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欢乐吐槽]
对大熊猫来说,竹子并非理想食物
[打印本页]
作者:
WMJ
时间:
2015-5-23 02:59
标题:
对大熊猫来说,竹子并非理想食物
大熊猫每天要花费长达14个小时进食之谜终于解开——它们吃下去的竹子只有17%能被消化。
研究者发现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并不适合消化竹子,而更适合消化肉类。一篇发表在mBio的研究报告称大熊猫拥有一个类似食肉动物的肠子。
大熊猫作为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物种,目前只有1600只生活在野外。
本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说:“与食草动物不同,大熊猫并没有一个高度进化的、适合分解植物纤维的消化系统,它们依然保有典型的食肉动物的胃肠道。这些家伙的基因组中也并没有编码植物分解酶的基因。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它们灭绝的风险。”
本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庞小燕说:“研究结果出乎意料,耐人寻味。这提示大熊猫肠道的微生物群或许并没有适应它们的独特饮食,故而使大熊猫陷入进化的困境。”
研究者认为大熊猫是由杂食性的熊类进化而来,仅仅在2百万年前才开始了只吃竹子的怪癖。
评论:
所以以后要给熊猫开荤吗?
给点钱他 让他自己出去吃吧
所以说这么多年给熊猫喂竹子就是为了配合宣传?
对于一个进化到以专业卖萌为生的物种来说,吃竹子比吃肉显得要萌的多。
吃竹子才显得萌——>萌了才有肉吃——>吃肉不萌又会没有肉吃——>我还是灭绝了算了
大熊猫:“你们这群魂淡,偶要吃竹笋炒肉丝,不放竹笋!”
园长:你也知道物价飞涨,园里资金短缺,我们也要吃肉的,你就不能咬咬牙干了这根竹子吗?
我来说一个大能喵开荤的场景。。。嗯,大能喵生产后,会把胎盘之类的吃掉。。。
曾经熊猫的祖先是吃肉的 由于执着于卖萌 猎物都进化了 自己却丧失了捕猎技能 被逼得只能靠吃竹子维生 濒临灭绝 然而今天偶遇到了执着于买萌的人类 to be continue
野生大熊猫偶尔还是能抓点竹鼠吃吃的。。别的食肉动物的残羹冷炙也会吃吃,打得过的好像还会抢
野生大熊猫很会抓竹鼠的,估计就是这原因开始跟竹子过不去…..
我觉得事情是这样的,第一个发现大熊猫的人看见它在吃竹子,就以为大熊猫的主食是竹子…其实当时它只是为了吐毛吃一个叶子而已…后来被人们圈养,只能吃竹子和别的素食,因为人类不给别的吃…
走进绝学里放过,农户家里的羊被一只熊猫吃了好几只
大哥。。。你都不适应这个。。居然坚持吃了两百万年。。。。。
小时候郑渊洁一本书里讲的故事是在秦岭山里面 晚上熊猫跑进屋里偷牛肉干吃……
明明是个吃肉的主,却偏偏要吃素。你要修道成仙么?
是因为又胖又懒,不愿意捕猎,退而求其次改吃当时物产最丰富的植物–竹子,又消化不了多少,所以种群竞争力逐渐减弱,濒临绝种。
喵熊独白:哼,大爷我分分钟能撕碎你们,然而干掉你们谁来喂我?o(╯□╰)o
吃竹子只是为了表演,怎么也不能让滚滚在公众面前鲜血淋漓地吃肉。四川卧龙平常用混合饲料喂的,里面有不少肉,压成竹子形状
这个古代把滚滚叫做食铁兽。
和尚这种生物,在南北朝之前还是杂食性的,仅仅在1500年前才开始了只吃素的怪癖。
作者:
nmaverick
时间:
2015-5-23 03:48
其实这个研究早就做了。。。。熊猫之所以花那么长时间来吃竹子,除了睡觉就是吃,就是因为竹子的营养太少,不得不通过大量摄入来弥补。。。
熊猫其实还是熊的一种,你看美国棕熊,吃肉吃的可欢实了。。。熊猫的肠胃还是肉食的,他也是被迫吃竹子的。我记得看过一个论点,熊猫其实是因为在食物链中没能适应种族发展,竞争不过其他种族,于是只好吃别人都不吃的竹子。。。。吃了这么多年,老老实实啃竹子的都活下来了,想变换食谱的都被其他野兽干掉了。。。。
作者:
天若雪绯
时间:
2015-5-23 04:32
古代这种生物叫食铁兽所以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一定 要宣传熊猫吃竹子从我小学知道它是熊的一种之后就一直想在动物园喂它牛肉干可是不让喂= =
作者:
Arielbaby
时间:
2015-5-23 06:56
不会拉嗓子吗,感觉他们的牙齿也不适合嚼烂啦。
其实可能是真的,正因为他们吃了别的动物不吃的东西,才活了下来……
作者:
mondey
时间:
2015-5-23 20:53
既然是这样,能不能喂一些肉食给它们呢?毕竟它们的消化系统不适应竹子,长期吃这个,有灭绝的风险啊
作者:
想衣裳的云
时间:
2015-5-24 06:53
谁说熊猫只吃竹子?动物园里的熊猫就是杂食的呀,有吃肉呀
作者:
TeasedByWS
时间:
2015-5-24 14:32
有意思有意思
作者:
shee9
时间:
2015-5-29 20:41
为什么在我的记忆中熊猫是杂食动物?
小时候看书就说过熊猫会捕捉生长在竹林的一种竹鼠吃。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