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仅占20% 日本人不从待见何而来?

 


日本内阁府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人仅占20.0%,比上年下降了18.5个百分点,创下了1978年实施该调查以来的新低。对中国“没有亲近感”者高达77.8%,增加了19.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

有网友回帖:“为何不调查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这样的调查当然有,结果显示“对中日关系持负面评价的中国人占81%”…

姑且先不谈中国人为何不待见日本,就从“仅2成日本人对中国有亲近感”说起吧,日本人为啥不待见中国呢?


日本人对华感情认知度的变化

1978-2010:潮起潮落



(注:上图数据来自日本内阁总理府网站近年的《有关外交政策的民众舆论调查》)

中日两国如同一对欢喜冤家

有很多人喜欢把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比作夫妻关系,但很显然,这对夫妻压根不相信对方。所以,他们的感情路线也如上图所示一样,分成了三个阶段。(1978-1988:蜜月期、1989-2003:磨合期、2004-2010:冷战期)

如果挖掘引发日本民众对华情绪波动的细节,我们可以在每个转折点找到大量的新闻佐证——

1978年,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人生若只如初见”。

1982年前后,日本将“侵略”华北改为“进出”华北,日本对华情感第一次大幅下降。

1989年,中日关系迎来了一个凶猛的下跌线,这与当时国际大环境有关。

上世纪90年代,中日间在历史、台湾、领土、安全、经援等问题上发生了一系列摩擦,两国关系陷于复交以来最冷的低谷。

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游客集体嫖娼等事件的发生,促成了2004年中日关系的第二次急转直下。

之后,2008年的“毒饺”、2010年的钓鱼岛事件,都把中日关系进一步推向了深渊。


……

但是,除去技术细节,我们更应找出这对夫妻感情跌入冰点的深层原因,感情渐行渐远的背后,一定会有规律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日本人的不亲近感从何而来?


1.国家实力的变化

在“蜜月期”中,中国虽然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并成为安理会“五常”之一,但仅仅是“政治大国”而非“政治强国”,经济上更是刚刚起步,而日本虽已是名列世界第一梯队的“经济强国”,但其时成为政治大国的渴望既不十分急迫,又没有因历史问题同亚洲大国纠缠。这种政经不同步压抑了两国民族主义的生存空间。

曾有日本人这样表态:“那时的中国还很穷,经济不发达。”亲自去中国,让很多日本人看到了中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让他们对中国多了一份亲近感,“因为当时中国的现状和日本战后初期的状况很像”。

而接下来,两国的状况就不大一样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日本经济却经历了“失去的10年”。具体表现是1994年日本对华贸易首次出现赤字,2010年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

习惯于“居安思危”的日本人,不得不正视这个当年还需要援助的邻居。而日本自身欲做大国之诉求,亦使得两国的地缘政治变得十分微妙,接触与摩擦在所难免

2.不喜欢中国的作风

日本人大多认为“中国人总提出历史问题”。对于中方不会见小泉的决定,日本普通老百姓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中日关系往前发展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2005年在中国几个城市发生的“反日游行”中,一部分游行者“袭击”日本大使馆和餐厅,中国却没有表示道歉,也没有赔偿损失部分,坚持“原因在于日本首相不恰当行为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在那一刻,在日本人的脑海里,中国人是做事不合理,不遵守国际规则的民族。

中国人的对日思维:喜欢给日本人贴标签,这人是对中国友好的;那人是反华的,媒体还特别喜欢报道这两类人的言行,弄得几个在日本国内影响力有限的右翼人士,却被中国人当成是“整个日本”都这么说(做),至今还是停留在把日本当“出气筒”的水准。

不少中国人在批评别人时,不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礼貌的辩论,而是以污秽的言词进行谩骂,甚至污辱对方的人格。尽管这些人在骂别人的时候尽情所为,可是却丝毫容不得别人的反批评。一听到批评自己的声音就勃然大怒,随意扣帽子打棍子,试图用这种方法来剥夺对方平等说话的权利。这种中国式的“大批判”作法,引起了一般日本国民的反感。

3.日本媒体把中国的毛病放大

2005年,北京、上海等地爆发了反对小泉参拜的抗议活动。这一抗议活动的镜头被日本各电视台在不同时段反复播映。一时间,“中国人很暴力,很反日”的印象被植入了日本民众的心中,直接导致当年的对华亲近度降到32.4%。

2008年时,在各种“破冰暖春”行动后,两国关系本来有一定好转,却因为日本各媒体拼命报道“毒饺事件”(如《读卖新闻》从1月31日至2月28日总共发表了156篇有关报道),日本人对中国食品业以及整个中国的好感一下降到了谷底。

“一些政治人物的不当言行刺激了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但是当中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们表达不满时,又让日本民众误解为矛头指向了日本所有普通百姓。并且一部分民众很容易就受到日本右翼媒体的误导,认为中方的抗议是在干涉日本内政。所以这也影响了对华亲近度调查的结果。”一位日本专家如此分析。

当然,日本媒体本就习惯报道负面新闻,不止是中国形象在日本媒体的呈现中“被歪曲”,如果你在日本看媒体报道,也会觉得日本这个国家“是不是要完蛋了”

4.中国欠缺纠正手段

与民主国家打交道的关键在于争取该国的民意,而不是对该国政府施加高压。如果大多数日本国民承认历史问题,那么中日政府间自然也就好谈了。

右翼举办各种集会演讲否认南京大屠杀,中国就应该主动到日本去宣讲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如果中国在历史问题上,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只是一味地谩骂,就会反过来帮助日本的右翼争取民意。

有趣的是,当日本愤青在国内“反华游行”的时候,出来反对和干扰的常常是日本人。

对外缺乏影响力,对内亦缺乏理性的判断和研究:中国的对日研究机构大多为政府部门或国立大学所属,研究多以政府行为为准,对今日日本社会的深入介绍几乎是空白,导致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依旧肤浅和片面,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日本经济衰退是当年接受“广场协议”上了美国人的当。


结语: 有人说,中日互不信赖的根源,在于对方国家的正确信息没有传递到本国,所以要加深互相了解。但是,在日方组织学生出国交流后,学生们的一致感受却是“对自己作为日本人感到幸福和骄傲”


链接>>


日本人对华情感30年变迁:"亲近感"变动剧烈

(新华网)从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到今年,已经过了整整30年。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日本政府在每年进行的大型“外交舆论调查”中,增加了两个问题,“你对中国有亲近感吗?”“你觉得中日关系良好吗?”

观察日本国民“对华亲近感”的30年变化曲线,就会发现,这30年来,曲折远远多于平稳,而且还时常剧烈变动。今年1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人对华亲近感为31.8%,比去年下降了2.2%,为30年来最低。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上,不认为中日关系良好的为71.9%,和去年比增加了3.9%。为30年来最高。

纵观30年来的日本人对华意识变迁,并结合中日两国在这些年来的社会经济背景综合分析的话,或许我们能看清中日关系的问题根源。

“毒饺子”左右对华好感?

“外交舆论调查”从1975年开始,日本政府希望借此来了解国民对外交的关注点,并为制定下一步外交政策提供参考。今年对华亲近感下降,日本外务省和很多媒体都将原因直接归结于“饺子事件”。

对于这个判断,日本民众怎么看?在超市面包店打工的横峰女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她对这个调查结果毫不意外,她也认为“饺子事件”是影响今年中日关系的最重要因素。“我在超市工作,最了解消费者的情况。现在大家买东西前都要仔细察看产地,如果是中国产,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这在以前很难想像。”

从今年1月初以来,“中国冷冻饺子”就一直成为日本百姓生活中的关键词。尤其是在主妇群体中,因饺子事件引发的中国食品恐慌症在不断蔓延。这也直接影响了今年对华亲近感的调查结果。横峰女士说:“如果今年没有饺子问题的话,我觉得对华亲近感至少也有50%到60%左右。”

横峰女士的话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在这次被调查的1800人中,有54%为女性。在“你认为哪个经济因素对外交关系影响最大”的问题中,有52.7%的人选择了“确保食品供应”。目前,日本的食品自给率仅为40%,进口食品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所以,今年的“饺子事件”可以说成了日本社会的关注焦点。

1980年,中日“最亲”

1978年,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这30年来日本民众对华感情的黄金时期。1977年日本政府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亚洲最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的民众达66%,有42%的日本百姓最想去中国看看。1980年,对华亲近感达到历史最高峰,为78.6%。1982年,虽然略降到72.7%,但是首次超过了对美亲近度(71%),中国成为了日本民众最亲的国家。

当时的高度亲近主要源于中日经贸的迅猛发展。众多日企踊跃投资中国,人员交流十分频繁。而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日本经济受到重挫,这也使得亚洲,尤其是对华贸易对日本尤为重要。这一时期几乎可以说是中日的蜜月期。

日本老人片仓告诉本报记者,70年代末,他和朋友从广州到北京,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那时的中国还很穷,经济不发达。”亲自去中国,让很多日本人看到了中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让他们对中国多了一份亲近感,“因为当时中国的现状和日本战后初期的状况很像”。

“历史问题”令好感度剧降

日本人对华亲近感出现的第一次大幅下降出现在1982年前后,此时对华亲近感从78.6%下降到68.3%,降幅超10%。当时这一结果主要是受到教科书事件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影响。

1982年日本媒体报道,文部省在进行教科书检定中,将日本“侵略”华北更改为“进出”华北。这一事件迅速被中国媒体转载,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虽然这一问题以中曾根内阁承认“侵略史实”收场,但是此后日方阁僚对历史问题的不当言论,不断刺伤着中国民众的感情。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首相在战败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更加剧了中国国内民众对日的不满情绪。当年爆发的学生反日游行经日本媒体报道后,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民众的对华感情。

当然,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了泡沫经济崩溃期,也就是所谓的“失去的10年”。而此时,中国经济正与日本相反,处于急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率一度达到14%左右。1994年,日本对华贸易首次出现赤字。经济上丧失优越感,也间接导致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发生了微妙变化。

进入21世纪后,中日关系局势越发复杂。在日本民众中,对华抱有亲近感的人也开始持续减少。除去2008年,最低点出现在2005年,导火索为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意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媒体推波助澜

2005年,北京、上海等地爆发了反对小泉参拜的抗议活动。这一抗议活动的镜头被日本各电视台在不同时段反复播映。一时间,“中国人很暴力,很反日”的印象被植入了日本民众的心中,直接导致当年的对华亲近度降到32.4%。

除了靖国参拜问题外,2002年亚洲杯决赛上中国观众的抗议言行,也曾被日本媒体捕捉和放大。此外,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日益突出、中日贸易摩擦显著增加等,也加剧了中日两国民众的对立。

“一些政治人物的不当言行刺激了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但是当中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们表达不满时,又让日本民众误解为矛头指向了日本所有普通百姓。并且一部分民众很容易就受到日本部分右翼媒体的误导,认为中方的抗议是在干涉日本内政。所以这也影响了对华亲近度调查的结果。”一位日本专家对本报记者分析说。

“亲近感”一词很感性

“对中国亲近感?我没有。因为我没亲自去过中国。我觉得这个设问本身就有问题。中日在地理、文化上这么接近,就像一家人一样。对家人根本谈不上有没有亲近感。正因为像家人,才更能看清对方身上的缺点和问题。正因为像家人,即使有再多问题,也必须努力克服,好好相处。”大学教授平林对本报记者说。

的确如平林所说,“亲近感”是一个很感性的词汇。在日本人的对华感情中,“亲近感”一词被赋予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复杂的内容。

日本已故中国问题专家小岛朋之曾说过,日中互不信赖的根源在于关于对方国家的正确信息没有传递到本国,很多人把日中关系比作夫妻,夫妻在相亲相爱之前,首先要相信对方。


日本人感觉怪怪的
算了吧 大家互相不待见 不挺好
我希望我是地主家的小姐,家有良田千亩,终日不学无术,领着一帮狗奴才,上街调戏良家少男,嗷嗷嗷嗷~~~
我还不待见他们呢
本帖最后由 asfeather 于 2011-12-3 03:11 编辑

“右翼举办各种集会演讲否认南京大屠杀,中国就应该主动到日本去宣讲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如果中国在历史问题上,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只是一味地谩骂,就会反过来帮助日本的右翼争取民意。'

虽然日本人无视侵华事实让人光火,但这一条确实很有道理。日本人习惯把自己放在二战受害者的位置上,所以他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指责的。不过中国在国际上对二战的经历真的毫无宣传力度,除了华人本身几乎无人知道日本当时的行为有多么耸人听闻。现在是和平年代,既然总要跟对方保持邦交那就一定要充分证明我们的抗议是有理有据的!
部分也和民族不安全感有关。
本帖最后由 lyssa 于 2011-12-3 19:29 编辑

没办法待见他们  
这几年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确实很高,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在欧洲这边接触的日本人不多 整体也没有多高的素质吧 不咋地
而且他们也没有中国出来的学生多
在当今这个世界局势上 说真的 自从中国经济强了之后,
在国外的留学生们肯定也都有所感觉吧,正面的或负面的,
其中正面的影响确实是在增长着的,
从这一点上看,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么的深谋远虑,
中国刚一强大,他们就居安思危了,
研究 日本人不喜欢中国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呢?
难道这种事情是可以拿到个数据 分析分析
就可以总结规律 制定方案 以求解决的吗?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他们的国家给我们的国家造成那样惨烈的伤痛,他们会相信我们会对他们友好吗?
我不相信,而且我也不会对他们友好。
谁理他待不待见,日本人天生就是贱人,美国往他们国土上扔原子弹,他们现在对美国人乖的和条狗一样,谁把他们打服了他们就对谁忠心,中国如果有一天也像美国一样把他们彻底打服了,他们就是再不待见中国,也会跪在我们脚下当一条最忠心的狗,如果不能,他们会扑上来把我们撕咬到连渣都不剩。
回复 7# lyssa


    同意啊。日本每年做这个调查有什么意义啊。就好像大家对待杀人却侥幸逃脱死刑而出狱的犯人一样,这样的人你会对他有亲近感嘛。
跟日本政局有关,近几十年以来右翼势力扩张,历史遗留问题矛盾激化,日本年轻人就知道oda,却不知道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