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楼小绿 于 2014-8-9 06:21 编辑
哪吒是个死孩子(转载)
从前,我们家附近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那家的家长还算是个正人君子,他生有三子。大儿子跟二儿子都算得性情温和,唯独小儿,玩劣不堪。这可能跟他中年得子,分外溺爱有关。
有天,这小儿到我们家玩。他一时兴起,居然将我们家搅得天翻地覆,任我家丁喝止不肯听劝。我家的三儿子看不过去,出去跟他理论,想劝他回家。谁料那小儿,生性残忍,居然对我家三子下了毒手,我儿一命呜呼。
做父亲的岂有看着儿子白白送命之理。可怜我白发人送黑发人。我撑着一口气,到检察院去状告那狠毒的小子。更料想不到的是,那小子居然早早的候在检察院门口,见我年老体弱,对我又是拳脚相加,一顿好打。
我堂堂一国之君,居然受这气。一腔怒火,奔至李家。对其父愤恨交加的控诉其子恶性。李父听后,羞愤异常,拱手道歉,说定还我个公道,一路狂奔回家。
那小儿闻晓父亲已知此事,居然仍旧嚣张异常,对所犯之事供认不讳。李父一时怒火中烧,怒叱小儿做下这杀人越货之事,丢尽李家颜面。谁知,那小儿何曾将其父放在眼里,既然你骂我丢李家颜面,我自杀便是。居然,当着他父亲的面,饮剑自刎。
一场浩劫,两家各自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原本,这事也无法追究下去了。不曾料想,李家小儿生前学过妖邪之术,死后可化为厉鬼,来去自如。他竟怀恨其父为保家族名声,将其逼迫致死。魂魄归来,与其父计较。
呜呼哀哉!
这个死小孩正是我们大部分人在童年时期都会封他为偶像的少年——哪吒。
########换更详细的资料,就是要考据,看关于哪吒传说的起源和发展
“头戴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出他是谁了。对,他就是英雄少年——哪吒。哪吒的形象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封神演义》中“哪吒闹东海”的故事更是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今人所熟知的哪吒形象多是由《封神演义》所载的。那么这位可爱的小英雄的形象和故事又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呢?
根据学者们考证,哪吒最早写作那咤,更多出现在唐代及此后与毗沙门有关的佛经中。“哪吒”是一个异国语音的名字,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中国本土所产的。原来, 哪吒的确是一个舶来的神名。他本是佛教中的一个神,在唐以前,我国尚无关于“哪吒”的任何记载。如此说来,“哪吒”的进口当属唐代,经以后历代文人的演 义,才形成如今天我们所知之形象。
而哪吒借莲花托生也是因为哪吒源自于佛教。莲花本是佛家所尊奉的至沽、至妙、至神、至圣之物,佛祖菩萨即为莲花化身。圣洁的莲花象征着佛教的神灵,在广大 信众的心目中占有至尊地位,与莲结缘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福份。既然哪吒有更深的佛门血缘,既然莲花本是佛教世界的圣物, 民间传说中哪吒以莲花为身,正意味着使其彻底脱凡去俗,走向神圣,走向永生。凭借莲花,哪吒从世俗到神圣、从凡人到天神的身份转换得以圆满完成。
唐代僧人大广智不空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称哪吒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还有其它的唐代佛经文献中出现的关于哪吒的记载,如“尔时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哪吒捧塔随天王”……从这些佛经不甚详细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关于他的事情,如他的身世,他的角色。
哪吒,在佛经中哪吒是梵文 Nalakuvara 的音译之略。相传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毗沙门天王有五子(一说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哪吒之外,二太子 独健也是神通广大,母亲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属佛门中之豪门之家。
由于唐代崇佛风气兴盛,佛经故事中的这位天王的第三子的事迹,便广为传播了,开始成为唐代笔记小说的人物。如唐玄宗朝《开元传信记》里就记载了宣律和尚路遇哪吒的故事。这应是除佛经之外,唐人笔记小说中记载哪吒事迹最早的一个故事了,不过承袭之迹非常明显。
到了宋代,一些佛学大师的传记和语录里的所出现的哪吒形象,较之唐代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密庵和尚语录》《景德传灯录》中已有哪吒“三头六臂”“析骨还父肉还母”,武器又出现了“捆绣球”等记载。
大约到了元代,由于文人的演义,哪吒的故事已趋近大众化完整化了。比如,元人所撰的《二郎神锁魔镜》。不过从其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哪吒的描写并未能跳出佛经故事的范围。但是,明刻本《三教搜神大全》收有的“哪吒太子”一条,编者在参照佛经的基础上,通过更多想象,为哪吒写了一个较完整的传说:“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身长六尺,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因世间多魔鬼,玉帝命下凡,以故托胎于拖塔天王李靖”,“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与龙王战,杀九龙”……“手搭轩辕箭,射死石姬娘娘之子”……“父怒,哪吒遂割肉刻骨还父,而到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遂折荷菱为骨丝为胫,叶为衣而生之……”后降魔有功,玉皇大帝封之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由此可见,此故事已包含了哪吒的基本的形象细节。不过各方面并不甚突出。
唐宋以来佛经中有关哪吒的传说引起了明代文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取材于此,将一些支离破碎的情节连缀起来,加以丰富而超现实的想象,塑造了一个生动可爱的哪吒形象,完成了哪吒故事的精彩演义。其中以《西游记》《南游记》《封神演义》为突出。《西游记》中描写哪吒与孙悟空大战,可以看出他手中的武器已基本齐全,而且还对“析骨还父肉还母”作了更合理的解释,并且也讲出了李靖托塔的原由。至于《封神演义》再借鉴《西游记》中关于“红孩儿”的描写,将哪吒写成一个手持火尖枪的小孩模样,就更令人喜爱了,这样就使哪吒的形象最终形成了。
道教中说他是神兵神将的统帅,称“中坛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命他永镇天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 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於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 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於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 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於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 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砖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 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於击赤猴(花果山的孙大圣)、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 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
《西游记》讲的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托塔天王生此子时[2],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 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 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 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 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曾降九十六洞妖魔[3],被玉帝封为三坛海会大神[4],参与围剿花果山时,战至三十合被孙悟空 以法外分身所败。后孙悟空保唐僧取经时,哪吒多次帮忙,主要有大战兕大王,擒拿牛魔王,收服金鼻白毛老鼠等。
《封神演义》说:哪吒是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个儿子,商朝末期时生人。母亲怀孕三年,生下一个肉球。李靖以为是妖怪,就用剑劈开,里面正是哪吒。后来仙人太乙真人收他为徒。一次哪吒三太子在东海玩水,和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敖丙起冲突,并将其打死。
龙王到陈塘关兴师问罪,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三太子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当场自戕。而后,哪吒三太子在被其父李靖阻挠,复活不成的情形之下,太乙真人用莲花 莲藕给哪吒造了一个新的肉体。后助姜子牙兴周灭纣,战功显赫。 在很多故事中,李靖被称为「托塔李天王」,哪吒则被称为哪吒三太子,因为其法力高强,成为 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将领。
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后,生下一个肉球。忽然光芒四射,从中跳出一个男孩。李靖闷闷不 乐,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长却来贺喜,为孩儿取名哪吒,收为徒弟,当场赠他两件宝物:乾坤圈和浑天绫。 哪吒七岁,天旱地裂,东海龙王滴水不降,还命夜叉去海边强抢童男童女 。哪吒见义勇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 ,又杀了前来增援的龙王之子敖丙。 龙王去天宫告状,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于是,东海龙王请来三位兄弟 ,共商报复之计。
第二天,四海龙王带领水兵水将兴风作浪,水 淹陈塘关 ,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想要反击,遭到李靖的阻拦,并收去哪 吒的两件法宝。哪吒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愤自刎。事后, 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再世。复生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大闹龙宫,战败龙王,为民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