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1年黄妙红的儿童期性侵犯受害者不同创伤反应的应对策略中的研究案例,没有贴出全部,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在案例的20位被访者中,13名女性中有1名同性恋者,7名男性中有6名同性恋者。其中6名男性恋者均表示儿时的性侵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性倾向选择,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同性的好奇和关注,并由此进入同性群体,成为同性恋者。研究中提到,男童在遭遇同性性侵犯后,有的因此而憎恨男性,有的因此而喜欢男性,而不论是憎恨或喜欢,最终都倾向于选择男性作为性伴侣,而非女性。当然,这并不能由此断定所有的男性性侵犯遭遇者都会成为同性恋者,但是男童的儿童期性侵犯遭遇经历却很有可能是造成男孩成为同性恋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包括性受虐倾向也是,瑞奇(Wilhelm Reich)认为性受虐倾向的主要来源在于焦虑感和恐惧感,受虐倾向是攻击行为的受害者的自我保护心理,他认为有受虐倾向的人都是在童年期经历了挫折和伤害的人。研究个案中的小R讲述到表哥在侵犯自己时就是以种将其手脚捆绑的虐待方式进行,而且这种侵犯方式是多次进行,以致于小R在自己后面的性生活包括自慰时竟习惯于以将自己手脚捆绑的方式进行。在我们成年后,我们的大脑还在帮助我们修复童年的创伤,我们会很容易被某个人的特性吸引,不由自主的与他们发生爱与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的心理特征,或者说是情景还原。随着个体的成长,这种行为并没有得到减缓或者说是矫正,更像是一种“强迫性重复”( RepetitionCompulsion),这是一个不断在寻找安全感,试图重现当年的情景的过程。很遗憾的是,我国少有或者说没有类似于NSPCC公益类儿童保护机构,我国刑法在很多情况下将儿童保护简单地列在妇女保护后,似乎保护儿童变成了保护妇女的附庸;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儿童性法律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缺乏对儿童保护的明确条款。看见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那么多,题主的经历绝非个例,如果这些回答都属实的话,集中起来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也希望题主能积极面对自己的遭遇,不要逃避,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尝试对创伤情景进行应对,也有助于你的康复。\\顺便推荐一部电影玻璃笼 Tras el cristal (1986)https://m.zhihu.com/question/2400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