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慈父严父

前一阵看到几则有关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闻。一条是六一儿童节,一位慈父顶不住女儿的央求,让小孩开自己的轿车,结果被警察拦截,双双进了拘留所。还有一则是父亲出于好心,不愿让未成年的儿子驾驶自己的摩托车,结果孩子盛怒之下从15楼跳下,父亲急着去接,父子一起殒命。

市井新闻,大概不乏光怪陆离、耸人听闻之嫌。可是最近看到丁辉介绍朱自清的短文,让我进一步认识了父亲这个角色在中国文化和历史转型期的尴尬地位。朱大师的《背影》是中国学生的必读散文,我们大多都耳熟能详。丁辉却抽丝剥茧,指出了《背影》背后的阴影。据他考证,《背影》开头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是为尊者讳,没有说明事件的来龙去脉。事实上,朱鸿钧所以失业,是因为他在徐州榷运局长任上娶了两房小妾,老家的姨太太上门大闹,估计惹恼了上司,所以丢了差事。朱自清的祖母也因此气得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朱鸿钧是个严厉的父亲。朱自清小时候,如果字写得不好,他就要把孩子的功课扔掉、烧掉,罚儿子重做。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是养家糊口的顶门柱;可是自从失业以后,暴躁易怒,在家也是个暴君。朱自清的第一任太太,扬州名医武威三的独女武钟谦,因为活泼爱笑,在大家庭里不得公婆的欢心, 再加上孩子多,积郁成瘁,积劳成疾,三十刚出头就过世了。朱自清在小说《笑的历史》中,虽然用了春秋笔法,但对父亲显然心结犹在。

朱自清是个“平生不识绮罗香”的好男人,比较他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可以看出他“不二色”的一本正经来。只是他脾气偏于憨直,为人木讷寡言,教课时还因为说话吞吞吐吐被学生抱怨。他不善生财理家,偏又多子多女:除了和前妻生的五个儿女,和第二任太太陈竹隐又有二子一女,所以常为家事上火郁闷。据有人考证,他的名篇《荷塘月色》是和太太吵架后出去“躲清静”时写的。在散文《儿女》中,他浓墨重彩写的就是五个孩子吵闹、斗嘴、嚎哭,象“潮水”一样的脚步和喧嚣,每每惹得他一顿“竹笋烤肉”,用体罚解决问题。然而他本性仁厚,又不是那种不明理的老式父亲,所以脾气发过之后又要后悔。

因此,朱自清一面悲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象蜗牛似的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而抑郁不乐,抒发因为有了孩子就“命定”了的悲哀。另一方面,他又自省“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朱自清其实颇为开明。他并不要求儿女“肖父”,提出“只要不‘比自己坏’就行,‘象’不‘象’倒是不在乎的。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他认为应该培养孩子“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至于日后,他决定,“光辉也罢,倒霉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

《背影》中对于父亲的怀念,反映的何尝不是朱自清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反思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人到中年,朱自清想要“好好地做一回父亲”,因为他不仅体会到当年严父身上的重担, 也能体谅在如水的岁月、无奈的人生面前每个父亲的软弱和无奈。
1

评分人数

    • dvork: 精采原创鲜花 + 20
这只能说教育的缺失。
中国古代的父子关系似乎都很别扭

父亲看到儿子不太问温暖,先问学业

大家族的由于三妻四妾,还存在著利益争夺问题

母亲受宠的儿子才能经常亲近父亲

三纲五伦讲究下来,亲子温情压抑无比
人要养成两种习惯:

                 一是帮助别人
                 二是至少不要造成损伤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