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援助海地救灾背后 中国外交策略的一石二鸟 东方日报
海地大地震,中国救援队首先赶到现场,救援金额一再加码,总额迅速逼近一千万美元。对一个没有邦交的国家,中国下如此大的本钱,既有感恩国际社会,展示大国责任一面,也有外交争取的战略考虑,可谓一石二鸟。
前年中国汶川发生大地震,国际社会迅速伸出援手,各国不仅捐款捐物,而且向中国派出搜救队,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汶川地震,中国感动了世界,同时也被世界感动了一次。中国的道德传统,不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知恩图报观念。如今,海地发生地震灾难,犹如汶川惨剧在中国人心头重演,中国政府向海地伸出援助之手,实际上是向国际社会表达感恩之心。
西方国家一直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逼迫中国担负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义务,还指摘中国输出通胀、输出污染,竭力妖魔化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今次中国一反常态,不远万里,主动援助,不断加码,目的就是为了用行动粉碎西方对中国形象的丑化,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今次的救援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对大国责任有自己的理解,并不会随西方起舞,在人道主义危机面前,中国照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含煳。
知恩图报 开拓商机
当然,今次中国断然出手,亦有外交上的考虑。海地与中国尚未建交,当年海地还与一些国家在联大联合提案,要求让台湾加入联合国。中国为此大动肝火,一度否决联合国赴海地维和提案,直到海地政府致歉,并表示不再提名台湾加入联合国之后,中国才对维和方案投赞同票,而且派兵参与具体维和行动。
马英九上台之前,北京一直与台湾在海地较量,争取海地与台湾断交,与北京建交。眼看即将水到渠成,台湾政坛变天,马英九实行两岸外交休兵,北京为了顾全两岸关係的大局,推迟与海地的建交,但双边关係发展一日千里。今次中国大手笔捐钱捐物,不仅让海地民众感动,也让中美洲一些尚未与北京建交的国家深感刺激,在两岸之中到底选择哪一边,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从长远来看,北京在海地大手笔赈灾,也有利于中国开拓在拉丁美洲的商机。拉美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材料进口与商品出口市场,这几年,中国投入上百亿美元在当地收购石油等矿产资源,如何在当地寻求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环境,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
今次海地地震,中国出人出力、出钱出物,反应迅速,不讲条件,比西方大国大方得多,赢得的讚誉也多,这些善举自然会在拉美民众心中生根发芽,就像当年毛泽东时代无私援助非洲,直到现在非洲民众都欢迎中国前去投资。可以说,中国今次在海地不惜血本援助,既树立人道主义救援大国的形象,也可暗中瓦解台湾在拉美的邦交阵营,相当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