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李鸿章投靠长辈(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同榜进士)办团练开始发迹

太平天国晚期,曾国藩拥兵数十万,大有尾大不掉之势。李鸿章竟然给曾国藩暗示:“老师有意东南否?”意思就是怂恿曾国藩造反。曾国藩吓得不敢吭声,白送李鸿章十营士兵,打发他去安徽老家自力更生,省的给自己惹大麻烦。
       左宗棠和李鸿章不一样,左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干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左宗棠的个人品德非常好,处处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相反李鸿章,为了政治权利,竟然勾结洋人斗跨了为左宗棠筹集军饷和提供后勤保证的胡雪岩。表面来看似乎李鸿章很了不起,事实上是以公谋私,公报私仇。故而左宗棠至死都不愿意与李鸿章齐名。
          还有一个极度鄙视李鸿章为人的晚清大臣就是翁同龢。翁同龢是咸丰、同治、光绪三代帝师,其尊贵可想而知。李鸿章在朝廷扶植党羽,对上欺瞒哄骗慈禧太后,不尊重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对下则任人唯亲,唯利是图。李鸿章家族晚辈多有不学无术之徒,依然入仕为官,其家乡安徽合肥,均是李家天下,地方官莫敢过问。于是翁同龢在朝内专和李鸿章做对,只要李鸿章赞成的就反对,只要李鸿章反对的就赞成,慈禧太后也乐得让他们两相互牵制。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两人的对立也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附和慈禧太后割让台湾给日本,而翁同龢则认为宁愿多赔银子也不能割地。李鸿章一意孤行,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还挨了一枪,几乎丧命。条约签成,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恭维道“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就是中堂”。李鸿章听了苦笑,连回国都不敢让老百姓知道登陆的地方。
所以台湾被日本强占后,刘永福大骂李鸿章是卖国贼,也是有理有据的。现代很多人说卖国的是慈禧太后,但是要知道,如果李鸿章不同意割地的话,慈禧根本就不可能同意。李鸿章就是吃准了慈禧太后怕事的心理,得了便宜还卖乖,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一个人生性过于狡诈,虽然做事滴水不漏,但为人却只能让人敬而远之,身边人耻与为伍,这其实是人生的一种悲哀。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247204.html
• 翁同龢,祸国殃民, 还不如李鸿章。 -不开窍- ♂   (0 bytes) (2 reads) 07/04/2018 postreply 07:08:41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整个满清晚期军事上一败再败的认识,都是归结于武器落后,但是最近我才发现,这纯粹是胡扯。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最近发现在美国著名的春田兵工厂的博物馆里,有一挺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上面写着:“英吉利,诺顿菲尔特,敬赠李中堂”。旁边的说明写着,此枪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天津时缴获,此战役中共缴获清军上百把这种机枪。当时我看到这里,脑袋嗡的一下就响了起来。“什么鬼!清军居然还有机枪!而且在一次战斗中居然被人缴获了上百把!不是说好了他们只有大刀长矛的吗?!”
在这个刺激下,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西方的资料。结果我发现,关于晚晴清军真相,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是事实。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兴起了一阵学习曾国藩的热潮,其中关于曾国藩的带兵打仗,有一个很奇怪的事儿,就是所谓的结硬阵,打呆仗,所有的书,都把这事儿升到了一个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想投机取巧。
曾国藩的这种战术,说白了,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战壕,然后全部进入战壕中,不论是攻城还是野战,他都是这一招。而且每每以两三万人的兵力,包围和全歼对方几十万人。
这事儿看得我一头雾水,当时我就在想,拿着大刀长矛的清军,自己跳到战壕里头,如果太平军冲了过来,居高临下,从战壕上头用长矛刺他们,石头砸他们,这不是送死吗?怎么可能逢战必胜呢?
呵呵,原来我们上当了。曾国藩的军队中,没有冷兵器,全部都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我再强调一遍,你没有看错,没有冷兵器,全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



作者:明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answer/3131596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明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answer/3131596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只完全是由现代步枪和火炮组成的军队,该怎么打仗?当然是挖战壕了!所以曾国藩是战壕战的发明者,西方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曾国藩哪里是打呆仗?他是超级聪明的,西方人要50年以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由于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享受了武器优势带来的好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极度迷信武器的优势,而且成了清军内部的共识。当时世界上只要有先进武器一发展出来,清军就积极购买。
比如美国人发明的斯潘赛弹仓步枪,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北军嫌该枪贵,并没有大量装备,但是左宗棠一看到该枪,立刻拍板,大量购买。又比如加特林机关枪,清军比美军更早开始大量使用。
在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军的主力部队,装备的是被称作七连珠的斯潘塞弹仓步枪,被称为排枪的加特林机枪,后膛野战炮。


作者:明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answer/3131596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知道,回民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红军的西路军就是被回民的骑兵打垮的。但是左宗棠的军队,装备远远好于西征的红军,他们不像西征的红军那样缺乏弹药,面对回民骑兵的冲锋,他们使用的加特林机关枪和斯潘赛弹仓步枪的弹幕回击,所以一路摧枯拉朽,轻松的就平定了西北叛乱。
不仅仅如此,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英国军官罗杰注意到,新疆阿古特的叛乱军队,虽然得到了英国上万只的单发步枪支援,但是在和左宗棠的军队作战时,完全被对方的后膛野战火炮,加特林机枪和弹仓步枪压制的无法抬头,一触即溃。以至于他认为,即使当时的英国军队的装备也不如左宗棠的西征军。
不仅仅在内战中如此,即使在外战中,清军也拥有了火力优势,根据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报告,镇南关战役里,装备击针后装单发夏斯波步枪的法军,在战斗中遭遇了冯子材指挥的王牌部队,该部队全部是用连发步枪和加特林机关枪组成的,对法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导致法军大败。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惊讶得合不上嘴?是的,这和我们通常被告知的历史完全不同。由于受到使用先进武器获得了一连串胜利的刺激,清军不仅仅大量购买外国的先进武器,也开始了仿制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


作者:明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answer/3131596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靠武器的优势打赢了仗,并不能凸显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每一次的胜利奏折中,都把自己描绘成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甚至故意瞒报实际的战场情形。
曾国藩从来不提他到底是怎么打呆战的,为什么要挖战壕。左宗棠和冯子材的奏折中,绝口不提他们大量使用了加特林机关枪和弹仓步枪的情况,反而声称对方的火力极猛,武器极先进,而他们则似乎只是靠着大刀长矛之类的东西,就把对方打赢了,以凸显自己的英勇和才智,万一败了,那也是器不如人


作者:明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answer/3131596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明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answer/3131596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后的一系列战役,都是平壤战役的翻版。每一个淮军将领,打火力战都可以,但是面对日军的白刃冲锋时,都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拼命?愿不愿意付出大量伤亡?而他们最终,都会做出和叶志超相同的选择。
这让淮军中的德国教官,感到很奇怪,因为双方互相炮击,对射的时候,淮军的将领都表现的英勇无比,面对纷飞的炮弹和枪林弹雨,表现得毫无畏惧。但是只要日军一发动白刃冲锋,淮军的将领就像变了一个人,立刻让部队撤退,甚至丢盔卸甲,只要人员保齐就好。
淮军是受过德国训练,有白刃战能力的,但往往是士兵想战,军官让撤,这让德国教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们不理解,淮军和清廷,这两个利益集团之间,是有一个无形的契约的,对于淮军来说,打仗可以,但拼命不行,部队损耗大了也不行,没命无法做官,损耗大了部队被裁,结果也不能做官。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实,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城略地,缴获无数,但是清军陆军却鲜有伤亡,你可以看看所有的历史,除了提到平壤战役以外,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像样的陆上战役。
随后的一个怪现象就是,虽然海军败了,但陆军还有很强的实力,如果上下一心,是可以挽回败局的,但是李大人已经不想战了,因为李大人这个时候已经明白,这个对手和以前的敌人不同,要打赢这场仗,必须要拼命,自己的北洋水师已经赔进去了,剩下的淮军陆军必须保全,都拿来和日本人拼,这不在李大人和淮军集团的考虑范围内,因为拼完了命,他们并不能得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甚至将失去一切,僧格林沁就是前车之鉴。
想战的光绪帝没有能战的兵,能战的李大人和淮军却不想打了,他们要保存实力,这是他们自己安危的关键。
所以最后只能认输讲和,于是自然是李大人去和日本人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帝国重新恢复到利益的平衡。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
作者:明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answer/3131596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以,甲午战争撕掉了清帝国最后的遮羞布,让它的弱点暴露无遗。表面上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实际上却是由一个个各谋私利的集团组成,所以不管它的军事装备在当时是多么的先进,一旦打到了它的痛点,它立刻就土崩瓦解。
实际上这一点也值得今天的中国人深思,在中国日渐强盛的今天,会不会有像清帝国晚期那样,很多只谋私利的利益集团,把持着国家,全靠利益的平衡和互相输送,勉强维持,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脆弱不堪?
一旦外来的威胁,打破这个平衡,它就会像纸糊的大象一样,一点就穿。
当然我们无从得知,但愿历史不要重演,中国能真正繁荣昌盛,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甲午之败,并不是武器落后,本质上是清廷无信,淮军无义,是国家制度之败。而庚子之战,也和武器无关,则是由于清廷的自私,民众的愚昧,是人的失败。
编辑于 2018-03-05


赞同 7.5K​



76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感谢
收起​


发财战区
业余军迷
78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李鸿章最大的问题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国家、民族之前,欺上、弄权、为了政挣完全罔顾国家利益。举几个网上没有炒的那么热的栗子:
左李之挣,这可以看做淮军夺湘军的权,俩领头人左宗棠李鸿章当然在各条战线上斗的都是你死我活的,但李鸿章不该在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为了私利扯左宗棠的后腿。有些人可能受后世文学作品影响,觉得李鸿章提出海防只是出于路线斗争,但是稍微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情况,就能知道这是有人在给李鸿章洗屁股。首先要知道清廷对西北边防的重视程度,清朝对西北的用兵可是从康熙年一直到乾隆后期才彻底平定,前后历时百年了,离左宗棠收复的时间也还没过百年,现在新疆又出事情了朝廷出兵平定是必然的!李鸿章拿出的海防对象又是谁呢?日本,还是刚刚明治维新过后没几年的日本。是李大人就那么慧眼如炬认定日本十八年后必然为祸吗?当然不是,李只是不想让左宗棠打出名堂来影响他的地位罢了。况且,左宗棠收复新疆并没有花费清朝中央太多资源,他出兵的军费居然是自筹的!而海防与塞防之争的结果是清廷在决定让左宗棠出兵的基础上,开始兴建近代海军,也就是三洋水师,这个里边还有李大人的后边再说。也就是说李鸿章虽然没有能够阻止左宗棠出征,但是在朝廷资源分配上反而是他得了实惠,还想要通过卡军费的方式其实还是企图卡死左宗棠的,只不过左宗棠这边通过比较新颖的方式化解了李的小伎俩。不过到后来中法战争爆发时,清朝中央最初还打算用左宗棠出征,而左也还是用故技通过胡雪岩向洋行借款解决军费,而这个时候李鸿章指使盛宣怀,直接在商场上坑了胡雪岩一把,把胡雪岩搞破产,也黄了左宗棠出征的事情。
兴办水师,可能现代人觉得李鸿章大人对朝廷最大的贡献就是北洋水师了吧,那我们就看看李大人办水师这事儿上玩了多少猫腻。上边也说到了,清廷其实是准备兴办三支近代水师的,也就是后来的北洋水师、南洋水师与福建水师。其中李鸿章左宗棠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水师,后由沈葆桢接替左宗棠兴办南洋水师。三洋水师中的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李大人在这里边的事儿同样后边再说。而纵观其他两洋水师的发展历程,发现这俩兄弟根本就是一个亲生的一个后娘养的,而究其根源还是看我们李大人的吧!原来在兴办两洋水师之初,都是国内自造与适当外购相结合,而朝廷原本的打算也是两洋水师同时发展,但是李大人坚决主张外购,可能是国外船厂回扣高吧,这就涉及到一个被后人广泛讨论的几亿家产的问题了,这里不讨论。单说海军建设全这样外购的话算下来钱就很紧张了。李大人于是忽悠沈葆桢说,两支舰队一起建,朝廷负担不起,不如先建北洋,我拱卫神京任务重云云,这时候就不提海防对象日本了,南洋离日本才更近啊……沈葆桢呢,由于他当时还可以从福州船政拿船,所以他也不是很急就同意和李鸿章一起上书朝廷了。结果等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之后呢?李鸿章又忽悠朝廷有北洋水师“足守”,朝廷不需要再追加海军的军费去建南洋水师了,多出来的银子孝敬给老佛爷修修园子也是极好的……而南洋这个时候只有极个别早年的外购舰,剩下大部分都是自造舰,吨位、现代化都和北洋主力存在代差,整个海防的形势成了李鸿章的北洋一家独大。而北洋自1888年成军始,也就不再添置新舰与更换更先进的火炮了,而19世纪晚期这20年海军技术与战术的日新月异,李大人却完全不再重视,最终让北洋水师乃至整个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说明什么?说明北洋水师只是李大人把持借以在朝廷立足的本钱,甲午战争大东沟初战后北洋水师被勒令“保船避战”,更是凸现了李大人对待水师的心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作者:奥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041882/answer/3922119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一生最大的“功业”是办洋务,组建北洋水师,装备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铁甲舰,而结果却一败涂地。李鸿章花费上亿两白银,买的却是过时的废物,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北洋舰队火炮命中率不及日本联合舰队九分之一。
此外,李鸿章居然“弃战保船”躲进威海港,异想天开想用这种方式保住战舰,结果被日军全歼,愚蠢到极点。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年仅35岁就加二品顶戴。甲午战争中,李经方倒卖大米卖给日本在华进攻的部队,后来李鸿章因此被参,被免官、摘了三眼花翎和黄马褂。
更远里说,1894年1月日本短时间大量增兵朝鲜,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而手握国家外交军事大权的李鸿章却一直幻想利用外国的势力来玩弄平衡,贻误了战备和时机。1894年7月,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李鸿章仍不认真备战。李鸿章为何对日如此消极避战?据当时许多人揭露,李鸿章在日本有商号、洋行、茶山,李经方在日本也曾开有八百万资本的洋行一座,且与日本天皇“情意亲密”,时“与其宫眷相往还”,“倭王之女拜伊为义父”,“复议聘为儿媳”。这种与日本上层的复杂关系是导致李鸿章父子在后来日本侵华时“不欲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在日军攻占大连、旅顺后,李鸿章竟将家眷和私产,“乘舆数十百号”从天津经上海运回了合肥老家,导致京津一带人心更加人心惶惶。李鸿章身为对日作战的主帅,居然干出如此霍乱军心的事情,简直应该诛灭九族。
他是一个奴才,就奴才职责而言,他没有错。作为一个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做了奴才。
发布于 2018-03-05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