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小笼包子和馄饨

大概每种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约定俗成,一定要搭配在一起吃的东西:比方说,土豆泥要配浓稠的肉汤,炸薯条要蘸酸甜的番茄酱,泡馍要浸羊肉汤,焦圈要就豆汁。这样的搭配未必见得有什么科学道理,非同道中人可能也领悟不到其中的妙处,但这些习惯由来已久,磐石难移而且遐迩闻名。

在我的家乡,小笼包子是一定要和馄饨一起吃的。所谓小笼包子,是相对于大笼蒸的中包大包而言的,猪肉馅,其主要特色是个头小巧玲珑,皮薄馅鲜,汤汁美味。和它一起吃的馄饨其实是大馄饨。馄饨馅可以分为开洋三鲜(干的虾仁加猪肉和榨菜),菜肉,香菇等等,但一般十只馄饨就能装满一碗,煮食,加清汤。我们这里有几家老字号卖的小笼包子远销各地:吸油的棕色厚纸垫底,用带镂空格子的竹筐装好,扎成浅浅一笼,三四五十只不等,是走亲访友的上佳礼品。这几家老字号最近几年还在全国开张了分店,更是让小笼包子成为代表本地的特色小吃之一。因为我明天就要走了,母亲提议去离家不远的熙盛源吃小笼包子和馄饨。

熙盛源也算是个老字号,只是1949以后沉寂了几十年,最近又东山再起了。所以他们店堂里的装修也与其它的馄饨店不同,墙上挂的是描摹三四十年代老城风貌的照片和绘画。我们进门正是午餐时间,每张桌子都坐满了人,我以为要枯等了。幸好顾客进餐的速度够快,我们马上就找到了空位。母亲要了三碗馄饨:又是两碗红汤辣油(父母亲吃),一碗白汤(我吃),外加十只小笼包子。馄饨立等可取,包子却刚好卖空,需要等下一锅。于是我们仨先坐下吃起馄饨来。

十只粉色半透明的馄饨,盛在一个白色大瓷碗里,透亮的清汤,切得细细的绿色葱花,再加浅黄的蛋皮丝和深棕色飘飘然的紫菜,卖相就很不错。夹起一个馄饨来咬一口,我能尝到虾仁猪肉的鲜味和榨菜的微微辣味。父母亲要的是辣馄饨,虽然店堂里空调很足,他们的额头上依然冒出了密密的汗珠。我比较耐热,吃的又是白汤,所以还比较从容不迫。正吃着馄饨,忽见厨房门一开,一位服务员端着一屉十笼包子走出来。但见远远的一阵白雾,水蒸汽中夹杂着新出笼包子的香味,让早已等候多时的顾客精神一振,立刻排好了队。父亲也急急地跑到柜台边去端我们要的一笼十只包子。

熙盛源的确名不虚传。端上桌来,一阵热雾散去之后,只见笼中的包子大小均匀,皮薄得几乎透明,但又不歪不破,锥形外壳的顶部还由下到上细细地打了褶子。吃小笼包子是有技巧的,第一口要咬得很小,再轻轻地吮出汤汁,然后才能大口地吃。一般认为小笼包子最好吃的是它的汤汁,是加了猪肉皮和其它作料熬的。父母亲用小碟子倒了醋,蘸着吃。我怕油,又不爱蘸醋,所以汤汁基本是倒掉的,可能有点暴殄天物。但包子的外壳皮薄而筋道,馅心浓郁味美,也很不错。

记得我美国的同事朋友来看我,我每次都要请他们品尝本地的小笼包子和馄饨。第一次请一位同事吃小笼包子,她一口咬下去,里头的汤汁箭一般地“飙”出来,把衣服都弄脏了。所以以后每次招待“国际友人”,开吃以前我总要仔细交待食用包子的注意事项。我认识的美国人似乎都很爱吃饺子包子之类的中国小吃。有一位甚至创下了中午一口气吃了二十个小笼包的记录。晚上他又吃了一桌好菜,带上两篓成熟的本地杨梅上了火车。第二天给我写伊妹儿,他说:中国菜真好吃,杨梅的味道也棒极了。他晚上又干掉了一篓杨梅,直接后果是胃痛了半天。用吾乡的俗谚来说,这叫“贪嘴不留穷性命”。
一篇好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偶看到了包子和混沌。
好文,如再有个人和家庭更细腻的描写,就有朱自清的味道了,赞!!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偶看到了包子和混沌
形容得令人食指大動啊
我肚子好餓喔 好想吃小籠包喔
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台。
刚看到题目,我还以为会是一则幽默性质的文章。点进里面一看,原来是篇细腻的家乡味。看着,有点想家了……
原帖由 小梦轩 于 2009-7-30 23:25 发表
刚看到题目,我还以为会是一则幽默性质的文章。点进里面一看,原来是篇细腻的家乡味。看着,有点想家了……

所以要写文,聊以自慰吧。
好想吃啊,中国的吃的文化真叫人流口水。
好想吃小笼包啊。想想都流口水啊。
写的真好,看的人流口水啊,我也喜欢吃包子,楼主那个同事真可爱
看得口水四溢,好想吃!!!
现在到处都有的杭州小笼包
感觉越来越不好吃了
很喜欢吃小笼包和馄饨,口水ING
比较喜欢混沌,不喜欢小笼包那股味
看起来好好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