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股坛
留学移民
菁菁校园
职场生涯
YES娱乐
爱情与婚姻
医学和健康
头脑风暴
IT数码
网亲互动
逍遥茶馆
育儿与教育
流行时尚
音乐影视
花想容
投资理财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唯美贴图
开心一笑
美味天下
道德与法律
海内海外
文史纵横
丫丫原创
小说欣赏
意见区
注册
登录
YY的港湾
论坛
家园
书库
搜索
插件
推广
收藏
帮助
默认风格
blue
gray
brown
pink
green
purple
股坛风格
放大镜版
股坛办公室版
手机版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论坛任务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华人论坛
»
信仰家园
» 念住呼吸
返回列表
发帖
恐慌小猪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恐慌小猪
当前离线
小猪司令
帖子
5115
精华
5
积分
6651
威望
159
金钱
5606
贡献
105
鲜花
1799
鸡蛋
2309
YES娱乐
0
金元宝
0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19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16
最后登录
2020-5-9
榜眼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0-7-18 10:5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
念住呼吸
念住呼吸
KEEPING THE BREATH IN MIND
泰文原著:尊者阿迦李达摩达罗
Phra Ajaan Lee Dhammadharo
(1953-1960年间的讲述)
英文翻译:谭尼沙罗比丘
Tha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 Graff)
(1989年10月译于泰国)
中文翻译:曾银湖(2000年5月译于台湾)
目录
序 -------------------------------------------------------------------------------------- 8
中译前言 ---------------------------------------------------------------------------- 11
禅思之始 ---------------------------------------------------------------------------- 11
第一个方法 ------------------------------------------------------------------------- 13
第二个方法 ------------------------------------------------------------------------- 15
禅那 ---------------------------------------------------------------------------------- 20
开示(1) ------------------------------------------------------------------------------- 22
开示(2) ------------------------------------------------------------------------------- 23
序
这本书是练习集中心意的一个引导。它们有二部份:第一部份几乎都是专门在处理心意,但是,因为心意的安宁,若干程度地依赖于身体,所以我又增加了第二部份,显示如何运用身体来饶益心意。
就我自己的修习所观察的结论,只有一条简短、容易、有效又愉快,而且几乎没什么会让你误入歧途的道路——那就是念住呼吸(安那般那念),也就是佛陀本身用以证得大果的道路。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犹疑不定而自己把事情弄得太困难了,这里抓一些,那里捞一点;相反的,你应该热诚地将你的心意安置于接触你自己的呼吸之上,就呼吸所及的去跟随它。从那儿,你将会进入解脱内明的阶段,导向心意本身,最后,将自行证知正觉——佛陀。那也就是你将证得明确可靠的果证之时。换句话说,如果你让呼吸随顺它的本性,也让心意随顺它的的本性,毫无疑问的,你修习的结果将能尽如你所希望的。
一般而言,心意的本性,如果未经训练就绪,总是陷于主观的偏见之中,痛若而恶劣。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个规则——一个法——用以训练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希望得到安稳的幸福。如果我们的心意没有一个内在的规则,没有一个中心可以安住,我们就会像无家可归的人。无家可归的人备极艰辛,太阳、风雨和尘土一定会让他们经常脏兮兮的,因为他们没什么可以遮蔽的。练习集中心意就是为你自己建造一个家;剎那定就像一间茅篷;近行定就像一间瓦屋;安止定就像一间用砖砌成的房屋。一旦你有了家,你就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保管你的家当,你不用忍受看守它们的辛劳。一个没有地方可以保管家当的人,必须餐风露宿,日晒雨淋,以看管那些家当。即使如此,他的家当也未必就真的安全了。
不集中的心意也是如此,它跑到别处去搜寻好处,让它的意念徘徊在各种念头和偏见之中。即使这些意念是好的,仍不能说我们是安全的,我们就像一个拥有许多珠宝的妇女,如果她戴着珠宝到处乱逛,她是一点也不安全,她的财富可能是她的致命伤。同样地,如果我们的心意未经禅思训练以获得内在的安宁,即使是已经经过开发的戒德,也会轻易地退堕,因为它们尚未稳固地贮藏在心中。训练心意达到宁静安详,就像把你的家当保存在保险箱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未能从自己的善行中获得任何好处的道理,我们让心意陷于各种偏见的摆荡之中,这些偏见就是我们的敌人,因为它们有许多机会,让我们已经具备的戒德凋萎。心意就像盛开的花朵,如果强风和昆虫骚扰花朵,它可能就没有机会结果。这里的花朵是指宁静的道心,而果实是指快乐的道果。如果我们心意的安宁和快乐是持续的,我们就有机会证得众所希望的最终利益。
最终的利益就像树木的心材,其它的利益则像枝叶、嫩芽。如果我们未曾训练自己的心意,我们所能遇到的就只是表面的利益而已。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意是清净而善良的,外在的一切事物也会跟着变成美好的结果,就像我们的手,如果清洁的话,就不会弄脏它所碰触的东西;如果肮脏的话,即使最干净的衣服也会弄脏。同样的,如果心意被污染的话,每一件事都会被弄脏。即使是我们所做的善行也会被弄脏,因为世间最高的能力——生起一切善、恶、苦、乐的唯一能力——就是心意,心意就像上帝,善、恶、苦、乐全都从心意而来,我们甚至可以称呼心意为世间的创造者,因为世间的和平和永续的安宁都有赖于心意。如果世界会被毁灭,那将会是心意所使然,所以我们必须训练这世间最重要的部份,成为世间财富和安宁的中心基础。
集中心意就是聚集心意潜力的方法,当这些潜力以正确的比率聚集时,它们将赋予你所需要的力量去摧毁敌人——你所有的烦恼和无明。你具备了训练所生的辨识智,善于抉择世间和法义的善恶。你的辨识智就像火药,如果放得太久没有装入子弹里——也就是集中的心意——它就会潮湿腐朽,或者,如果你粗心大意而让贪、瞋、痴的火焰笼罩着你,火焰就会在你的手上燃烧。所以不要拖延,把你的火药装入子弹里,那么不管什么时候,你的敌人——烦恼发动攻击,你都能够将他击倒。
任何训练心意集中的人都会得到庇护。集中的心意就像堡垒,辨识智就像武器。修习心意集中就是保护你于堡垒之中,这是很重要而且值得的事。
戒德,道的第一部份;辨识智是最后一部份,都不是特别地困难,但是要让心意集中,也就是中间的部份,就需要一些努力,因为那是强迫心意定型的一件工作。无可否认的,集中心意就像在河中打桥桩,是件困难的事。但是,一旦心意坚固地就位,在开发戒德和辨识智时它就会很管用。戒德就像在此岸这边打桩,辨识智就像在彼岸那边打桩。但是,如果中间的桥桩——集中的心意——没有坚固地定位,你怎能跨越痛苦的洪流?
只有一个方法,我们能够妥当地达到佛法僧的品德,那就是透过心意开发的修习(禅思)。当我们开发心意使其集中、平静时,辨识智就会生起,这里的辨识智并不是指一般的辨识智,而是指唯一直接从心意产生的内明。例如:记起宿生的能力,知道众生死于此生于彼的能力,和清除心意烦恼的渗漏。这三种直觉的形式——心意之眼——对于在心意领域上训练自己的人们,将会生起。但是如果我们徘徊流连,想从色、声、香、味、触、法中搜寻知识的话,那就像我们要跟六师外道学习一样;恰如佛陀,当他(成道前)跟六师外道学习时,是无法获得正觉的。于是他转变注意力到自己的心意上,并离开(他们)去独自修习念住呼吸,做为他的第一步,一路下去直到最终目标。只要你仍在从六根之中搜寻知识,你就是在跟六师外道学习,但是当你的注意力专注于呼吸——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一直到心意安顿下来而且集中了,你就会有机会遇到真实的事情——佛陀,正觉。
有些人认为他们不必修习集中心意,只要在辨识智上用功,也能透过辨识智而达到慧解脱。这当然不是真的,无论是慧解脱或心解脱(经由心意的平静而解脱)都是筑基于心意的集中,它们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像是走路,一般而言,一个人是不会只用单脚走路的,至于那只脚踩得重些,那纯属个人的习惯和特征罢了。
慧解脱是由思惟世间的各种事物和层面开始,直到心意慢慢地平息,一旦它静止了,直觉地就产生内明(毘婆舍那)——以四圣谛为观点的清净而真实的了解。在心解脱里则没有许多的思惟,心意只是单纯地被导向安静,直到它到达安止定的阶段。那里直觉的内明就会生起,让它可以看到事物的本然之相,这就是心解脱,先得心定,后得辨识智。
一个博学多闻的人,精通文字义理,能够清楚而正确地诠释正法律,但是他并未为心意开发一个内在的中心,就像一个飞行员,能够清晰地看到云层和星光,却不知道(降落的)跑道在那里。他正面临大麻烦,如果他飞高一点,就会跑出大气层,他只能不断地盘旋,直到油料耗尽而坠毁在荒野里。
有些人,即使是高学历,他们的行为并不比野蛮人来得好,因为他们已经被捧上云端。有些人,对自己所学、所知、所想觉得高高在上,不屑修习集中心意,因为他们觉得那些都比不上他们,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当可直趋慧解脱。事实上,他们正趋向灾难,就像迷失跑道的飞行员。
修习集中心意就是为你自己建筑一条跑道,然后,当辨识智来临时,你就能安全地到达解脱。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发正道所有的三个部份——戒、定、慧——如果我们想要修习完整的法门。否则,我们怎能说自己知道四圣谛呢?因为正道,之所以被认证是为圣道,必须是由戒、定、慧所组成,如果我们不以自己的内在来开发它,我们怎么会知道它?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怎能放下?
一般言之,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收获而不喜欢耕耘,我们只希望功德和清净,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完成基础工作,我们还是会继续一无所有,就像喜欢金钱却不爱工作的人一样,他们怎能成为善良、可靠的公民?当他们感受到贫困时,就转而作奸犯科。同样的,我们志在教义上的成果却不喜欢下功夫,我们还是会继续一无所有。只要我们的心意是贫穷的,我们必然就会去寻求其它境界里的好处——贪欲、利得、名位、乐趣和赞美,即使我们明知这些都是世间的种种诱惑。这是因为我们并未真正知晓,也就是说我们所做所为并不真诚。
正道永远是真实的--戒是真实的,定是真实的,慧是真实的,解脱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真实,我们就见不到任何真实的东西。在修习戒、定、慧里,如果我们不真实,结局就是伪造和仿冒而已。当我们使用伪造和仿冒的东西时,我们就会惹来麻烦,所以我们的心意必须真实,当我们的心意真实时,我们就会尝到法味,超越世间所有的滋味。
因此,我汇集了下列两部份作为念住呼吸的指引。祝安详。
长老阿迦李达摩达罗
巴洛尼瓦寺•曼谷1953
中译前言
根据英译者的叙述,尊者阿迦李达摩达罗(1906-1961)是泰国近代最著名的禅师之一,他喜欢隐居在森林里修习禅思,因此他的教导系来自个人实际的修行经验,当然也与佛教的法义相关。
尊者的教导平易近人,善用种种比喻,让人心领神会。译者拜读尊者的教导之后,才知道原来呼吸的滋味也可以是如此地美妙。虽然尊者早已入灭多年,但他慈悲的教导,必将继续饶益着禅修者。
祝福所有阅读此书的人们都能够不懈怠地训练自己,逐步地走入安详宁静的禅定世界里。
请尊重法义,勿以任何商品交易的方式来流通此书。
曾银湖
2000/5/11于埔里迎福门
禅思之始
现在我来解说如何进行修习集中心意。在开始之前,跪下来,双手合十举在前额之上虔诚地敬礼三宝,口诵如下:
敬礼世尊(顶礼)
敬礼正法(顶礼)
敬礼声闻僧伽(顶礼)
然后以身、口、意来表达你对佛陀的敬意:
敬礼世尊、阿罗汉、等正觉,
敬礼世尊、阿罗汉、等正觉,
敬礼世尊、阿罗汉、等正觉。
并皈依三宝: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第二遍我皈依佛,第二遍我皈依法,第二遍我皈依僧。
第三遍我皈依佛,第三遍我皈依法,第三遍我皈依僧。
接着下定决心,我皈依佛陀——纯净者,完全解脱烦恼者;我皈依他的法——戒律、修习和果证;我皈依僧伽——四双(八士)的圣弟子,从现在一直到我命终。
我尽形寿皈依佛陀,
我尽形寿皈依正法,
我尽形寿皈依僧伽。
接着作意(明确地)说明自己持守5戒、8戒、10戒或227戒——依据你平常所能持守的戒律项目而定,用单一的誓词来表达:
我持守五戒。(三遍,此为持守五戒者)
我持守八戒。(三遍,此为持守八戒者)
我持守十戒。(三遍,此为持守十戒者)
尊者,我是清净的;佛法僧忆持,我是清净的。(三遍,此为持守227戒者)
现在,你已经宣说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纯净意念、言语和行为,顶礼三次,坐下,双手合十放在胸前,稳定你的思绪,开发四梵住:慈、悲、喜、舍,没有例外地散布这些心意给一切众生,就叫做无量梵住之心。对那些有着困扰记忆的人们,有简短的巴利用语如下:
Metta(慈爱,愿你自己和一切众生都幸福)
Karuna(悲悯你自己和别人)
Mudita(随喜,欣悦你自己和别人的善行)
Upekkha(泰然舍弃那些应当放下的事物)
第一个方法
单盘半莲花坐,右腿在左腿上,手掌向上交迭于大腿之间,右手在左手之上,保持身体正直,心意就绪,合掌于胸前致敬,忆念佛法僧的功德:「佛陀是我皈依处,正法是我皈依处,僧伽是我皈依处。」
然后心里默念佛陀、佛陀,达摩、达摩,僧伽、僧伽。双手放回腿上,并在心里默念「佛陀」三次。
然后忆念呼吸,成双地计数呼吸,首先吸气时忆念「佛」,呼气时忆念「陀」,十次。然后再开始,吸气时忆念「佛」,呼气时忆念「陀」,七次。然后再开始,呼吸一次,忆念佛陀一次,共五次。然后再开始,呼吸一次,忆念佛陀一次,共三次。依此三次法忆念呼吸。
现在你可以停止计数呼吸了,只要吸气时忆念「佛」,呼气时忆念「陀」,让呼吸轻松而自然,保持心意完全静止,专注于呼吸在鼻孔的出入。当呼出时,不要让心意随之而出去;当吸入时,不要让心意随之而进入。让你的觉知开阔而宽广,不要太过逼迫心意。放松,就像你呼出于开阔的空中。保持心意静止,就像海边的柱子,当水涨时柱子不随之而涨,当水退时柱子不随之沈没。
当你已经达到这个静止的程度时,你就可以停止忆念佛陀了,只要觉知呼吸的感受就好了。
然后慢慢地把你的注意力带进来,专注于呼吸的各层面,可以产生各种直觉能力的重要层面: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知道人、畜死后转生处,以及各种元素或潜力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于身体上的。
这些元素是来自于呼吸的据点。第一个据点,集中心意在鼻尖,然后慢慢移动到前额中央,就是第二个据点,保持你的觉知宽广,让心意在前额休息一会儿,然后再把它带回到鼻尖。继续在鼻子和前额之间来回移动,就像一个人上、下爬山一样,七次,然后让它安顿在额头,不要让它再回到鼻子上。
从这儿,让它移动到第三个据然,头顶的正中央,并让它在那儿安顿一会儿,保持你的觉知宽广,吸入呼吸到达那一点,让它瞬间遍布整个头颅。然后让心意回到前额的中央,在前额和头顶之间来回移动七次,最后让它停留在头顶上。
接着把它带到第四个据点,脑中央。让它停留一会儿,然后再带它回到头顶,在这两点之间持续来回移动,最后让它安顿于脑中央,保持你的觉知宽广,让脑部微细的呼吸遍及身体的下方。
当你到达这点时,你可能会发现呼吸开始产生各种禅相,例如看到或觉得热冷,头部的刺痛感,你可能会看到一团苍白、模糊的蒸气,或是你自己的头颅。即使如此,也不要让你自己受到任何禅相的影响,如果你不想要让禅相出现,就做深呼吸,直入心里,它就会立即消失。
当你看到禅相已经出现时,仔细地将你的觉知专注于其上,但是每次只能专注于一个禅相,选择一个最舒适的就好。一旦你已经掌握住它,就扩充它,让它跟头部一样大。明亮白色的禅相对于身心是有益的,它是清净的呼吸,可以清洁体内的血液,降低或消除疼痛的感觉。
当你有了这个大如头部的白光时,把它带到第五个据点,胸部的中央,一旦它稳固地安顿了,就让它遍满胸部,让这呼吸尽可能地深白、明亮,然后让呼吸和光明都遍及全身,出于每一毛孔,直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自行显相为止。如果你不要显相,做二、三次深呼吸,它们就消失了。保持你的觉知静止而开阔,不要让它拴住或被任何禅相影响了,它的发生当可转为呼吸的光明。小心守护心意,保持一心,让它作意于单一的专注,微细的呼吸,让这微细的呼吸充满全身。
当你已经到达这点时,知识就会渐渐地开始展开,身体将会轻安,就像绒毛。心意将会得到苏息——柔顺、稳固、自足,那将是一种非常殊胜的感受,身体快乐而心理安宁。
如果你想要获得知识和善巧,就修习这个步骤,直到你熟练于进入,离开和停留在本处为止。当你已经精通于它们时,你就能生起呼吸的禅相——明亮的白球或光团——随时应你所需。当你需要知识时,只要让心意静止并放下所有的主观偏见,只留下光明,忆念一遍或二遍任何你想要知道的事情,内在的或外在的,关于自己的或别人的,知识就会生起,或者心灵图相就会出现。若要完全精通,你必须,如果可能的话,直接地向修习并善于此道的人学习,因为这类知识只能从集中心意的修习产生。
从集中心意产生的知识可分成两类;世间和超越世间的。在世间的知识,你执着于自己的知识而看到一面,然而所显现生起的知识则是另一面。你的知识和你的神通力所给你的知识,是真假混淆在一起所组成的,但是这里的「真」只是就心理形成的层次上而言,而任何事情的形成都有着变迁,不稳定和无常的本性。
所以当你想要前往超越世间的层次时,汇集所有你知道、看到的事情成为单一的一点——心意专精于一(一心)——看到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本性,把你所有的知识和觉知,汇集到同一点,直到你能清楚地看到真相:这一切事物的本性都只是生起和消逝而已。不要执着地认为你所知道的事情,也就是你的成见乃是你的,不要执着地认为从你内在所产生的知识乃是你自己的,让这些事情听其自然而去。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成见,你正是执着于痛苦。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知识,它就会变成痛苦的原由。
所以,心意集中而静止理当生起知识,这知识即是正道,一切你所经历的事都是在让你了解苦。不要让心意被知识绑住了,不要让它被显现于你的成见绑住了,让它听其自然而去。让心意安宁,不绑住心意,或臆测它是如此那样的。只要你臆测自己,你就正受着无明之苦,当你真的知道了,超越就会从你的内在生起——最高的利益,人类最殊胜的幸福。
摘录基本的修习步骤如下:
1.消除心意里一切不良的成见。
2.让心意安住于善良的信念中。
3.汇集所有善良的信念,合而为一——禅思专注(禅那)的一心。
4.思惟这一个信念,直到你见到它是如何地无常、苦、无我——空虚。
5.让一切好的和坏的成见顺其自然,因为好的和坏的住在一块,(无常的)本性是一样的。让心意随顺它的本性,让觉知随顺其本性。觉知不生起,也不消逝,这是念住法——安详的实质。它知道善良,但觉知不是善良,善良也不是觉知;它知道邪恶,但觉知不是邪恶,邪恶也不是觉知。换言之,觉知是不执着于知识或已知的事物。它的本性是真正地自然——完美无瑕而清净的,就像荷叶上的水珠仔,因此称之为不形成的属性,真正的元素。
当你能够追随这五个步骤时,你将会发现奇迹出现在你的心里。修习宁静和内明禅思的成果,已经说过,分为二类:世间的可以提供自己身体的安宁和世人的安宁;超越世间的,提供自己心意的安宁,带来平静、清凉、神采奕奕的幸福,一路通向解脱涅盘——免于生老病死。这是就呼吸禅思的主要原则做简要的解说。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是在应用这些原则于修习时,遇到任何困难,而你也希望直接地向教授此法的人学习的话,我将会尽最大的能力来帮助你,好让我们都能达到佛教的安详与宁静。
大部份的人们都会觉得下一章的第二个方法,比上述的第一个方法容易而且轻松。
第二个方法
有七个步骤:
步骤1
开始作三或七个长呼吸,入息时忆念「佛」,出息时忆念「陀」,保持禅思与呼吸的节奏一样长。
步骤2
清楚地觉知每一入、出息。
步骤3
当入、出息时观察呼吸,注意呼吸是否舒适,宽阔或狭窄,窒碍或流畅,快速或缓慢,温暖或清凉。如果呼吸不觉得舒适,就变换呼吸的方式直到舒适为止。例如长入息和长出息不舒适的话,就尝试短入息和短出息。一旦发现你的呼吸觉得很舒适,就将这舒适的呼吸感受分布到身体的各部位。开始将这呼吸的感受引入头颅内,并让它一路沿着脊椎流布下去。接着,如果你是男性的话,让它流下右腿到你的脚底,通往趾尖而后出去,进入空气中。再度将这呼吸的感受引入头颅内,并让它沿着脊椎流布下去,流下左腿一直到你的趾尖而出去,入于空气中。(如果妳是女性,那就由左边开始,因为男性和女性的神经系统是不同的)。接着让这呼吸的感受从头颅向下流入两肩,经过你的手肘和腕部,到达你的指尖而后出去,进入空气中。让呼吸在喉咙的地方,向下流布到前身的中枢神经,经过肺和肝,一路下到膀胱和尿道。把呼吸引入胸部的正中央,让它一路下到你的肠道。让所有这些呼吸的感受散布,好让它们联结起来一起畅流,你将会感受到一种大有增进的安宁感。
步骤4
学习四种调整呼吸的方法
a.长入息和长出息
b.短入息和短出息
c短入息和长出息
d长入息和短出息?帠拑徆A的方式呼吸,或者,更好的是,学习舒适地以四种方式呼吸,因为你的生理机能和你的呼吸一直变化着。
步骤5
熟悉心意的据点或焦点——呼吸栖息的地方——并集中觉知在你认为最舒适的地方。有些据点如下:
a.鼻尖
b.头部的中间
c.上颚
d.喉咙
e.胸(肋骨尖端)
f.腹部(或上面的某一点)
如果你经常头痛或有神经上的毛病,就不要专注于喉咙上方的部位,同时不要强迫呼吸或让它陷入失神(无知觉)状态。自然流畅地呼吸,让心意与呼吸安闲恬适,但不要让它溜掉了。
步骤6
扩展你的觉知——对觉受的认知——遍及全身。
步骤7
结合全身的呼吸感受,让它们一块儿舒适地畅流。尽可能地保持宽广的觉知,一旦你完全地觉知了呼吸的各层面,你就已经认识了身体的内在,你也将会了解其它各方面。呼吸的本质有许多层面:呼吸的感受流入神经,流散在神经周遭,从神经遍及每一空隙,有益的和有害的呼吸感受,随其本质而混合在一起。
摘要:
(a)为了改善已经存在你身体各部位的能量,以便你能够与疾病和痛苦等相抗衡。
(b)为了澄清已经存在内心的知见,以便能够成为一个善巧的基础去解脱和净化心意,你心里必须永远记住这七个步骤,因为它们绝对是各层次呼吸禅思的基础。当你已经精通于此道时,你就会开辟出一条主要的道路来,至于路边小径——呼吸禅思的突发事件——它们虽然多彩多姿,但并不重要。如果你坚持这七个步骤并尽力去修习,你将会完全安然无恙。
一旦你已经学会让呼吸就绪,那就像是你已经把屋内的每一个人都安置妥当。呼吸禅思的偶发事件就像屋外的人们一样,也就是客人,一旦你屋内的人们都循规蹈举,你的客人也必须一致看齐。
这里的客人就是幻相和游荡的呼吸,他们在你调适呼吸的领域内将会经过:从呼吸生起各种幻相并会出现形像——亮光、人物、动物、你自己,别人;或声音——人声,有些是你认识的,有些则否。有时幻相会以气味出现——芬芳的,或如尸体般的恶臭。有时入息会让你觉得遍满全身,使你没有饥渴的感觉。有时呼吸会在身上传递暖、热、冷或刺痛的感觉。有时它会引起一些你从未发生过的事情,瞬间泉涌于心。
所有这些事情都归类为客人,在你去接待客人之前,你必须把你的呼吸和心意安排就绪,让它们安稳。接待这些客人,你首先必须要在你的控制之下来带领他们。如果你不能控制他们,就不要跟他们打交道,他们可能会引导你走入歧途。但是,如果你有操控他们的能力,他们未来将可为你所用。
操控他们的能力,意即透过思想的力量,以意愿来改变他们(亦即似相)——让他们变小,变大,送到远方去,带到近处来,让他们出现或消失,送他们出去,带他们进来,那时你才能运用他们来训练心意。
一旦你已经调伏了这些幻相,它们就会促使感官的能力提升;不必睁开眼就看得到的能力;听到或闻到远处声音或香气的能力;品尝存在空气中各种元素的能力,且能应用于身体上来克服饥饿和渴爱的感觉;用意愿来生起特定感觉的能力——当你想要感觉凉爽的时候就感到凉爽;要热即热;要暖即暖;要体力即强壮——因为世间各种有益于身体上的元素都会来到并出现在你的身上。
心意一样地也会提升,将会有能力去开发直观(神通):回忆前生的能力,知道众生死后再生于何处的能力,消除心意中渗漏烦恼的能力。如果你够机警的话,就可以接待这些客人,并安排他们在家里工作。
这些是呼吸禅思的若干偶发事件,修习时如果你遇到它们,就彻底地检查它们,不要因它们出现而高兴,也不要不高兴而想要否定它们的出现。保持心意平正、中立,要缜密周详,仔细地思考所出现的一切,看看它是否可信,否则它可能会引导你做出错误的假设。善和恶,是和非,高和低,都取决于你的心意是敏锐或迟钝,还有你是否够机智。如果你冥顽不灵,即使高的也会变成低的,善的也会变成恶的。
一旦你认识了呼吸的各方面和它的偶发事件,你就能获得四圣谛的知识。此外,当身体生起痛楚的时候,还可以消除身体上的疼痛。念住是药物中活跃的成份,呼吸则是溶剂。念住可以清洁和净化呼吸,纯净的呼吸可以清洁全身的血液,而当血液被清理干净时,就会消除许多身体上的疾病和疼痛。例如,你被神经失调所苦,它们会完全消失,进而你将能够强化身体,让你觉得有很大的健康和福利的感受。
当身体觉得安适的时候,心意就能安顿下来并得到歇息,一旦心意得以歇息,你就会得到力量,有能力解除静坐禅思时所有的苦受,所以你就能够持续静坐几个小时。当身体免于疼痛,心意就免除了障碍,身体和心意都很强壮,这就叫做定力。
当你的定力如此强壮时,它就能够生起辨识力;有能力去知见苦、集、灭、道,在呼吸中一切都了了分明。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吸入和呼出是苦——吸入,生起的痛苦;呼出,消失的痛苦;当呼吸出入时未予觉察,就不知道呼吸的特性乃是痛苦的原因。吸入时了了分明,呼出时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特性?]就是保持你的知见与呼吸的真相一致——就是正见,正道的一部份。知道那些呼吸的方式是不舒服的,知道如何去改变呼吸;知道「那个呼吸的方式是不舒服的,我必须要这样呼吸才会感到安适」这就是正志(正确的心态)。思考并正确地评估所有呼吸状态的心理因素,就是正语。知道各种改善呼吸的方式,例如:长入息和长出息,短入息和短出息,短入息和长出息,长入息和短出息,直到你找到最舒适的呼吸方式,这就是正业。知道怎样运用呼吸去净化血液,怎样让这净化的血液来滋养心肌,怎样调整呼吸好让它来安乐身体并安定心意,怎样呼吸好让你身心充沛而苏爽,这就是正命。试着去调整呼吸直到它使身心安宁为止,只要是尚未完全安适,就持续尝试着,这就是正勤。始终注意着呼吸的出入,知道各种呼吸的状态——气流上呼吸,气流下呼吸,胃的呼吸,肠的呼吸,流经肌肉而从每一毛孔出去的呼吸,持续追踪每一呼吸出入的这些情况,这就是正念。一颗只专注于呼吸,不攀缘任何其它事物来加以干扰的心意,直到呼吸微细,生起稳固的定境,然后是解脱的内明,这就是正定。
忆念呼吸被称为Vitakka(觉、寻),引导思想的意思。调整呼吸并让它流布,称为Vicara(观、伺),评量的意思。当一切呼吸自在地流遍身体,你觉得身心充沛而苏爽,这就是piti,喜。当身心都得到休息,你就会觉得安详和宁静,这就是Sukha,乐。一旦你觉得乐,心意就一定会牢牢地抓紧,全神贯注专一,不再飘荡于其它任何事物之上,这就是ekaggatarammana,专精于一。这就是初禅正定的五个要素(中译注:五禅支)。
当内心具足并精通这一切正道的戒、定、慧时,你就得到了深入一切呼吸状态的内明,知道「这样呼吸生起良好的心理状态,那样呼吸生起不良的心理状态。」你就不会被各种呼吸的状态所追逼——那些形成身体、言语、心意的因素,不论是善的或是恶的,你都让它们顺其本性而去,这就是痛苦的解除。
另外,也可用较简要的方法来阐示四圣谛如下:吸入和呼出是苦圣谛。不了了分明于吸入,不了了分明于呼出,这就是苦集一无明,愚痴。很清楚地透视呼吸的一切形态,你就能够不执着的放下它们,这就是苦灭。持续地念住呼吸的各种形态就是苦灭道迹圣谛。
当你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说你是正确地遵循着呼吸禅思之道。你的意识不是无明的,你具有清楚地了知四圣谛的善巧,你能证得解脱。解脱就是心意不执着于低级的因和低级的果——那也就是苦和苦集;也不执着于高级的因和高级的果——苦灭和苦灭道迹。那是一种不执着于所知事物的心意,当你能够脱离这些事物,你就已经精通于解脱的善巧了——也就是说,当你知道何者形成开始,何者形成结束,何者介于两者之间,让它们顺其本然,正如偈语所说:一切法(现象)无我。
执着于我们所缘知的事物——四大元素,五蕴,感官和它们的对象——称之为感官的执着,当我们这样执着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被形成此身、语、意的因素所愚弄,这一切都从无明生起。
佛陀在因和果上都是完全的专家,既不执着于低级的因和果,也不执着于高级的因和果。他是超越因果的,苦乐都在他的受用之下,但他却都不执着于它们,他完全地知道善和恶,完全地了知我和无我,但却不执着于任何事情,【他深谙可作为果证因缘的对象(业处)——也一样地任其受用:】(【】内英译漏字,系由中译者推测而译之)他知道如何显现「不知」或「知」,如何在他的布教工作中运用「不知」和「知」。至于痛苦的解除,也在他的受用之下,但并不执着于它,因此我们真的可以说他是完全的贯通。
在佛陀能够如是放下这些事情之前,他首先要全力用功来增长它们,然后才能放下它们。他从富足放下,不像一般人「放下」是出于贫穷的无奈,即使他放下这些事物,它们仍在他的受用之下,他从未摒除在他成就正觉之前所努力的戒、定、慧。他持续运用戒、定、慧的各方面,一直到他般涅盘,即使在他将要涅盘的时刻,仍然全力运用禅定——也就是说,他的般涅盘是发生在有色禅那和无色禅那的定境之间。
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戒、定、慧。有些人不想遵守戒律,因为他们担心被束缚住了。有些人不想修习禅定,因为他们担心变成白痴或疯子。事实的真相是,通常我们就已经是既痴又狂了,而修习心意的专注,正是用来终结我们的无知和疯狂。一旦我们适当地训练自己,我们就会长养纯净的智慧,就像一颗雕琢的宝石,自然能够发出光芒,这才是名符其实的真智慧。它个别地为我们生起,称之为:即身观察,缘自觉知。
我们大都误解了智慧的本质,我们把虚伪的智慧,混合着种种观念,并用它来掩饰真正的事物,就像一个人把玻璃涂上水银,好让他能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映像,认为他已经找到一个观察真理的巧妙方法。实际上,他不过像是一只猴子在照镜子:一只变成二只,持续玩着映像的把戏,直到水银被磨掉为止。那时就变得垂头丧气,不知道映像最初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所以当我们获得虚伪的智慧时,不经意地,用推想和臆测来调和我们认为已经理解的事物;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就得朝着悲哀走去了。
自然智慧的决定性因素唯有来自心意的训练,就像钻石闪闪发光——不论在黑暗或光亮的地方都光辉灿烂,而镜子只适用于明亮的地方,如果把它拿到黑暗的地方,你就完全看不到影像了。但是一颗经过雕琢的宝石,闪烁着自己的光辉,到那里都是灿烂的,这就是佛陀的教导。世界上没有封闭或隐密而智慧不能洞悉的地方,这智慧的宝石让我们能够摧毁渴爱、执着和无明的意识,而达到最卓越的成就---解脱---从痛苦、死亡和覆灭中解脱——自然地存活于不死的真实中。
一般来说,我们似乎只对智慧和解脱感兴趣;立刻,我们就想从苦、无常和无我的教导开始——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到不了任何地方。在佛陀教导「世事无常」之前,他曾经(试着)去了解它们所谓的「常」;在教导「世事皆苦」之前,他曾经(试着)去转变「痛苦」成为「快乐」;而在他教导『世事无我』之前,他曾经(试着)去转变「无我」成为「我」;因此才能够看到什么才是恒久而真实的,以及隐藏在无常、苦、无我之内的虚假(中译注:常、乐、我)。他汇集这一切的特性为一,他汇集一切的无常、苦、无我成为一件相同的事---世间诸行---全世界到处都是一样的;至于常、乐、我则是另一类。依法而行,然后他放下两者,不执着于常或无常,苦或安乐,我或无我,因此我们才能说他已证得解脱,纯净和自在,因为他一点也不需要执取诸行——不论是世间或法义。
这是佛陀修习的特性,至于我们自己的修习,大部份的行为都好像胸有成竹一般,好像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成功了。换句话说,我们只想要放下并且达到安详、解脱,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打好足够昀基础,我们的「放下」一定会成为「欠缺」;我们的「安详」一定会成为「支离破碎」的,我们的解脱也一定是错误的。我们这些真诚地求好而只想要求善的人,应该问自己,是否已经打好适当的基础了?如果我们没有为解脱和放下打好适当的基础,我们如何能够自在呢?
佛陀的教导,戒德可以克服普通的烦恼,也就是由言语和行为所造成的错误;禅定可以克服中度的烦恼,诸如贪欲、瞋恚、昏沈、悼举、犹疑;而智慧则可克服微细的烦恼,诸如渴爱、执着和无明。虽然有些人的智慧很敏锐,他能够清楚地解释教义的微妙之处,似乎却无法摆脱戒德所能克服的普通烦恼,这显示他们的戒德、禅定和智慧一定有某些缺陷。他们的戒德很可能都是表面的,他们的禅定是有瑕疪的,他们的智慧则是粉饰的光滑——就像玻璃涂上水银(的镜子)——因此他们无法达成目标,他们的行为正如古谚所说的:「刀不入鞘」,也就是光说不练,有口无心;又如「巢外下蛋」,一味向外寻求好,却不训练心意的专注;又如「沙上筑基」,试着寻找不具体的保障。这一切一定会带来失望,这样的人们仍未找到值得皈依之处。
所以我们必须打好基础,安排良好的修行因缘次第,因为我们所期望的一切果证,都从因缘而涌现。
奋起吧!训练你自己的心意!
开始评量你自己,
吸入、呼出。
禅那
现在我们要以禅那的标题来摘录呼吸禅思的方法。
禅那意即当我们处理呼吸时,专注或集中焦点于一个单一的对象或事物。
1.初禅有五个要素(五禅支):
觉想(觉、寻)---忆念呼吸,直到你能清楚地觉察它而不再散乱。
一心(专精于一)---心念呼吸,不让它游荡到别的对象去,注意你的念头,让它们只处理呼吸,使呼吸达到舒适之境。
评量(观、伺)——知道怎样让这舒适的呼吸觉受遍布全身,并与体内其它的呼吸觉受协调一致。一旦身体被呼吸所安抚,痛苦的感觉将趋于平静,身体将充满好的呼吸能量(心意专注于有关呼吸的问题)。
为了初禅的生起,这三项特质必须在同一个呼吸之流上一起具备。这呼吸之流,于是能够一路带着你到达第四禅。觉想(忆念)、一心和评量是因缘,当因缘完全成熟时,结果将会显现:
欢喜——一种难以抑制的,身心洋溢和心旷神怡的感觉,超然物外,直趋心意。
安乐——从身体的平静和镇定所生起的肉体上的舒适;从心意的自得其乐、宁静、安详和泰然所生起的心理上的满足。
喜和乐是结果,初禅的五个要素因此只分为两种,因缘和结果。
当喜和乐愈强,呼吸就愈微妙;你专注的时间愈长,结果就愈强壮有力,这使你不再注意觉想和评量这些清明的初基,而完全地依靠着一个单独的因素——一心,你进入了第二禅(道心)。
2.第二禅有三个因素:欢喜、安乐和一心(道心)。这指的就是曾经体验过来自初禅结果的心意状态。一旦你已经进入第二禅,欢喜和安乐就愈强壮,因为它们依靠在一个单一的因缘——一心之上。从此由它来照料功课,专注于呼吸,好让它愈来愈微细,保持稳定和静止,身心都有着安乐和舒泰的觉受,心意比以前更稳定和热心。当你继续专注着,欢喜和安乐就愈强壮,而且开始膨胀和收缩。继续专注于呼吸,推动心意深入一个更微妙的境界,以摆脱欢喜和安乐的活动,而你就进入了第三禅。
3.第三禅有二个因素:安乐和一心。身体是安静、不动和寂静的,没有痛苦的感觉生起来打扰它;心意是寂静和静止的,呼吸是微细、流畅和宽广的。一种白如棉花(原棉)似的闪烁之光遍及全身,静止了所有身心不适的感觉。不管其它的,持续只照料着宽广、微细的呼吸。心意是自在的,没有过去或未来的思虑打扰它,心意由它自己支撑着。四大性质——地、水、火、风——和谐地遍布全身,你几乎可以说它们是纯粹地遍布全身,因为呼吸有力量控制和善加照料其它的(四大)性质,让它们和谐一致。念住伴随着一心,如是运作着,呼吸充满身体,念住遍及全身。
继续专注,心意是光明而强壮的,身体则是轻安的,安乐的感觉静止了。你对身体的觉受是稳定和均匀的,你的觉识里没有任何间隙,所以你能放下安乐的觉受,安乐的显现静止了,因为四(大)性质是平衡而不再活动。一心、因缘,有力量更深沈地专注,带着你进入第四禅。
4.第四禅有二个因素:舍(泰然舍弃)和一心,或念住。在第四禅里的舍和一心是强而有力地专注着——坚固、安稳而明确,呼吸的元素是绝对的静止,不起任何涟漪和间隙。心意,中立而静止,放下所有过去和未来的主观偏见。呼吸,成为当下,是静止的,就像不起任何波澜或风浪的海洋或天空。你可以知道远方的景相和声音,因为呼吸是均匀而不起微波的,因此作用犹如银幕一般,对于投射于上面的任何东西,都会给予清楚的反射。知见从心意生起,你知道,但保持中立和静止;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都是中立而静止的,这是真正的一心,专注于呼吸的安宁和静止。身体里所有的呼吸部份都连结着,所以你可以透过每一个毛孔来呼吸,你不必透过鼻孔呼吸。因身体里的呼吸,吸入、呼出和其它方面都形成了一个单独而统一的整体。呼吸能量的各方面都是均匀而充满的,四(大)性质都有着相同的特征,心意是完全地静止。
专注是强壮的;透着泛红的光辉。
当知这就是大念处。
心意放射着光辉而明亮——
如日之光,
不为烟云或薄雾所遮蔽,
用它的光线照亮着地球。
心意向十方放射着光辉,呼吸是明亮的,心意则是光辉灿烂的,因为专注于念住。
专注是强壮的;透着泛红的光辉。
心意具有能力和权威,所有的四念处聚合成一个,再也没有「这是身体…这是感受…这是心意…这是心法」的分别,它们不再是四个,这就是所谓的「大念处」,因为四个念处中再也没有一个是可以分开的。
心意是稳固地贯注着
集中而真实
此乃专注的力量所致
念住和自我意识合而为一:这就是所谓一道(ekayana-magga)的意思——(四大)性质和(四)念处之间的和诣,四合一,产生了伟大的能量和警醒,净化的内在之火能够完全地排除所有隐藏着的黑暗。
当你愈强烈地专注于心意的光明,从放下一切主观偏见所产生的力量,就能够让心意所向无敌。你就像一个爬到山顶上的人,有权利观察各个方位。心意的住处——呼吸,支持着心意的解脱——是在一个增上的境界里。因此,心意能够以法义的观点,清楚地看到所有事物的形成(诸行),也就是元素、蕴、根。就像一个人拿着相机到飞机上去,他可以实地拍摄下面的每一件东西,所以一个到达这个境界(世间解)的人,可以如实地看到这个世间和法义。
此外,在心意的领域里也出现另一种觉知,叫做解脱的内明(解脱知见)或是解脱的善巧。元素或(四大)性质获得潜力,心意则得活泼的能力。当你需要世间或法义知识的时候,深沈而有力地贯注心意于呼吸,就在心意的专注力量触及纯粹元素的当下,直觉的知识就会从那个元素中泉源而出。就像唱机上的唱针,当它触及唱片的当下,就会产生各种声音。一旦你的念住专注于一个纯粹的对象上,然后如果你想要形象,形象就会出现;如果想要声音,声音就会出现;不论是近或远,不论是世间或法义,不论是关于自己或别人,现在或未来,任何你想知道的。当你专注下去,想到你想要知道的,它就会出现,这就是内明之智——直觉的敏锐性,能够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层次,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的(中译注:即身观察缘自觉知)。元素群就像收音机的电波穿越空中,如果你的心意和念住是强壮的,你的技巧已经高度开发了,你就可以运用那些元素来跟整个世间接触,好让那些知识能够从你的内在生起。
当你已经精通第四禅时,它就能够作为八种善巧的基础:
1.毘婆舍那智——清明、直觉的内明,在心里或身体的现相生起、停留和消失时,得以深入其中。这是一种特别的内明,只能从心意的训练而来,它能以两个方式发生:
(a)对于事件未经思考而知道
(b)对于事件加以思考而知道——但并不是像一般知识那样,要经过长久的深思之后才知道。瞬间的思考,立刻就明白,像是一团棉花浸泡着汽油,当你点着火柴靠近它,立刻就着火了。这里的直觉和内明就是这么快速,它和一般的辨识智(分别智)有所不同。
2意成神变:运用心意去影响事物的能力
3.神通变化:展现超能力,例如:创造特定的形象,让特定的群众都能看见。
4.天耳:听到远处声音的能力。
5.他心智:知道别人心意的层次?蔗帤c,高或低——的能力。
6.宿命智:记忆宿生的能力。(如果你证得这个善巧,你就不会再怀疑,到底死亡之后是灭绝还是再生。)
7.天眼:看到粗陋和微妙形象的能力,不论远和近。
8漏尽智:减少和消除内心烦恼渗漏(中译注:诸漏)的能力。
这八种善巧唯独从心意的专注而来,因此写下这个浓缩的纲要,基于心意持续念住呼吸的技术来达到禅定和禅那。如果你热爱这些事情所产生的好处,你就必须转移你的注意力去训练你自己的心意。
开示(1)
1956/7/30
如果,当你在静坐而尚未能观察到呼吸时,告诉你自己:「现在我正在吸入…现在我正在呼出。」换言之,在这个阶段里,你是在做呼吸的人,你不是让呼吸自然地在进出着。如果你在每一次呼吸时,心里都能记住这个,不久你就可以抓得住呼吸了。
在保持你身体里面的觉知时,不要试着去禁锢它,也就是不要强迫心意进入一个恍惚失神的状态。不要试着去强迫呼吸,或呼吸得让你觉得不舒服或受到限制的程度。你必需让心意自在,单纯地看着它,确认它从思虑中摆脱出来。如果你试着强迫呼吸并钉住心意,你的身体将会感到束缚,而你在工作上也不会觉得安适,你将开始这里酸那里痛,你的腿也会麻痹。所以让心意自然而然,注意看着,确认它没有随着外在的思想而溜掉就好了。
当我们防止心意随着念头溜掉,或念头溜进心意时,就像关好门窗,防止猫、狗和盗贼溜进我们的房子一样。这就是说,我们关闭感官的根门,不去注意从眼睛闯进来的景相,从耳朵跑进来的声音,从鼻子跑进来的香气,从舌头跑进来的味道,从身体跑进来的碰触,还有从心意跑进来的主观偏见。必需砍断所有的主观偏见和念头——不管是好的或坏的,旧的或新的——从这些根门进来的。
像砍断念头之事,并非要我们停止想念,它只是意指着把我们的想念带进来,善用它,作为观察评量的禅思题目。如果让我们的心意以这种方式来下工夫,那对我们自己或我们的心意就不会有任何伤害。实际上,我们的心意倾向于随时都在工作着,但这工作所牵涉的,通常都是许多无谓的庸人自扰,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可言。所以我们必需为它找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来做,一些不会伤害它的事,一些真正值得做的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习呼吸禅思——专注于呼吸,专注于心意,放下你所有其它的工作,只热心于此修习而无旁骛,这就是你修习禅思时所需要的心态。
从我们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所产生的障碍,就像长在我们田园里的杂草,它偷走了土地里所有的养份,因此我们的稻子就没有任何指望了,而且又把田地弄得乱七八糟。它们除了做为牛和其它动物过客的饲料之外,一点用处也没有。如果你让田园像这样充满着杂草,你的稻子就无法长大。同样的,如果你不清除心意中主观的念头,就不能让你的心里清净。念头,只是愚人的食物,他们认为它们是美味的,但圣者们都不吃它们。
五种障碍——感官的欲望,敌对的恶意,昏沈懈怠,(亢奋)不安和(沮丧)焦虑,以及犹疑不决——就像各种不同的杂草。亢奋不安和沮丧焦虑可能是最毐的,因为它让我们同时散乱、不定和忧虑。这种杂草有着棘刺和尖叶,如果你跑进去了,你将会以遍体鳞伤收场。所以,如果你遇到它们就摧毁它,丝毫也不要让它长在你的田里。
呼吸禅思——稳定地在心里念住呼吸——就是佛陀所教导的,消灭这些障碍的最佳方法。我们使用忆念(觉想)去专注于呼吸,并经由评量加以调整;忆念就像犁,评量就像耙;如果我们持续犁耙田园,杂草就没有机会生长,而我们的稻子一定会欣欣向荣又生出果实来。
这里的田园是指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在呼吸里放进了许多忆念和评量,身体的四大性质就会平衡而安详,身体将会健康而强壮,心意则会轻松而开阔,无所障碍。
当你把田园像这样地清理和整平,你的稻子一定是欣欣向荣的,就在你把心意带入呼吸时,你就会感到一种欢喜和复苏的感受。四种成就的基础(中译注:四如意足)---?修行的满意(欲如意足),修行的精进(进如意足),修行的热心(念如意足),修行的明辨(慧如意足),将会一步一步地开发。这四项品德就像健康滋补品的成份,任何人吃了这个补品就会长寿。如果你想死就不必吃,但如果你不想死,你就要多吃;你吃得愈多,你心里的疾病就愈快消失。
开示(2)
1956/8/17
当你静坐禅思时,即使你没有得到任何直觉的内明,请相信你至少知道了不少。当呼吸进入时,你知道了;当它出去时,你知道了;当它是长呼吸时,你知道了;当它是短呼吸时,你知道了;不论它是愉快或不愉快的,你知道了。如果你能知道这么多,你就做得很好了。至于各种思想和念头跑进心里时,就排除它们,不论它们是好的还是坏的,不论它们是在想念过去或是未来,不要让它们干扰你正在进行的,不要追逐着要理出头绪来。当这种思想闯入时,就让它过去,保持你的觉知,安于现在。
当我们说心意来去时,并不是心意真地走了,只是念头走了。念头就像心意的影子,如果心意是静止的,它的影子怎么会动呢?身体的动作才会引起影子的移动,而当影子移动时,你又如何抓得住它?影子是难以捉摸的,难以抖落的,难以安静的。觉知构成现在,那才是真正的心意。追逐念头的觉知只是一个影子,真正的觉知——知道——留在本位,它并未站立、行走、来或去。因此心意——觉知并没有任何来去或进退,它是安静而镇定的。当心意本身正常、均衡、不散乱时,也就是当它没有任何影子时,我们可以安详地休息。但是,如果心意不稳定、不确定时,它就会波动。念头生起又闪逝,而我们追逐它们,希望把它们拉回来。追逐它们就是我们弄错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所要改正的,告诉你自己:「心意没有什么错的,只要警觉影子就好。」
你不能改善你的影子,好比说你的影子是黑的,你可以用肥皂搓洗到死,它还是黑的,因为它并没有实质。你的念头也是一样,你无法理出一个头绪来的,因为它们只是影像,欺骗你罢了!
佛陀如是教导,任何人如果不认识自我、身体、心意和它的影子,就会感受无明——黑暗、愚痴无知之苦;任何人如果认为心意就是自我,自我就是心意,心意就是它的念头;像这样把一切都混淆了,就是迷失了,就像一个人迷失在丛林里。迷失在丛林里会带来无数的艰辛,要耽心野兽,要寻找食物和睡处的问题,不管你看到那条路,都走不出去。但是,如果我们迷失在世间,那比起迷失在丛林里又要更糟糕好几倍了,因为我们无法分辨日夜,我们没有机会去找到任何光亮,我们的心意因为有着无明而黑暗。
训练心意静止的用意是要简化事情,当事情被简化时,我们就可以看得见了,心意就能安顿下来休息了。而当心意得以休息时,它就渐渐地变得明亮了,内在和它本身都是如此,知识于是就生起来了。但是,如果我们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如果我们让心意混淆着景象、声音、香气、味道、碰触和意念,那就是黑暗,知识就没有机会生起。
当直觉的知识生起时,如果你知道如何去运用它,它就可以导向解脱的内明。但如果你让自己被过去或未来的知识带着走,你就无法超越世间的层次。换言之,如果你在身体的事物上涉入太深,却没有得到相关于心意工作上的知识,它就会带给你心灵上的不成熟。
举例来说,有一个景象生起而你起了执着,你得到了过去生的知识却很激动。以前你从未知道的事,现在你可以知道了;以前你从未见过的事,现在你看到了;它们会让你过度地高兴或难过,为什么?因为你把它们都看得太严重了。你可能看见自己是个王公贤达的辉煌景象,甚至是个伟大的帝王,富有而有影响力。如果你让自己觉得高兴,那就是放纵于欲乐,你已经偏离了中道。或者你可能看到自己是你所不想要的,一只猪或狗,一只鸟或老鼠,跛脚或残癈。如果你自己难过,那就是放纵于自苦。再度,你又偏离了中道。有些人真的就让他们自己被拖着走,一旦他们开始看见异象,就开始认为自己是特殊的,比别人来得高明。他们让自己变得骄傲而自负,正道已经消失了,却连自己都不知道。如果你不谨慎,在这儿,世俗的知识就会引导着你。
但是如果你的心中记住一个原则,你就可以留在正道上了。不论出现什么,好的或坏的,真的或假的,不要让你自己觉得高兴,不要让你自己难过。保持心意的平衡和中性,辨识智(分别智)就会生起,你将会看到那个景象或朕兆展示出苦圣谛?肭_(生),凋谢(老),消失(死)。
如果你执着于自己的直觉,你就是在自找麻烦。证实为虚妄的知识会伤害你,证实为真实的知识真的也会伤害你。如果你所知道的是真的,然后你跑去告诉别人,正是自夸。如果它转变成虚妄的,就会逆火反烧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知道的人会说,知识是痛若的本质,它会伤害你。知识是知见洪流的一部份,我们必须跨越它,如果你执着于学问,你就走错了。如果你知道了,就是知道而已,当下就放下它,你不必激动或高兴,你也不用去告诉别人。
到过国外留学的人们,当他们回到稻田里时,不会向家乡的人们诉说他们所学的。他们一样地,闲话家常,他们不提所学,因为(1)没有人会了解,(2)没有什么作用。即使对于能够了解他们的人,也不会展现所学。当你修习禅思时也应该如此,不管你知道多少,都要像是毫无所悉一样。如果你向别人夸耀,那就很糟糕,如果别人不相信你,那就更糟了!
所以不论你知道了什么,单纯地知道,然后就放下它,不要设定「我知道了」。当你能做到这样,你的心意就能达到超越,不再执着。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即使没有道理的事情也自有其道理——也就是说,它们的道理就是虚妄,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放下真、假的道理。一旦我们知道了真理又能放下它,我们就能自得其乐,我们不会匮乏,因为真理——法——仍旧与我们同在,我们不会两手空空。那就像有很多钱,我们会把它堆放在家里,而不会随身拖曳着它。我们可能袋子里没有半毛钱,但是我们并非穷人。
真正知道的人们也是一样,即使他们放下知识,它们还是在那儿,这就是圣者的心意之所以不会飘荡的道理。他们放下事情,但不是用浪费或不负责任的方式,他们像富人那样地放下,即使放下了,他们还是得到成堆的财富。
至于放下事情有如贫民那样的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所以他们通通放下,通通丢掉。当他们这么做时,他们只是在趋向苦难而已,例如:他们可能认为一切都不真实——五蕴不真实,身体不真实,苦、集、灭、道不真实,解脱不真实。他们一点也不用脑筋,他们懒得去做任何事情,所以他们放下一切事情,把它通通丢掉。这就是所谓像贫民一样地放下,就像许多摩登圣人一样,当他们死后再来时,还是再度穷困潦倒。
至于佛陀,他放下的只是身心所呈现的真假现象,但他并未抛弃他的身心,因此结果是富裕的,有充足的财富来传承给他世世代代的弟子们,因此他世世代代的弟子们从不必耽忧会有所匮乏。
因此我们必须视佛陀为典范,如果我们认为五蕴是没有价值的,无常、苦、无我的,由于轻忽而放下它们,我们一定会以匮乏收场。就像一个愚人,他很厌恶身上脓肿的疼痛,因此就不去碰它,随它去也不照料它,这一来,疼痛是没办法痊愈的。然而聪明的人,他们知道怎样清洗伤痛,敷药并缠上绷带,因此,最后一定会康复的。
同样的,当人们只看到五蕴的缺点,却没有看到它们好的一面,未将它们作任何有价值的运用就放下它们时,是不会产生任何好处的。但是,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看到五蕴,除了坏处之外,也有它们好的一面,然后善用它们于禅思,来获得身体和心理现象的辨识(分别)智,我们将会很富有。一旦我们有了真理——法——做为我们的财富,那么有钱、没钱,我们都不会痛苦,因为我们的心意将会超越一切。
收藏
分享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快乐将跟随者他,如影随形。
送鲜花
扔鸡蛋
收藏
返回列表
MISC
时尚休闲
文史纵横
流行时尚
逍遥茶馆
娱乐八卦
YES 娱乐
猎杀者村
过关斩将
音乐影视
唯美贴图
头脑风暴
开心一笑
花想容
购物信息
漫画资源
实用生活
丫丫股坛
Collections
SWING CLUB
文学艺术
宝芝林
投资理财
期权期货
时事讨论
职场生涯
居家生活
育儿与教育
海内海外
爱情与婚姻
网亲互动
雅轩古调
道德与法律
信仰家园
医学与健康
菁菁校园
北大三角地
留学移民
美味天下
旅游天地
IT数码
小说欣赏
版规&活动专区
原创小说区
新文发布区
大众连载发布区
大众完结发布区
耽美连载发布区
耽美完结发布区
连载阅读区
大众连载阅读
完结阅读区
大众完结阅读区
YY书库目录(大众文区)
下载区
TXT完结区
TXT连载区
求文区
推荐讨论区
耽美讨论区
海外生活
波士顿华人
纽约华人
洛杉矶华人
旧金山华人
休斯敦华人
华府华人
版务区
意见区
网站建设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社区银行
猪头术
爱墙
鲜花鸡蛋
幸福彩票
领取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