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任何其他事情一样,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一个集中国文化,学术传统,政治的microcosmo。
科学院士的科学水平:
从现有的院士水平来评价,可以说95%的院士是国际3-4流水平。客观地说,他们代表的是“具有中国国情的学术水平”:有些院士因为在80,90年代在 “山中无老虎"时趁虚而入,有些是因为”填补了国家xx空白“- 国家xx空白的意思是只要中国没有的东西,不是科学或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有些院士只是因为在早期发表了一些SCI文章而已(国内内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些 人占现在在世院士的巨大部分,有很大的影响力。
90年代以后回国的”海归“院士比起上述院士多了SCI文章,多了在国际舞台上的曝光度,多了几口英语。这些人都有一个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 的”resume“。但这些人的大部分是具有很大的政治考虑的(politically motivated).这些人即时在国外也是追风赶潮的好手:纳米,生物,计算机, 没有《Science”,没有〈〈Nature〉〉,没有〈〈PNAS〉〉,不干。没奖,没经费,不干。这些人的致命处是“银枪蜡头”,细细翻开他们的东 西,几乎没有自己的。他们没有坚实,独立,创新的风格。现在国内的浮躁,浮华,几乎可以说是和这些人有直接的干系。另外他们在国内“傍”政治,政府,商业 界的大款。成了一群“没有脊梁”的爬虫。这些人士即得利益者,他们往往利用“我的SCI,h-index”比你还高来排斥异己,阻挡有原创的真正的科学 家。
科学院士的选举:
中国科学院士的选举从早期的“政治”取i向,到“填补国家xx空白”, 到现在的所谓“对中国科学,工程的贡献”都不是有一个客观的,高标准的过程。
原创,独立不是标准,文章的质量不是标准,但引用率,impact factor是。
你是否是校长,CEO, 你是否是政府, 大学的样板,你是否是代表了什么等是硬标准。
结果是经过过去的三,四十年的折腾,科学院成了不同“标准”人物的大杂烩。
科学院士的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院士,或科学精英,都是一个对科学真正意义的表征,解释。都是对科学精神的解释。
任何选举都会有误差,但像中国科学院这种systemic 失败 反映的不仅仅是 incompetency,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的缺失和甘愿被愚弄的心态。
你是否还要当中国科学院士: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科学院士在很大意义上是一个政治,权术,名利的交易。
从真正科学意义上讲,中国科学院士的名声是对科学的渎亵,是科学家堕落的表征。
也许在未来的时间里还会有无数的“勇夫”为了得到“院士"这顶帽子会勇往直前,但我希望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真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会对“院士"不屑一顾,会以独立于政府操纵的”名利“而为。
会有越来越多人对”我不是中国科学院士“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