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外媒盘点金融危机下五大赢家
[打印本页]
作者:
靜花雪月
时间:
2010-2-11 17:08
标题:
外媒盘点金融危机下五大赢家
新浪财经讯 金融危机重挫全球经济,但同样有人能够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坚强的意志逆势而上,在一片凄风苦雨中获利,国外媒体3日刊登文章,评选出了金融危机中的5大赢家。
约翰-保尔森
“保尔森”无疑是金融危机中引人关注的一个姓氏,除了美国前任财长亨利-保尔森外,被誉为“赚钱之神”的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成为了危机中的赚钱明星。在许多公司遭受巨大亏损的同时,保尔森管理的对冲基金Paulson Advantage Plus的回报率高达37.6%。
保尔森的成功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嗅觉、控制,保尔森在2008年初就开始做空金融类股票,当时人们认为此前爆发的次贷危机阴云已然消散,而当投资者纷纷冲进抵押贷款等市场时,他却没有跟风。
乔治-索罗斯
2008年成为对冲基金最为悲惨的一年,全球对冲基金亏损了3500亿美元,在同行们纷纷报亏的同时,金融大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在2008年的回报率达到10%。
早在今年前,索罗斯就预测经济泡沫随时可能破碎,在金融泡沫真正破灭的2008年,索罗斯通过对赌英镑大捞了一笔。
史蒂夫-伊斯曼
没人知道史蒂夫-伊斯曼赚了多少钱,媒体估计他可能盈利几亿美元。伊斯曼的获利诀窍同样在于敏锐,他很早就察觉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危险,从2006年秋天就开始进行针对性投资操作,做空房贷发起人和房屋建筑商的股票,于是,在金融风暴中,他赢了。
卡塔尔
金融危机下,美国、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体陷入衰退,但卡塔尔2008年经济增长了16%,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10%。
在油价大幅波动的2008年,卡塔尔通过天然气行业保障经济的发展,卡塔尔的天然气年产量达到7700万吨,并努力联合俄罗斯和伊朗等国组建一个天然气出口联盟。除了能源,卡塔尔的主权财富基金还在不断寻求海外收购。
埃克森美孚
埃克森美孚1月30日公布2008年度财务报告,尽管过去数月的国际油价暴跌,但埃克森美孚仍然以452亿美元的年度盈利连续第二年刷新全球上市公司盈利纪录。埃克森美孚公司去年盈利452亿美元,公司去年还通过分红和股票回购方式向股东支付401亿美元现金。
国外媒体总结了埃克森美孚的经验,认为埃克森美孚着眼于成本控制的策略让它比其他企业更能抵御危机,当其他石油巨头开始为未来一年的经营发愁时,埃克森美孚手中却持有300多亿美元现金。(盛甫)
作者:
靜花雪月
时间:
2010-2-11 17:10
次贷危机中的赚钱之神约翰-保尔森
每小时进账超过140万美元
2007年前,约翰保尔森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小字辈,他的公司仅管理着1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但如今,约翰保尔森这个名字已经被华尔街奉若神明,“赚钱之神”、“对冲基金第一人”等头衔已被挂到他头上;金融大鳄索罗斯请他吃饭;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只好委屈地被称呼为“另一个保尔森”。
这一切,全因为在美国金融风暴中,约翰保尔森赚钱了,而且,他创造了华尔街历史上最高的效率赚钱——2007年一年,37亿美元——如果按每周工作40小时来计算的话,就是每小时进账超过140万美元。相比当年美国人的平均时薪17.86美元,平均80756个美国人的收入才能抵得上一个保尔森。
当然,他赚的钱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因为他赌美国人住不起房子并疯狂做空,并赌赢了。
在2006年初,华尔街的 “借贷专家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蒙蔽了眼睛。”对房地产借贷市场,华尔街发明了两种新型的投资工具:债务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违约交换CDS。这两种产品的关系是,CDO的风险越高,为其担保的CDS价值就越高。但在房地产繁荣时期,由于大多数人都不认为CDO会有什么风险,所以CDS的价格非常低。
在分析了大量数据之后,保尔森确信投资者远远低估了抵押信贷市场上所存在的风险。他赌这个市场会崩溃。
于是,保尔森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开始大胆地进行债券交易赌博: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
可是,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保尔森专门做空抵押债券的新基金一直在赔钱。一位好友问他是不是准备止损,他回答说:“不。我还要加注。”为了缓解压力,保尔森每天去中央公园长跑5英里。
保尔森“加注”就是做空ABX,一个在2006年初才被创造出来的反映房产次贷市场状况的指数。因为ABX下跌,2007年2月,保尔森的基金仅在2月份就升值了60%。
2007年年中,贝尔斯登公司投资次贷的两只对冲基金垮了。一夜之间,投资者开始抛售次贷抵押债券,保尔森的基金随之暴涨。
最终,在2007年的次贷风暴中,保尔森的第一只基金上涨了590%,第二只上涨了350%。
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保尔森自己在2007年的收入达到了37亿美元,成功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首,并在《福布斯》美国富豪榜上排第165位。
这下,连索罗斯都不得不佩服,甚至找机会请客吃饭,向保尔森打听下赌做空楼市的细节。保尔森这个小字辈,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生平能有机会与金融大鳄平起平坐。
在保尔森成名后,却极少接受采访,对个人生活守口如瓶,甚至给自己的邮件加密。对于保尔森的家庭,人们只知道他已婚,有两个女儿,个人爱好包括滑雪、航海和跑步,他的家已经搬进了纽约东郊一幢价值4000万美元的湖边别墅,他总会在傍晚6时左右下班回家吃晚饭。
在2007年,投资者投入Paulson &Co.的资金增加了60亿美元;2007年过后,保尔森掌握的资金规模已经达到280亿美元,跻身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
作者:
靜花雪月
时间:
2010-2-11 17:15
赚钱之神:他从次贷危机中捞走37亿美元
2007年前,知道约翰•保尔森的人不会很多,他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小字辈,他的公司Paulson &Co.有60名员工,管理着1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但如今,约翰•保尔森这个名字已经被华尔街奉若神明,“赚钱之神”、“对冲基金第一人” 等头衔已被挂到他头上;金融大鳄索罗斯请他吃饭;恰好与他同姓的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只好委屈地被称呼为“另一个保尔森”以示区别。
这一切,全因为在美国金融界风声鹤唳的次贷危机和及后的金融风暴中,约翰•保尔森赚钱了,而且,他以华尔街历史上最高的效率赚钱了——2007 年一年,37亿美元,他成为当年最牛的基金经理。而他赚的钱,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因为他疯狂做空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他赌美国人住不起房子,并赌赢了。
约翰•保尔森
与“股神”沃伦•巴菲特在上世纪70年代逆市收购大量破产小公司、“破产重组之王”威尔伯•罗斯2000年初收购重整钢铁行业一样,保尔森的成功靠的是打破市场的常规思维。
每天去中央公园长跑5英里减压
在2006年初,华尔街金融界的普遍思路认为,虽然宽松的信贷标准值得警惕,但房地产和信贷市场不会因此产生大麻烦。很多华尔街的大机构大银行都在这个乐观的阵营中。
“很多人都说房价永远不会在全国范围内下降,和房地产市场捆绑的投资债券也从来没有出过问题。借贷专家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蒙蔽了眼睛。”保尔森说。
其实早在2005年,保尔森就担心美国经济会走向衰退,于是他开始做空汽车供应商等公司的债券,赌它们的价值会下跌。然而,即使这些公司的债券已经进入破产程序,它们的价格仍然在上涨。
“这很疯狂!”保尔森对公司的一位分析师说。他催促他的经纪人想办法保护他的投资和利润。保尔森抛给经纪们的问题是:“哪里有我们可以做空的泡沫?”
经纪们最后找到了答案:房地产市场。当时,房地产专家们反复宣称,房屋价格永远不会在全国范围内下跌,即便下跌,美联储也会通过大幅削减利率来挽救这个市场。
对房地产借贷市场,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发明了两种新型的投资工具: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抵押债券,即把抵押债券按不同风险重新包装销售的产品;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用于担保抵押债券风险的衍生产品。
这两种产品的关系是,CDO的风险越高,担保产品CDS的价值就越高。如果违约率或违约预期上升,CDS的价值就随之升高。但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大多数人都不认为CDO会有什么风险,所以担保产品CDS的价格非常低。
在分析了大量数据之后,保尔森确信投资者远远低估了抵押信贷市场上所存在的风险。他赌这个市场会崩溃。“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交易,有这么多人看多,而只有极少的人看空。”
于是,保尔森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开始大胆地进行债券交易赌博: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们对房地产盲目乐观的优势。”在2005年年中时,保尔森这样对手下说。
但保尔森的赌注没有为他带来胜利,房地产借贷方还是很慷慨地借钱给买房者,后者也乐于接受宽松的借贷条件。保尔森开始怀疑评级机构在给次贷产品评级时标准过于宽松,于是,他让团队展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贷方回收贷款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2006年1月,有一个消息使保尔森看空房地产借贷市场的信心更加坚定:美国最大的次级按揭贷款公司Ameriquest Mortgage出资3.25亿美元,调查房地产借贷行业中的不规范贷款行为。
保尔森决定成立一只专门做空抵押债券的对冲基金,尽管一些谨慎的投资者劝他不要贸然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保尔森还是为这只新基金募集了大约1.5亿美元的资金。2006年年中,这只基金开始了运作。
可是,房地产市场依然繁荣,保尔森的新基金一直在赔钱。一位好友也打电话给保尔森,问他是不是准备止损。“不。我还要加注。”他回答说。为了缓解压力,保尔森每天去中央公园长跑5英里,他还告诉自己的妻子,“这种事情需要等待”。
“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有经验的人都会选择退出交易止损,但奇怪的是,损失似乎让他(保尔森)变得更坚定了。”彼得•索罗斯说,这名金融大鳄索罗斯的亲戚也投资了保尔森的基金。
保尔森“加注”就是做空ABX,一个在2006年初才被创造出来的反映房产次贷市场状况的指数。2006年底,ABX下跌,保尔森的基金升值20%。接着,他开创了第二只同类基金。
2007年2月7日,一位交易商拿着一条新闻稿跑到保尔森的办公室: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预报季度亏损。与此同时,ABX已经从2006年7月的100点下跌到60多点,保尔森的第二只基金仅在2月份就升值了60%。
索罗斯也请他吃饭
但就在形势大好的时候,保尔森却担心起来。在酒吧的闲聊中,一些同行和他从前在贝尔斯登公司(当时的美国华尔街第六大投资银行)的同事告诉他,贝尔斯登公司正准备收购一些个人抵押,以重新托起房产信贷市场。
同时,他还听说贝尔斯登公司正在游说金融管理机构制定法规,允许承保方修改或购买不良债务。这些消息都对保尔森的基金不利,他托人四处放言,称贝尔斯登公司的做法“操控市场”。
后来,出于各种原因,贝尔斯登公司撤回了上述两个计划。2007年年中,贝尔斯登公司投资次贷的两只对冲基金垮了。
一夜之间,投资者开始抛售次贷抵押债券。保尔森的基金随之暴涨。这时,一些洋洋自得的基金投资者将保尔森的交易操作方法透露给身边的朋友,暴怒的保尔森于是为自己的电子邮件安装了特殊软件,使邮件不能被转发。
2007年秋天,ABX指数已经跌到20多点,保尔森大丰收的时刻到了。惊恐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和大银行大量求购CDS,也就是保尔森早就以低价囤积的次贷担保产品,保尔森不愁兑现。
最终,在2007年的次贷风暴中,保尔森的第一只基金上涨了590%,第二只上涨了350%。仅2007年一年,就有60亿美元的资金涌入保尔森的基金,这还没有把他们当年的投资收益计算在内。
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保尔森自己在2007年的收入达到了华尔街创纪录的37亿美元,成功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首,将金融大鳄索罗斯抛在身后(索罗斯2007年年度收入29亿美元)。保尔森也从无到有,在2007年登上《福布斯》美国富豪榜第165位。
如此高效的赚钱神话连索罗斯都不得不佩服,甚至找机会请客吃饭,向保尔森打听下赌做空楼市的细节。保尔森,这个两年前的小字辈,从前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生平能有机会与金融大鳄平起平坐。
“不想在美国人痛苦时庆功”
现年51岁的保尔森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出生成长于纽约的昆斯区。保尔森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们家并不富有,大概属于中产阶级里的下游水平。
保尔森本科就读于纽约大学,后来又考取了哈佛大学的MBA,毕业后开始进入金融业,先在奥德赛合伙人公司任职,之后跳槽到贝尔斯登公司,担任合并收购部经理,1994年创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Paulson &Co.。
远离媒体 加密邮件
成名前,人们对保尔森知之甚少——他的公司只是一家中游的基金公司,他自己也仅仅是一名业绩还不错的中游基金经理,尽管他成立的专注于并购套利的对冲基金在9年的时间里有8年在赚钱,他公司的基金规模也从最初的200万美元变成了2002年的5亿美元。
在保尔森成名后,媒体却想尽办法也很难挖到更多他的信息——他极少接受采访,对个人生活守口如瓶,甚至给自己的邮件加密,让别人无法转发他的邮件。对于保尔森的家庭,人们只知道他已婚,有两个女儿,而他的个人爱好则包括滑雪、航海和跑步。
当然,在获取华尔街有史以来最丰厚的年度工资之后,保尔森也没有忘记犒劳一下自己,他原来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2600平方米、价值1470万美元的豪宅已经标价待售,他和家人已经搬进了纽约东郊一幢价值4000万美元的湖边别墅。
从各方面拼凑起来的信息显示,保尔森是一个低调沉稳的人。即使在成为华尔街的偶像之后,他仍然西装革履的一大早回到曼哈顿的办公室上班,仍然在傍晚6时左右下班,赶回家中吃晚饭。
对保尔森而言,唯一改变的是,他的基金公司吸引投资资金比以往容易多了。仅2007年一年,投资者投入Paulson &Co.的资金就增加了60亿美元,使基金规模从10亿美元猛增至70亿美元;2007年过后,加上盈利,Paulson &Co.掌握的资金规模已经达到280亿美元,跻身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
“我没放高利贷”
保尔森对自己的成功尽量保持低调,称不想在千千万万美国人因为楼市下跌而痛苦的时候庆祝自己的成功。为此,他还向一个名为“可靠贷款中心”的研究机构捐款1500万美元,用于为那些没有能力支付房贷的家庭提供法律援助。该中心正在向议会游说允许符合条件的家庭申请破产。
“我们没有制造次级贷款,也没有放高利贷,但我们知道大量家庭在这次危机中成了受害者。”
保尔森认为,法院判定一部分家庭破产并重组他们的债务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好方法,“这样一来,房主不会无家可归,政府也不需要负担很多钱。”他说。
即使有人相信保尔森是出于一番好意,即使他已经很低调,但在几乎99%的人都遭遇损失的时候,他却一年赚取了天文数字一般的37亿美元——如果按每周工作40小时来计算的话,就是每小时进账超过140万美元。
相比之下,美国有关部门公布的当年美国人的平均时薪是17.86美元。简单来说,平均80756个美国人的收入才能抵得上一个保尔森——不让别人嫉妒和愤恨确实比较难。
不少社会组织纷纷指责保尔森从这场危机当中赚钱“很龌龊”。“从失去家园的人那里获利不是一个赚钱的好办法。”美国邻里协助公司的负责人布鲁斯•马克斯说。
有的报纸还把保尔森的母亲挖了出来,让老人家发表看法,81岁的老太太无奈对记者说:“我的儿子约翰是一个重要人物,但我确实没什么好说的。”
作者:
靜花雪月
时间:
2010-2-11 17:16
索罗斯:重建国际金融秩序
文/胡继旋
接受出版社的邀约校阅这本《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是在从云南(为当地一家著名的红酒企业做培训)赴斯德哥尔摩参加学术会议的途中。旅途两端巨大的社会发展差异和人的行为习惯差异,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出这本书的重要性。我在这次斯德哥尔摩会议上报告给同行讨论的主题,正好是人类认知系统与认知能力的进化过程以及这种能力的差异性,加上索罗斯先生所说的“操控能力”的差异性,正是今天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始作俑者”,也是对各国教育系统的巨大挑战。
本书译文准确流畅,只有一些小的瑕疵和笔误。但我想就书中两个关键的核心概念的译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一是全书中多次使用的关键词paradigm。该词的原意是表示一种语法中词形的变化规则,引申出模式、模型、典范、样本等含义。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它一个现代意义,即科学发展道路上象征着科学革命转折点的“规范转移”——paradigm shift。在这里,paradigm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一批科学家所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东西。国内有人将其译为“规范”,有人译为“典范”,也有人译为“范式”。我本人比较倾向使用“规范”。二是索罗斯自己的核心概念relexivity。我同索罗斯结识并成为学术朋友,始于他1987 年出版的《金融炼金术》一书。当时,令我与学术界同行感到吃惊的是,一个在华尔街发财的老板,居然从自己的实践中独立总结出了事理学(Cybernetics,旧译控制论)学科中非常前沿的重要观点!把reflexivity翻译为“反身性”,并把《金融炼丹术》的部分章节发表在美国中文杂志《知识份子》上,是包括我们几位学界朋友与已故挚友何维凌先生在华盛顿的一间地下室中反复切磋讨论的结果。“反身性原理”与事理学中的“循环因果”原理同出一辙。用“反身”比“自反”(本书译者原来的翻译)更能传达这个概念的内涵。
我在以上两个译法中的“吹毛求疵”,初看会觉得有些小题大做,其实不然。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规范的转移等于是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往往是随着新学派的兴起、旧学派退出历史舞台而发生的。索罗斯在本书和他之前几本书中正是在朝着把传统主流经济学证伪并使之更新换代的方向而努力。这种规范所需要的重大实验成果——在这里即是索罗斯用反身性理论框架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分析——在本书中已初见端倪。
索罗斯在其一系列著作中都在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体系。他从反身性原理出发,批评传统经济学与现实脱节的错误,指出国际金融体系的先天不稳定性,同时呼吁人类社会重新找回正在被金钱万能的思潮所淹没的种种用钱不能衡量的价值。索罗斯的立场是呼吁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和寻找全球性价值体系,并把开放社会的理念作为新价值的出发点。
索罗斯集他在金融业几十年的经验及自己的哲学、经济学思考,对盛行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或自由放任式的市场万能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以思想帝国主义的姿态侵犯人类其他价值领域,包括道德价值、美学与思想成就等等,并且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引起混乱。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财富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这类现象已导致了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危机,导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没落。
需要注意的是,索罗斯对市场万能论的批评并不是要回到凯恩斯主义。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在制造了问题的概念框架中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在两派对立观点中寻求新的思路需要有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突破。“反身性原理”便是索罗斯“认识论”与“方法论”,从《金融炼金术》开始,到《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再到本书,索罗斯一直在试图阐述清楚反身性原理,并把事物的反身性、人类认识的可错性及开放社会的理念三者编织为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前一个概念是他自己从金融市场的运作中总结而来,后两个概念则出自卡尔·波普的哲学思想。波普的科学哲学思想,后来更由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马图拉那等人的工作而发展到了全新的水平。科学的本质,人类认知系统的特性,“真理”、“现实”的真正含义等等,学术界都已有更深刻的认识,分散于神经生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事理学诸学科中。这些新的理论进展,索罗斯尚无机会吸收并加以应用,实是一件遗事。但读者仍然可以从本书中看到索罗斯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这里,最为可贵的是他以金融市场为实验室的长达五十年的观察与体验,为有心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索罗斯具有双重社会角色。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心的公民,他努力把财富用于公益事业。作为华尔街的职业金融家,他必须像一个优秀运动员一样按本行业的游戏规则去竭力争夺金牌。即使他已经认识到规则有毛病,他还是只能全力以赴。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一名市场参与者,我总是尽量提高我的利润。但作为一名公民,我关注的是社会价值:和平、正义和自由等等。我无法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发挥这些价值观。现在让我们假定管理金融市场的规定应该改变,但我不能单方面改变这些规定。假如我只把改变加诸我自己身上,而不加诸别人,我在市场的表现就会受到影响,但对市场则全无影响,原因是单单一名市场参与者是无法影响市场结果的。”至于金融体系的游戏规则本身,索罗斯认为的确需要改变。他近年来多次在各种公开场合阐明他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与不稳定的观点。
在我与索罗斯十多年的交往中,越是了解他的思想与行为,越是对他产生一种严肃的尊重。这不是因为他具有所谓能“推动市场”的魔术能力,而是因为这个人在他自己追求的理想和他自己的行为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君子行所言,言所行。他相信开放社会的理念,便不遗余力为之奔走。在自己身体力行援助东欧与前苏联的同时,他尖锐指出,西方“所有有关自由民主的高谈阔论原来只是一种宣传”。他所做的各项公益事业的影响,也许要由后人才能给以确切的评估。
从个人角度看,索罗斯是一位极其精明、观点犀利的老人。他决不只是一个华尔街上的普通金融“炒家”。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关怀人类进步的实践哲学家。作为前者,他在金融市场上丰富的经验可以对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健全完善提供有益的意见。作为后者,他对目前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以及制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新金融规则的建议,显然使他成为中国的朋友。
1999年,在他请我为其审校《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的译本时,他曾写过一封给中国读者的信,因为种种阴差阳错,没有得到发表。虽然时过境迁,但其中的喻意不言自明:
“我们当前的金融市场在规则上和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面临着严重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不可维持性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人们对市场的盲信及参与者的偏见行为所导致。有关开放社会的概念以及批判性思维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理清目前的混乱,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我尊重与关心中国人民在改革过程中的努力,并祝愿你们成功地找到你们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其实,索罗斯不只是在1999年就预见到了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早在1980年代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读者就可以发现他对现存经济学理论不灵光的警告——用错得离谱的理论指导的实践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作者:
靜花雪月
时间:
2010-2-11 17:17
本帖最后由 靜花雪月 于 2010-2-11 16:18 编辑
金融危机生存法则:活着就是胜利
2008年11月11日 08:06 中国青年报
——评《看不见的心》和《再造魂魄》
王磊
82岁的格林斯潘老头儿对美国人民承认他错了——监管不力促成了这次金融海啸。他说,“自由和竞争的市场机制中的一个关键支柱已经坍塌。”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已经蔓延全球。许多观察家悲观地预测,虚拟泡沫的崩溃即将危及实体经济。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倒闭潮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上万家一度依赖对外加工贸易“挣点儿辛苦钱”的制鞋厂、服装厂纷纷倒掉。春节还没到,民工回乡潮就提早到来。城市的写字楼里,午餐时分聚集在一起的白领们在商讨自己的“下一个落脚点”。
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奇特的全球化场景:华尔街的金融肥皂泡破灭了,受损的却是以制造业为己任的中国。
一个显而易见的结局是:通过次贷泡沫这个“高科技击鼓传花游戏”,真正亏损是“接到最后一棒”的全球投资者。谁持有那些眼花缭乱的美国债券和衍生品,谁就是倒霉蛋。格林斯潘可以在听证会上优雅地反思经济学教条,但肯定不会给类似“欧洲的保险公司”这种倒霉蛋们降低损失。
非常明显,在真正的玩家眼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过是最好的狩猎季节。等到时局稳定,那些躲藏在百慕大、开曼群岛、泽西岛、摩纳哥、瑞士等“离岸避税港”隐秘账号里的资本大佬儿,就会悄然出动,成为危机后的最大赢家。郎咸平先生把这称为“产业链阴谋”——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正是利用全球性的虚拟经济危机,大肆整合、控制实体经济,进而实现对中国这种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命脉的掌控。
如果要了解这些全球大玩家的秘诀,笔者认为参考两个案例足够:其一,巴菲特收购比亚迪。前者是百年来资本市场上最谨慎的“股神”,当大多数投资者脸被跌绿的时候,他手中握有足够多的现金。后者是中国本土最具科技创新能力的汽车制造企业。其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前者是全球软饮料巨头,后者是中国饮料市场龙头企业之一。
其实,中国本土企业家群体中,对全球经济体系运作之隐秘规则的参悟者不在少数。《看不见的心》和《再造魂魄》就是两本相当深刻的著作。作者林左鸣(晓林)先生,是刚刚实现重组的国家战略企业中国航空集团的掌舵人。据说,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歼10”就同他息息相关。
站在全球经济战略博弈的高度,作者提出足以颠覆当前主流经济学的观念:“满足生理需求的是实体经济,满足心理需求的是虚拟经济”,“看不见的手主宰实体经济,看不见的心主宰虚拟经济”。在该书视野中,美国以强大军事、科技实力为依托,打造了美元为核心的全球实体——虚拟经济体系,而正是利用对这一体系游戏规则的把握和操纵,美国得以在虚拟经济(金融泡沫、媒体广告)和实体经济(产业、制造业)来回腾挪对倒,不断扩张和兑现最大的利益。一切竞争,都围绕着信念、信心和信用。因此作者认为,为了摆脱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低端、被动和跟从的角色,中国必须创造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而才能在“看不见的心”这个观念竞争的最高层面,成为全球经济的真正引领者。
显然,当下金融危机正是检验“美式虚拟经济”有效性的最佳时刻。美国经济在向外不断转嫁危机和损失的同时,正在消耗着自身的信用以及长久的信心。即便在调整过后,美国经济重新回到上升阶段,但由它引发的全球经济的杯盘狼藉,恐怕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收拾干净的。这很像一次金融和经济战争层面的 “9·11”事件,虽然人们还无从查证那些“金融恐怖分子”(对冲基金、游资和“热钱”)到底来自何处,但最大的可能是——它们本身就是美国脂肪肥厚的金融躯体中隐藏的血吸虫。
泡沫来临时,猪都飞上了天。只有在退潮之后,才清楚谁没穿裤子。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中国是实体经济大国,却与美国的虚拟经济紧紧捆绑在一起。如果把全球经济看成一辆冒了烟的摩托车,那么前轮是美国,后轮是中国。中国的实体经济制造了供给,美国的金融泡沫提供需求。如今,前轮已开进沟了,后轮何去何从?
指望全身而退是不现实的,更别提取而代之了。中国经济宏观的布局,必须面对一个给美元消肿的特殊时期,毕竟它透支了太多的信用。而中国制造业的冬天即将来临,这看来并不是危言耸听。活下来的企业将是少数,它们当然也是生命力最顽强的。最新消息称,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正在向本土企业家朋友们“求援”,因为在股市下跌的困境中,这家优秀奶业龙头企业很可能因资金瓶颈被外资控股收购。
危险的信号已多次发出。本土企业,不论国有民营,不论大小和所属,已经到了大家团结起来共渡难关的时刻了!哪怕仅仅是抱团儿取暖,先保住我们的立身之本再说吧。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huarenv5.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