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MJ 于 2015-5-21 23:05 编辑
【泡菜“战争”:中日韩食品贸易中的博弈】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泡菜贸易呈现出一幅诡异的态势:中国泡菜进军韩国占据了市场,韩国泡菜在日本攻城略地,但回头转战中国,咦,被挡在了门外,原因竟然是相对于中国的标准它不够干净思密达。看起来是安全标准之争,其实却是一场贸易博弈
众所周知,韩国人有着吃泡菜的传统。而有报道称,在韩国,餐馆里卖的泡菜基本上是中国产的:“目前韩国超过95%餐厅、医院和学校供应的是大陆泡菜”,原因是“价格只有韩国泡菜三分之一”。而“正宗”的韩国泡菜价格高,则用来出口。中国对进口泡菜的卫生标准太严,“韩国泡菜几乎都无法符合这个规定,等于被大陆禁止进口”。大概是日本对韩国泡菜的标准不那么严,于是韩国泡菜能够过关,日本也就成了韩国泡菜最大的市场。
标准放宽,会影响食品安全吗?
这个消息大概让中国网民很高兴:我们的“安全标准比韩国和日本都高”,而韩国进口廉价的泡菜,却把“传统的优质泡菜”拿去卖给日本人——也不知道韩国网民会不会骂政府不顾人民死活,把“好东西”用来出口,却让自己的国民吃“廉价货”?
大概是郁闷的韩国泡菜生产者们告到了他们的总统那里,以至于习主席访问韩国时韩国总统“拜托习近平主席更改中国的发酵食品卫生标准,以便韩国出口泡菜”。或许是习主席磨不开面子,于是中国方面也就做出了回应:中方放宽标准,韩国泡菜有望大量出口中国。
让韩国泡菜无法达标的是“大肠杆菌每100克不超过30个”。这是一个安全标准,而放宽后的标准是“每克不超过10个”——放宽了几十倍。
食品中的大肠杆菌通常并不致病,限定它的量只是作为卫生条件的一个指标。作为一种发酵食品,泡菜中本身具有细菌生长的条件。细菌数相差几倍,对于食品安全的意义并不大。
安全标准背后的利益博弈
安全指标是为了保障安全的。在能够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到底把指标设得“宽松”还是“严格”,就成了一种国际经贸斗争的手段。一般而言,出口国自然是希望标准越宽松越好;而进口国则可以利用标准来控制进口的难度——想要进口的,就把标准制定得比较宽松,比如日本对韩国泡菜的标准;不想进口的,就把标准制定的很严,比如中国对韩国泡菜之前的标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美国可以从巴西进口橙子,而美国加利福利亚和佛罗里达等州也出产橙子。而多菌灵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柑橘类作物的农药,当然这种农药也有其他可替代的选择。美国禁止了多菌灵用于柑橘,自然进口的柑橘以及橙汁等产品也就不能含有多菌灵残留。这对于巴西等使用多菌灵的国家来说,简直是不能承受之重。当然,在官面上,都还是以“安全”、“风险”为名目,而谁也没法对他国的安全标准说三道四。
2012年,可口可乐向FDA报告在自己及竞争对手的果汁中发现了多菌灵。这些果汁来自于巴西,多菌灵在巴西被批准使用。美国未批准使用,也无安全标准,所以检出即非法。
世界各国都会把这个作为武器,在国际经贸中维护本国利益。欧盟是此道老手,各种农产品往往都有很严格的农残或者污染物标准。标准就象一把达摩克斯之剑,悬在所有进出口商的头上。但在实际执行中,是否进行检测,抽检频率如何,就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收与放,都很自如。
除了韩国泡菜,中国也不乏类似的例子。比如在美国,转基因豆粕除了作为饲料,也可以提取蛋白用于人类的食品中。而中国的转基因豆粕就只能作为饲料,也就是说,中国的大豆蛋白产品不能含有转基因成分。大豆蛋白可以用在许多加工食品中,这些加工食品美国人可以随便吃,安全性上没啥问题。但是在管理上,它们就不符合中国法规——中国的规定,也就可以阻止了这些食品进口。
中国的食品标准中也有个例子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那就是茶叶中的稀土。目前,稀土对于健康影响的研究很欠缺,负责评估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影响并制定安全标准的国际权威机构JECFA迄今也没有对稀土作出评估,更没有设立“安全摄入标准”。因为稀土在土壤中广泛存在,所以不得不接受它在各种食物中的存在。中国规定稻谷、玉米和小麦的限量标准是2.0毫克/千克,不清楚制定依据是什么,但是这些食物中的稀土含量通常都低于标准,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而茶叶的限量也是2.0毫克/千克——如果这个限量对于保障安全有必要,当然也不得不接受。但这个限量其实毫无必要——茶叶中的稀土只有大约25%会进入到茶水中,而每天使用的茶叶量要远远小于粮食,即便是超标几倍,来自于茶叶的稀土含量也远远少于来自粮食的量。
现实情况是,采用嫩叶的茶(比如绿茶),这个2.0毫克/千克的限量还不难达到,而采用成熟叶片的茶(比如普洱、红茶等),就有大量的茶叶超标。也就是说,对于这些茶而言,茶农即使不进行任何“违规生产”,也还是不能保证收获的茶叶合格。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制定稀土标准的背景下,作为茶叶出口国来制定这么一个严格得并不合理的标准,无异于作茧自缚。(编辑:球藻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