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放
2010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败北奥斯卡提名,这已经是华语片连续六年无缘奥斯卡提名,距离上次得奖也已经有整整十年了。在中国电影票房连创新高的同时,我们为何在奥斯卡奖项上连连失意?
总结27年华语片冲“奥”路会发现,不同阶段会有其各自相同的失败原因——从影片翻译到海外发行我们都缺乏经验,当然我们也在不断摸索,试图离这个奖项更近一些。
但有趣的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在票房诱惑下,导演纷纷转战商业片,从而致使报名参赛奥斯卡的华语片开始背离奥斯卡评委的口味,从“现实”转向“商业”,结果无疑都惨败,我们与奥斯卡渐行渐远。
27年冲“奥”路 仅一部影片获奖
1985年可以说是华语片冲击奥斯卡的元年。这一年,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人生》报名参加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评选,这是中国内地电影首次参加奥斯卡奖项的争夺。
从这以后,电影局每年都会选送一部优秀华语片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候选。
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时间里,谢晋执导的《芙蓉镇》;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等都曾参与过奥斯卡的角逐。
在这27年的冲“奥”路上,粗略算来共有近90部华语片报名参赛,但严格说来,仅有一部华语片,即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拿过“小金人”,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语电影。
其他众多参赛华语片中,张艺谋的《菊豆》、《英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李安的另两部片《饮食男女》和《喜宴》,这六部电影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如下表),但最终都被淘汰出局。
可以说,华语片的冲“奥”路景象惨淡。
历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和提名的华语片情况一览
届次 影片 导演 主演 奥斯卡之路
第63届 《菊豆》 张艺谋 巩俐、李保田等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75届 《英雄》 张艺谋 李连杰、梁朝伟等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64届 《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艺谋 巩俐、马精武等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66届 《霸王别姬》 陈凯歌 张国荣、张丰毅等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66届 《喜宴》 李安 赵文瑄、归亚蕾等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67届 《饮食男女》 李安 吴倩莲、杨贵媚等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73届 《卧虎藏龙》 李安 周润发、 杨紫琼等 获最佳外语片
阶段性问诊
1985-1994年
不熟悉规则 翻译宣传不到位
从1985年开始,华语片算是从官方渠道正式加入冲“奥”大军。
在此后十年中,有大量优秀的华语片先后报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比如谢晋执导的《芙蓉镇》;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
在此期间,众多导演怀着梦想向奥斯卡冲击,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华语片在奥斯卡颁奖礼上颗粒无收。
1986年由谢晋执导的《芙蓉镇》是我国第二部由官方报名参赛奥斯卡的影片。
谢晋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语片接触奥斯卡初期之所以很难被提名,主要因为人生地不熟,对奥斯卡不够了解。
“那时候,熟悉奥斯卡规则的电影人很少,不像现在不少普通观众都知道。”谢晋说道。
他回忆当年《芙蓉镇》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时逐,最终没有获奖是在情理之中的。
因为当时影片连翻译都没翻好,广告、宣传都没跟上去,匆匆忙忙地过去,根本就没准备好。
案例
陈凯歌《霸王别姬》 没给评委放映
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征战奥斯卡,他曾在谈到冲“奥”前十年华语片的失利时表示,中国电影人还不清楚怎样的电影更容易打入国际视野,还不清楚怎么才能让奥斯卡评委投票。《霸王别姬》失意给一部不知名的巴西小片,最终与奥斯卡擦肩而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据陈凯歌透露,当年《霸王别姬》报名参赛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此前该片已经获得“金棕榈奖”和“金球奖”,这让他认为作品足够好,所以并没有给相关评委放映影片,从而引发奥斯卡评委误会,以为陈凯歌不需要奥斯卡这个奖,转而颁给巴西电影。
1995年-2004年
渠道不畅
海外发行成阻碍
在冲击奥斯卡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影人已经吸取了之前冲“奥”失败的经验。随着信息的普及,对于奥斯卡的各项评奖规则也慢慢有所了解
在这十年中,为了迎合奥斯卡评委们的口味,中国冲“奥”名单中多了很多现实题材的影片,如《过年》、《秋菊打官司》、《女人四十》等。此外,2001年《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受此影响,张艺谋、何平等国内知名导演开始尝试拍摄武侠片,并先后拍摄了《英雄》、《天地英雄》等影片去参赛,希望以题材的优势获得奥斯卡的青睐。
在慢慢了解奥斯卡各奖项的评奖规则后,一个新的挑战摆在面前——奥斯卡规定角逐“最佳外语片”的影片在参赛前必须在美国主要城市上映。于是,有实力并愿意为影片投入宣传精力的“海外发行商”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个发行商不仅能够让影片在美国尽可能多的电影院上映,还可以在奥斯卡评委中做一些公关工作。
“海外发行”开始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电影冲“奥”的难题。海外发行渠道不畅,缺少有实力、有意愿的海外发行商的支持……这些都成了冲“奥”的阻碍。
案例
张艺谋《英雄》 海外发行不给力
2001年张艺谋的《英雄》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可以说冲击“小金人”是很有希望的,但最终失利,制片人张伟平就认为原因在于海外发行方米拉迈克斯公司宣传不给力。
据了解,在第75届奥斯卡颁奖前夕,代理《英雄》欧美发行的米拉迈克斯公司正全力以赴地为他们自己投资的《纽约黑帮》和《芝加哥》两片做宣传,而《英雄》只在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影院为奥斯卡评委们放映了一场。
张伟平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深表不满:“当初要不是他们米拉迈克斯公司承诺全力以赴宣传,我们也不会把发行权卖给他们!”
2005年至今
票房诱惑商业化
离奥斯卡渐远
2005年至今,中国电影市场日益红火,去年总票房又实现“百亿”。
在此期间,《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梅兰芳》、《唐山大地震》等票房大片纷纷冲击奥斯卡,但这些在国内受追捧的影片却在奥斯卡角逐中纷纷失意。
华语片不仅屡次与奥斯卡有缘无分,在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这样曾捧红一批中国导演的舞台上,也越来越少地看到中国电影获奖的喜悦。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委们的口味更注重艺术和人文气息,中国导演在上个十年已经对此谙熟,但2005年以后,中国冲“奥”影片的题材明显从“现实”转向“商业”。事实证明,大多数中国票房很高的商业片在奥斯卡上并不占优势。
案例
“文艺导演”王小帅 转战商业片
被冠以“文艺片导演”的王小帅也开始逐渐商业化。他坦言,以前国内电影市场不好,中国导演的电影想要卖钱,就是去参加各种国际电影节,取得一定荣誉后,再回来会更容易被认可。所以,不少导演会比较倾向于拍摄符合各大国际电影奖项口味的文艺片。
“不过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好了,在票房利诱下,国内导演纷纷拍摄商业片,所以鲜有思想深刻的影片了。”王小帅说
业内反思
文化差异 不可避免
顾筠执导的影片《筑梦2008》曾代表大陆地区征战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影连连失利奥斯卡,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文化原因。
他认为,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自然会体现在电影中,作为美国的一个电影奖项,奥斯卡评委自然会以美国的价值观来审视参赛电影
而华谊兄弟公司总裁王中磊也同样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文化的差异,华语片其实距离奥斯卡很远。
他坦言,奥斯卡评委在审视外国影片时,更多看重的是带有社会批判性或者反映本国社会黑暗面的作品,这也直接导致中国很多优秀的主旋律影片不受关注。
“奥斯卡是美国人制定游戏规则的一场竞赛,如果明白这一点,就知道其实奥斯卡与我们关系不大。”王中磊说。
评委老化 偏爱英法电影
“对于华语片,不得不说奥斯卡评委是存有一定偏见的。”在谈到华语片为何一直无缘奥斯卡,影评人毕成功如此说。
他介绍,“最佳外语片”评委主要是由200多名已退休的电影业内人士组成,大都上了年纪,对于电影的审美和评判也很难跟得上时代。
毕成功表示,这些老评委大多会根据几十年前对各国电影产量的印象,把美国以外的各个国家分成三六九等。比如像英、法这样的国家算是电影大国,中国会被分为电影小国。
“所以,在最佳外语片的评选上,这些评委会更青睐所谓电影大国报名的影片,而对华语片则一定程度上存有偏见。”毕成功说道。
文/记者 高嘉阳 王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