心来拿自己熟悉的人开涮,偶尔露一下风芒就给吓回去了。如果她有张爱玲的那种“浑”劲(爱玲自己说的),其文学成就就不止《繁星》《秋水》《小桔灯》了。这也说明,做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是要准备得罪亲朋好友滴。
  
  《我们太太的客厅》里面提到女主人的家里有个“老姨太”,是相当犀利的一笔。小说里面,女主人在客人面前总是很忌惮提到老姨太,明显是怕让自己跌份儿。真实生活中的林徽因是不是这样,不好说,但她与母亲感情不睦却是真的。林徽因是庶出,其生母何雪媛在家里的地位一直就是“老姨太”。这对母女简直是一对冤家,经常吵架,有时吵得很伤感情,但是她一直供养着母亲。何雪媛比女儿、女婿都要长寿,到最后是梁思成的后妻林洙女士为她送的终。
  
  (注释4)关于冰心这篇小说的分析,参见韩石山先生的长文《碧水蓝天林徽因》。文章可以在他的博客中找到。韩石山本人这件事的评价也很有意思,一方面对冰心不太满意,另一方面也试图替她辩护几句。他在文中说:“不管真相是什么,都要尊敬。只有两个高手过招,才能显出彼此的品质与才情。”这也算是敦厚的评价了。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3:13

民国·文人·胡适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3:13

胡夫人江冬秀:民国最牛元配
  
  胡适的夫人江冬秀是包办的,是元配,是小脚,是旧式妇女。但是她没有“被离婚”,甚至没有长期分居,自始至终以胡太太的身份行走江湖,这实在罕见,以至于胡适还在世时,他的婚姻就称为人们议论和揶揄的对象。人家都说,胡适是新文化的领头人,却守着一段旧式婚姻。唐德刚打趣说:“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亦随之。” 至于江冬秀,因为长期“霸占”胡适,挨得骂就更多了。她历来被视为悍妇、妒妇、河东狮、母大虫。
  
  可能是骂够了吧,也可能是发掘出来的胡适绯闻越来越丰富,总算填补了大师感情生活的空白,所以后来总算出现一点不同的声音。还是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中说了这么几句话:『在胡适有生之年,国人一提到“胡适小脚太太”,似乎都为胡博士委屈了;但是有几个人能体会到,他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三从四德”德婚姻制度中,最后的一位“福人?』
  
  胡适娶江冬秀算不算享福,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旁观者们还是先看看这俩人到底怎么回事吧。胡适是安徽人,江冬秀是他的同乡,两家还有点亲戚关系。虽然胡适和江冬秀都是家里父亲早亡,但江家的势力比较大,胡家与江家结亲是高攀。因为这个缘故,最初两家议亲时,胡母还有顾虑。不过江家的长辈看中了胡适,一定要把这门亲事做成。胡母又请人看了八字,发现八字相合,所以才同意了。
  
  订亲时胡适14岁,江冬秀15岁。胡适把媳妇订下之后就跑到上海去读书,然后又去美国留学。江冬秀在家里忍受着种种流言蜚语,不知道能不能守到顺利成亲的那一天。她运气不错,13年后胡适留美归来,居然没有毁约,跟她成了亲。胡适的母亲去世,江冬秀为她送了终。胡适是孝子,在这件事上很感激老婆。
  
  江冬秀是属虎的,这个虎没有白属,她的性格果然是泼辣果断。早在胡适留美期间,她就自作主张把缠了一半的小脚给放了。结婚后,江冬秀对自己该尽的责任和该享受的权利都很清楚,而且坚持原则,毫不妥协。比如胡适因为热恋曹佩声,打算离婚,江冬秀就刀出来威胁要杀掉孩子:“我同你生的孩子不要了。” 吓得胡适只好投降。
  
  这次未遂婚变大概给江冬秀也留下了心理阴影。她曾经在胡适的朋友面前大发议论,说胡适这人也不怎样,“一文不值”,又说:“有一天我要把你们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写出来,你们都是两个面目的人。” 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时,江冬秀也不许胡适去主持婚礼。
  
  还有一个在网上以讹传讹的故事说,梁实秋当年在北京跟元配妻子闹婚变,梁妻跑到胡适家里哭诉,得到了江冬秀的无限同情和大力支持。后来梁实秋被发妻告上法院,江冬秀主动出庭作证,以至于梁大教授输掉了官司。其实,输掉官司的梁教授的确是有那么一位,但不是梁实秋,而是翻译家梁宗岱。人家梁实秋跟发妻程季淑的感情好着呢。话说梁宗岱在广西家乡有发妻何氏,可是后来又与才女沉樱自行结合。他被发妻告上法院,又因为江冬秀的缘故而输掉官司,对胡适也很有意见,愤而辞职离开了北大。后后来,梁宗岱与沉樱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又和一位粤剧女演员同居了。沉樱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他......
  
  还是回头来说胡适和江冬秀。很多文章说江冬秀抓住了胡适的弱点,知道胡适爱面子,所以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这种解释未免太简单。他们的夫妻关系能够维持稳定,说到底还是两人比较般配。江冬秀虽然土气一点,但内心强大,很有主见。49年后胡适一度寓居美国,江冬秀跟着他住在纽约,有一天她一个人在家,却碰到一位不速之客闯进屋子。江冬秀不会英语,只会说几个词。她把公寓的大门打开,对着那个小偷大喝一声:Go!。小偷还真给她吓跑了。
  
  江冬秀能够把一个家管理得妥妥当当,与此同时,也绝不放弃自己应得的享受,该打麻将就打麻将,该看武侠就看武侠。这个旧式女人很懂得维持自我,在这点上比无数受了新式教育的女人要强得多。也正因为这样,她反而得到丈夫的尊重。胡适甚至在做不做官这样的大事上都听从她的意见。抗战期间胡适接受蒋介石政府的委派,去做驻美大使,为了这事他还给江冬秀写信解释,说自己这次做官是迫不得已:『但现在国家到这地步,调兵调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没有法子逃。所以不得不去做一年半年的大使。我声明做到战事完结为止。战事一了,我就仍旧教我的书去。』
  
  胡适做为一个见识过男女爱情的新潮人物,在很年轻时就对家庭关系有一种成熟的见解,知道对于妻子不必要求她面面俱到,尤其是不必要求她教育程度有多么高。他在美国留学时有一则日记说:『若以“智识平等” 为求偶之准则,则吾人终身鳏居无疑矣。实则择妇之道,除智识外,尚有多数问题,如身体之健康,容貌之不陋恶,性行之不乖戾,皆不可不注意,未可独重智识一方面也。智识上之伴侣,不可得之于家庭,犹可得之于友朋。此吾所以不反对吾之婚事也。』在美国时他正与美国女生韦莲司热恋,而那时他就很明白,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胡适与韦莲司交往时,从一开始就挑明了他在中国有未婚妻。
  
  胡适并不讨厌江冬秀,不但不讨厌,恐怕还相当喜欢她。两人虽然不会在文学啊、政治啊这些方面交流,但却充满了俗世的热闹,而这难道不正是夫妻生活的本意?江冬秀文化程度不高,但不是文盲。她提笔能写信,只不过写出来有错别字。有一次胡适在病中接到老婆的家信,看到白字连篇,就写诗纪念:“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胡适又调侃出“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化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胡适后来还被太太带着打麻将。晚年胡适去了台湾,一度和江冬秀两地分居。他给留在纽约的太太写家信说:『连我一桌人,饭后那几位太太要我把身上带的二百元台币拿出来“发饷”,要我打四圈牌。我打了四圈,居然一文不输,也一文不赢。过了一天,小报上登出来,说胡适之打牌,手气好,和了一副“双龙抱珠”。我就不知道什么是“双龙抱珠”,问起来才知道是你们叫做“大七对”!其实那晚上我并没有那么一回事。我先输了,最末一个庄,我连了三个庄,最后我自摸“五门齐”,把输了的钱全收回了。台北地方小,我成了新闻了。』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3:14

胡适和曹诚英
  
  以前人家笑话胡适是胆小怕老婆,其实,怕是因为爱,有爱才会怕。主动权始终在他手里。总的来说,胡适虽然有一个教育程度不般配的妻子,但婚外绯闻不多,那是因为他的情感重心并不在男女恋情上。他对自己的家庭大体是满意的,没有搞得象鲁迅或者徐志摩那么痛苦。
  
  但胡适的婚外恋还是有的,而且与曹诚英的热恋搞得他差点离婚。曹诚英(字佩声)是胡适的一个远房转折亲,是胡适的三嫂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她是受过教育的新式女性。盛传她是胡适与江冬秀婚礼上的伴娘,胡适成婚后不久就与江冬秀开始了暧昧。1923年胡适找了机会去杭州,与曹诚英一起渡过了一段神仙眷属的日子。
  
  曹诚英当时已有丈夫胡冠英。那么他们就是有夫之妇跟有妇之夫的一段感情,显然是不符合社会道德。出于种种美好的愿望,后人在8这段恋曲时就给了他们一个特别冠冕堂皇的理由:挑战封建礼教。他们冲破礼教倒没什么,只可惜故事如果要这么讲的话,那么胡适的老婆江冬秀和曹诚英的老公胡冠英就都成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了。据说曹诚英因为一心要念书,不肯早点生孩子,引起了婆婆的严重不满。婆婆做主给胡冠英找了个妾,所以曹诚英就离婚了。不过据江勇振的考证,不但胡适与江冬秀感情尚好(胡适家里那时孩子尚小),曹诚英和胡冠英的关系也没有那么恶劣。
  
  不管怎样,胡适对曹诚英是动了真情。他的婚外恋还得到了徐志摩的大力支持。志摩这个人有股子呆气,不顾一切地追寻人的自我,但是以为朋友们的元配老婆都象张幼仪那么经得起折腾,所以不但撺掇胡适离婚,而且很可能在不经意间把消息透露出去,让江冬秀知道了。胡适也就趁机摊牌。江冬秀坚决不离婚,以死相逼,胡适又打退堂鼓了。他不敢娶曹诚英,只好写几句诗聊表思念:『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剩下曹诚英就很惨了。她一心指望着胡适,所以自己离了婚。而且,她怀孕了。胡适感到万分愧疚,好在那时自己手上有点小钱小权,于是安排曹诚英堕了胎,然后担保她去美国留学了。曹诚英对胡适非常痴情,选择了农学专业,因为这是胡适当年在美国没有完成的学业。曹诚英苦等胡适不果,在三十多岁时又找了对象,已经打算结婚了,结果男方听说了她跟胡适当年的事情,就退婚了。据说调拨离间的正是胡太江冬秀,江冬秀一辈子对曹诚英怀恨在心。
  
  曹诚英后来一辈子未婚。她是现代中国第一位农学女教授。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3:14

胡适与韦莲司
  
  韦莲司是胡适的美国女友,两人柏拉图式的情感交流持续了他们的后半生,长达半个世纪。周质平教授写过一本《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对他们的史料发掘得很深入。
  
  韦莲司的洋名是Edith Clifford Williams,是胡适早年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时认识的。这所名校位于纽约州中部的绮色佳市(Ithaca)。这个城市很小,外国留学生到那里可能会感到生活上特别没劲,尤其是胡适这种在上海北京待过的人(这是本人的猜测)
  
  。韦莲司她家比较有钱,她爸是大学教授,她妈是个能干的家庭主妇,而且对外国留学生特别热心。胡适等几个留学生后来差不多把那里当自己家了,经常在周末去蹭饭。韦莲司她妈对胡适的印象很好。
  
  韦莲司本人并没有受过太多正规教育,而且年轻时有点叛逆,特别是对待婚姻问题。韦老太太对此很有意见。胡适支持韦莲司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为此还写了一封信给韦太进行劝说。
  
  胡适和韦莲司的关系一开始就很好,两人经常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还跑到纽约去逛展览馆。但他们俩始终都只是好朋友的关系,并未越界。过去人们总说,那是因为韦太从中作梗,不许女儿和一个中国人谈恋爱。不过深入的考证发现,实情可能并非如此。实际上是胡适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在中国已经订婚,让韦小姐趁早死了那个心。韦莲司是极有教养的人,在这方面表现出极为优雅的风度。她不舍得放弃和胡适的交往,但绝不表露出失当的举止让胡适为难。
  
  韦莲司还是很爱胡适的。当她中年时曾遭遇别的男人求婚,那时她犹豫不决,给胡适写信说:『我唯一一个愿嫁的男人(指胡适),我却连想都不能想。』她最终也没有接受那个男人的求婚,因为她感觉那个人不能给她带来激情。胡适对韦莲司到底什么态度呢?显然爱恋的程度没有那么强烈,但又超越普通的友谊。他对韦莲司非常信任,以至于把曹诚英托付给韦莲司去照顾。
  
  等大家都到了老头老太的年纪,韦莲司跟江冬秀还见过面,还赠她礼物。胡适去世后,韦莲司把胡适和她几十年来的通信全部整理好捐给胡适纪念馆。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4-3-7 23:15

胡适和陈衡哲
  陈衡哲是民初的大才女,与胡适是年轻时结交的好朋友。他们都是留美学生,不过不在同一个城市念书。胡适通过同学任永叔(任鸿隽)认识了陈衡哲。关于他们的相识有一个盛传的故事,充满浓浓的中国古典浪漫气息。话说任永叔为了追求小陈同学,写了两首旧体诗,陈衡哲和了两首。任永叔把诗拿给胡适看,胡适看到其中几句:“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印清溪底”,说那肯定是陈衡哲写的,任永叔和杨杏佛都写不出来。
  
  陈衡哲从此知道有一个胡适与她心灵相通。他俩开始通信,不过信里好似比武拆招,互相要争个高下。胡适那时身边有韦莲司,但她毕竟是美国人,而且比较一本正经。他和陈衡哲通信,心境反而放松。陈衡哲对胡适也不含糊。当时胡适主张白话文运动,身边的留美同学都笑话他,只有陈衡哲遥相呼应,还亲自动手写白话文小说。
  
  两人的通信一直到胡适回国后才中断。几年后小陈学成归国,靠胡适的关系进了北大--不是说她自己没本事,而是说有这样一个关系总是好的。陈衡哲当年是否动心思嫁给胡适,不得而知,很多人是这么推测的,而且把他们不能结合的原因归咎于江冬秀。也有故事说,陈衡哲最初抱定了独身主义,但是任永叔一直追求她,费了很多功夫,终于把她追到手了。胡适真心祝福他们(两人都是他的朋友),还给自己的女儿起名“素菲”(Sophia是陈衡哲的英文名)。两家人此后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
  
  陈衡哲后来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教授职务。在照顾孩子兼颠沛流离躲避战乱的日子里,她写成了《西洋史》一书。胡适说,这本书是中国人写西方历史的开山之作。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