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北美华人知识圈的“士林百态图”,堪称海外版《围城》:那些学富五车的人固非才高八斗,即使不是欺世盗名,却也在日常生活中心不甘情不愿地鸡零狗碎、巧尽心思,脱去学者的外衣,一个个当代版李梅亭、韩学愈粉墨登场,不是巧合,并非雷同,人性原本如此--离去与道别之间只是短短刹那。
作者:於梨华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作者简介:弛誉国际的华裔女作家於梨华,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早期作品多以台湾留学生在美遭遇为背景,写出了他们身处异域的挣扎拼搏,赢得“留学生文学鼻祖”之美誉。近年作品则以中国人文地理为主,关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著有《谁在西双版纳》等作品。
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在学期间方稿已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等处发表。 1956年获洛杉矶加大新闻系硕士,并以英文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电影公司文艺奖第一名;1962年以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崛起文坛,并陆续推出《雪地上的星星》、《傅家的儿女们》等脍炙人口的作品;2000年於梨华第一部散文集《别西冷庄园》推出后,深获各界好评,声誉不坠,迄今近四十年。
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远东系教授中国文学。退体后移居旧金山湾区,仍然笔耕不缀,《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是於梨华继《一个天使的沉沦》后最新的另一部长篇小说。
於梨华对中国文学的掌握,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她笔下所塑造人物,往往充满了一种如其形,如闻其声的真实感与生命力。
一直以为,只有在官场和商场上才存在着勾心斗角、明箭暗刀、你争我夺的争斗。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争斗在美国大学里一群华人教授间展开,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让人感到既悲哀又无奈。这就是在看完驰誉国际的华裔女作家於梨华女士新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得出的结论。正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余英时教授在看完这本书后所题的一首七言绝句中描述的那样:“螺丝壳作利名场,蛮触相争亦可伤;淘尽浪花多少事,无言唯有吓贞江。”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写的非常好看。它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的专文推荐。杨博士在“序一”中写到:“我是一直很喜欢於梨华的文笔的。她对人的衣着、面貌、表情和心理状态,男人的和女人的,都有极敏锐细致的观察。她善于塑造人物,而且善用长句短句描述极复杂的内心感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比张爱玲还要成功。”确实是这样,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一点也有同样深的感受。
在这本书中,作者化了大量的笔墨着重刻画了主人公段次英这个人物形象。她是个有才华,有能力,处处工于心计的大学老师。为了得到永久聘书,她不择手段的排挤他人,甚至是她的恩人和朋友。从本书的开始到结束,段次英真是算尽机关,好像一切都必须在她的掌控之中。没有料到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的结局最终是,即失去了苦苦追求的教职,又失去了背后的家庭。原因就在于她就像是一只多疑的刺猬,总以为别人都在与她作对,把每根刺都朝向她的假想敌。
方如真是书中另一个女主人公。她的存在似乎专门是为段次英做陪衬的。在她的身上,作者寄托了一些对知识分子身上美好品质的留恋。比如正直,再比如对工作及家庭的责任感等等。当然,在歌颂这些的同时,作者也写出了她身上存在的软弱和妥协这样的弱点和毛病。
另外,围绕着段次英申请拿永久聘书这个主题,作者还刻画了其他一些主要人物。如,学问上一流,人格上心胸狭窄、自大狂妄的尚必宏;段次英的老公物理大家、人前是君子,人后是小人的黄立言;以及方如真的老公,冷漠、自视清高的李若愚……总之,他们是一群风格迥异,习性各不相同的人。看的出,由于作者曾长期在纽约州里大学奥本尼分校执教,因而,对美国大学里华人教授们的生活相当熟悉,写起来也是轻车熟路。当然,为了避免单调,她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精心设计了变化多端的对话风格:或机锋、或嘲弄、或幽默、或学术专业、或欧化语风,总之多彩多姿,美不胜收。另外,由于构句、修辞上的考究,书面语与口语的巧妙融合,使整个作品的语言产生一种特有的声调和韵律,读来令人愉悦非常。
痖弦先生在看完这本小说后认为,这本小说可以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相媲美。在《围城》中,那些男女恋爱的攻防,婚姻关系的分合,并不是钱先生真正要表现的主旨,而“忧世伤生”,才是他真正的思想底蕴。与钱先生一样,於梨华也只是籍几对教授夫妇的校园生活,为她小说的轴线展开故事,编织情节,呈现主题。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恩怨,并非作者表现的重心,这部书的深层意涵,在于以人性的观点探讨知识与道德、学格与人格的关系,以及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诠释士林百态,知识分子的伪善、矛盾及软弱。
於梨华通过写《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揭露出一部分华人教授在尝到成功滋味后渐渐变质,在校园的生态竞争下,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不惜放弃原则,浮现于人事上明争暗斗的旋涡,弄的自己面目全非。读来让人感叹不已,为他们的种种行为感到悲哀和惋惜。我相信,许多人,包括我自己,过去对大学校园里的生活不甚熟悉。通过读这本书,使我认识到,象牙塔里也不是风平浪静的地方,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斗。
片断欣赏
世界局面逐渐改变,对中日文及远东有兴趣的学生愈来愈多,史巴利系务忙,中文方面学生一增加,产生了许多问题,他无法兼顾,忙向两个半时教员表示,他要聘请一位中文部门的主任,请他们推荐。这时正好有一个在台大比她低班的,刚拿到学位但没有绿卡的同学来向她打听柏斯有无空缺,如真对她说了,她连夜由中西部赶来,由如真带着去见史巴利。在如真所接触过的女性中,这位台大的“小妹”叶冷霜可以说是最玫瑰其貌钢铁其心的人物了。
她是娇小的,她是柔声细气的,她是笑起来掩着嘴垂着眉不胜羞怯的,她是许多没接触过东方女性的西方男子最欣赏的一个“中国娇娃”。如真在一旁,用东方的,更是作家的眼睛观察到,怎么在五分钟之内,这位在以后相处的日子里逐一显露与她的名字一样不动声色的冷情的本性的“小妹”赢得了系主任的好感及信任。第二天,叶即被聘为德文系中文部门的主任,如真的上司。
叶冷霜当了主任之后的两年,对中文部门的发展的确有贡献,她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话及《易经》这两门课十分叫座,不但招来了许多学生,同时有不少学生到德文系要求主修中文。而且,选语文课的人数也骤然增加。声势一大,德文系不得不拨经费到中文部门,并且,在文学院的二楼,让出两间办公室,一间给叶冷霜,一间供方如真及另一位半时老师金先生。如真以前,除了上课之外,很少留在学校。现在有了办公室,金先生又很少来,所以如真偶而会留在办公室,改学生作业,偶而也会同叶冷霜去教职员小餐厅喝一杯咖啡。
如真一向觉得自己有超人的“一眼看到底”的观察人的能力,在她少数的知已朋友面前,她常半开玩笑地说:小心点,我的第三只眼睛正在细读你。她丈夫若愚有时也会承认她的观察力相当敏锐。可是与叶冷霜同事前后四年,她始终也捉摸不到对方是怎么样一个人。她有时对如真十分亲匿爱娇,称她方姐,有时一副上司的气派,冷气凛人。有时她会自动说一下与她有过一年婚姻的意大利籍的丈夫,有时,当如真无意问问她,你这个周末会在家吗?她的回答会是:这是我的私事,而面无笑容。她们有同事间的友好关系,也没有朋友间的亲密关系。
就在有一次喝咖啡时,叶冷霜向如真提出怎样从臣属于德文系掌握中解脱出来的方案,如真当然赞同。于是她们两人,加上一直对中文系的发展非常关注的社会系的骆文教授,一起径自去见当时的校长。叶冷霜呈上十分强势的专修中文的学生人数,又用十分婉转的语气说明东方文化日益被重视的倾向,如真报告了两年来不断增加的希望主修东亚语文的学生,骆文申诉了中文臣属德文系的不合理,校长听了之后,答应他们会对此事予以考虑。一个星期之后,文学院长通知史巴利及叶冷霜,从下一学年起,中文系独成一系。
她最终是用什么方法达到了史巴利对她的谅解,如真一无所知。虽然文学院的廊道里、或是庞大的西班文语系的秘书室,流传着史巴利与叶冷霜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的流言,如真也听到些许,但在他们两人偶在一起时的行态上,如真也看不出什么破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