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猫一只 于 2014-5-9 07:40 编辑
美国留学时期与变故
林徽因跟梁思成的个性有差别,有个段子说俩人在培养感情的时候,林徽因觉得在香山月夜中,自己穿一袭白纱睡衣,宛若嫦娥仙子,点一柱清香,采一朵莲花,坐在银色的月光下写诗,肯定非常的唯美,觉得“男子见了一定会晕倒。”梁思成特老实的回复:“你看,我还站着呢,没有晕倒。”
徐志摩死后,她曾经说:“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她还说:“我所谓极端的、浪漫的或实际的都无关系,反正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或是为别人。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
她就写信给胡适:
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
……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前几年不管对得起他不,倒容易——现在结果,也许我谁都没有对得起,您看多冤!……
【我个人的感想是,:从她的回忆、自省可以看出,林徽因的情绪起伏很大,她幼年被冷落,被迫早熟,后来受过良好教育,出国游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她有魅力有天赋,有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东西,但是那时候她才17岁,想想每个人在17岁的人都做过哪些傻事?何况我们不可能以27岁,或者37岁的女性标准去要求当时的她。
没必要在跟异性交往的方面去攻击她,因为她身边有亲爹,虽然亲爹跟基友徐互相假扮夫妇不靠谱,但是在关键问题上,她父亲还是很有原则的【大概……】,毕竟,对她父亲最死心塌地的好基友不是徐志摩,而是梁启超啊。
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女青年则没那么幸运。【冰心除外】
萧红那时候逃婚,然后生活不下去跑到逃婚对象身边,被人搞大肚子扔在旅馆,然后被萧军所救,被萧军家暴,两人都各自出轨、分手,然后她继续依靠男人,最后死在香港。
石评梅从山西去北京求学,被一个有妇之夫骗了,跟高君宇谈恋爱反反复复,最后高君宇死了,她也死了。这时候她的家庭好像隐形一般,从来都没存在过一样。
张爱玲的家庭没落了,她从家里逃出来。寄宿,一辈子为钱发愁。
=======言归正传=======回到订婚这边======
1924年,梁启超和林长民等人主持的“讲学社”打算邀请泰戈尔访华讲学。
泰戈尔当时已摘诺贝尔桂冠,德高望重。梁启超安排的陪同人员是徐志摩。
没想到泰戈尔到京后,林徽因也加入了进来。【估计是女孩子的虚荣心,或者亲爹安排,决定给姑娘镀层金】
于是,泰戈尔在北京的活动,基本都由徐志摩做翻译,林徽因做陪同。老诗人遍访中国,吴咏在《天坛诗话》里这样描述:“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此等“美谈”,传到李蕙仙这里,她对林徽因有看法:尚未出嫁的大姑娘,抛头露面,不合礼法,再与人传出一点不清不楚的“绯闻”,更是大逆不道。
李蕙仙就不乐意了,她为长子不值——林氏既然已经与思成订婚成为一对,怎么可以再与其他男人频繁接触?
结果这事儿还没完。
5月8日,泰戈尔办寿宴。新月社操办,胡适当祝寿会主席,四百多位北京名流齐聚一堂。祝寿会上有一出泰戈尔的短剧《齐特拉》上演,林徽因饰演公主齐特拉,徐志摩演爱神玛达那,林长民演春神代森塔。剧情浪漫,台词华丽……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死灰复燃,一时间各种流言传得沸沸扬扬。
一方面,徐志摩对林徽因穷追猛打,另一方面,李蕙仙对林徽因很不满意,而且,妻子对林徽因的态度,也影响到大女儿梁思顺对林徽因的感情。她们母女俩统一战线,坚决反对林徽因嫁入梁家。
梁启超只能说:“这是思成一生幸福的关键所在,我几个月前就很怕思成因此出精神异动,怕此事毁掉了这孩子。”
为了平息一切,梁启超决定送梁思成和林徽因出国学习。他写道“思成和徽因,去年便有几个月在刀山剑树上过活!这种地狱比城隍庙十王殿里画出来还可怕,因为一时造错了一点业,便受如此惨报,非受完了不会转头。”【中国好公公啊!公公比亲爹还靠谱有木有!】
1924年7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抵达康乃尔大学。梁思成常常收到大姐梁思顺的来信。信中反复传达一个中心思想:母亲李蕙仙坚决反对他们结婚。然而,李蕙仙1924年9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55岁。
而此时,梁思成和林徽因 刚刚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
林徽因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她的天赋与勤奋,而不是各种似是而非的绯闻,20年代的宾大建筑系坐镇的系主任、法国著名建筑师克雷(Paul P Cret,1876 1945)。建筑系只收男生,打听到的原因是,建筑系学生常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林徽因没有办法,只好和其他女生一起在美术系注册。她并不肯就此妥协。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年春季班开始,林徽因已是建筑系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
她【林徽因】坐在靠近窗户能够俯视校园中一条小径的椅子上,俯身向一张绘图桌,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那巨大的建筑习题上,当它同其他三十到四十张习题一起挂在巨大的判分室的墙上时,将会获得很高的奖赏。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的分数或偶尔的第二。她不苟言笑,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的成就挂在嘴边。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然后我就在英国上了中学。英国女孩子并不像美国女孩子那样一上来就这么友好。她们的传统似乎使她们变得那么不自然地矜持。”
“开始我的姑姑阿姨们不肯让我到美国来。她们怕那些小野鸭子,也怕我受她们的影响,也变成像她们一样。我得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她们很傻,可是后来当你已看透了表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她们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在中国一个女孩子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她的家庭。而在这里,有一种我所喜欢的民主精神。”
林徽因在美国受到极大的欢迎。而梁思成则把时间大多投入到对专业的刻苦钻研中。在美国留学的头一年,他们之间也曾经经历了感情的斗争,有时爆发为激烈的争吵。
在梁思成的心目中,他和林徽因是一种“没有正式订婚”的亲密关系,觉得对她有责任而想管管她。但林徽因在美国的文化环境中如鱼得水,她正在充分享受美国的自由。由于不满意她过多的社交而想限制她的活动时,她坚决予以反击。那段日子两人估计都是极为痛苦的,林徽因不仅是梁思成的恋人,她还是独立的个人。她需要交流,渴望展示,任何人都不能打着爱情或者其它什么旗号限制她的自由。
但与此同时,梁思成对林徽因非常体贴,而且很有耐心。据说,每次约会,梁思成都要在女生宿舍下面等二三十分钟,林徽因才打扮好,姗姗下楼。因而,梁思永曾为他们撰写了一副对联:“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幅是“诚心诚意”。
最后,他们还是尽量在不压抑自己个性的条件下,相互容忍和妥协。
“满脑子创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随着工作的进展,就会提出并采纳各种修正或改进的建议,它们自己又由于更好的意见的提出而被丢弃。当交图的最后的期限快到的时候,就是在画图板前加班加点拼命赶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齐齐整整的设计图定稿了。这时候思成就参加进来,以他那准确而漂亮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清楚整齐能够交卷的成品。”
“……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会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他们在宾大的成绩非常优秀,作业总是能得到很高分,除了偶尔第二,其余都是第一。建筑系当时的一位年轻讲师,也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夸奖他们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梁思成不在的时候,林徽因的图并不是不能自己画。也许,她要的就是这种被思成宠着的感觉。而宠着林徽因,只怕也是梁思成最大的快乐。
【这时候的两人,估计属于一边吵架,但是吵着吵着感情反而越来越好的类型吧……】
1925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中流弹而亡。向林徽因报丧的消息落在梁启超身上。
梁启超先修书一封给儿子思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猜测。
今天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着,看这封信和报纸。我们总还希望这消息是不确的,我见报后,立刻叫王姨入京,到林家探听,且切实安慰徽因的娘……我现在总还存万一的希冀,他能在乱军中逃命出来。万一这希望得不着,我有些话切实嘱咐你。
第一,你自己要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她,这是第二层。第二,这种消息,谅来瞒不过徽因。万一不幸,消息若确,我也无法用别的话解劝她,但你可以将我的话告诉她: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学习,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的好孩子。这些话你要用尽你的力量来开解她。徽因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国外留学便了,你们不必因此着急。
梁启超这段话说得滴水不漏:有这么个消息,报纸登出来了,但消息还不确切,让孩子们不要着急,林长民还可能有生还机会。但是,第一要镇定,第二是让林徽因放心,即使她父亲去世,他梁启超也可以安排好她日后的生活。她娘也会被照顾到。最后是说,经济上不成问题。这算是打预防针。
紧接着,他写了第二封信,坐实了林长民去世的消息。有了第一次的“预告”,林徽因就不会因为觉得“突然”而崩溃了。信中还提及林徽因娘交代徽因的话:“只有盼望徽因安命,自己保养身体,此时不必回国。”
此时,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父亲已死,年仅49岁。家里只有三百块存款,亲娘和弟妹的吃穿用度处处要钱,尚在美国求学的林徽因,恐怕只有安命的份儿了。经济上的压力,未卜的前途,命运已经不允许林徽因有过多浪漫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她唯顺着梁启超安排的路,嫁入梁家,学成归来,安排好工作,才最为稳妥安全。
当然,林徽因还可以求助于徐志摩。
可是,梁启超很快就送来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的消息。
梁启超写信给思成、徽因,:“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甚难),免得将来把徐志摩累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