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最后介绍下太监的发展历史,然后开始人物直播

太监的发展简史:
太监(既宦官,以下通用宦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当然那个时候他们不能算太监,也不能叫他们宦官,只能算一群被阉割过的奴隶。我们知道夏商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在战争被俘虏了的奴隶就会受到刑罚,其中之一就是宫刑。这些被阉割的奴隶将成为当时社会上最低贱的人群。在周朝时,这些被阉割过的奴隶被送进宫廷中为奴,专门服侍贵族,从而渐渐形成了宫廷里的宦官制度。
春秋战国时,各地诸侯就有养宦官的习惯了,那时的宦官们不一定是阉人的,如秦国的嫪毐,他的那玩意不但没割掉,还充分发挥了其特长。我们可以把他们定性为专门服侍贵族的仆人宦官们。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中国历史进入封建时期,宦官制度在这时也已经臻于成熟,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开始演绎他们的历史舞台,他们用嘶哑的嗓音叫着:我们不是奴仆,我们也有翻身当主人的机会!第一个表演者赵高,出色的开创了宦官专权的先河,为后世的同行们做了榜样。

西汉初年,刘邦受秦亡的教训,不断的抑制宦官势力,宦官被打压的抬不起头来。直到汉元帝以后,宦官势力才开始恢复,出了石显和弘恭两个宦官弄权,但是终西汉一朝都没有什么特别猛的宦官。

东汉时期,开始全部用阉人当宦官,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的女性较多,而“有工具”的只有皇帝一个,那些宫女、嫔妃很难才得到皇帝的一次“临幸”。如果允许 “有工具”的宦官们出入,就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廷的事。同时东汉是宦官集团专政的第一个高峰时期,皇帝为了遏制外戚,不得不启用宦官牵制住外戚,东汉的宦官有个特点,喜欢结伙,先有“五侯”乱政,后有“十常侍”乱政,他们结伙一直和外戚们争权,所以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外戚们跋扈自恣,为所欲为,宦官们权倾朝野,祸乱宫廷,间接的导致东汉王朝的覆灭。
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也是宦官们的悲剧时代,由于长期的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很少有人会关心宦官们的存在。特别到了南北朝时期,宦官更没用武之地,因为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皇室都一个毛病,同室操戈,整天你杀我我打你,绵绵无期,兄弟哥们之间为权利都血肉横飞,宦官们就更没什么本事斗争了。当然,也有几个特别猛的,如北魏的宗爱,他一生就杀了两个皇帝,就差自己当皇帝了。

隋朝时期,隋文帝英明神武,治国有方。隋炀帝更是惊天动地,辽东开战场,南边凿大河,弄得举国大乱,宦官们根本就凑不起这二位爷的热闹,始终默默无名。

唐朝,是我华夏民族的鼎盛时期,也是宦官们的鼎盛时期。唐朝初年,也没宦官们的事,在李世民武则天两个权利冲天的BOSS影响下,宦官们嚣张不起来。而到了玄宗时期,宦官高力士受到玄宗的宠幸,宦官专权就开始贯穿了整个唐朝中后期,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阉者如梭,能与唐代宦官媲美的,没有。很多人都以为明朝的宦官是最牛逼的,有魏忠贤、刘瑾这样的大腕级别的权阉,其实东汉和明朝的宦官在怎么牛逼,在怎么专横,充其量也是皇帝面前的小丑。皇帝一句话,就罢免了甚至杀了。而唐朝的宦官们,正好相反,他们是想杀谁就杀谁,想废谁就废谁。一批批的猛阉不断的逼宫弑帝,专权横行,自号称“欺压皇上的家奴”。从肃宗朝的权阉李辅国开始,后有专政的程元振,跋扈的鱼朝恩,逼宫的俱文珍,弑帝的王守澄,经历六朝皇帝的仇士良,认皇帝当儿子的田令孜以及末代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等。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当然,和东汉的宦官专政灭亡不一样,唐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的,不能全怪这些专政的宦官们,皇帝给宦官们这么大的权利,实在是迫于无奈。我们知道唐朝灭亡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央权力名存实亡,节度使不听中央的指挥,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后期的皇帝们实在不敢把权力给大臣们,只有给这些没后代的阉人们最安全。

到了两宋时期,唐朝宦官乱政的前车之鉴就在前面,宋太祖赵匡胤一声令下:不准宦官参预政事,并且一下就把宦官们的队伍减到了150多人,还利用朝臣们克制着宦官的权利,做的很成功。宋朝的皇帝们大多都听祖宗爷爷的话,努力的压制着宦官们,只有两个不听话的,北宋的徽宗和南宋的理宗。可想而知,宦官们在宋朝的日子实在混的不太好。

元朝的统治者们,都是草原上来的大老粗,以前打打杀杀的过日子,没享受过宦官们的服务,一入主中原,开始还好好的,后来渐渐的就腐败了,也出现了权阉当政的事情,这个权阉名叫朴不花,加速元朝灭亡的,就是他。

进入明朝,朱元璋是个老虎脾气,对待宦官这事上,比赵匡胤做的还绝。汉唐灭亡,就是你们这帮奴才害的,哪个阉人敢乱我大明朝政的,杀!朱元璋规定,太监不得识字,禁止太监兼职文武官职,非但不准兼职,连文武百官的衣服也不准穿,还写了个铁牌悬挂于宫门上,明确警告太监不许干政。吓得太监们整天提心吊胆的,故洪武一朝,太监们老实的很。可老朱后来又把几千年来的丞相职位给撤销了,这就麻烦了,宋朝之所以能克制住宦官,主要靠的就是朝臣的权利,现在连能管住太监的人都撤了,注定明朝权阉当道的局面还是要发生。到了永乐朝,永乐大帝朱棣一即位,太监们从此解放翻身了,帮助朱棣夺位的就有不少太监,其中之一的马三宝,赐名郑和,被派出洋,这就是著名的七下西洋了。朱棣还设了东厂,东厂由太监执掌,从事特务活动,有什么情报直接报告皇帝。之后英宗朝的大太监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始了明朝的太监专政。此后,宦官们就开始在明朝各个时期风流了。宪宗时期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阉。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明朝宦官的人数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至明末多达十万之众。

清朝初年,由于明王朝的太监们实在太风光,因此清朝统治者决定,决不重用太监,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太监的人数一下子大幅度缩减。所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代,太监们都很老实,没什么大的作为。直到清末,慈禧太后门下才出了几个“精英”,以李莲英,安德海,小德张为代表的末代权阉,他们张牙舞爪的横行了几十年后,跟随着清朝一起灭亡了。
随着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封建王朝被推翻了,而封建社会的副产品——横行了中国几千年的宦官制度,也彻底的被废除了。
开始正式!
我的顺序是从第108位直播到第一位! 所以越往后越精彩,希望大家来捧场
108、地狗星·十九猴儿·李刚

是的,你没有看错,也没有近视,更没有眼花。我没有写错,也没有发癫,更没有抽风。
    李刚,很荣幸的进入我这个太监系列,他是本系列第一位出场的太监,也是一百零八太监排行的最后一位,我不怕李刚李局长来找我麻烦,有本事你们跨省我啊,我哥是春哥!
   珍爱生命,远离我爸是李刚,我这里要介绍的当然不是保定府六扇门的李刚捕头,而是东汉时期被汉顺帝封为枝江侯的李刚公公,很巧,他们名字刚好一样,枝江侯李刚是拥立过汉顺帝刘保为皇帝的十九名宦官的其中一名成员,他们的集体合称为“十九候”,李刚还不算拥立皇帝的始作俑者,只是其中的一名小龙套。好吧,我承认我有意炒作了,那又怎么样,有本事告我去啊,我姐是凤姐!
言归正传,李刚公公虽然是一名小龙套,但他跟着他老大孙程做出的一番事儿还是有那么点耐人寻味的,这究竟是一些什么故事呢?这就听我慢慢道来吧。
让我们进行本系列的第一次穿越,本次穿越的目的地是东汉王朝的叶县。在叶县的路上,有一行车队,正浩浩荡荡的开往京城洛阳。这支车队走的很急,为什么呢?因为东汉帝国的第七位皇帝汉安帝刘祜不久前在叶县驾崩了!有一人,悠悠的坐在车驾中,静静沉思着,这个人就是刘祜的老婆,皇后阎姬。阎姬在回忆汉安帝临死前发生的事,那天汉安帝心血来潮,携同阎姬南下游山玩水,一路上开开心心,小两口恩恩爱爱,却不料行抵宛城,汉安帝忽然就得病了,时冷时热,病势沉重,只好下令立刻回京治疗。就在返回途中到达叶县的时候,汉安帝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安帝想嘱咐后事,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睁着眼盯视着阎姬,慢慢死于车中……根据以往的规定,皇帝没有遗诏,那么立皇帝的权利,就在阎姬手里了,阎姬知道,安帝的那个眼神,是想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刘保继承大统,可是,阎姬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因为阎姬特别想效仿她的前辈邓绥邓太后一样临朝听政,做一代女王(邓太后的故事,我们在蔡伦的传记里详说)如果立了刘保为皇帝,那么她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了。于是她发了发狠,决心废了安帝唯一的儿子刘保,改立安帝兄长的一个幼子刘懿为皇帝。她秘不发丧,伪称皇帝病重,每天照常送饭菜,一行人昼夜兼程,终于在四天后赶回京都洛阳。当晚发丧后,阎姬立即把幼小的刘懿抱上了皇位,然后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一切似乎都进行的很顺利,阎姬也终于满足了她的私欲。
然而,阎姬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致使她一失足成千古恨。
虽然阎姬想效仿邓绥,而且每一步都按照邓太后的脚印走,她立年幼的刘懿为皇帝当自己的傀儡,自己就能以太后之姿临朝听政。这点是绝无争议的,只要你立刘姓为皇帝,别人都没话说,而太后临朝,有了先例别人也不好怎么多嘴了。但是阎姬学邓绥,就好像东施效颦,学到了样子却没学到精髓,她没有看到邓太后之所以能没有阻力的临朝,是因为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不能立外戚。
     阎姬当权后,她就操控小皇帝,令自己哥哥阎显为车骑将军,共同执掌大权,这下就闯祸了。
     你作为太后临朝,只要不在朝中安排自己的亲戚,别跟大臣们抢饭碗,大臣们就可以忍,毕竟谁当皇帝不都是一回事儿吗?但是你要是安排自己的人做官,就势必要挤出一部分出去,这部分人就得丢饭碗,这大臣们能忍吗?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我们也不可一日没饭吃!
     阎姬失败就失败在,她励志要当太后,却立刻安排了阎氏家族的人和当朝大臣抢饭碗,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别人能不眼红吗?
不仅外廷如此,在内廷中争斗也不小。皇帝更迭之际,就像富豪之女在门楼上丢绣球的时候,谁能抢到绣球谁就能平步青云啊。同理,谁能拥立一个皇帝,谁就鸡犬升天。内廷的太监们开始动心思了,这就如同一场赌局,有一批太监立即押宝在阎姬身上,还有一批就押宝在了已废太子刘保身上。而跟随着众人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偷偷买下六丅合彩的太监们中,就有我们无名的小太监李刚。
     李刚选择了废太子刘保,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本人并没有什么韬略,更别说什么政治眼光了。在把宝押在废太子刘保身上的太监们当中,只有一个叫孙程的还算得上是个人物,孙程有个太监团伙,一共有十九个人,李刚就是跟着孙程混的,这孙老大每次带着李刚赌博,无论买大买小,李刚都跟着老大一起买,从来没输过。既然现在老大买了刘保,李刚自然也就买刘保了。
     李刚撞上了狗屎运。
阎姬立的幼子刘懿没到几个月,这小屁孩就隔屁了,然后朝廷上开始暗流涌动,很多人表示要迎立废太子刘保,大家都要争着做开国功臣啊。
但是谁快也快不过太监,刘懿之死,阎姬对外封锁,想谋立另外个傀儡。但是同样在深宫中的太监们是封闭不到消息的,孙程、李刚却已得知皇帝之死,时不我待,立刻发动政变。一面联系外廷大臣,一面组织着小弟们干掉了阎姬在内宫的其他宦官势力,将太子迎回皇宫。等到尚书刘光、郭镇等人带人剿灭阎氏的时候,孙程、李刚已经站在了即将成为下一任皇帝汉顺帝刘保的身后,迎接着这些为了自己饭碗而努力奋斗的大臣们,孙老大和他的十八个小弟们因拥戴有功被封为侯爵,历史上称他们这个团伙为“十九侯”。
政变很成功,大家齐庆祝。个个有封赏,我爸是李刚。
朝廷同僚大臣们当然表示不满,他们向汉顺帝打小报告,顺帝也看不下去了,昔日小皇帝逐渐长大成人,早已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小毛孩了,他终于开始收拾李刚这伙作奸犯科的社会蛀虫了。
李刚啊,你拥立了朕,朕很感激你,可你也不能这样胡来啊,现在舆论压力太大了,朕保不住你了,看你拥立之功朕不杀你,你回家养老去吧。
不得不说,汉顺帝刘保还是一个好人,心地太善良了,他在位期间多次大赦天下,即便对阎氏一党,也只是“只杀原犯,从者不究”。他在对待李刚等人的事上,只是将他们训斥一顿,没收非法所得,在贬去封地,而且规定他们在封地收的租税必须在平时所收租税的基础上减去四分之一。
李刚就这样落寞的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他表示压力很大,枝江,在当时还是南蛮未化之地,他在那个偏远的地方潦倒一生,相信他的干儿义子们早就不认他了,京城里如果还有人说“我爸是李刚”,别人一定当作笑话来听。李刚是幸运也是凄苦的,因为顺帝没有在找他麻烦,大臣们给的压力也不大,对他这个小太监并不感冒,而民众的声音更是听不到,好像早忘了有他这么个人。想想也是,一个没有背景,没有权力,仅剩点退休工资过贫苦日子的老太监,谁会搭理你啊?他就像是一个被社会遗忘的“鲁滨逊”一样,注定悲剧的孤老一生。
在枝江的封地里,那位住着草房,吃着糙米,喝着粗茶,喂着蚊子的李刚公公后悔了。想当初,我跟着孙程老大拥戴皇上而“建功立业”,这是何等的威风啊,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太监,却被皇上封为侯爵,这又是何等的光宗耀祖啊。可是,我为什么就腐败成这样了呢,我为什么就不能学着孙老大那样低调的为人处事,清廉做官呢,孙老大得到了善终,病死前还有一大群人围着看望他,而我,却只能一个人在这草房里静静的等死,我真的好后悔啊。
这位枝江侯李刚公公,最后在凄凉的叹息中抑郁而终。
我们在从东汉穿越回到现在,YY下,我们的李刚局长现在的内心写照是否和东汉李刚公公穷困潦倒时的内心写照一样呢?不得而知,这就要问李局长了。
在这我只想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第一个太监讲完了,今天预备讲3个吧
107、地贼星·盗墓狂人·陈奉

自古以来,盗墓就是门行业,盗墓盗到了自己主子身上,打起了当朝皇帝祖宗陵墓的主意,看起来不可思议,但这样的荒唐事在明朝万历年间偏偏就发生了。执行者是叫陈奉的太监。
      陈奉,明湖广承天人。他出身市井无赖,品质恶劣。本为御马监奉御太监,万历二十七年奉明神宗朱翊钧旨意,去湖广一带征收矿税,官方身份是“税监”。陈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压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陈奉及其手下剖孕妇,溺婴儿,无恶不作。陈奉最让人痛恨的行为是挖坟掘墓,《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八个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
     明朝的万历皇帝特别热衷于钱财的积累,是历史上有名的唯利是图的皇帝。万历年间皇宫一连发生几次火灾,迫切需要大兴土木、重建宫室。再加上皇室挥霍无度及由边境吃紧而导致的军费不断增加,致使国库入不敷出的局面越来越严重。为了积聚尽可能多的钱财,万历皇帝到处搜刮,并借用宦官“开发”了许多赚钱的门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各地派遣矿监税使。
      陈奉所到之处,鸡飞狗跳,民不聊生。他的行径多次激起民变,耐何万历皇帝热衷于敛财,一再支持陈奉,弹压地方官民。不仅动用兵力血丅腥镇丅压反抗的百姓,甚至于反对的官吏也多遭迫害。
由于敛财有方,陈奉从武昌回京时,运载财宝的舟车数里不绝。为防止老百姓抢夺,他竟动用了大量官兵护送。
    万历年间,皇帝对金钱极度贪婪,上行下效,他手下的亲信太监也一个比一个贪得无厌,陈奉就是其中之一。陈奉是万历特派到湖广征税采矿的宦官,论级别不过是正八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科级干部,可论权势却能与省级大官相抗衡。他率领着一帮主动投靠来的亲信党羽横行湖广。《明史》上说他“剽劫行旅,恣行威虐”,也就是说,征税征到了与拦路抢劫差不多的程度,招致民怨沸腾。有一次,陈奉从武昌抵达荆州,闻讯而来的群众数千人在途中鼓噪,争着抛掷瓦石击打陈奉等人。幸亏陈奉逃得快才得免祸。
     得罪了当地的面姓,陈奉的财路大大受阻。正在陈奉愁无财可觅的时候,在武昌境内发生了一起盗李林甫发妻杨氏墓的案件。兴国州奸邪之人漆有光,告发居民徐鼎等人发掘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妻杨氏的坟墓,并告密说,徐鼎从墓中得到黄金有万余两之多。腾骧卫百户仇世亨向陈奉汇报了此事,神宗命令陈奉将这些黄金收入内府。意外之财竟然全部落入国库,自己分文未得,陈奉因此毒刑撬打责令居民补偿黄金,但是他也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那就是名臣将相的随葬品其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于是他就将州境内的坟墓全都挖掘。巡按御史玉立贤上言说所挖掘的坟墓乃是元朝人吕文德之妻的坟墓,并非李林甫之妻的坟墓,奸邪之人告发的奏言,所说大都不能相信,并且让神宗皇帝下令命陈奉停止在各处的挖掘。奏疏送上,神宗不予理睬。
陈奉这次的暴行引起武昌百姓激烈的抗议风潮。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发生民变。史料记载,当时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向万历皇帝奏道:“陈奉威吓诈骗官民,犯上违制自称千岁。他的党羽甚至直接闯进百姓家中,奸**女,或者将妇女抢掠到税监署之中。王生的女儿,沈生的妻子,都被他们逼辱。因而召致士民公愤,有万余人甘愿与陈奉同归于尽,巡抚、巡按和地方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掩护了他好几天,才使他得以保全。但是巡抚支可大却歪曲事实为之蒙蔽朝廷。这样天下的祸乱,什么时候才将是个头大学士沈一贯也上言:“陈泰入楚,开始便有武昌一次民变,随后汉口、黄州、襄阳、武昌、宝庆、德安、湘潭等处,民变发生十起,几乎酿成大乱。请立即将陈奉撤回,以此收拢湖广百姓之心。”神宗对此全都置之不理。
     有了皇帝做靠山,陈奉更加有恃无恐,为了获得更多的钱物,陈奉是想尽办法,费尽心机,终于,他想出一记妙招。
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后历时47年,其围陵面积183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逻城长3600余米,墙高6米,墙体厚1.8米,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中宝物一定多得惊人。可是那毕竟是皇帝老子的老祖宗,明目张胆的掘墓那无异于自找死路。于是陈奉就用了一个掩人耳目的方法去获取其中的财物,怎么做呢?就是开采离其不远的枣阳矿山。
     知县王之翰因其地靠近显陵,坚持不同意开矿。陈奉劾奏王之翰和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派绢骑将他们逮捕审讯,知事冯应京也因此事受到牵连。冯应京一向于民有惠政,百姓号哭着相送。陈奉又张榜开列冯应京的罪状张贴于街上。百姓对此切齿痛恨,又相聚包围了陈奉的官署,发誓一定要杀死陈奉。陈奉逃避躲藏到楚王府,众人于是将陈奉的党羽耿文登等十六人投入江中。因为巡抚支可大维护陈奉,百姓们焚烧了巡抚的辕门。“事情报知朝廷后,神宗不予回答。”
     当时御马监监丞李道方督办湖口的船税,也上奏陈奉在水路上拦阻商舟船,在陆路上拦截商贩,征收三成只有一成解送上缴,祸国殃民。明神宗这时才开始召陈奉回京,又听沈一贯的奏请,革去支可大的职务。
     陈奉在湖广两年,残害毒祸商民无所不用其极。等到他离去时,搜刮的金银财宝货物数以万计。为了自己的财物万无一失,陈奉增派了护卫,浩浩荡荡地离开湖广,对于陈奉,湖广百姓无不恨之入骨,他们离开使得百姓们欢呼鼓舞。
     陈奉到达京师,给事中陈维春、郭如星再次竭力上言他的罪行。神宗很不高兴,将二人降为杂职。而因陈奉的诬陷入狱的冯应京是至万历三十二年才得以释放,同他一起入狱的王之翰则最终惨死狱中。
106、地耗星·末代太监·孙耀庭

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县一个贫农的家庭。一家6口,父母和4个弟兄,孙耀庭是老二。他出生时,合家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家有七八十亩地。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 但是,这种好景不长。孙耀庭失学了,因为同乡的一位地主强取豪夺了他家的土地,还烧了他家的房子。孙耀庭的父亲为了出这口恶气,选择在家里给孙耀庭进行了阉割,希望孩子入宫后能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而报仇雪恨。阉割手术过程中没有打麻药,只是用一张油纸简单包扎了伤口。 他昏迷了三天,几乎有两个月时间不能走动,就这样,15岁的孙耀庭成为了一名太监。

这时的中国,已处在晚清,几经转折,孙耀庭最后通过一个名叫任德祥的人介绍才得以进宫的。任德祥也是太监,在宫中很有些地位。孙耀庭进入皇宫后,不能用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什么号。他以“徒弟”的身份,整天侍候这个任德祥,为他端菜送饭,倒屎倒尿。   
       第二年的农历二月,皇贵太妃端康在一次看排戏的时候,听说任德祥手下有孙耀庭这个机灵的人,不知怎么忽然开了个恩,命孙耀庭参加戏班。对于一个干粗活、无名号的低层太监来说,这真是“一步登天”!到了同年旧历十月,孙耀庭花了60块白银,买了个“王成祥”这个名字。此后,他便离开了戏班,进入了司房。清时司房负责宫里奴婢的调迁、衣物管理等事务。他和殿房、茶房、膳房、药房等一起,隶属于内务府,由总管太监、首领太监提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