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松绑之后,各地均出现了“囤药潮”,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之类的退烧药物,一时大热。
然而,细心的人就会发现,许多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均为中成药。中成药按说不该全是天然的中草药制品吗,怎么都不约而同添加了西药对乙酰氨基酚?
这一不小心透露出一个真相——国内一些中成药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美其名曰是“中西合璧”,实际上不过是“中药负责卖钱,西药负责治病”。
我个人对中药并不排斥,但我知道,市场一些号称中草药、纯天然的药品,根本名不副实,实际起效的都是西药化学成分。
在感冒药制剂中,掺入西药起效已然是公开秘密;某些止咳药之所以能够快速抑制咳嗽,是因为药品中的有西药“阿片粉”等成分;一些降糖降压的中成药,往往含有氢氯噻嗪、利血平等西药成分;而一些安神类中成药,则可能含有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西药成分。
不只是药品,一些保健品乃至日护用品,往往也是“中药为体,西药为用”,比如,主打“专治牙龈出血”的云南白药牙膏,之前被指含有西药“氨甲环酸”,而“氨甲环酸”属于处方药,具有凝血功效”。此事曝光后,一时间舆论哗然。
迎合消费者对中医中药的追捧,把西药的功效冠加到中药之上,再打着“纯中药、纯天然”的旗号谋取暴利,不仅强征消费者的智商税,实质更是一种欺诈行为,给许多人造成了“还是中药好使”的虚假印象。
这不仅是现代医学所不齿,也为正规中医中药理论所不容。
更为可怕的是,把西药隐藏于中药成分之中,很容易造成消费者对药物的滥用,危及民众生命健康。因为在信任中医药的人看来,中成药是无毒副作用的,可以放心吃。而且,如果将含西药的中成药搭配西药服用时,某种药物成分很容易累积超标。
媒体就报道过这么一个案例:一位75岁的老人自己服用的中成药和医生开的西药中,都包含马来酸氯苯呐敏这种成分,因为摄入剂量达到20mg,最终导致无法排尿。
2016年的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就显示,中西药复方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高达1.3万例,其中新的、严重报告4437例。
中成药“暗含”西药成分,某些厂家在利益驱使下毫无底线,固然应当谴责,但是相关的监管对此现象一直暧昧,恐怕才是深层次原因所在。
一直以来,类似中西结合药在医药界争议极大,中西结合药的副作用已经被一次次证明,但1+1>2的疗效却至今未获理论支撑。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吴清功曾公开表示,“中西结合药作为一种长期存在争议又缺乏严谨实验证明的产物,未来应该通过立法被淘汰。”
然而,出于种种考虑,监管部门对于中西结合药采取的却是“不消灭,不支持”态度,这就使得生产企业有恃无恐。
某药企在外界指责其在中成药中添加西药时曾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作为药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去生产制造,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没有问题。”
云南白药牙膏被指添加止血处方药后,也信誓旦旦的为自己辩护,它们的做法是合法的,因在牙膏原料国家标准中,禁用成分并无“氨甲环酸(凝血酸)”。
我们的监管部门,对月子中心之在鸡汤加党参这种小事动辄重罚,却对把西药藏在中药里卖的企业,如此爱护和宽容。
这操作也真够无厘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