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近日争议文章】袁世凯并未签21条,孙中山割让满洲

2011-08-03《南风窗》发表文章《中国要崛起,必须告别革命外交(已删除,百度快照,转载)》。记者赵灵敏采访了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启华。 唐启华在谈话中驳斥了流行的历史说法,他指出袁世凯并没有接受“二十一条”,而孙中山却在护法运动失败后,转而向日本提出割让满洲,海南岛,组织国民革命军由日本军官带领,出让全国的警察管辖权和税务权,以换得日本派兵出战,后来甚至向日本表示平津和内蒙也不要了。唐启华认为今天我们的历史包括近代史的理解,是基于片面扭曲的历史诠释之上。他评价道,“政治家对群众情绪的操控,虽然可以获得一时之利,但长远看会损害国家利益。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是受害者,沉浸于八国联军、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悲情中,琢磨着有一天要一雪前耻,就只会让世界感到害怕。民族主义会激发爱国心,但狭隘民族主义会成为中国前进的绊脚石。中国要崛起,必须告别革命外交,在多元化的历史视角中,摆脱过往政治神话的束缚,以平衡自信的大国心态走向世界。” 赵灵敏目前已被停职反省,这篇文章被指“政治导向错误”。

中国要崛起,必须告别革命


外交作者:本刊记者 赵灵敏 发自台北  来源:南风窗  日期:2011-08-03  浏览:525
显示全文   


  在国人的印象里,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丧权辱国、一塌糊涂,简直就是一部“国耻史”、“卖国史”,左右离不开“颟顸”、“误国”、“无能”、“卖国贼”、“汉奸”、“妥协”、“投降”等负面形容词。这种悲情的近代史理解,是近代中国狭隘民族主义的源头,到今天仍然深刻影响着国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近日,一封署名为“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的公开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信中认为袁世凯从未签署所谓的“二十一条”,而只是签署了《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和《中日关于南满即东蒙古问题条约》,这两个条约加起来也只有11条,而且没有出卖主权的条款。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也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晚清民国历史人物形象。

  那么,在我们惯常的非黑即白的革命爱国叙事结构之外,那一时期的外交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风貌?记者就此采访了专治近代中国外交史的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启华。


  独尊“革命”的近代史

  《南风窗》:对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人物,如孙中山和袁世凯,人们已经形成了刻板的思维定势:前者好,是革命先行者;后者坏,是坏蛋卖国贼。但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里,对孙中山后期专制的一面进行了批评,也肯定了袁世凯“治世之能臣”的一面。那从外交史的角度看,您对他们两人有着怎样的评价?

  唐启华:我们以往的教科书和外交史确实是批评袁世凯推崇孙中山的。袁世凯在外交方面的恶名,主要来自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以往的史学家认为他为了称帝,投日卖国,不惜接受“二十一条”。但我查阅过英国和日本的外交档案后,发现情形恰恰相反。事实上,袁世凯并未接受“二十一条”,在双方交涉之初,袁就疾言厉色地告诉日使,可让者自可谈判,不可让者如第五条等,则绝不能让。在其后历时4个月的谈判中,外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和驻日公使陆宗舆等,受尽折磨和屈辱,即使是有妥协情形的曹汝霖,也是“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经过4个月的抗争,加上舆论的压力,日本放弃了“二十一条”中最凶残的要求,和中国签订了《中日新约》9条和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我们如果把日本人最初的要求和签订的新约做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天壤之别。在日方的档案中,这是一场失败的交涉,日本外务大臣因此辞职。当然,新约也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日本要灭亡中国的目的终究没有达到。

  相反,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后,长期寻求军阀对他的支持以失败告终后,转而向日本提出割让满洲,海南岛,组织国民革命军由日本军官带领,出让全国的警察管辖权和税务权,以换得日本派兵出战,后来甚至向日本表示平津和内蒙也不要了。这些权益是袁世凯也不敢让的。


  《南风窗》:既然如此,为何我们的教科书、公众甚至历史学家都认为孙好袁坏呢?

  唐启华:今天我们对历史包括近代史的理解,是基于片面扭曲的历史诠释之上。因为国共两党都是革命党,对历史的诠释往往出于宣传的需要,不一定是历史事实,甚至将党派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和是非之上,认为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台湾虽然经过了政党轮替,国民党被塑造为独裁专制的代名词,但受影响的主要是对台湾史的诠释,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并未受到挑战。

  由于国共两党皆以反帝、反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为民初历史诠释的基调。两岸学界对当时外交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广州、武汉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北京政府被视为革命的对立面,外交上纵使有零星的优异表现,也因政治不正确而长期遭到忽视与扭曲。独尊“革命”,在非常时期或有其必要,但数十年来成为常态,窄化了我们近代史理解的视野,导致中国外交史研究,不注重外交常规之交涉谈判,只注重谴责帝国主义侵略,宣扬“革命外交”之必要性。


  《南风窗》:那么,您怎么评价北洋时期的内政和外交?

  唐启华:北洋时代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到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东北易帜结束。国共两党都极力攻击北洋时期,把北洋时期说成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与洋务运动失败、北洋水师覆灭、北洋军阀卖国等刻板印象相连接。北洋时代是否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我个人觉得需要仔细研究之后才能下定论。

  事实上,北洋是一个被丑化的时代和力量。中国要往上走,是可以从北洋时代得到启发的。那时虽然军阀混战,但彼此之间还是有道义上的约束,不会赶尽杀绝;北洋内部派系林立,轮流执政,这对今天的政改是有借鉴意义的;北洋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氛围自由宽松,没有官方的意识形态,观念上百花齐放,有学术自由,是知识分子和教育的黄金时代。

  在外交上,通过对清末旧的外交机构的改造,破旧立新,完成了外交机构的现代化,使得一批专业化、技术化的新式外交官登上了外交舞台。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到国外接受专门教育,是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群体。由于军阀不管外交,外交官威望崇高,外交不受党派利益的牵制,能够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比起其他部门更能独立决策且具延续性。但由于长期的革命外交灌输,在列强档案中形容为狡猾、优秀、难缠的北洋外交官,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成了“买办”、“走狗”、“西崽”,交涉成果被一笔勾销。


  《南风窗》:但无论如何,这一时期的外交还是丧失了很多国家权益呀?比如巴黎和会,中国是战胜国,但在山东问题的交涉上依然失败了。

  唐启华:外交的基础是国家实力。清末民初正值帝国主义外交高潮,弱肉强食被视为天经地义,中国赖列强均势,免于瓜分已属万幸;加以列强在华条约利益一致,中外实力差距太大。在这种情况下的外交,要全面挽救颓势是不可能的,只能寻求局部的突破,力求不丧失新的权利,或将已失权利加以严格限制。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认为,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相当不简单,在内乱不断的情况下,居然将清朝遗留下来的版图,大致维持完整,是不可忽视的成就。

  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日美之争,美国以牺牲中国为代价,对日本做的让步。中国最终没有在对德合约上签字,第一次对列强说“不”,而且日本最终也没有获得山东的统治权。除此之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还是有很多外交成就的。中国签署了对奥合约、对匈牙利合约、对保加利亚和约,第一次以战胜国姿态出现于国际社会。顾维钧代表中国还签署了国际航空专约,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具有同样的领空权。加入国联是中国加入形成中的国际社会的开端,中国当时缴纳会费所占的比例是今天中国联合国会费的3倍。入选国联行政院意味着中国具有处理世界问题的资格,王宠惠还成为入选国际法院法官的第一个中国人。

  当然,北洋时期的外交有功有过,但我们不能只看到以前的坏,看不到它的好,更不能只强调今天的成就和过去的失误,不能自己让步就是顾全大局,别人让步就是丧权辱国,不能有双重标准。


  被“废约”遮蔽的“修约”

  《南风窗》:在近代中国人的脑海里,没有比“不平等条约”更能激起强烈的民族情绪。您怎样看待“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一口号?

  唐启华: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触以来,饱尝屈辱与挫折,“不平等条约”可称得上最明显的伤痕。1920年代以来“反帝废约”、“废除不平等条约”等爱国宣传,开始深入人心,自此是谁“废除不平等条约”终结百年国耻,与政权的合法性密切相关。

  国民政府受惠于五卅之后反帝反军阀激情,于大革命之后取得政权,强调其始终致力于废约,并在抗战期间,签订《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等,废除“不平等条约”,但贬抑轴心国交还特权给汪精卫政权之重要性。中共则贬抑国民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成果,指出尚有许多未收回的权利,强调是中共最先提出废约主张,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奋斗;1949年建国之后,彻底扫除帝国主义势力及影响,解除了套在中华民族身上“不平等条约”的锁链。最后,香港,澳门回归,才算真正终结百年国耻。

  事实上,“不平等条约”负载了百年民族悲情,政治意涵浓厚,其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就意味着对条约的合法性及效力的怀疑与挑战,进而主张“废除”之,但太过强调“不平等条约”在道德上的瑕疵,及“废约”在道德上的优越性,会有自相矛盾之处。清政府也曾在外国享有条约特权,如在朝鲜有专管租界3处,另外在甑南浦等公共租界中也有中国租界,并享有领事裁判权。《马关条约》之前,中国和日本互享领事裁判权等。

  应该说,“废约”的主要作用是对内的,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丰富精彩的“修约”历程与成果,被“废约”观念所遮蔽,致使几代外交官的努力被遗忘,中国外交的诸多特色和发展历程被忽视扭曲,无法总结成果,平心理解过去。


  《南风窗》:那么,“修约”和“废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唐启华:摆脱条约束缚是举国一致的目标,“修约”和“废约”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修约”循法律途径,依据法理要求改订平等条约;若对手国坚持不肯修订旧约,则可诉诸革命及民意,走政治路线“废约”,摆脱旧约束缚,目的仍在重订平等新约。“修约”和“废约”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视环境、时事及本身环境,做不同的选择或交互运用。“条约必须信守”是历史悠久的西方法律传统,条约可以修改,但修改条约不应否定“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

  但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国共两党力主“反帝废约”,强调废除与修改为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将“修约”定义为与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卖国行为,认为只有“废约”才能解除束缚,摆脱半殖民地位。自此,“修约”与“废约”成了泾渭分明不能调和的两条路线,是否主张无条件“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爱国主义和反革命、好与坏的分水岭。“修约”在国人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成为负面名词。


  《南风窗》:在“修约”方面,北洋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唐启华:当时北京政府虽然衰微,但仍是被各国承认的中央政府,在国际上代表中国。1919年以后,其“修约”朝有约国、战败国及无约国三个方向发展:对有约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舍弃势力范围等7项特权,虽大会未予受理,但已系中国首次明确表达对条约束缚的不满;对战败国,要求废除旧约重订平等新约,得到允准。1921年5月签订的《中德协约》是第一个明文规范无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各款的平等新约,也得到了独一无二的战争赔款;对无约国,1919年春北京政府颁令,与无约国谈判时坚持平等互惠不再给予特权,即使谈判不成,也不愿迁就。12月,北京政府与玻利维亚订约建交,开创完全平等互惠条约之先例。

  1926年初,北京政府决定改采“到期修约”方针,陆续与条约期满国家个别谈判改约。4月,北京外交部通知比利时要求《中比条约》期满修约,由于比国不愿接受中方条件,北京政府乃毅然于11月6日宣布废止《中比条约》,是为中国外交史破天荒之壮举。不久,比利时宣布归还天津租界,其后双方达成新约。1927年11月,北京政府再宣布废止《中西条约》,由“到期修约”发展到“到期修改、期满作废”。

  1928年,中丹、中葡、中意等条约到期,北京外交部分别交涉修约,但未有成果。北洋政府在倾覆之前,与波兰、希腊签订平等条约,是为北洋修约的最后成绩。


  告别“革命外交”

  《南风窗》:您的这一系列观点,恐怕会被认为是在做历史翻案文章。

  唐启华:我的研究不在于翻案,也不在于否定他人的历史记忆,检讨他人珍视的传统,而是提供一种多元看待历史的方式。过去80多年来,受革命宣传的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与“反帝废约”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操,在收回国权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民族自信心是弥足珍贵的。多年宣传的影响,已是铁一般的事实,每个人的历史记忆都应该尊重。然而,过去的历史记忆,过度一元、单调、贫瘠,“反帝废约”激情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可能会妨碍中国和平崛起的脚步,限制了迈向大国的历史想象空间。在此问题上,我们应该形成全面均衡的历史理解,进而能与各国平心对话,关照彼此的世界观,大步迈向全球化时代。


  《南风窗》:您主要是在担心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吗?在处理对外特别是对西方的关系上,中国人往往爱、恨、怕交织,感情很复杂。在迈向大国的过程中,中国应该如何自我疗伤?

  唐启华:中国必须告别革命外交,过去近百年,外交往往成为内部斗争和政治宣传的工具,告诉大家列强欺负中国,我们要报仇雪耻,这种灌输不容易形成平衡公允的世界观和民族性格。政治家对群众情绪的操控,虽然可以获得一时之利,但长远看会损害国家利益。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是受害者,沉浸于八国联军、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悲情中,琢磨着有一天要一雪前耻,就只会让世界感到害怕。民族主义会激发爱国心,但狭隘民族主义会成为中国前进的绊脚石。中国要崛起,必须告别革命外交,在多元化的历史视角中,摆脱过往政治神话的束缚,以平衡自信的大国心态走向世界。
生当做明狼,死亦葬墨香
本帖最后由 whdxwd1 于 2011-8-19 20:26 编辑

恩,袁世凯那个我不知道,孙中山向日本割让土地这个是真的,不过被刻意回避,至于说其他说法,我完全不同意,一个国家有没有力量,完全看国力,看人民,主要看领导人的素质,一个国家的人没有自尊,没有自信,没有自强,没有自我,没有骨头,何来强盛之说?向美国学习吧,把国家利益放第一位,把国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那才是强国之路,一个被阉割的民族,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要看外国的脸色,嘿嘿,中国人历来对内残酷,对外大方,奴颜卑膝,改了这个再谈其他吧

人俄罗斯都有民族主义,几个世纪侵占我们的土地,怎么不说装不知道?  日本近代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创伤,一句话就什么都放过了,连民间赔偿都不支持,让别人怎么瞧得起你? 别人犹太人连一个纳粹都不放过,这样的民族这样的人民才让人尊敬和胆寒,怎么没人嚷嚷要他们放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友好?

我只同意一句,要真实的历史而不要虚假的历史
回复 2# whdxwd1


    俺自己其实是典型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 的政治白痴一枚,主要身边的人偏偏又激情得很,俺一般只捡新奇的观点接收 ……

把国家利益放第一位?什么是国家利益?是政党的利益,还是国民的利益?在中国,自然只能把政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民族主义,领导人魅力?政治家最擅长玩这一套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从众心态又特别严重,利用民族主义或者个人崇拜可以 很轻易的实现其政治目的,君不见 在对付刘少奇之前,太祖也并不声名至神祗,太祖善于造神,所以他成功了;南联盟炸使馆,政府支持的群众轰砸暴力,危机被宣泄了,有意思吗?

俺看不清楚。

俺既不轻易接受观点,也不试图影响别人。同样,只同意一句,喜欢 dig out 历史的真实。
回复 3# 马丁


    呵呵,所以要真实的而不是掩盖的历史啊,
1 关于21 条,那段历史你我是不知道,但我始终觉得最接近那段历史的学生,工人,平民的反映是真实的,
2  中国什么时候把国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那才能算成熟的国家,赛加新的案子的那个法院法官和各个专家不是口口声声拿‘外国人觉得我们国家因该要废除死刑’做判案的例子,可这样的判决除了可笑,还剩下什么? 整天拿外国的反映诚惶诚恐,我不知道我这个国家怎么成为大国?
3  成熟的国民才是破除绝对崇拜,理性思考才能走一条相对不太艰难的路
4  咱们都是普通老百姓,观点可以讨论,无须非要相同
回复 4# whdxwd1


  • 从客观反应上的确也是种验证历史的方法,不过毕竟是间接证据。我宁愿相信这种从原始条约文件中找证据的方法些。

  • 中国法律的确儿戏一般,援不援引国外都没所谓。其实我自己也支持大国体统,我最看不惯4th of June的就是他们把自由女神像弄一个到天安门广场去,其它的不评论。但是大国首先得把自己当一个有历史有瑕疵的国好不好,那么惺惺作态的文过饰非,又有什么体统?

  • 成熟的国民 幸福的陶醉在经济增长中,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 俺的意思是,原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一种观点,但这种观点即使是很温和的提出来,也容易招惹汉奸卖国贼的帽子。他的观点其实partly影响了我的,所以俺把这文贴出来,看来你挺反对的,就当个新奇的事儿看看吧,哪个学历史的其实可以去深挖一下的,不是挖观点,而是挖袁世凯。俺一直惋惜袁世凯咋就没君主立宪捏……
生当做明狼,死亦葬墨香
回复 5# 马丁

   呵呵,他那个观点我好多年前就看到过,我不反对其他的东西,我反感的是什么都要老外的观点做准则,这个观点以前有老外提过,说的大概是“我们这个国家缺乏成熟的国民,现在靠的是几个老一辈的革命家,领导人在带领国家往前走,等这一代人死了以后,就很危险了,而现在的领导人和下一代的,如果不能有独立,成熟,大国,自信等等的,与世界,周边打交道,很容易会走偏激,会很危险。。。。。。,其他的就是中国人不能老觉得屈辱啊,不能老记得近代史啊,要有大国心态啊等等,写得比这个人写的有高度些。
    这个人的观点并不是没有可取的地方,要有正确的史观,而不是煽动的,狭隘的,惟有如此,才能进步,才能不做错事
    你还记得老袁,我都说了这个人是一个被阉了的,扶不起来,要老毛说不定成功
回复 6# whdxwd1


    你看的文章还找得到吗?很好奇啊, 俺其实有点儿怕太强硬太能干的领导人,容易搞成很左的样子,大家又要开始拜神了。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在消失,很有刮目相看的感觉,成熟自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富过三代,方知衣食。灰常好奇你说的提到类似观点的书。

老毛哪有君主立宪的基础瓦?TG嘢,在哪一个国家不是千万人头落地的?立宪比其他任何政党都难。
回复 7# 马丁

恩,我才跟你说一句话就被赶下来了,幸好被赶下来了,要不我拜托那个臭丫头看着的水要被烧光了,我信她的邪
---------------------------------------------------------------------------
  这个观点是10年前的参考消息的一个外国记者写得,人家写得好多了,而且别人对老一代的领导人是持肯定赞赏的态度的,我觉得现在有些观点是要不得的,完全否定了中共的作用,我觉得在那个年代,的确是有一大批有理想主义并为之奋斗的一代的共产党员,他们的鲜血铸就了现在的和平时代,我是觉得还是应该肯定的,而不是妖魔鬼怪化他们。至于老毛,不在这些人范围之类。

  你说的君主立宪,在中国是不成的,如果没有满清,也许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可是在近代史,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就算勉强了,也是痹鸭,还有,就算现在,什么爷呀,霸的,什么斗啊 ,根本就没有民主的氛围,人人做着当皇帝的梦想,立什么宪啊,没基础
要真实的而不是掩盖的历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