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私人博物馆实物介绍——欢迎补充

本帖最后由 jjwxc 于 2009-12-30 10:32 编辑

象耳炉——50万(此处均为游戏中标价,介绍均摘自网络,以下略。)

北京故宫十大镇宫之宝——珐琅之宝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元,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唯其铜胆、象耳和圈足为后配。
1

评分人数

    • 兔兔图: 不错的话题!欢迎多发帖金钱 + 4 鲜花 + 3
哥窑鱼耳炉——50万

宋哥窑鱼耳炉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宋瓷虽没有唐代之恢宏气势,然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有不饰粉黛、洗去铅华之自然之美。正如宋人所体现出的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一样,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宋瓷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虽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凈,是古人尚玉之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
     哥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器的造型庄重、古朴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独特神奇的纹片装饰而著称。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却被匠人加以利用,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以至倍受推崇,后朝历代均有仿制。
本帖最后由 jjwxc 于 2009-12-30 10:30 编辑

玉云龙纹炉——100万

故宫玉器之宝 青玉云龙纹炉

      玉云龙纹炉,宋,高7.9cm,口径12.8cm。
      炉青玉质。体圆形,侈口,无颈,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通体以“工”字纹为地,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
      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
      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本帖最后由 jjwxc 于 2009-12-14 15:58 编辑

勾莲纹三足炉——20万

掐丝珐琅勾莲纹双耳三足炉

元末明初,通高20.5cm,口径15.3cm。
    炉为后改器,仿古鼎式,双冲耳,三柱足。炉口沿下一周草绿色釉地上饰缠枝白色小花,腹以下施宝蓝色釉为地,腹部饰紫、黄、深紫、白、红、黄各色勾莲6朵,三足及炉底均饰缠枝花卉纹。炉内、口沿及双耳镀金。无款识。
    此器釉色丰富纯正,有红、白、黄、草绿、紫、翠绿、宝蓝等7种,其中绿釉如翡翠,蓝釉如宝石,具有鲜明的元代珐琅釉色泽特征。此炉造型端庄厚重,三足及器里为后配,系元末明初的仿古佳作。
本帖最后由 jjwxc 于 2009-12-14 15:58 编辑

崇祯潞国制铜鼎——10万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通高21cm,宽15.7cm,重2.28kg。

    此鼎为圆形,短颈,鼓腹,双立耳,四扁形兽足。器身饰花纹,以回纹、勾连纹为地,口沿下为一周对蝉纹,器腹主体纹饰为四组兽面纹,四足纹饰与造型相结合,形如上攀之龙。

    器外底有阴铸篆体铭文,字口填漆。方款为“敬一主人”四字,边款环以“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肆拾器”字样。

    作为仿古彝器,此鼎融三代礼器的造型、纹饰于一体,把方鼎的四足移到圆鼎上,同时采用扁平外撇的兽体替代圆而直立的柱足或蹄足,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圆鼎三足而立的形式,完成了造型上对方鼎和圆鼎的双重模仿。纹饰的仿铸采用商周时期普遍流行的蝉纹和兽面纹,布局上也不改三代以兽面纹为主体、以蝉纹带为附属的古风。
白釉出戟尊——30万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年代:宋

类别:钧瓷

规格: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

原属:清宫旧藏

简介:

此件出戟尊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造型仿古铜器式样,口沿外撇,颈部束收,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体饰方棱三层,每层饰以四道相同的扉棱,俗称“出戟”,口、颈部位胎骨较薄,腹以下厚重。通体胣月白釉,釉色较匀,釉表面有棕眼,边棱釉薄隐露胎色,使棱角更显分明,突出了尊的古朴,庄重感。
汝窑三足樽——30万

  汝窑三足樽,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红釉凤尾尊——50万

郎窑红釉凤尾尊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郎窑红釉是一种高温铜红釉,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窑务是清初御窑厂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是对明代旧制的延袭。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九成金方瓶——20万

清 九成金方瓶
     高20.5cm,口径9.2×7.3cm,足径9.7×7.7cm  
  瓶九成金质,长方形,撇口,短颈,束肩,腹下敛,足外撇。瓶身纹饰仿青铜器花纹:通体錾刻回纹锦地,正、背面的腹部主题纹饰为錾花饕餮雷纹,口沿下、足上部及两侧面錾刻变形的兽面纹等。  
  此器形制规整庄重,其上所刻纹饰为清代典型的仿古青铜器纹饰,充分显示出宫廷皇家所用器物的气派。
缠枝莲纹瓶——30万

清康熙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

      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高13.2cm,口径4.4cm,足径5.4cm。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平底无釉,里施白釉。通体饰珐琅彩,紫红地,蓝、白、黄彩料绘画纹饰,颈部饰变形蝉纹,中间连以变形小蝉,腹部饰折枝莲纹。底部方栏内刻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器是珐琅彩瓷器初创时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颇似铜胎画珐琅,风格朴实凝重 。
窑变釉梅瓶——80万

清乾隆 窑变釉梅瓶   

    高37.2cm,口径7cm,足径11.2cm。
    瓶小口,短颈,丰肩,瘦胫,圈足。外壁通体施凝厚的火焰红釉,釉色以紫红色为主,间有少许蓝色。足内仿宋钧釉,无款识。
    窑变釉是清代雍正时期仿宋代钧窑釉色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一种高温颜色釉,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将各种不同颜色的釉融合为一体,在不同的窑内气氛中呈现出多种美丽的釉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
    此瓶仿雍正窑变釉烧造,形制较大,胎体厚重,胎质细腻,釉层里闪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线条,与红釉相互浸润,色彩斑驳瑰丽,美不胜收。
奔马纹小壶——20万

    汉,奔马纹小壶,高9.6cm,口径4cm。
    小壶圆口,肩部有规矩的双系,扁圆形腹,足呈梯形,形如覆斗。
    小壶整体线条流畅,小巧精致。纹饰丰富细腻:颈部有锯齿纹,下方刻画一匹生动的花斑奔马,四蹄腾跃,鬃尾飘逸,形神毕肖,表现出汉代器物雄浑大气的时代风格。腹部主体纹饰的排列方式作鱼鳞状上下重叠交错,细部花纹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是一件研究汉代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具有特色的重要文物。
    在汉代,青铜器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青铜器所代表的礼乐制度也随之简化蜕变了。酒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之一,酒具也相应地向小型化转变,但仍不失其精美。其中一些便于随身携带的形体设计体现出这个时期酒具的新特点。

    (来源:故宫博物院)
三彩鱼形壶——30万

年代:辽
类别:瓷器
规格: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鱼嘴为壶流。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锦纹扁壶——100万

掐丝珐琅锦纹扁壶

     清乾隆,高12.4cm,口径3.8cm
      壶圆口,短颈,扁圆腹,长方形圈足,肩部饰铜鎏金双兽耳。壶身用铜鎏金錾花蔓草纹将腹部界成排列规律的长方格,格内以蓝色珐琅釉为地,掐饰红色菊花锦纹。足内镌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扁壶造型仿自战国青铜器,胎壁厚重,精工富丽,掐丝严谨工整。引人注目的是,金光灿烂的铜鎏金錾花工艺与多彩的掐丝珐琅工艺错落有致地排列组合,立意新颖。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
勾莲纹豆式盒——20万

掐丝珐琅钩莲纹豆式盒(清 乾隆)

     通高16.5cm,口径7.7cm,足径7.7cm。
     盒圆形,有盖,高足。盖顶部置铜镀金镂雕勾莲太极图钮,周身用宝蓝、天蓝、绿、红、黄、白、浅绿等色珐琅装饰,其中盒身饰四朵红色勾莲花,高足上则有两朵黄色勾莲花。此外,盒体上下各饰宝蓝色如意云纹,底光素无款。
     此器系仿古代青铜器豆的造型制成,小巧别致,掐丝规整,色彩绚丽,是清乾隆朝颇具特色的一件珐琅仿古作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