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果然是腐女N年之前的知音。
柴静仪   [清]女。字季娴, 一作季畹,钱塘(今杭州)人。世尧次女。沈铿妻。工写梅竹,有木犀芙蓉图,笔意韶秀,能鼓琴,与姊贞仪并擅诗名。尝与闺友林亚清诸人结蕉园吟社。有凝香室诗钞。《玉台画史、墨林韵语、国[清]朝诗别裁小传、清画家诗史》
林以宁,著有墨庄诗文集及凤箫楼集,《杭州府志》亦作曲,著有芙蓉峡传奇,《曲录》并传于世。

   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中前后在世。她是进士林纶之女,监察御史钱肇修之室。与其姑顾玉蕊,均工诗文骈体。玉蕊曾集合当地能诗女子,组织蕉园诗社。当时所谓“蕉园五子”。即指以宁及徐灿、柴静仪、朱柔则、钱云仪五人。以宁于归后,继续姑志,重组蕉园七子社。七子为五子中加入张槎云、毛安芳、冯又令、顾启姬,而徐灿、朱柔则不在内。当时七子之名,颇蜚声于西子湖滨。又擅长书画,尤长于墨竹。
  附加诗词一首
  得夫子书
  经年别多思,得水才尺幅。
  为爱意缠绵,挑灯百回读。
本帖最后由 appa 于 2011-5-22 09:20 编辑

紫静仪
朝代:清
简介:
字季娴,浙江钱塘人。有《凝香诗钞》
长信宫
朝代:清 作者:紫静仪   
玉台妆罢无人见,伤心空自悲团扇。
秋草偏生长信宫,春风只在昭阳殿。
殿里君王酒半熏,娇歌雅舞争纷纷。
三千锦帐飘香麝,十二长裙散彩云。
众中别有人如玉,新妆艳艳娇红烛。
不许寒鸦带月啼,恐惊春燕衔花宿。
谁怜长夜梦难成,忽度流莺似有情。
片月高高挂天汉,千秋照应妾心明。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悲愤诗》
班昭续汉书
卓文君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10:27 编辑

现在看到的木乃伊(包括男性)都是很小的1米4几左右吧?
本帖最后由 衣带渐窄终不悔 于 2011-5-25 04:36 编辑

风流女相上官婉儿 -- 疑似穿越人物

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孙女。祖父被杀,上官婉儿被配没掖廷。她聪敏异常,后武则天让其掌管宫中诏命,参决政务,权势日盛。705年,唐中宗复位,拜上官婉儿为昭容。上官婉儿与武三思成婚,私生活复杂,并先后与唐中宗、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不同的利益集团相结合,其权势所至,甚至酿成多次宫廷政变,左右皇帝的废立。710年,在韦后与安乐公主的弑君政变之后,上官婉儿亦被诛。

上官婉儿的祖父是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一同当了奴隶。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她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十九岁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慢说文武百官,就是武后的儿子唐中宗也得看她几分面子。

  虽身为唐中宗的昭仪(妃子的封号之一),但上官婉儿与大权在握的武三思私通,也是公开的秘密。而且,她又迷上了美少年崔湜,不时把崔湜召进宫中。这就激起了她和太平公主的爱恨情仇。上官婉儿投入到韦后的势力地图中,并把武三思也拉了过来。太子李重俊实在看不过他们权势熏天了,派兵杀了武三思父子。上官婉儿设计让皇帝杀了太子,不久,韦后母女就毒杀了唐中宗,把持朝政。事还没完。太平公主的势力大了,上官婉儿又悄悄倒戈到她那边,也忘了夺爱之恨,两个“同情”的女人还合写了立帝王的遗诏呢。

  在这错综复杂的关系里,如果知道唐中宗迷恋婉儿,而韦皇后也和武三思关系暧昧,这种换妻俱乐部的4P关系就更让人觉得迷糊。上官婉儿在宫外买了豪宅,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纨绔子弟和巿井无赖鬼混其间,绣花枕头崔湜就是因为与上官婉儿在外宅私通,被推荐为相的。如果再算上传说中的宗室李逸、长孙泰,那上官婉儿的情史就更多姿多彩了。而且,上官婉儿和武则天两个绝顶聪明的女人,既相互仇恨,又惺惺相惜。这种情感,除了她们是Lesbian之外,没有更好的解释。况且,中国历史向来有龙阳之癖、断袖之好,娈童相公数不胜数,同性恋有如此丰厚的土壤,宫廷里美女如斯,未必就培养不出几对出色的女同性恋。上官婉儿和武则天很有可能是“后现代激情版”的忘年之恋,那么,两人更有内心戏可挖掘了。

  上官婉儿被新上任的唐玄宗兵变杀死了。她的才华之高,“与其说韩愈、柳宗元开古文复兴气运,无宁说是上官婉儿已经早为盛唐的文学面貌绘出了清晰的蓝图。”不过,纵然貌美如花、才高八斗又如何呢?一旦太有思想,曾因为无知和无力被蒙蔽的欲望就汹涌而出了。路只有三条:要么任意放纵不加节制,要么苦苦压抑而不得超生,要么成为神。因为社会的期待值不同,男人走哪一条路都不至于太触目惊心,而女人就不行了。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下面这篇『煮酒论史』 [野史乱弹]史上最牛女白领上官婉儿大传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84708.shtml

上官婉儿.jpg (82.9 KB)

上官婉儿.jpg

莫愁女
     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钟祥人。姓卢,名莫愁,生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貌美如仙,爱好歌舞。十六七岁时被楚顷襄王征进宫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在楚王宫,得以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受其指导,歌舞技艺日进。后将古传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寡和高曲《阳春白雪》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乐赋入歌传唱产生了深远影响。后因未婚夫放逐三吴扬州而投汉江,幸被渔夫救起,不知所终。
   莫愁女.jpg
     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在汉江上靠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个风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头江岸渡口的船舱中。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地啼哭,卢公抱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金雀玉搔头,生来唤莫愁。"(明.张宁)莫愁女生在风波里,行走风浪中,喝着汉江河中水,吃着桃花村中粮,有时随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荡漾的沧浪湖中采菱摘莲,有时随父母进城卖桃,有时在江中、湖里摇艇打桨,有时在阳春台、白雪楼习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诸般曲,她一学就会。
  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脱的竟如沧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纤纤腰肢,亭亭玉立,靥靥酒窝,笑缀缨唇;容颜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红;行动如风送彩云,轻捷飘逸;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莲荷包透佳气,江涛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典《阳春白雪》的合乐入歌传唱。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楚襄王把她征进了宫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扬州。扬州地面距郢中数先千里之遥,襄哥此放实是生离死别。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汉江泪别王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不尽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载着襄哥的船儿远去,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赴投了汉江。
柳摇金

     柳摇金是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富商李宏家中的歌姬,容貌秀艳、举止娴雅、通晓翰墨、歌喉婉转曼妙,深得李宏之宠,出人李家的宾客,也多对她倾慕不已。
  李宏虽为商人,但性情文雅,书卷气很浓,乐于结交文人雅士,门人常收留一批才华俊逸又暂不得志的人,韩翊就是其中的一个。韩翊是南阳郡人,正值弱冠之年,颇有文才,特从家乡前来京都长安谋求发展,一时找不到入仕之途,偶尔结识了李宏,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于是就寄居在李宏家中,等待着机会。
  一个风清气朗的秋日,李宏与韩翊一同到城外仙游观游玩。新秋雨后,林壑如洗,两人感觉景色宜人,流连忘返,不觉已是暮色苍茫。触景生情,韩翊即兴在观壁上题下一首诗: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投汉官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李宏看了韩翊的诗大声称绝,十分欣赏他的诗才。回到家中,李宏忍不住把韩翊的诗吟给颇懂得品诗的柳摇金听,柳氏听了心中暗暗称赏不已。从此,她每次在楼角廊间偶然与韩翊相遇时,总忍不住想多看他一眼,心中却又象揣了个小兔一样怦怦直跳,那半垂的眼帘中闪烁着倾慕和娇羞。聪明的韩翊对她这种神情中包含的心意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在有意无意间,也不由自主地对她投以关切与爱恋的眼神。
  两人一个是主人家的宾客,一个是歌姬,碍于礼节,谁也不便明确地表示什么。日子长了,柳摇金与韩翊的眉目传情终于被李宏察觉,他看出了其中隐秘而曼妙的情意。李宏本是个豪爽之士,又确实认为韩翊与柳摇金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于是把柳摇金慨然地赠给了韩翊,而且好人做到底,给他们在长安城中的章台街买下一所宅院,拨给他们三十万金,让他们组成了一个甜美和满的小家庭。从此,柳摇金与韩翊不但成为恩爱的夫妻,而且也成为长安市上的社交名流,人们誉之为“金童玉女”。夫妻俩心中明白,这一切都是恩人李宏所赐,对于这位古道热肠的好朋友,他们的感恩戴德之情是无法言喻的。
  幸福的日子过得很快,眼看一年又一年地时光飞逝,韩翊的功名却依然无望,大志难酬,心中渐生惘然。已离开家乡数年,身处繁华的帝京长安,韩翊却不时怀念起南阳故乡的闲散生活,若不是有如花似玉、情意相通的爱妻相伴,他早已束装返乡了。这时,韩翊的一位友人将返回故乡江东,韩翊满怀深情地作“送别”诗为他送行:
  还家何如趁春风,殷勤往沽越人酒;
  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
  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
  把手闲歌香桥下,满山烟树鹧鸪飞。
  诗题虽是为友人赠别,实际却是在抒发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与渴望。然而前来长安的初衷是谋求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现在一无所成,实在愧见家乡父老!韩翊抑住心中的愁怅,决心努力进取。于是在红袖添香的温柔关照下,埋头苦读,终于在天宝十三年考取进士及第,夫妻两人相拥着笑出了泪。
  考中进士及第后,接下来就是等待朝廷委派官职,这中间有一段空闲时间,韩翊想趁此时机回乡省亲,了却自己的满怀思乡之情。路途遥远,再加上长安家中也需人照管,所以不便携柳摇金同往。夫妻俩缠绵排恻,难舍难分,一直拖到天宝十四年秋天,韩翊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爱妻走上回乡的路。
  衣锦还乡的韩翊在家乡大宴亲友、拜访故旧、祭祖扫墓,着实风光了好一阵子。远在长安的柳摇金独坐空帏,朝思暮想,闭门不出,静等丈夫归来。.转眼秋去冬来,几番寒风冷雨过后,长安街头瑞雪纷飞。就在这时,传来了安禄山挥兵南下的消息,安史之乱爆发了。中原一带战火连天,长安、洛阳两京,人心惶惶,由于战乱阻隔了道路,远隔千里的丈夫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身边,柳摇金忧心如焚,徘徨无计,直后悔没与丈夫同去。
  等到潼关失守,唐玄宗率朝廷仓惶离开长安,逃往西蜀,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柳摇金在脸上涂了烟灰,换上破旧衣衫,随人流逃到效外,寄居在法灵寺中。在寺中避难数月,由于即位的唐肃宗调度得直,更因为叛军发生内江,加上郭子仪统率勤王义师及获得仗义助阵的番兵乘机反攻,于至德二年九月收复西京长安,不久后东都洛阳也相继光复。
  战争平息后,柳摇金满身疲惫地回到了长安章台的宅院,经过一年多的兵荒马乱,饱受贼兵的劫掠烧杀,长安市上到处是一片萧条景象,柳摇金的生活也陷入艰难困苦之中。
  在惊天动地的变乱中,韩翊无法奔回长安,因而辗转就近投奔节度使侯希夷军中担任主簿,随军征战,戎马倥偬。两京虽然收复,各地战争仍在延续,韩翊所在的军队还要继续作战,一时之间尚无法返回长安与妻子团聚,只好差人前往长安探望柳氏,并用丝囊盛了一袋黄金送给妻子作为生活用度,并随信附上一首诗: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还攀折他人手!
  诗中充满了思念,也透露着不安。经几度沧桑,他提心柔弱的妻子无法支撑,已委身他人。
  柳摇金得到丈夫的消息,知道他安然无恙,顿时喜出望外。欣喜之余,又不由得泪如泉涌。长久以来的坎坷、无助与惊惧、苦难,都在从丈夫身边来的人前面宣泄出来。捧着丝囊,细细品读诗句,真个是满腹辛酸,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提笔凝神,把满怀感慨化成了一首诗交给来人:
  杨柳枝,芳菲节,苦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汉、唐时代,长安人送别多折柳相赠,以示长条牵挽,依依不舍之意。柳摇金送别韩翊时,自然也曾折柳相送,对于她而言,柳是她的姓氏,赠柳便更别有一番情义。长安的杨柳年年生发,离人却迟迟不归,送柳人痴痴等到今日,忧愁思念难以言表。柳摇金的诗中暗含“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心意,提示丈夫及早归来团聚,且莫磋砣岁月,以免时不予我而空留遗恨。
  果不其然,正当韩翊追随侯希夷战场上往返扫荡贼兵残余势力之时,已经日渐恢复繁荣的长安市里,一批帮助大唐皇朝平定叛乱的回纥番将,凭着他们的战功,趾高气扬,横行霸道。柳摇金因出色的美貌,被番将沙叱利看中,在求亲遭到拒绝后,沙叱利派人强行把柳摇金枪入府中占为己有,柳摇金在他身边天天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时过不久,朝廷诏命候希夷回长安任左仆射,韩翊也随之回到长安,当他欢天喜地赶到章台街熟悉的家院,不料却一片荒凉,早已人去楼空。恰似一瓢冷水泼在韩翊头上,他顿时失望至极,心想:“今生今世恐怕再难见到魂牵梦绕的妻子了!”胜利返朝的喜悦荡然无存,他终日失神落魄。
  四处打探,他终于获知爱妻已被抢入番将沙叱利府中,于是他报官请求察断,无奈当时朝廷也不敢轻易得罪番将,何况是为了韩翊这样一个无名小卒,事情就一直悬而不结。
  韩翊唉声叹气,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心趣。事情却被他的好友虞候许俊知道了,许俊是侯希夷属下的一员武将,性情豪爽刚直,好打抱不平。虽然与韩翊一文一武,却交情甚笃,亲如兄弟。许俊听说天下竟有这般无理的事,他钢牙一咬,侠义之气顿生,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许俊让韩翊写下书信一封,自己带上信,全副披挂,跨上一匹骏马向沙叱利府中急驰而去。他冲开层层阻拦,直入内室,找到柳摇金,一把将她掠上马,丢下给沙叱利告诫的信,一马双骑,冲出重围,转眼便飞驰到章台街韩家宅院。
  韩翊早已站在院门前翘首期盼;柳摇金一见到了这里,心中也明白了大半。许俊把柳摇金放下马,对韩翊说一句:“幸不辱命!”随即上马而去。这里韩翊与柳摇金根本顾不上对许俊道谢,两人对视片刻,就相拥一起,抱头痛哭,直哭得个天昏地暗。妻子虽然回到自己身边,但韩翊还担心沙叱利不肯就此善罢干休,于是请求老上司候希夷出面奏报皇上,下诏柳氏重归韩翊。为了息事宁人,也为了顾全番将的面子,由韩翊送给沙叱利二百万制钱,算是给予沙叱利不再追究的补偿,这件事就算圆满解决了。
  两条久别的船儿又能相并而行了。
  虽然如此,柳摇金仍有些放心不下,而且长安已成了伤心地,住在这里常常不免勾起她对辛酸往事的回忆,于是劝说丈夫带她离开这繁华的都市,找一块宁静而属于他们的地方。
  韩翊经过这番变乱,也已心灰意懒,于是依从了妻子的意愿,辞去官职,携带爱妻返回老家南阳。
  在南阳,两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虽然清贫些,却也觉得怡然自得,十分美满。中年以后,忽然游兴大发,于是双双乘船顺汉水东下,畅游江汉湖湘,而后转往扬州,在宁静秀丽的禅智山麓定居下来。转眼间,散淡闲逸中又过去了十度春秋,他们的积蓄已逐渐用空,迫于生计,韩翊再度出山,投身节度使李相勉帐下作了一名小吏。
  此时唐肃宗早已驾崩,太子李豫嗣位为唐代宗。韩翊在仕途沉浮往返几十年,功名上却了无长进,一般同僚都颇不把他放在眼里。然而韩翊的诗名却已经传遍天下,被列为当时全国的“十大才子”之一,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寒食》:
  山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不但广为众人传诵,就连皇帝也十分欣赏,因此在中书舍人出缺的时候,大臣们推荐两人,唐代宗都认为不合理想,他想起擅长作诗的韩翊。而当时有两个韩翊,一个是柳摇金之夫,另一个是江淮刺史,为了弄清身份,诏书下特注明“给作寒食诗的韩翊”。
  “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算得上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职位。在同僚们眼热的贺送下,韩翊与柳摇金风风光光地又来到了京城长安。
  垂垂老矣的柳摇金,此刻虽然芳颜尽去,但与韩翊的情感在饱经坎坷与悲欢之后,更加真挚坚贞,两人白头偕老,相并驶向人生的终点。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五代才女李夫人

李.jpg

李夫人,五代画家,蜀人。好文擅画,尤工花卉。后唐招讨史郭崇韬征蜀,蜀主王衍投降。郭崇韬将蜀中宝货搜刮殆尽,并强占李夫人(* 由此可见李夫人长得一定也美)。李夫人擅长书画,不喜欢粗暴的崇韬,悒悒不乐,时常独坐南轩。皓月当空,窗上竹影婆娑,李夫人用墨笔在窗纸上描写竹影,第二天再看,发现所画竹影,生意具足,就产生了墨竹画,并为世人所效法。

《图绘宝鉴》: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详世胄,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韬武弁,常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横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艳艳,北宋女画家,生卒年不详。据史载,艳艳是一个出身良家的绝色美女,擅长丹青,北宋名画家宋迪之甥、沣州通判任才仲之妾。文献资料曾记载过她画的《春山图卷》和《着色花卉草虫卷》,但均未见存世。

花蝶图卷.jpg 孤本《草虫花蝶图卷》局部

南宋邓椿《画继》记:“任才仲妾艳艳,本良家子,有绝色,善着色山。才仲死锺贼,不知所在。”又记:“任谊字才仲,宋复古之甥也。尝为协律郎,后通判澧州,适丁乱离,锺贼反叛,为群盗所杀。平日凡所经历江山佳处,则舐笔吮墨,辄成图轴。仿佛笼淡,清润可喜。”宋迪字复古,是北宋神宗、哲宗朝(1068——1100)时人,官至司封郎。善画平远山水。任谊为宋迪之甥,大致活动于哲宗、徽宗时期。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7 12:42 编辑

傅道坤

傅道坤(生卒年不详),明代女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受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影响,喜书擅画,传世有《古木竹石图》。

明姜绍书《无声诗史》:“貌丽而慧,幼习丹青,适同郡范太学。善画,尤工山水,唐宋名画临摹逼真。笔意清洒,神色飞动。咸比之管夫人(道升) 。落款或范傅或道坤,好事者争购之,然非妯娌亲洽,展转相浼,不能得也。”

03-01.jpg 《古木竹石图》
全画以简取胜,构图分上下二部分,上半部不画一笔,仅以行书体署款:“辛酉七夕写于玉兰山舍,道坤傅氏。”钤“傅孟氏”、“道坤之印”二方。下半部绘枯木二株,相伴生于石坡地上,景致简单明了。从傅道坤娴熟的画石技法中,可见其艺术功底之深厚。石先以淡墨勾勒出轮廓线,再以润墨晕染石面,最后以重墨点苔,外柔内刚之美顿现。

还有一则元宵趣事:这位才女,自出嫁后,两年内竟搁笔从敛,以至周遭人等,皆不知其会作画。一日,时逢元宵节,繁市张灯结彩,却忘画灯带,甚煞风景,众人皆叹之。道坤因救急,遂提笔立就,令观者惊叹不已。当时习风,有所谓“内言不外出”者,连女子闺阁诗都不能外露,更别说是绘画了。因而,大多数闺阁画,并不为常人所知。传统礼教之束缚,已使这些闺门才女,习惯于自掩其华。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咔咔,俺又发掘出一类才女哈:善画

清代汤漱玉《玉台画史》将其分为:宫掖、名媛、姬侍、名妓四类

实际宫掖女子,流传作品极少。而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乃姬侍名媛的闺阁画与青楼名妓的风月一派。闺阁派是指,那些豪门富户的妻、妾、女、婢。


to 马丁斑斑,所以这个未分类的,应是闺阁派说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8 08:44 编辑

蜀女黄崇嘏(gu),陈端生《再生缘》以及 黄梅戏《女驸马》的原型。

(五代)前蜀临邛女子,工词翰,又善琴棋,妙书画。幼失覆荫,与老妪同居,为男子装。以失火下狱,贡诗蜀相周庠;庠重其才,释之,召为掾。复荐摄府司户参军,胥吏畏伏。庠欲妻以女,崇嘏贡诗自白以谢,有"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之句。庠大惊叹。后复归隐,不知所终。

黄崇嘏是前蜀临邛(今四川邛崃,川妹子果然不一般哈,胆大心细)人,父亲曾在蜀中任使君(州郡的长官),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工诗善文,棋琴书画,无一不精。12岁时父母相继亡故,与老保姆相依为生,家境清寒。成年后常女扮男装,游历川东、川西,增长阅历见识(自助旅行家)。公元888年有一次县城发生大火灾,她正以男装偶从乡间来城,路经现场被诬为纵火人,由知县派人押送到州里,知州周庠“令系狱中”。她听说周庠为官清正,就写诗辩冤。

诗云:偶离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向深笼。--《下狱贡诗》

周庠得诗后,惊其才情,便亲自召见黄崇嘏,查询实情。黄崇嘏自称“乡贡进士”,周庠见她举止斯文,态度从容,判定是无辜蒙冤,“随命释放”。

几天后,黄崇嘏“复献长歌”,洋洋洒洒,意新韵美,周庠更为惊奇,就在学院召见她。让她与自己的儿子、侄子一起研讨学问。黄崇嘏多才多艺,“雅善琴弈妙书画”,更得到周庠赞赏,不久,就举荐她代理司户参军(八品小官)。黄崇嘏到任后,办事干练,一些积压多年的疑难案件也很快审理清楚,“胥吏畏服”。上任一年,卓有治绩。
  
周庠见黄崇嘏英俊多才,三十尚未成家,就主动提出把心爱的女儿嫁给黄崇嘏。正当周庠等候黄崇嘏遣媒送聘的时候,黄崇嘏却送来一封辞职求隐的信,并附了一首诗。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   
自服蓝衫居郡椽,永抛鸾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身铿然白璧姿。   
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辞蜀相妻女诗》


周庠览诗之后,方知黄崇嘏是个女子,急忙召见,仔细询问,才得知黄崇嘏为黄使君之女,周庠“益嘉其贞节”,就顺从了她的意愿,赠送了一笔生活费,让她辞官归乡里,此后她与老保姆一起生活在蓬舍,守贫而终。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本帖最后由 gjzn 于 2011-5-28 14:40 编辑

叶卡捷琳娜二世

1729年出生於普魯士斯特丁,原名索非亚·奥古斯塔·弗雷德里卡,(Sophie Augusta Fredericka),是德国安哈特-采尔布斯特公爵的女儿。1744年被俄羅斯女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乌尔里希(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在初到俄国之时,她努力学习俄语。后来逐渐取得一些军队的支持。由于彼得三世另有新欢,叶卡捷琳娜的皇后地位面临被废的威胁,于是在1762年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而即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思想家交往密切。1767年夏天召集新法典起草委员会会议,宣布女皇的训令,主张开明专制、严厉的法治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虽然想改善农奴制度,但是因贵族的反对而没有成功。此外她还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贵族势力得到加强,农民和农奴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化。1773—1775年发生普加乔夫起义。

对外政策方面,三次瓜分波兰,对土耳其作战取得黑海沿岸地区,并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宠臣和情人波将金去世后,她的以南进重建拜占廷帝国为目标的南进政策受挫。另外她在伏爾加河下游地區,試圖建立一個俄羅斯人與當地民族的緩衝區,鼓勵當時日耳曼地區人民前往移民,形成伏爾加德意志人。而部分在當地受到壓迫的蒙古族人,自1770年代開始向東遷移,1780年代來到當時的中國,被稱為土爾扈特人。

这个时期的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最强国家之一。叶卡捷琳娜被尊称为“大帝”,即俄国历史上两位大帝之一(另一位是彼得大帝)。

1796年逝世於普希金市。

另外这位大帝挑选情人的眼光一流

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亞托夫斯基(Stanislaus Poniatowski)波兰贵族,曾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为彼得大公夫人)的情夫,他们曾生一女安娜公主(后夭折),在叶卡捷琳娜政变成功后,俄罗斯操纵波兰将波尼亚陶斯基推举为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

格利哥里·奥洛夫  
叶卡捷琳娜的情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近卫军军官格利高里·奥洛夫。他帮助叶卡捷琳娜实现了政变企图。他也是叶卡捷琳娜的次子阿列克谢的生父。

格利哥里·普譚金
叶卡捷琳娜的另一个著名情人是格利高里·波将金,他因“波将金村”(指为了粉饰太平而人工制造的布景式繁华景象)的典故为世人所熟知。

皇冠.jpg
叶卡捷琳娜二世大皇冠 1762年
大皇冠总共镶嵌了2858克拉重的4836颗钻石,其中装饰冠顶的是世界上最大最漂亮的红天鹅绒色尖晶石,重398.72克拉,被列为前苏联七大历史名钻之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