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谢谢网友转载我的文章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这个故事,是典型的封建割据。
封建制,就是农奴制。
秦朝开始,全面实行了雇农制。相应地,在政权上,实行了郡县制。这样,才实现了水利统一调度。这是2200多年前的事情了。
奴隶、农奴、雇农的区别

奴隶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奴隶主与奴隶。奴隶是领主的私有财产,是“会说话的工具”,可以买卖,随意处置、杀害。奴隶劳动时有人监视、督促,睡觉时被集中关押。奴隶的一切劳动成果都属于奴隶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农奴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领主与农奴。土地国有,层层分封,不允许买卖。农奴依附于领主,领主分配给农奴一块份地,份地上的产物归农奴所有;农奴必须在“公地”上劳动,产物归领主所有。农奴自由劳动,不受监视。农奴有自己的家室、工具,独立经营,祖孙世业,但不许自由迁移,如果逃跑,被领主抓住了,可以任意处置。没有买卖农奴的事情,只有个别领主之间以田换马、以人偿田、以田换田的事情。总之,农奴具有“半人身自由”。
雇农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地主与雇农。土地私有,自由买卖;雇农可以自由迁徙、可以买卖土地。雇农在法律上、人格上、自由上,与地主平等,具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总结: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农奴具有“半人身自由”,雇农具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中国的雇农制,后来达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程度。
注1  :中国的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并不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某人凭空想出来的。
战国时代“以邻为壑”、“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的事实,以及“乱莫大于无天子”、“天下定于一”的呼声,说明在周秦之际国家形态转型的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独立国家并不能成为历史选择的最终结果。
秦以后,皇帝制度不断为后世承袭、完善和发展,成为一种几乎毋庸置疑的、不二的选择。
具体请看徐连达、朱子彦的《中国皇帝制度》。

注2  :秦始皇统一的意义
①统一了行政。把各自为政的庄园政权,编制成全国一统的郡县政府。
②统一了全国的水利调度。
③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的统一,便利了生产与文化的交流。
④在全国实行了雇农制,彻底推翻了农奴制。农奴变成雇农,领主变成地主,土地自由买卖,土地从国有变成私有。
英国、法国、日本,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才把农奴解放为雇农。中国的雇农制在全世界遥遥领先1800多年!
这次统一的根本性革命,就在于从农奴制进步到雇农制。

注3  :我建议,按照社会制度,把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如下阶段:
蒙昧时期、母系氏族制(从伏羲到大禹)、父系氏族制(夏)、奴隶制(商)、农奴制(周)、雇农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
黄帝曾孙卞服之子白犬“自相牝牡”,盘古与高辛氏女所生的“六男六女自相夫妻”,表明这是蒙昧时期。
“伏羲始制嫁娶”,“知母不知父”,子女“从母所居为姓”,父子不同姓,这是母系氏族制。
大禹的儿子启,变革男人出嫁为男人娶妻,才开始了“同姓相传”即父子同姓,父系氏族制开始。
成汤革命,开创了奴隶制。
武王革命,进步为农奴制。
秦始皇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领主变为地主,农奴变为雇农,是雇农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