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讨论] 解密琼瑶奶奶传奇人生

由于最近好多琼瑶奶奶的同人文 so八卦一下

 琼瑶和她的小说,包括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普遍意义上所获得的成功,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如何更深入地对其价值进行认识和发现,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要想更好地理解琼瑶的小说,我们必须更多更广泛地理解琼瑶的人生传奇,理解琼瑶和我们所共处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

  唐朝诗人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有这么两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琼瑶的小说《窗外》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江雁容和她的好友周雅安,宁可走路,也不愿挤公共汽车。在黄昏晚霞晖映的美丽时分,她们走在那条“新生南路”上,看到白鹭从水田中飞起,彩霞把白鹭的翅膀都染红了,江雁容立时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从此,她们自己命名那条路,叫做“落霞路”。大家一定有些奇怪,我们在这里谈《窗外》和琼瑶的人生传奇,却拉上王勃的千古名句干什么呢?

  其实,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滕王阁序》中,紧接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后的另外两句: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琼瑶是咱们湖南人,老家就是衡阳渣江镇,琼瑶与咱们湖南,可是有太深太深的渊缘,和太多太多的感情。

  琼瑶的童年,对于故乡湖南,有着深刻的记忆,那是她一生刻骨铭心、难以抛却的情结。

  1988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后,琼瑶忍不住在心中哀婉地叹息:

  “三十九年!三十九年有多少月?多少天?三十九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勾销了吗?”

  所以,我想在这里指出的是,琼瑶的小说,表面的言情的背后,其实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有着汉语文化的传承,还有着大陆台湾两岸一衣带水,政治和思想价值体系的碰撞和磨合。

  这些,才是琼瑶小说最大的底气,绝非其他一般的言情小说可与比拟的。

  衡阳别称雁城,它的得名,与北雁南飞的一个典故有关。

  宋代大词人范仲淹的名句,大家一定都知道:“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其实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句。相传北飞的大雁,要去南方过冬,结阵而行,飞越千山万水,但是飞到了衡阳这个风水适宜,景色幽美的地方,就此结束了旅程,安心地栖息了下来。等到明年春暖花开,再结伴而返。

  王勃的那一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北飞的大雁,来到衡阳的水边,惊觉于寒冷的到来,发出清晰而又时断时续、梦幻般凄美的叫声。

  琼瑶的小说《窗外》里的女主角,名为江雁容。这不是漫不经心的巧合,而是别有意味!我们绝对不能在这里轻易地看过!

  衡阳的江水之畔,声啼寒潭的归雁的容颜,那是何等令人心悸和惊艳的意境。

  乡愁是怎么样一种伤心的痛楚?一本看上去只是普通儿女情长的小说,为什么能一出手就不凡,在海峡两岸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和反响?是不是因为她的言辞之外,更承载着海峡两岸割舍不断的文化命脉,承载着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请我们再来看一看小说《窗外》的另一个份量极重极重的人物,男主角康南。小说描写他就是一个湖南人。

  二十年前,他是湖南某中学的校长,后来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而逃到台湾。在落寞灰心失意的异乡客旅,他只能长怀哀怨,抑郁孤独,英雄气短,空洒凄惶之冷泪。

  如果说,“江雁容”的这一取名,还只是“乡愁”的隐喻,那么,对于康南,他就是直白地,浓墨重彩地,外化着“乡愁”的具体形象。

  康南作的一首词,最能说明这一点。他在词中写道:“沉沉暮霭隔重洋,能不忆潇湘?天涯一线浮碧,卒莫辩,是何乡?”

  “临剩水,对残山,最凄凉,今生休矣,再世无凭,枉费思量!”请我们仔细品味其中的几个关键词:“隔重洋”、“剩水残山”、“今生休矣”。其中真的是别有意味。

  真的很奇怪,琼瑶当初写出长篇小说《窗外》之时,不过大约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怎么就能这么深入和透彻地反映出整个台湾在大背景、小气候下的那种内在的苍桑,和文化的挫折感来呢?

  琼瑶的小说,能够远远超越了其他普通的言情小说,获得了一种经典的可能性,正是因为她独特的灵气和悟性。她的每一部作品,以及记叙、回忆,都是她完成与她的生命和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的客观载体。正是这种交流和沟通,才能带给了我们更为深远的感动。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琼瑶当初写作《窗外》时的情况。

  《窗外》并不是琼瑶写作的第一部小说,但却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在她的人生,和她的作品中,都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琼瑶,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父亲陈致平是大学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四岁的时候,琼瑶跟随父母回湖南老家去生活。但在湖南两年的快乐童年,很快就被当时的战火硝烟所吞没。随后,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逃亡生活。这段惊涛骇浪、悲欢离合的岁月,深深地铭刻在琼瑶内心深处。

  1947年,琼瑶又随父母,到上海生活了一年。在上海,“记忆中属于欢乐的事情实在不多”。因为体会了贫穷的悲伤,人世的冷暖,琼瑶写出了她平生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并发表在《大公报》上。1948年,琼瑶又回到了湖南老家,这是她对故乡,最后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九四九年,琼瑶一家经过了乘火车到广州,再搭船去台湾的漫长旅程,终于在夏天,到达了台湾。一切都在转变,在推移,琼瑶的人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琼瑶说:“就这样,我走过战乱,走过烽火,走过苦难,走过童年。”
其实,我要是她,也会妒忌优秀且受父母喜爱的妹妹,但,咱怎么着也不会当小三哪……貌似很少看奶奶的文里不是小三的
看过了她的小说又看过同人,还是比较喜欢同人。爱情不是唯一呀,也不是伤害别人的借口。
琼瑶写了一生的书,基本就是写自己的人物自传在
签名被屏蔽
其实我没看过 窗外 这本书,看了这个想去看看了
拥抱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明明靠的那么近,却看不见彼此的脸。
原来琼瑶写的都是她自己的经历。
昨天?那么久以前的事情,何必记得。明天?那么久以后的事情,何必去想。
以前就不咋喜欢她,也许是电视剧的问题
老妈天天霸着电视哭天抹泪的看
实在受不了那女主的眼泪攻势
尤其是新月格格里面的女主,真能哭啊
超级讨厌~~
楼主真的是琼瑶的铁杆粉丝  
写文的风格都和琼瑶文一样的
感觉琼瑶一家人的生活 语言就像演电视剧样的
而且是琼瑶剧
本帖最后由 irumi520 于 2010-9-21 22:14 编辑

恩,虽然看得出来作者写得很用心,但是看完还是……对琼瑶改观无能……
个人更喜欢骑自行车摔到了也不会哭反而对着深可见骨的伤口有趣十三岁就敢骗别人是十六岁去谈恋爱的三毛~那种清透的感觉~~~~~
琼瑶,长得满漂亮的,在写文的女子中,算是美女吧,气质啊,五官啊。
她的文太酸了,不喜欢,
她笔下塑造出的男主,我也不喜欢,透着女气,一看就是披着男人皮的女人思维。
她的成功和时代有一定的关系,
应该说,她是台湾现代言情文的始祖了吧?
风花雪月,
其实她的小说没看过几部,我上学的时候她已经不流行了,那时候十几年前流行的是席娟
琼瑶,长得满漂亮的,在写文的女子中,算是美女吧,气质啊,五官啊。
她的文太酸了,不喜欢,
她笔下塑造出的男主,我也不喜欢,透着女气,一看就是披着男人皮的女人思维。
她的成功和时代有一定的关系,
应该说,她是台湾现代言情文的始祖了吧?
风花雪月,
其实她的小说没看过几部,我上学的时候她已经不流行了,那时候十几年前流行的是席娟
这不能成为传奇人生吧。在我眼里传奇是一个很正面的词,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那故事本身应该是给人激励和正面的影响。琼瑶阿姨的故事可能从某种程度上让部分群体觉得唯美,但是他们传达的思想太不健康了,这种风格还影响了好几代人,很颓靡..
而且她本人活的好不真实,自己说话那个强调,汗
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努力让自己过的更好更快乐,海纳百川
本帖最后由 雪於 于 2010-9-9 13:07 编辑

...那不是深厚的鄉愁底蘊,這是大時代的問題。
那個由政府控制言論的時代,台灣所有的小說打開來有九成九是懷鄉文學,其他叫禁書。
瓊瑤那點鄉愁算甚麼鳥?那種東西上的了檯面你叫余光中琦君一干人等怎麼活?冏
開玩笑那是甚麼時代啊,考不上大學要自殺?那個年代有多少人上的了大學啊?大學根本沒幾家瓊瑤考得上才有鬼!
寫這篇文的人根本啥都不知道吧?!|||冏rz...
開玩笑那個年代的家長哪有時間管自己的小孩啊?瓊瑤甚麼歲數的人了,她那年代鬧自殺家長不會管只會引以為恥好嗎?
太扯了!
她的作品里的主角多少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她的书是某种意义上的理想和自传。
  真的很变态
八一个人的风格发扬光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