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 (p')虫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
监测点设在户县和眉县
重点监测:监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蜱螨的带毒状况;监测野鼠的带毒情况。
个人如何预防
公众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外出旅游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昨天记者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我省选择户县和眉县作为我省蜱螨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的监测点,在进行出血热监测时同时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监测的主要对象包括传播媒介蜱螨。目前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接到因蜱虫咬人致死的病例报告。
“怪病”外省几年前就有发现
昨天记者采访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敬军主任,他告诉记者,最近在河南发生的可能因蜱虫叮咬致人死亡的“怪病”,外省几年前就有发现,2004 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告此类病例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江苏从2005年到2010年9月,疑似和确诊无形体病例共24例,其中有6例死亡,这些病例均来自于安徽滁州、和县等地以及江苏盱眙、溧水一带,均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 4至8月份。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截至2010年9月,河南共监测发现此类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蜱虫发病高峰通常在每年的5—10月份
王敬军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就是一种虫媒传染病。无形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次叮咬人传播,主要侵袭人体血液系统内的中性粒细胞。大多数患者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神志淡漠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发病高峰通常在每年的5—10月份。白蛉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白蛉热病毒,鼠等啮齿类动物是布尼亚科病毒常见的储存宿主,该类病毒可经蜱、螨叮咬传染人。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怀疑人粒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
我省有多种蜱螨孽生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防治科主任医师佘建军介绍说,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我省亦有多种鼠类、蜱类和螨类孽生。我省常见全沟硬蜱、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就像有的蚊子叮人会传播脑炎,有的蚊子不传播一样,关健看蜱虫传播了什么导致的病原体。
我省设点重点监测五项内容
我国河南等省报告了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疾病,并有多人死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省亦有多种鼠类、蜱类和螨类孽生。开展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监测和防控是十分必要的。我省选择户县和眉县作为我省蜱螨传播人粒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的监测点,监测的主要对象包括: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老鼠等立克次氏体和病毒的宿主动物,传播媒介蜱螨。并对省疾控中心、户县疾控中心、眉县疾控中心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具体监测内容:1监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2、监测蜱螨的带毒状况。3、监测野鼠的带毒情况。4、对病人、宿主、媒介采样。5、对各类样品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个人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昨天,省疾控中心发布了公众防控要点,公众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两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张毅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