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日本人老是愛卸責?

相對於多數德國人自我反省,日本人對於戰敗會有自我辯解的傾向,其實有其原因。

德國在一次大戰後開始走向民主共和制(威瑪憲法、總統總理雙首長制),希特勒怎麼上台的?他是德國人用選票選出來的魅力型政客,所以德國人才會深深覺得,希特勒與納粹的諸多暴行,德國人民也有集體責任。

主權在民,所以國家政治好壞與否的責任也在民眾身上。君主制下的暴行可以說是國王幹的,但是民主制下的暴行,那些政客可都是你們自己選出來的啊。

然而,日本人"完完全全"沒有這種概念,二戰時期的日本人,還是「皇民」。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政權其實是掌握在薩摩長州兩藩手上,這點在神劍闖江湖有提到。日本社會其實階級區分非常明顯(至今仍然如此),許多派閥、大公司都是以前的上層階級。平民很少機會參政,國會議員常常都是老爸當完給兒子或家族內其他人接。

雖然日本曾經一段時間有機會走向民主制,但後來被軍部政變推翻了。長久以來,軍方對於政壇的影響力非常大,軍人干政,甚至由軍人當總理大臣,好比現在的東南亞各國。(例如泰國,軍方看內閣不爽就發動政變,事後再求泰王追認。)

對當時一般日本平民而言,政治是「上面的人」的事情,跟他們無關。日本對外開戰這等大事情,民眾當然無權置喙。戰爭開始後,接連而來的徵兵、食物與資源配給、強制徵收,讓普通民眾過得很痛苦。對於他們而言,「戰爭又不是我要打的」,只是盡作為天皇陛下臣民的義務,「我們也過得很辛苦」,這是日本人普遍的心態。

戰時日本社會其實相當慘,一切資源都被搜括去打仗了,平民生活非常拮据。美軍登陸後,對於日本這國家窮成那樣了竟然還能跟他們打仗,覺得很不可思議。

當然,日本那時候也是民族主義狂潮的時代,另一方面也是軍方驅使民眾的手段(洗腦)。

戰後日本人對於戰爭的看法大致可分為三種:腦殘右翼、少數良心知識分子、一般民眾。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裡面那個被強制徵招的糕餅店師傅,其實就是平民的縮影。

簡言之,為什麼許多日本人不像德國人那樣自我反省,反而以受害者自居?那是因為日本直到戰後才被美帝強制改造,在那之前,多數日本人完全沒有民主的概念,所以他們不會覺得應該對戰爭負起責任,畢竟那又不是他們決定的事情,政治與他們無關,民眾只是聽命行事罷了。

(其實很多德國軍官在戰後國際法庭上也以「聽命行事」來自我辯護。)

這種見解到後來在日本型成一種平民式的反戰思想:戰爭對於「雙方民眾」都造成傷害,我們都是被戰爭輾過的受害者,是體制造成了悲劇。村上春樹有些書中就有類似看法,動漫作品中,鋼彈系列特別明顯...

寫這篇不是要替日本人開脫,而是說,有些看法的形成有其環境因素。而我們(台灣讀者)因為環境不同,所以很多時候就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日本人會自認是受害者。

戰後美軍接管日本後,雖然強制日本民主化,但卻沒有把戰前把持日本政經界的勢力徹底剷除掉,日本的自民黨其實就是舊勢力各派閥集合而成的政黨。

這種做法有老美自己的利益盤算,然而導致許多戰前的右翼派閥,至今仍在日本具有影響力,部分戰爭的元凶和既得利益者,到戰後還是過爽爽,繼續洗腦。很多日本政治/軍武漫都隱約可以發現右翼思想的穿插其中,這點應該很多人都有發現。

(crow0801)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