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诗词分享

《洛神赋》原文如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穠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很多诗词写的真的非常好,写的美的像画,写的情的也让人感同身受
这些诗词就是民族数次分裂崩析最后又重新凝聚起来的原因
中国古代有许多才华横溢的女性诗词作者,她们的作品或抒情言志,或反映生活,风格各异,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以下是部分代表性人物及其特点:

汉代至唐代

- 蔡文姬(蔡琰)
东汉末年文学家,代表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其作品饱含战乱流离的悲苦与对故土的思念,情感深沉悲壮,是建安文学中少见的女性视角佳作。
- 薛涛
唐代女诗人,曾为乐伎,与元稹、白居易等名士唱和。善写七绝,风格清丽俊逸,代表作《送友人》《题竹郎庙》。她还创制“薛涛笺”,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宋代

- 李清照(前文已详述)
婉约词派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作品分前后两期,前期明快娇憨,后期沉郁悲凉,“易安体”影响深远。
- 朱淑真
南宋女诗人,号“幽栖居士”,作品多写闺中寂寞与情感波折,风格幽怨凄丽。代表作《断肠词》,如《蝶恋花·送春》尽显愁绪,语言细腻动人。
- 张玉娘
南宋末年才女,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其词情感真挚,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风,代表作《山之高》《玉蝴蝶·离情》。

明清时期

- 柳如是
明末清初女诗人,“秦淮八艳”之一,擅长诗词与书画。作品多抒发家国情怀与个人气节,风格沉雄苍凉,代表作《戊寅草》《湖上草》,如《金明池·咏寒柳》尽显风骨。
- 顾太清
清代女词人,满族,与纳兰性德并称“清代词坛双璧”。其词题材广泛,涵盖写景、咏史、抒情,风格清丽洒脱,代表作《东海渔歌》。
- 秋瑾
清末革命家、诗人,作品充满爱国激情与革命斗志,风格豪放遒劲,突破传统女性诗词的柔媚,如《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对酒》,“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尽显豪情。

这些女性作者突破时代对女性的束缚,以诗词为笔,书写个人命运与时代沧桑,为中国古典文学增添了独特的女性声音。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诗词风格随人生境遇变化而呈现鲜明的前后差异,既有少女的灵动娇憨,也有乱世的悲凉沉郁,语言清丽凝练,情感真挚动人。以下是她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

前期:明快活泼,情思细腻(以少女、少妇生活为背景)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以简练语言勾勒出少女时代泛舟赏景的欢快场景,“争渡”二字尽显天真烂漫,画面感极强。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写重阳节对丈夫的思念,“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将相思的纤细与深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含蓄婉约。
-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捕捉少女初见客人时的羞涩情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细节传神,尽显娇憨与矜持。

后期:沉郁悲凉,家国之思(靖康之变后,历经丧乱、夫亡)

-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奠定悲戚基调,写尽国破家亡、孤身漂泊的孤寂与绝望,被誉为“千古第一愁词”。
-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以“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写尽乱世中“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沉痛。
- 《夏日绝句》(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以诗言志,借项羽典故抒发对南宋朝廷苟安的愤慨,刚健豪迈,展现出不同于词的慷慨风骨。

李清照的诗词“别是一家”,前期如清水芙蓉,后期似寒梅傲雪,无论是闺阁情思还是家国悲叹,都以精准的语言直击人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易安体”。
苏轼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诗词风格豪迈洒脱又不失细腻深情,题材广泛,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有对自然的生动描绘。以下是他的部分经典作品:

豪放词代表作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借赤壁古战场的壮阔景象,追忆周瑜的英雄风采,抒发对人生短暂与历史永恒的感慨,气势磅礴,被誉为豪放词的巅峰之作。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以打猎场景展现豪情壮志,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尽显报国之心与豪迈气概。

抒情与哲理类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借中秋望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融入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哲思,语言清丽,意境旷达,“但愿人长久”成为中秋佳节的经典名句。
-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以庐山景色为喻,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通俗深刻,耐人寻味。

写景与生活情趣类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描绘西湖晴雨皆美的景色,以西施喻西湖,新奇贴切,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再现惠崇画作中的春江景色,“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以灵动的观察捕捉春意,充满生机与生活气息。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借途中遇雨的经历,抒发坦然面对人生风雨的旷达心境,体现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诗词融合了豪迈与婉约、哲理与情趣,既见个人性情,也含人生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词风格鲜明独特,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深刻,又兼具通俗自然的亲和力,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通俗易懂,直白晓畅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老妪能解”,即让普通百姓都能读懂。他的语言摒弃晦涩典故,多用口语化表达,如《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直白的描写勾勒出老翁的艰辛,无需过多解读便能体会其中情感;《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用生活化的语言描绘邀友饮酒的场景,朴素却充满温情。

2. 现实主义精神,关注民生

他的诗词常聚焦社会现实,揭露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 《卖炭翁》直击“宫市”对百姓的掠夺,《观刈麦》描写农民劳作的艰辛与贫困,字里行间满是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 《长恨歌》虽写爱情,却暗含对唐玄宗沉迷享乐、误国误民的讽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兴衰结合,体现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3. 情感真挚,叙事与抒情结合

白居易擅长在叙事中融入真情实感,使诗歌既具故事性,又能打动人心。

- 《琵琶行》通过琵琶女的身世与自身贬谪经历的对照,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将失意者的共鸣写得淋漓尽致;
- 即使是写景小诗,如《钱塘湖春行》,也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细腻观察,传递出对早春生机的热爱,情感自然流露。

4.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他的作品涵盖讽喻诗、叙事诗、抒情诗、写景诗等,风格虽以通俗、沉郁为主,却也不乏灵动之作:

- 讽喻诗刚健有力,如《秦中吟》系列,锋芒直指社会问题;
- 抒情写景诗则清丽闲逸,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草木顽强生命力喻情,意境开阔而隽永。

总体而言,白居易的诗词以“实”为骨、以“情”为魂,既扎根于现实土壤,又贴近大众心灵,成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词语言通俗晓畅、情感真挚,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也有描绘生活情趣的细腻。以下是他的部分经典作品:

叙事长诗类

-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融合历史兴衰,语言优美,情节动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长篇叙事诗的典范。
-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借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贬谪经历,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叙事与抒情结合,音乐描写尤为精妙。

讽喻现实类

-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以卖炭翁的遭遇,揭露宫市制度对百姓的掠夺,语言直白,充满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描绘农民割麦的辛劳与贫困,对比自身的安逸,体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抒情写景类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以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起兴,暗含送别之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千古名句。
-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景色,用词清新,充满生机与闲情逸致。
-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以简朴的语言写冬日邀友共饮的场景,平淡中见温情,尽显生活情趣。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其诗词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以下是他的部分经典诗词:

-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题材广泛,涵盖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个人情怀等,风格沉郁顿挫,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以下是他的部分经典诗作及简析:

代表作选录

1.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这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借泰山的雄伟抒发远大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昂扬的进取精神。
2.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安史之乱时期所作,写战乱中长安的残破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写哀情,道尽家国之痛与思乡之情。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写自己茅屋被秋风摧毁的困境,却由己及人,发出关爱天下寒士的呼喊,体现了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
4.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通过秋日登高所见的萧瑟景象,融身世之悲、家国之痛于一体,意境苍凉壮阔。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写安史之乱平定后诗人的狂喜之情,全诗节奏明快,是杜甫少有的豪放之作,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的诗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鹳雀楼记》多为后人缅怀鹳雀楼历史与文化而作,其中以当代文人的记述较具代表性,着重展现鹳雀楼的古今变迁、建筑风貌及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以下是一篇典型的《鹳雀楼记》(节选)及解析:

鹳雀楼记(节选)

蒲州故城西,黄河东岸,有楼巍然,曰鹳雀楼。其名由来,因昔时鹳雀群栖,绕楼翩跹,故得此称。楼之始建,可溯北周,历隋、唐、宋而盛,元初毁于战火,七百载空余其名。今之楼者,仿唐形制而复建,高七十有三丈,四檐三层,斗拱交错,琉璃覆顶,势接云天,气吞河岳。

登楼远眺,西望黄河,浊浪滔天,自天而来,奔流入海,不舍昼夜,诚如王之涣所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南眺中条,层峦叠嶂,苍翠如黛,隐见古蒲州城垣残迹,思昔日商旅往来,车水马龙;北顾雁门,风云变幻,感千年兴衰,王朝更迭。

楼内多悬诗赋,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句,道尽登高望远之志,遂成华夏励志之箴言。游人至此,或驻足品诗,或凭栏怀古,莫不叹天地之阔,人生之微,而壮志自生。

盖楼之存,非独为观瞻也。它承载着黄河文化之厚重,凝聚着文人墨客之情怀,更以“向上”之精神,激励后世不断求索。

解析

- 历史脉络:文中简述鹳雀楼的始建(北周)、兴盛(唐宋)、损毁(元初)及复建(当代),点明其因鹳雀栖息得名的由来,凸显千年沧桑。
- 建筑与景观:描写复建后鹳雀楼的仿唐风格(四檐三层、斗拱琉璃),及登楼所见的黄河、中条山等壮阔景色,呼应古诗意境。
- 文化内核:以王之涣诗句为核心,强调鹳雀楼不仅是观景之所,更因“更上一层楼”的精神象征,成为承载民族奋进情怀的文化地标。

此记通过古今对照,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融合,再现了鹳雀楼“因诗而名,因情而传”的独特价值。
《黄鹤楼记》是唐代阎伯理所作的一篇记,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原文及赏析:

原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赏析

- 结构清晰:文章开篇点出黄鹤楼的位置,接着引用《图经》及《神仙传》《述异记》,讲述黄鹤楼得名由来,为其增添神秘色彩。然后描写楼的外观与结构,突出其高大雄伟、建筑精巧。后半部分介绍促成此文撰写的穆宁,通过描述其政绩及在黄鹤楼的活动,进一步强调黄鹤楼在当地的重要性。
- 语言优美:运用大量对偶句,如“耸构巍峨,高标巃嵸”“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等,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同时,用词精准,“耸”“倚”“临”“翼”“敞”等动词,生动地描绘出黄鹤楼的气势与姿态。
- 文化内涵丰富:文中提及诸多历史典故和人物,如费祎登仙、王粲作《登楼赋》、荀叔伟遇仙人等,使黄鹤楼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抒发情怀的精神象征。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千古名篇,作于上元二年(675年)。当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恰逢都督阎公重修滕王阁落成,宴集宾客,王勃即席挥毫写下这篇序文。全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既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其中诸多名句流传至今。

全文如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附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句,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技巧,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经典散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全文如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中通过对比洞庭湖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再转而歌颂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最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主旨,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展现了作者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家国情怀。
古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描写美食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美食的诱人之处,也蕴含了诗人的情感与生活情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描写美食的诗篇及诗句:

- 《猪肉颂》——苏轼:“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红烧肉的做法,体现出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
-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苏轼:“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诗人描绘了午间品尝清茶,搭配蓼茸蒿笋等春盘美食的场景,感悟到人间最有滋味的是清淡的欢愉。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二》——杜甫:“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此句写鲜鲫鱼切片搭配笋丝炖汤,用碧水涧旁采摘的鲜嫩香芹做羹,展现出食物的鲜美与自然。
- 《赠卫八处士》——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遇到老朋友,主人家冒着夜雨剪来青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简单的饭菜却饱含情谊。
- 《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诗人由秋风想到家乡肥美的鲈鱼,借美食抒发了思乡之情。
- 《无题》——严辰:“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诗句描绘了亲朋好友围坐吃火锅的场景,小釜中沸水滚滚,煮尽人间佳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