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林 编辑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沙林,又叫沙林毒气[1] ,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英文名称Sarin[1] ,可以麻痹人的中枢神经。化学式:(CH3)2CHOOPF(CH3) ,它是常用的军用毒剂,按伤害作用分类为神经性毒剂。1994年6月27日,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于该日黄昏时分至次日清晨在长野县松本市北深志的住宅街内散布沙林毒气,导致8人死亡,660人受伤(松本沙林毒气事件);1995年(平成7年)3月20日早上,该邪教多名教徒分别在东京的营团地下铁(现东京地下铁)三条路线共五班列车上再次散布沙林毒气,造成13人死亡及约6,300人受伤(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
1938年,沙林由德国法本公司的研究者G.施拉德(Gerhard Schrader)、O.安布罗斯(Otto Ambros)、G.吕第格(Gerhard Ritter)、范·德尔·林德(Van der Linde)首次发现,系研制新型杀虫剂的副产物,这种毒剂就是以上述4个人的姓中的5个字母命名为“Sarin”。德国人很快发现这种毒气的军事价值,并投入生产,但是二战期间并未使用。二战后,这种毒剂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生产。美军代号GB,苏军代号P-35。(著名射击游戏《使命召唤:黑色行动》中则将其冠名为“诺娃六号”毒气)[2]
=============================
中毒症状编辑
小鼠皮下注射沙林LD50为0.172mg/kg[5] ,大鼠吸入LD50为13-15mg/m3[4] , 人体在吸入55~100(毫克·分钟/立方米)的沙林后(或皮肤接触1.7克),在1~15分钟之内便会死亡,死前会出现抽搐、口吐白沫和视力模糊等症状;低浓度下(0.0005mg/L)暴露在沙林气溶胶2分钟内,便会引起瞳孔缩小、在暗处视力困难、胸部紧塞、头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而且这些毒性会在体内累积,如果更大浓度时会使人晕眩、焦虑、心智损伤、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最后导致死亡。
一般说来,沙林是可以通过呼吸或透过皮肤和眼结膜侵入人体,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造成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是其毒性的主要机制。受其侵袭后,会出现瞳孔缩小、呼吸困难、支气管缩小和剧烈抽搐等症状,严重时几分钟内会窒息而死,须立即使用阿托品、肟等进行治疗和进行人工呼吸方能有救。但是,事后这种毒气还可能对神经、大脑和肝脏造成损伤。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99%E6%9E%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