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股坛
留学移民
菁菁校园
职场生涯
YES娱乐
爱情与婚姻
医学和健康
头脑风暴
IT数码
网亲互动
逍遥茶馆
育儿与教育
流行时尚
音乐影视
花想容
投资理财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唯美贴图
开心一笑
美味天下
道德与法律
海内海外
文史纵横
丫丫原创
小说欣赏
意见区
注册
登录
YY的港湾
论坛
家园
书库
搜索
插件
推广
收藏
帮助
默认风格
blue
gray
brown
pink
green
purple
股坛风格
放大镜版
股坛办公室版
手机版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论坛任务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华人论坛
»
逍遥茶馆
» 南方傩戏面具引人入胜 密语只能靠代代相传(图)
返回列表
发帖
六宝火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六宝火锅
当前离线
帖子
17078
精华
8
积分
19246
威望
73
金钱
18947
贡献
29
鲜花
5248
鸡蛋
2
YES娱乐
85
金元宝
0
阅读权限
80
在线时间
161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最后登录
2025-7-21
状元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8-13 07:44
|
显示全部帖子
南方傩戏面具引人入胜 密语只能靠代代相传(图)
本帖最后由 六宝火锅 于 2011-8-13 07:45 编辑
下载
(14.34 KB)
2011-8-13 07:44
冷水江傩艺队的民间"巫师"苏立文。图/实习生巩玮
傩戏艺术家正在现场表演。图/摄友团谢正宇
张艺谋电影《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因傩戏而起,一个日本父亲为了身患绝症的儿子,只身前来中国云南拍摄儿子最想看的傩戏《千里走单骑》。影片中,观众在被父子亲情感动的同时,也被一种神秘的文化吸引。那黑色布面上小巧的彩色面具透着古老而诡异的气息。面具,如同神灵一般被敬畏……
傩戏,源于南方,是否源于湖南不可考。但在娄底,傩戏被保存得较为完整。
在娄底市冷水江岩口镇龙科村,说起苏立文,从耄耋老人到学语孩童,没有一个不知的,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位68岁的老人。6岁开始接触傩戏的他,是傩戏在这个家族的第13代传承人,最近,刚刚被命名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潇湘晨报 吕琳瑗 李婷婷 吴卓航 娄底报道
[有关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被称为研究古代东方人体文化的活化石。包括哈佛在内的众多世界名校早在80年代,就不断派出学者来研究。目前,整个娄底懂得傩戏的艺人约有数千,政府还在继续挖掘,希望能找出更多的传人。
一唱起傩戏,就像换了一个人
苏立文老人瘦瘦黑黑,皮肤的褶皱里满是岁月的痕迹,乍一看,与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别无两样。他不会讲普通话,我们的沟通,只能依靠书写;他也没进过学堂,除了傩戏的生僻“科本”,其他一概不知。唱起傩戏的时候,在古怪的言语和奇特的声调里,他好像换了一个人,眼睛焕发出夺目的神采。
“唱傩戏的必是‘巫师’,因为傩戏就是给人避邪祈福的。”苏立文强调,“谁家生了怪病,唱一场傩戏,病有时候就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说不清。”在这一带,他仍然是非常受重视的人物。特别是下半年,他几乎天天都要去镇上人家“唱戏”。“我们这里下半年就开始‘拜娘娘’,傩戏是夜里少不了的节目。”
傩戏在民间传奇颇多,请神治病,开运亨通,开天眼及上刀山、下火海皆由此而来。多年来,笼罩在傩戏之上的神秘色彩一直不曾散去,信者谓其神,疑者谓其假。
从事傩戏研究多年的李新吾老师说,其实从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傩祭的活动,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相传孔子疏于应酬,但只要遇见乡傩队伍经过,必着绸服恭敬立于门前。”几千年来,群众得了病,不请医生诊治,而习惯请“巫师”唱傩戏。以前有种说法,“愚民有病,初不延医而延巫。”正是由于这种风气,所以傩戏在乡下,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上刀山下火海,乡民才会信服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是傩戏中最引人注目的道具,直到现在它仍然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含义。苏立文就告诉记者,在傩戏圈子里,面具就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一些规矩。比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等。以前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不让女人触摸或佩戴面具。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么多要求了。
佩戴面具的男人,也就是唱傩戏的巫师了。一个巫师,从六七岁开始学习,二十岁才能勉强“出道”。说到学习傩戏的过程,苏立文侃侃而谈,自己6岁那年,身为“巫师”的父亲就开始给他念“科本”了,再大一点,父亲就开始口传“密语”,这些傩戏的密语,书里头从无记载,只能靠代代相传。接下来,傩戏的动作、唱调、锣鼓道具的击打,必须样样精通。
每一个巫师在“出道”前还要经过一个严格的“仪式”,在傩文化里,被称为“过坛”。"过坛’就是在成百成千的乡民面前,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苏立文介绍。“那刀子都是货真价实的杀猪刀,柄柄锋利;那火堆,也绝对是熊熊大火,巫师只有在大家面前过得了刀山、下得了火海,才能赢得乡民的信服,后头才会请你做法。”“即使到现在,每一个巫师,都必须过这一关。”
收了几十个徒弟,大多半途而废
苏立文很是骄傲于自己的技艺,“在过去,想学傩戏要问师傅,问天地,在天地祖师面前卜卦,三卦皆过者方可入门,入门时还要赌咒发誓。现在不兴了,别说发誓,就是发了也没啥用处,年轻人都不记得了,也不害怕。”如今,苏立文收徒弟没有那么多礼节了,他说:“这13代以来,我家的傩戏都是父子相传,现在时代变了,不能那样了。我很早开始收徒弟,大概也教过几十个徒弟了,可是,有的成了,大多数却半途而废了,出去打工,赚大钱去了。”
好在苏立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苏业照、二儿子苏业烈都继承了他的衣钵:“现在,一般都是我跟两个儿子一起出去表演,我年龄大了,唱不动了,就是帮着敲敲锣鼓,但乡里人信我,只要我‘坐坛’,他们就放心。”
整个采访过程中,一直陪在父亲身旁的二儿子苏业烈也向记者道出了傩戏的辛酸。“现在时代不同了,我是读了书,找不到工作,才回头来学傩戏的。当时都不敢出门,大家都觉得年轻人学这个很‘丑’。”如今以此为生的苏业烈终于不觉得“丑”了,只觉得太累了。“傩戏是夜里唱的,乡里人一般晚上八九点就休息了,我们却要一直从夜刚黑唱到午夜12点。”
苏业烈有两个儿子,20岁的大儿子在吉首师范念书,14岁的小儿子在冷江师范念书,他们没有接触过傩戏。“我不想让他们学这个,这个太苦了,我是没办法,我就想要他们好好念书!”苏业烈一再强调。记者说起傩戏失传的事,他回应:那就让我以后的孙子学吧,儿子不学了!
收藏
分享
送鲜花
扔鸡蛋
收藏
返回列表
开心一笑
丫丫股坛
美味天下
医学与健康
唯美贴图
求文区
菁菁校园
花想容
音乐影视
过关斩将
MISC
时尚休闲
文史纵横
流行时尚
逍遥茶馆
娱乐八卦
YES 娱乐
猎杀者村
过关斩将
音乐影视
唯美贴图
头脑风暴
开心一笑
花想容
购物信息
漫画资源
实用生活
丫丫股坛
Collections
SWING CLUB
文学艺术
宝芝林
投资理财
期权期货
时事讨论
职场生涯
居家生活
育儿与教育
海内海外
爱情与婚姻
网亲互动
雅轩古调
道德与法律
信仰家园
医学与健康
菁菁校园
北大三角地
留学移民
美味天下
旅游天地
IT数码
小说欣赏
版规&活动专区
原创小说区
新文发布区
大众连载发布区
大众完结发布区
耽美连载发布区
耽美完结发布区
连载阅读区
大众连载阅读
完结阅读区
大众完结阅读区
YY书库目录(大众文区)
下载区
TXT完结区
TXT连载区
求文区
推荐讨论区
耽美讨论区
海外生活
波士顿华人
纽约华人
洛杉矶华人
旧金山华人
休斯敦华人
华府华人
版务区
意见区
网站建设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社区银行
猪头术
爱墙
鲜花鸡蛋
幸福彩票
领取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