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皖南山区的安徽槐塘虽然其貌不扬,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移民村”。村内2000人中,近千人曾务工经商闯荡西欧,村内约80%以上的农户家有亲人在海外。
安徽歙县槐棠村,王紫薇在村口的小店里静静地坐着,她的耳朵已经不行,出来也就是散散心。与身上朴素的衣服相比,她手上簇新的手表、硕大的罗马金戒指和手镯显得很突兀,她说,这些都是在国外们的儿孙们给她买的。 吴芳/摄
在槐塘,像王紫薇这样儿孙移民打拼,老人留守村中的情况不在少数。透过一栋徽式小楼硕大的不锈钢门,罗银柳老人独自坐在阳光下,一边用手指着书上的文字,一边大声诵读着圣经,方言夹杂着年迈,口齿有点不清,但这却是老人一天最大的精神寄托。92岁的罗银柳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但她的40多个子孙散落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老家的这栋大房子,平日只有她和保姆住。 吴芳/摄
槐塘村的“出国潮”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大批村民如潮水一般前往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闯荡。因为在很多村民看来:在国内做生意,要靠头脑、攀关系、看运气,在国外只要勤奋就可以了。村民邱海燕家的出国潮已经延续到第三代,她身后的别墅是侄儿王震的。这座全西式别墅,仅仅框架就花了100多万,院子里还有游泳池和车库,院子大门全部是电动的。王震远在西班牙,房子就交给婶婶照看。 吴芳/摄
家里来了客人,邱海燕习惯用孩子从西班牙带回的火腿招待。 吴芳/摄
邱海燕的小儿子也在西班牙。他从16岁离开家到西班牙读书,至今已12年。“孩子毕业了,就留在了西班牙工作。”邱海燕说,现在孩子有两个汽车装饰店,赚不赚钱她不清楚,也没有去过问,只要安全对她是最大的安慰。想孩子的时候,她就一遍遍看手机里存着的旧照。 吴芳/摄
邱海燕在展示自己家里的欧元钞票。这些钱还没有兑换成人民币,村里几乎家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欧元。 吴芳/摄
61岁的胡勇亚9岁随父母从温州到槐塘,1993年前往意大利,先打工后自己办厂。他说现在在国外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吴芳/摄
胡勇亚家的客厅里摆放着很多洋酒。大部分槐塘人尽管在欧洲打拼很多年,却很难融进欧洲人的生活。像胡勇亚这样年龄大一些的,至今也只能说几句西班牙语或者意大利语。年轻人虽然语言障碍少一些,但因为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要融入当地生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吴芳/摄全部图片
50岁的姚献民1997年11月到德国,干了3年后到西班牙开中餐馆,全家10口人全部在西班牙,17年间仅回来过3次。这次回来看父母,准备呆2个月。 吴芳/摄
58岁的王晓花背着孙子打麻将,她的两个儿子和媳妇都在国外。背上的小孙子是在国外出生的,被孩子们送回槐塘交给她照料。 吴芳/摄
54岁的吴建明是个木工,儿子去了西班牙5年,目前还仅仅是打工,但一年也有十几万的收入。 吴芳/摄
60岁的邱金妹在照看王孔瑞,13个月大的王孔瑞已经是西班牙国籍。 吴芳/摄
邱金妹的家装修极其考究。有村民说这栋楼的入户门就有8万元,家里的一套仿古家具就有好几十万,但邱金妹从来没有承认过。她和丈夫带着孙子回到村里不久。他们通常在西班牙、屯溪和槐塘三地居住。一年中呆在国内国外的时间各半。她说感觉还是在国内自由,没有压力。 吴芳/摄全部图片
王飞家客厅里的一个相框上放着孩子们在国外的照片。青壮年在国外,老人、孩子们留守国内,这是槐塘村最普遍的现象。 吴芳/摄
村子最中央的这两栋楼的主人都在国外,只有一个老人留守,常年大门紧闭。 吴芳/摄
近年来,槐塘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转变,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眼中,中国在发展,中国比欧洲好。31岁的王永郭和妻子从西班牙回来只有两天。他说在西班牙居住10年就可以入籍,但他不会加入西班牙国籍,还是家里踏实。 吴芳/摄
村子中央的槐塘小学就是最早出国的郑朝荣捐钱建造的,当时是歙县最好的乡镇小学之一,最多的时候有300人,现在只有20 名学生和1名老师。58岁的陈永池成了槐塘小学唯一的老师。他在槐塘教书三十多年,学生越来越少。 吴芳/摄
左起:胡仁星、朱晓乐、王步凯、方南、胡艺慧、朱茜茜、王清健等几个孩子的父母分别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 吴芳/摄
安徽歙县槐棠村,王紫薇在村口的小店里静静地坐着,她的耳朵已经不行,出来也就是散散心。与身上朴素的衣服相比,她手上簇新的手表、硕大的罗马金戒指和手镯显得很突兀,她说,这些都是在国外们的儿孙们给她买的。 吴芳/摄
在槐塘,像王紫薇这样儿孙移民打拼,老人留守村中的情况不在少数。透过一栋徽式小楼硕大的不锈钢门,罗银柳老人独自坐在阳光下,一边用手指着书上的文字,一边大声诵读着圣经,方言夹杂着年迈,口齿有点不清,但这却是老人一天最大的精神寄托。92岁的罗银柳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但她的40多个子孙散落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老家的这栋大房子,平日只有她和保姆住。 吴芳/摄
槐塘村的“出国潮”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大批村民如潮水一般前往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闯荡。因为在很多村民看来:在国内做生意,要靠头脑、攀关系、看运气,在国外只要勤奋就可以了。村民邱海燕家的出国潮已经延续到第三代,她身后的别墅是侄儿王震的。这座全西式别墅,仅仅框架就花了100多万,院子里还有游泳池和车库,院子大门全部是电动的。王震远在西班牙,房子就交给婶婶照看。 吴芳/摄
家里来了客人,邱海燕习惯用孩子从西班牙带回的火腿招待。 吴芳/摄
邱海燕的小儿子也在西班牙。他从16岁离开家到西班牙读书,至今已12年。“孩子毕业了,就留在了西班牙工作。”邱海燕说,现在孩子有两个汽车装饰店,赚不赚钱她不清楚,也没有去过问,只要安全对她是最大的安慰。想孩子的时候,她就一遍遍看手机里存着的旧照。 吴芳/摄
邱海燕在展示自己家里的欧元钞票。这些钱还没有兑换成人民币,村里几乎家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欧元。 吴芳/摄
61岁的胡勇亚9岁随父母从温州到槐塘,1993年前往意大利,先打工后自己办厂。他说现在在国外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吴芳/摄
胡勇亚家的客厅里摆放着很多洋酒。大部分槐塘人尽管在欧洲打拼很多年,却很难融进欧洲人的生活。像胡勇亚这样年龄大一些的,至今也只能说几句西班牙语或者意大利语。年轻人虽然语言障碍少一些,但因为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要融入当地生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吴芳/摄全部图片
50岁的姚献民1997年11月到德国,干了3年后到西班牙开中餐馆,全家10口人全部在西班牙,17年间仅回来过3次。这次回来看父母,准备呆2个月。 吴芳/摄
58岁的王晓花背着孙子打麻将,她的两个儿子和媳妇都在国外。背上的小孙子是在国外出生的,被孩子们送回槐塘交给她照料。 吴芳/摄
54岁的吴建明是个木工,儿子去了西班牙5年,目前还仅仅是打工,但一年也有十几万的收入。 吴芳/摄
60岁的邱金妹在照看王孔瑞,13个月大的王孔瑞已经是西班牙国籍。 吴芳/摄
邱金妹的家装修极其考究。有村民说这栋楼的入户门就有8万元,家里的一套仿古家具就有好几十万,但邱金妹从来没有承认过。她和丈夫带着孙子回到村里不久。他们通常在西班牙、屯溪和槐塘三地居住。一年中呆在国内国外的时间各半。她说感觉还是在国内自由,没有压力。 吴芳/摄全部图片
王飞家客厅里的一个相框上放着孩子们在国外的照片。青壮年在国外,老人、孩子们留守国内,这是槐塘村最普遍的现象。 吴芳/摄
村子最中央的这两栋楼的主人都在国外,只有一个老人留守,常年大门紧闭。 吴芳/摄
近年来,槐塘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转变,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眼中,中国在发展,中国比欧洲好。31岁的王永郭和妻子从西班牙回来只有两天。他说在西班牙居住10年就可以入籍,但他不会加入西班牙国籍,还是家里踏实。 吴芳/摄
村子中央的槐塘小学就是最早出国的郑朝荣捐钱建造的,当时是歙县最好的乡镇小学之一,最多的时候有300人,现在只有20 名学生和1名老师。58岁的陈永池成了槐塘小学唯一的老师。他在槐塘教书三十多年,学生越来越少。 吴芳/摄
左起:胡仁星、朱晓乐、王步凯、方南、胡艺慧、朱茜茜、王清健等几个孩子的父母分别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 吴芳/摄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4-5-11 20:12
和过去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人出国打拼相似。
作者: 最初梦想 时间: 2014-5-11 20:54
留守孤寡儿童,只是父母基本都在国外而已
作者: kscommon 时间: 2014-5-11 23:12
这种生活绝对不是我想要的。
作者: 苹果梨子都爱 时间: 2014-5-12 07:31
实际上,大家都在努力拼搏,很棒啊你们,赞
作者: mimikiki 时间: 2014-5-12 07:41
我觉得自己心理很阴暗啊,刚开始就想有钱只有老幼,很适合抢劫。
再往下看,就觉得贫富差距蛮大的,学校好破烂
作者: lianghuyu 时间: 2014-5-12 09:02
家里跟学校的反差好大,很违和
作者: zhoujin 时间: 2014-5-12 10:33
看到6楼,我想说真的有
那天在地铁碰到一个大婶,因为人太多,她不停的说人多不来外来人员太多如何如何不安全.她就讲到她认识的一家人,起了几栋楼出租,一个老太太自己住其中一栋梁最高那层,孩子都在其他地方工作,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
然后,有个外来住户,了解了这个情况,想着这都是地主啊肯定有钱,于是在一个晚上就把老太太手脚绑了,要求她把钱财都交出来,后来把老太太杀死了........
不过贴子上所讲是同一个村子,人几百年前就是一家人,而且家家户户都留欧工作,家景肯定都不错,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作者: 阿树 时间: 2014-5-12 10:53
回复 8# zhoujin
其实我也想到这个安全问题,全部都是老人家和小孩子,房子又这么豪华
容易招外地人眼红啊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huarenv5.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