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汉服吧老吧主溪山琴况文集

本帖最后由 whdxwd1 于 2012-1-4 02:35 编辑

声 明

本PDF电子文档所有内容均来自于网络, 一切权利均归作者及相关网站所有。 本文档只用于广大网友学习、研究之用,请勿用于其它用途。 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请自行承担! 若您对本文档内容存有疑义,请和我联系。 联系方式:hanfuyydtk@126.com
特此声明
制作者:悠远的天空
2009-7-22
溪山琴况生平

溪山琴况
别名:天风环佩
民族:汉
籍贯:安徽宿州
天风环佩(溪山琴况),名皆源自古琴曲,
生于1977年,逝于2007年10月28日上午九点五十分,
卒年30岁。
生前任天汉民族文化管理员职务,一直致力于汉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
作为汉服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最早提出了将汉服运动与传统节日复兴相结合的理念,并积极动员参与了方案的制定、讨论和最后的完成推广,受到了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爱好者们广泛的响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此外,他所倡导提出并操作执行的中式学位服和奥运礼服方案,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天风环佩对于汉服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重大的推动意义和社会影响。汉服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引领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并且有了一个好的前景和未来。
他参与制定的方案有:《冠(笄)之礼(汉民族青年男女成人礼)操作方案(附图解)》、《汉民族传统仪礼“婚礼”操作方案(附图解)》、《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图)》、《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操作方案》、《“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等等,皆凝聚了他和同仁们的心血。他以他长远的目光,为天汉民族文化网接下来的发展做出了系统的规划。
天风环佩自始至终,心系华夏,笔耕不辍,他首倡的冠笄礼计画、华夏正婚礼计画、中国式学位服计画、奥运礼服计画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天风弥留之际,仍留下如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裏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拳拳之心,即日月亦为之动容!他案头笔记中,仍留存著华夏昏礼修改稿、中国式学位服第二稿、奥运礼服设计稿等,而如今笔墨尚新,斯人已去,怎不令人扼腕拭目,长嗟短叹!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 文/溪山琴况

汉服运动是华夏文明复兴运动。
它至少有以下主题: 一、重建礼仪之大、服章之美的独特的华夏人文风貌。     二、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各族群对文化命脉断流危险的应对。     三、重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再造华夏中国独步世界、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能力。
    “定位于传统礼仪文化与风俗文明的复兴,并且在其中传承和重建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传承    文明又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与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能力”------或许这就是汉服运动可以寻求到的最准确的位置。
真正正确的汉服及华夏文明复兴运动,其方向不是指向历史,而是指向未来。服饰、礼仪、精神、文明,层次递进、一脉相承。它是文化多样性的捍卫,是文明的复兴与重振,是文化创造遗产的理性继承,是民族创造力的重新的勃发。 四、文明解释标准的重建。
    西方解释话语霸权的解构。不再以西方文化为全球文明唯一的最高解释标准。建立和倡导“以自己解释自己”的全新的解释标准,捍卫人类文明的平等性和多样性。 五、民间力量的生长,民间智慧的觉醒。
    民间力量第一次自信地、主动地介入复杂的社会博弈,成功地再定义重大的文明发展标准。不再寄空想于幻世、托希望于精英,草根的话语正在不可遏阻地上升为强势和主流,民间真正开始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六、中国人从压抑民族性、刻意回避民族性走向正确对待民族性。   
    “汉服”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化概念,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汉服运动”本质上不是为了一件衣服,它在文化复兴的意义之外,也是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对错误必要的反正过程,是从压抑民族性走向正确对待民族性的过程。正确认知民族性、坦然面对民族性、合理利用民族性、积极发展它所带来的强大文明,本身就是一个伟大国家的人民应有的素质和能力。也是一个族群利益共同体生生不息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 七、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
    逼迫我们这个已经变得不长进、不争气、猥琐、无能、阴暗的民族,记起祖先的阳光心态和伟大抱负,只有如此,汉民族才能真正承担起捍卫中国、团结中国、引领中国、复兴中国的历史责任。 八、汉服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中国“民族和解运动”
    有信仰,有坚持,有道义,有责任,真正热爱民族的人,才是当今中国和中华民族真正的维护者和捍卫者。汉服复兴者非但不是族群关系麻烦制造者,恰恰是中国真正民族和解最坚定的倡导者,民族团结最坚定的捍卫者。
因为热爱中国,我们发现了汉服     因为热爱中华民族,我们看到了自己,最大的民族,最胆怯阴暗的心理。汉民族如何肩负起捍卫中国、引领中国、复兴中国的历史责任?     知耻而后勇,所以我们要复兴汉族,复兴汉族,是了有资格、有能力肩负起团结中国、复兴华夏的重任。     虚幻的团结无益于中国的长久,表面的和谐下将是暗潮汹涌的介蒂、怀疑和自虐。这是中国族群关系最彻底最深刻的裂痕。汉服运动,就是要在中国改变空洞的族群和谐,建立真正的民族团结。    汉服运动是建立在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基础上的真正的伟大的民族和解运动,是在更高的层次和真正的意义上凝聚中华民族、凝聚这个国家,在全新的起点上传承华夏的文化、复兴中华的文明。    汉服运动者谈到了历史,而正因为敢于直面历史,汉服运动者才敢于谈论真正的和解,才有了
中国最真实、最坚定、最真诚的民族和解的意愿和决心。 中国族群关系实现了两次和解: 第一次是利益攸关、政治基础上的和解,是政治家主导的和解,是短期和表面的和解。     第二次是民众了解历史、深思熟虑后的和解,是更高的文化层面上的和解,是长久和彻底的和
解。 汉服运动,就开启了第二次和解的进程。     汉服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中国民族和解运动,历史将证明汉服运动者对华夏之爱、对中
国之心。 历史将证明这一点。
九、以虔敬的学习继承华夏的人文遗产,以复兴的精神独立地开创文明日新的前景。     华夏文明的发展与日新是永无止尽的过程。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 汉服运动非但不是复古运动,恰恰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求新运动。     复古是文化的守旧,复兴是文明的求新;复古是懒惰的袭用,复兴是批判地继承;复古对祖先
膜拜至地,心中却没有真正的敬畏,复兴是捧读先人的话语,心里充满无限的感恩。     复古,认为先人的文明不可超越,也无需超越。复兴,认为先人伟大的文明必须超越,苟日新,日日新。 复古是躲藏祖先的身后以避风雨,复兴是从祖先身后一步步走来,独立地开创文明的前景。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再论汉服运动 文/溪山琴况

重整“衣冠”,再兴“华夏”
历史之中,衣冠之重生,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课题。
因为衣冠往往是更宏大的复兴的先行者,衣冠的沉沦,揭示的是华夏的不再,欲重建华夏,必先重整衣冠;而没有华夏整体的再造,衣冠也没有独立复兴的可能——而这,正是汉服运动风生水起、如火如荼而又步履维艰的原因。我们要复兴的,仅仅是一件漂亮衣服么?不是,我们穿起这件衣服,是为了以此为起点,再造整个华夏。这正是千千万万汉服复兴者投身此一事业的初衷。“礼仪之大,章服之美”,是为“华夏”。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我们时隔360 年之后重建真正的“华夏”概念的精彩启蒙。然而这只是一句最华丽的概括,却不是广博厚重的“华夏”的全部。华夏,是华夏-汉民族独立创造的一个完整、系统、深厚、博大的文明体系,是人类文明中独立的一极。华夏是我们的根脉所在,300 多年来中国的枯萎,正是因为根脉的断裂。 “华夏”究竟是什么?
    —— 是华夏生活方式:华夏衣冠(综合承载华夏文明的汉服)、华夏食饮(礼俗合宜、卫生优雅的华夏饮食文化)、华夏建筑人居(清雅大度、气韵生动的汉族建筑艺术)、华夏礼仪(礼仪之邦的礼仪生活与生命礼俗)、华夏岁时节日(农耕民族重天节农时、祈福保健、和谐天人、团圆温馨的优美的节庆生活);
   —— 是华夏艺术与审美:汉语文学、华夏乐舞、华夏美术、华夏戏剧、琴道、棋道、花道、弓道、武学......
   —— 是华夏生产经济与科技技艺:农耕文明传统、民族科技文化、华夏医药......
   —— 是华夏制度文明: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思想,军事,华夏教育思想......
   —— 是华夏思想与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华夏道德(超越一家的学术倡导为全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民族气质、风骨与美德),华夏史观(对于华夏自身,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我们要复兴的,正是厚重如斯。
华夏复兴,衣冠为何先行?
“寻找传统文化真精神”,这是对当下中国文化忧患思潮一个极好的概括。很多人在寻找,而我们这个群体找到的答案,先是一袭尘封已久的衣冠,拭去血迹和尘埃以后,衣冠上显出的字迹叫做“华夏”。寻找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是在各方面同时寻找,而服饰的困惑和痛感在其中最重,“汉人服饰”的找寻与“传统文化”的寻找,两条线索在360 年前的历史中交汇,我们终于寻回了“汉族之服”——汉服。汉服揭示了一个秘密,一个“真正的华夏”的秘密,汉服—汉族之服—真正的华夏衣冠,引领我们进入了陌生而又熟悉,浩瀚瑰丽的汉文明-华夏文明的画卷。
这是一片雾霭重重、尘封已久的精神故园,天地玄纁,清新的泥土中埋藏着我们民族的魂魄。
触摸衣冠,始知华夏,华夏复兴,衣冠已然先行。
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整而礼仪齐。华夏衣冠历来引领着整个华夏文明的起落沉浮,华夏复兴,衣冠必然先行。
华夏即汉,汉即华夏
华夏即汉,汉即华夏,这是中华文明的事实,只需要心平气和地面对。
汉与华夏,本就是一只玄鸟啼出的两种天籁,同一山岳的不同峰面。汉,是瑰丽的银河,我们是银汉的民族,缔造华夏文明的伟大族群。不同的语境下,汉与华夏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不同——族群,叫做汉,他的文明,叫做华夏。
复兴汉民族,正是复兴华夏,而复兴华夏文明,正是复兴汉文明。
现时的“中国”是一副身躯,而古老的“华夏”就是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这个灵魂,正是由华夏-汉民族历尽艰辛而创造,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不屈不挠地维护的——护衣冠而九死,虽三百年而不悔!作为华夏真正的缔造者,没有人比汉民族更懂得,真正的“华夏”究竟是什么,“中国”究竟是什么。
中国之中,华夏之于少数族群兄弟的关系,先民早给出了简洁清晰的答案:“入华夏,则华夏之”。尊重,吸纳,包容,和谐共进。只把自己当成1/56,并非包容与博大,而是庸俗猥琐的史观,是“理智”幻觉下的无知,对中华文明的不负责任。因为中国的前途,只有从华夏文明的溯源和创新中寻找答案,而非寄托于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明。
我们是汉人,是支撑中华文明的主体,祖先带领中国创造了辉煌的过去,我们有义务引领中国创造博远的未来——引领中国复兴,舍“汉”其谁?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庞大民族,应该堂堂正正担起这一责任。中国要复兴,汉族不扛起首要责任,难道推给少数民族么?不以汉文明为基础,还能以什么为基础呢?
汉文明-华夏文明本身就是富有包容精神的开阔的文明体系,但是吸纳不等于可以异变,包容不等于可以毁损,华夏文明始终有自己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和文化风貌——礼仪之大,章服之美,阴阳之谐,天人之和。忠义仁孝的道德哺育,崇韵尚意的审美理想,修齐治平的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用中执中的中庸之道——这正是中国安身立命的根本,正是我们所要寻找、学习和弘扬的东西。
值得强调:寻找、学习和弘扬汉文明-华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和文化风貌,这不正是汉服复兴所指向的最根本的目的吗?
华夏复兴,是一片全球化的喧嚣中,汉民族带领数千年的文明故国,为了人类真正的幸福,维
护文明的多样性,为人类贡献独特而伟大的文明财富的宏远志向和决心。华夏史观:胸中有正气,天地自浩然。一片丹心赴海幕,万点梅痕染衣冠。崖山之后,已无华夏的中国,易服剃发,亡的是文明的天
下。 56 个族群,已皆国土内的公民,但是今日与往昔,不可混为一谈。正视历史,蒙元满清是彼时中国的亡国、华夏文明的沦陷,但这丝毫无碍于当下中国56 个族群利益共同体的携手共进。
这才是真正彻底地放下历史的包袱。否则,歌颂屠杀、民族自虐、混淆黑白、反转乾坤,这样的汉民族又如何赢得真正的尊重,如何自立于中国,挺立于世界,如何真正承担起捍卫、团结、引领、复兴中国的责任?
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只有堂堂正正面对过去,才能顶天立地地面对未来。复兴华夏,也正是要重建正义、正气、有信仰、有抱负、有坚守的华夏史观。
汉服?华服?华夏即汉。汉服本就是华服,华服本就是汉服,两服之辩,千年未有。时下的国人,好称华服。对此,我们无意异议,但是,无意异议,并非赞同。“华”的厚重,并
非任何文化都可以担当。况且,言语之事,本就是约定俗成,既然几十年的俗成可以被尊重,那么
几千年的俗成和华夏危亡时刻的约定,为什么不能被尊重?汉服,华夏衣冠,汉民族传承不息的千年信仰。日新华夏,华夏日新找寻之,学习之,思辨之,扬弃之,重建之,发展之,日新之。我们是华夏文明的传人,我们
从传统的华夏来,到日新的华夏去。华夏,是我们思考的本位,方式和起点。自华夏衣冠的重建始,重建华夏生活方式、艺术与审美、经济科技、制度文明、思想与精神——
寻找、学习和弘扬汉文明-华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和文化风貌。学习然后继承,继
承然后发展,发展使之日新。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衣冠先行,正是为了引领华夏复兴。以汉服为起点,再造整个华夏。
汉服运动: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 文/溪山琴况


一个吧友说,“汉服必须作为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这是我的底线,我想也是许多善良汉族人的底线。”     是的,这是我们的底线。我们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天赋的人权。
也是宪法理性白纸黑字的明文。 事实从来都是最有力量的东西,即使事实令人很“害怕”。 当今的中国,一个被刻意压抑的事实是:“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公民”。 我们也有自己所属的、真实存在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汉”。  汉,是一个人类文明历史公认的、独一无二的伟大民族。  当代的中国,在有些人看来,不仅不允许汉文化代表中国,连汉文化也必须由其它文化来代表,
才是所谓的民族团结。
一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被压抑摧残到了如此程度,汉文化成了洪水猛兽的代名词,汉文化的觉醒和复兴令无数“社会良心”“大惊失色”“忧心如焚”,许多伪精英在媒体上“奔走呼吁”“大声呼号”,要“阻止复古、阻止疯狂”。以健康为耻,以病态为荣,心理已完全扭曲,阴暗不见天日,我们这个民族真是病得不轻。
    汉服运动的一大意义正在于此。它就是要逼迫我们这个已经变得不长进、不争气、猥琐、无能的民族,记起祖先的阳光心态和伟大抱负,学会理性面对民族性的问题。     何为逼迫,逼迫就是脱敏疗法,你越是害怕民族性的话题,越是害怕“汉”字,越是捂住眼睛,越是要让你看,让你知道,它本来就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我们以清晰的声音告诉人们,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不是“汉朝”的服装。不厌其烦地传
达震聋发聩的声音,才能击穿病变的、选择性失聪的耳膜。 汉服复兴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华夏文化的继承者,是时代文明的建设者。     因为有信仰,有坚持,有道义,有责任,真正热爱民族的人,才是当今中国和中华民族真正的
维护者和捍卫者。 我们就是要用数千年汉文化的阳光照亮国人几百年沉淀下的阴暗心理,只有如此,汉民族才能真正承担起捍卫中国、团结中国、引领中国、复兴中国的历史责任。   引领中国复兴,舍“汉”其谁。
非常仔细有心了。其实我对食物更有兴趣。
本帖最后由 whdxwd1 于 2012-1-15 21:29 编辑

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 文/溪山琴况



汉服应“新民”,它本身即是精神独立的产物,它应该重塑一群更加拥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思考能力的人。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塑造一群拥有世界级文化大国气度和自信的国民。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的文明觉醒。  
《大学》中提出了“新民”的概念,汉服运动也是一个“新民”的过程。
新民的内容很多,这里只谈几点:
一、汉服运动如果不能让国人实现精神的独立和自主的思考,那么它就是失败的。
我们中国人习惯了人云亦云,少有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思考。汉服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同样明显,突出的例子,比如这几年传得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申遗”“韩国汉服申遗”等问题。
    最流行的说法是,“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韩国人还要抢我们的汉服”。我对这种说法的逻辑感到非常费解。文化不是苹果,别人拿走一个你就没有了。我不明白,韩国人怎么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韩国人又如何来抢我们的汉服?
    很遗憾,绝大多数媒体在这些问题的报道中都采取了炒作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很少有媒体指出端午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本土的端午文化如何有效延续和传承”这一要害。“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的说法在国民中盛行,2006年以来,“韩国人还要抢我们的汉服”的传言也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人们激愤的感情我完全理解,但是值得追问——韩国人怎么抢走端午节?是来抢走我们包好的粽子还是夺走我们绣好的香囊?他们又怎么抢汉服?是不是要来中国扒走谁的衣服?中国人从此不许过端午?没有韩国人批准,从此不许穿汉服?
    很多人说,他们抢走了我们的端午和汉服名称,让全世界都认为端午和汉服是韩国人的了。实际上,这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事业极大的误解。
    联合国的这一活动根本就不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制度设计也保证了韩国也实现不了所谓“抢走”的目标。韩国将其“江陵端午祭”申遗,也只是在联合国确认了“韩国江陵地区存在名为端午祭的一种韩国祭祀风俗遗存,因其价值,被联合国确认列入名录,韩国政府承诺担负保护和延续责任”。同样,所谓的“韩国汉服申遗”即使发生,也是如此,只是确认“韩国朝鲜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遗存”这一事实。与华夏中国的“端午节节日文化”“汉民族传统服饰文明”根本不是一回事。 退一步讲,它可以申,我们也可以申。他们申成功了之后,我们照样可以申。它取代不了我们的文化,两种文化遗产对比,谁是正源谁是分支、谁是正宗谁是效仿、内容的丰富厚重和单纯浅薄,一目了然。
所谓“申遗”,即申请将某种文化(自然、非物质)形态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自然、非物质遗产名录。其意义并不是各国抢注什么文化商标,宣布正统,申遗真正的价值在于四个确认:确认一项文化遗产的存在、确认濒危性、确认当事国的保护承诺、确认国际文化救济。
申遗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怎么让华夏衣冠文明、传统节日文化在母国、在汉民族心中回归,生活中重生,传承这一光耀千秋、泽被东亚、伟大的人类文明财富,这才是中国人最该做的事情。
很遗憾,国民、包括很多汉服复兴者,都在这一问题中人云亦云,轻易地就被煽起情绪,空喊“坚决不让棒子夺走我们的汉服”的口号,罕见独立和冷静的思考。 一种观点,一个说法,抛出之后,很多人就盲从,就被这种观点控制了思想、操弄了情绪,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也是国人没有实现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表现。 我们是有追求有抱负的汉服运动者,不要让别人代替我们思考,我们的头脑应该由自己来驾驭。
如果我们也人云亦云,就不会有汉服运动。因为多少年来,全中国都认为,汉族没有民族服装,如果我们也放弃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话,历史真相必然被永久掩盖,汉服断然不可能重生。这是汉服运动积累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理当坚持独立和自主的精神,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观察、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思考,如此,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我们心中的事业。
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奴性的表现,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冷静的思考能力,才是真正的公民精神。  汉服应“新民”,它本身即是精神独立的产物,它应该重塑一群更加拥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思
考能力的人。 二、世界级文化大国国民的气度和自信。 我们是世界级的文化大国。 我们真正的对手,是以文化霸权统治了世界的西方文明,而不是日韩这样的文化小邦。 有人说,“孔子就要变成韩国人了”。我理解这种说法背后的忧患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
种说法过于耸人听闻,也太缺乏自信。全球文化博弈不是过家家,不是信口开河就能改变什么文化格局的。退一步说,就算韩国人真正在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地营造“孔子是韩国人”,可是,华夏厚重的文化积累,儒家文明对东亚和世界的贡献,巨大的文明格局的布局棋子,岂是这些文化小邦搞搞小动作就能搬动得了的?
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堂堂华夏的气度和自信呢? 是的,我们正处在文明沉沦期,但是华夏再度崛起的潜力无人可及。数百年的曲折,不过是华夏文明进程的一瞬。华夏的再度强势崛起,无可阻挡。 日韩的所谓发达只是表面,实际上从人类文明的大格局来看,他们都是只会模仿大国文化而
缺乏自我原创能力的小国,这样的国家,没有真正有力和长久的文明竞争、博弈和合作的能力。
    汉服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傲视群雄的大国的象征。我们脱去了代表屈辱、恐惧和萎琐的,那身沦落中的祖先被强加的衣服,就应该重建起这身汉服所代表的世界级的气度、胸襟、抱负和自信。
我们是中国,我们是华夏。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塑造一群拥有世界级文化大国气度和自信的国民。  三、民间力量的强势崛起。 我曾写过,汉服运动也是民间力量生长、民间智慧觉醒的过程。它是民间力量第一次自信地、
主动地介入复杂的社会博弈,成功地再定义重大的文明发展标准。民间不再寄空想于幻世、托希望于精英,草根的话语正在不可遏阻地上升为强势和主流,民间真正开始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我常看到,许多网友过于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精英们身上,这里,需要弄清一个问题: 汉服,不是“应该复兴”,而是“必须复兴”——因为这是不可阻止的民意。     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由民间来掌握,民间的力量和意志终究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将一步步
坚定地实现这个目标。这个觉醒的时代,民间正在成为中国真正的主人,汉服复兴是正义和美好的民族事业,我们的意志必须实现。     我们要看到问题,看到危机,看到许许多多现实的困难,但是我们的信心不应动摇,汉服复兴是迟早的事,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止的事。优秀华夏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大势。
    我们不祈求任何人。华夏文化复兴的前景,要靠我们自己坚持不懈地亲手去创造。也正因为我们精神的独立,我们才有资格和政府、和精英、和社会各界展开平等、善意、冷静、耐心和充分的沟通,建设性的合作甚至妥协,展开充分的文化博弈。
    汉服运动是民间力量生长,民间智慧觉醒的过程。汉服复兴者不应一味把华夏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精英身上,祈求精英的理解,渴盼精英的支持——祈求“高贵的人们”能复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奴性。
    精英支持,要复兴。精英不支持,也要复兴。汉服运动源自觉醒了的民间,正在强势崛起的民间,汉服撑起的,是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在掌握了自己和民族命运的精神一新的国民。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的文明觉醒。
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不是什么“汉迷”“汉友” 文/溪山琴况


先来看这则报道:
    昨日傍晚5时许,就有许多身着各色各样“汉服”的“古人”陆续来到合江亭,只见他们有人拿着团扇,有人头上插着“步摇”,甚至还有书生打扮的男子摇着头朗诵着古诗。据了解,他们都是网友,此次七夕全国的“汉迷”们都有活动,成都的网友们自然也不甘示弱,在合江亭举办了此次别具风情的“鹊桥会”。
看到没有?媒体的这种表述下,你不是复古也是复古了。     这不是汉族民众复兴汉族文化,而是复古小圈子的聚会,一群狂热的汉朝文化爱好者在举行仿
古派对——恐怕公众只能有这样的感受。 我常看到很多网友喜欢自称“汉友”,包括对媒体也这样描述。我不同意。 什么叫“汉友”?什么叫“汉迷”? 这些词都会让公众有诸多的误解。
“汉迷”,在汉语的表达结构下,只能被理解为“汉朝文化迷”
“汉友”,有类似的意思,而且,俨然标示了一个弱势的、敏感的、自绝于外的小群体。而当“汉”被理解为“汉族”时,“汉友”又带上了极端主义色彩。“汉服爱好者”也不对,一个“爱好者”,绝不能表达我们做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汉族公民的抱负。
我们不是“汉友”、“汉迷”、“汉服爱好者”。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 所以,希望有些网友不要再这样自称,也不要这样向媒体自称。 媒体,请称我们为汉族人 如果非要以一个词描述我们这个群体的话,请叫我们“华夏复兴者”或者“汉服复兴者”“汉
服运动者”。
复兴汉服与公民意识并不矛盾 文/溪山琴况




汉服复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文化事件,长期以来,我听到了不少批评之声。《广州日报》报道了广州汉服复兴者的活动之后,《珠江晚报》近日发表了石之吟先生的质疑文章,《公民意识比复兴汉服更重要》。石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确,“传统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汉服争议的核心层面。我是许多汉服活动的组织者和亲历者,愿就此问题与各界人士做一坦诚的交流。
其实,有些人士所担心的,也正是我们汉服复兴者始终高度警惕的。汉服运动从一开始,就将“扬弃”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我们欲复兴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不是无原则地通盘继承。专制时代的等级制度、忠君思想、青天情结,已被人类社会的普适价值所淘汰,君所憎者,亦我所憎者。
去年年末,我和一些同仁设计了传统“冠笄之礼”复兴的操作建议方案,我们在武汉、北京等地进行了几次尝试实践。传统冠笄礼要求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公开行礼,且末段仪节中有拜见大夫、贵族等要求,我们认为,女子也是公民社会平等的生命个体,所以方案中将“笄者”与“冠者”同等对待;我们将加冠及笄过程中的第三加改为向国旗和黄帝挂像致敬,意在表达冠笄者理性传承文明、以公民的姿态报效祖国建设社会的决心。在我们刚刚推出的“祭礼复兴操作方案”中,我们对部分地方公权机关滥用纳税人财富、以缺乏诚敬的态度举行的过多的“公祭”提出了我们的质疑和商榷意见;在我们倡导的“民间集体祭祀”构想程序中,要求参祭者主动联系、配合监管机关认真保护祭祀场所文物、自然和人文环境遗产,注意木结构建筑文物的防火,祭后需认真恢复祭地自然与人文原貌。
自主、独立、平等、权利、法治,君所重者,亦我所重者。
以虔敬的态度学习、以自我的头脑反思、以理性的精神鉴别、以谨慎的态度扬弃,在与社会各界观点激荡、意见交流、实践反馈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当代公民社会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就是我们汉服复兴者自我期许的目标。
事实上,汉服复兴者与各界人士感到的是同样的焦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流失、人类文明多样性受到严重挑战、我们正在集体丧失民族文化感知和延续能力。如何发扬优秀传统?如何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课题。君所虑者,亦我所虑者。
以华夏衣冠为先导和切入点,我们决心把“发扬优秀传统”这句话落到实处。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它指向的是一个深入学习、重新认识、理性继承、谨慎创新的过程。我们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但绝非“华夏复兴、穿衣就灵”。汉服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否则人人穿汉服的古代就成了天堂盛世了。但是汉服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符号与象征,与公民社会、法治社会并无本质的冲突和矛盾。欧美日韩许多民族服饰保存良好的国家也是公认的法治社会,就是力证。
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扬弃文明劣质?如何使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过程真正成为社会继续发展进步的新起点?我们期待,各界人士携手探索这一共同的、繁难的时代文化课题。我们期待,我所思者,亦君所思者。
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文/溪山琴况



我建议,今后的汉服活动重点,由“举行同道活动”转向“举行家庭活动”,把汉服活动引入每个汉服复兴者的家庭、学校、公司、单位。也即,淡化“同道活动”色彩,引向民族生活纵深。只有华夏衣冠、华夏礼仪节日生活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真正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复兴。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服复兴活动在整个中国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汉服复兴也再一次遇到了新的壁垒:旁观者多,参与者少;容忍者多,接受者少;对广大公众来说,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汉服,知道了汉服热,也基本能够理解,持一定程度的赞赏,但是汉服仍然与他无关。汉服复兴者举行汉服礼仪节日活动所预期的示范、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这种隔阂在中年以上,比较年长的公众中更加普遍。
    在汉服复兴者身边,基本上连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没有带动,常常是儿女在外面搞汉服节日活动,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按老办法过节,往往我们的亲人都没有和我们共享华夏节日文化的快乐。有的家庭中,家人还对儿女搞汉服活动非常反对,甚至很不愉快。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复兴华夏文化,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复兴汉服,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重建和发扬华夏生活方式,让我们的亲人、朋友、同胞共享华夏礼仪、节日等带来的文化滋养和生活愉悦,共同感受华夏文化带来的生命幸福。所以,汉服、华夏文化的复兴,是属于全社会的,我们现在搞各种集体汉服活动,只是起一个探索和示范的作用,它不是终极的目标和华夏生活方式的常态。
    只有汉服和华夏文化在一个个家庭、学校、社区、公司、单位,每一个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被接受,被重建和弘扬,才是真正的复兴。否则,汉服同道活动搞得再轰轰烈烈,不能真正融入社会的话,也只能是小圈子,只能是所谓的“亚文化”现象,华夏文化与公众的隔阂也永远无法打通,汉服复兴者永远是社会眼中的异数。
举例来说:
比如中秋节。中秋节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由母亲主持祭月,一家人一起做月饼,合家宴饮、游赏。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师生、公司的同仁、单位的同事,也应该成为举行中秋活动的基本单位。志同道合的汉服复兴者,从全城不同地方聚集到一处举行中秋活动,当然也是一种好的形式,但不会是中秋活动的主体。
再如祭礼复兴。同道者的集体祭祀,毕竟不可能是祭礼大量存在的主要形态,只有家祭风俗的复兴,才是华夏祭礼真正的重归。每个家庭,在与本家庭已逝亲人相关的四时祭、墓祭、忌日祭、节日祭等时刻,举行简朴肃穆的家祭仪式,是华夏祭祀文化精神滋养民族生活最令人欣慰的景象。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恰恰也需要有志于华夏文明复兴的汉服复兴者们的推动和促成。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做“示范性的同道活动”,也要切实努力,采取措施,把活动引向每个家庭、社区、单位,引向民族日常生活的深处。经过几年的“同道示范”之后,我们的重点应该转向后者。
    当然,这不是说,从此不搞同道集体活动了。同道活动仍然要做,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并且继续争取媒体报道,保持必要的宣传力度。今后的同道活动,建议由扩张数量转向推进质量,宁缺勿滥,放慢节奏,做一个,是一个。(多说一句,建议各汉服活动团队加强自身人员素质的完善,首先组织者应带头提高品行素养,让汉服团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增进素质修养的集体,屏蔽个别心不在文化复兴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进入)同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干预媒体报道过程,争取媒体准确、全面、深入报道同道活动,准确传达活动诉求和意图。并且努力增加有较大公众影响力的活动。
    同道的人员,重点发展中学生大学生等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汉服同道力量增长的主体,成为推进华夏文化复兴的主要力量。
    在做好同道活动的基础上,汉服活动的重点应该转向每一个家庭。诚恳、耐心地沟通、说服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让他们一起参加到汉服礼仪节日活动中,全家共享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生活幸福。并且多用实际行动来关爱家人,比如省些钱给父母做一身汉服礼服,多承担家庭汉服礼仪、节日活动的准备工作,等等。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深入理解和挖掘华夏礼仪和节日的真义,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份衣冠的美丽、礼仪的感动和节日的温馨。
    同样的,把汉服礼仪、节日活动引向身处的学校、公司、单位......挖掘华夏文化的真义,探索适应不同活动场合的做法,让华夏文化滋养不同的社会人群,为人们创造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幸福。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