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ruito 于 2009-9-11 05:13 编辑

我也來補充幾種我愛吃的

潤餅捲

潤餅捲的材料相當豐富,包括燙熱的高麗菜,豆芽,蛋絲,花生粉,糖粉等,以薄薄的春捲皮包著吃,感覺上好像北部人比較喜歡?

製作方法

「潤餅」餅皮有兩種,一種是以麵粉加水揉韌,成直徑約15至20厘米的圓形薄餅坯,放入烤爐烤成;另一種是將麵粉加水反覆攪打成質韌的溫麵團,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紙的餅皮,名曰「拭餅」。餡料通常用胡蘿蔔、冬筍、青豌豆、豆乾、包菜、球菜、豬肉、墨魚、煎雞蛋絲,蠔或蠔煎、蝦仁等,分盤上席,或炒成大雜燴。輔料方面,有油爆米粉絲、油焙海苔、糖拌炒花生末、麻蓼、蔥、蒜、芫荽等。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輔料,捲成圓筒狀,雙手握著就食。

起源

遠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的禮俗,五辛盤內容為大蔥、小蒜、韭菜、香菜、蕓薹,再祭祀春神後食用這五辛,以求開五臟、去伏氣的保健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單吃難以入口,於是後來逐漸發展以麵餅包裹五辛成為春餅來食用,春餅也就成了潤餅和春捲的前身。自東晉開始中原數度戰亂使中原人士大舉南遷閩避難,以致今日福建台灣一帶再吃潤餅還保有古代吃春餅的習俗,桌面無論菜色多少,內容一定必須具備五辛在內,僅蕓薹以虎苔代替。吃潤餅在閩台一帶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會禮節,僅家族成員食用,不會用來招待外人。

小時候在家裡媽媽都會做,長大後只能吃外面賣的現成的

個人推薦雙連的一家潤餅攤位
雙連的店.jpg

原因呢,只有一個,很有媽媽的味道哈

他的餡料是這樣的,跟我上面說的差不多吧
餡料.jpg

店裡的工作人員
包呀包.jpg

近照圖
潤餅.jpg

好像早上晚上都有再賣,我通常都晚上去雙連夜市的時候會去買,分量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當點心挺不錯的,不過意外的飽足感挺強的,因為份量夠!

色は匂へど 散りぬるを わが世誰ぞ 常ならん

本帖最后由 ruito 于 2009-9-11 05:40 编辑

割包

割包裡面夾什麼好像每家店都有所不同,大致上少不了五花肉,酸菜,花生粉(仔細想想台灣人好像很愛包花生粉)這幾樣,有店家在賣,但是似乎多半都是攤位再賣比較多

簡介

割包(亦作刈包,白話字:GUA BAO,日常慣以閩南話讀作「掛包」)。為一種發源自福州的小吃。割包以長橢圓扁形麵皮,對摺起來包覆餡料的食物。傳統餡料通常不外片狀五花肉、酸菜、花生粉及香菜這幾樣,也有為了健康因素以瘦肉代替五花肉的。因為其形狀及內餡,所以在台灣亦被稱作虎咬豬。

近年,台灣商人將這種傳統食物重新包裝,在內餡中變化許多花樣,例如:加入雞排、鱈魚排、牛肉、煎蛋,甚至豬舌等。因為這個緣故,不少人也暱稱割包為「台灣人的漢堡」。

個人覺得搞花樣的新口味都不怎麼樣,還是比較喜歡傳統的,不過口味嘛,見仁見智吧

名店據說是通化夜市的這家石家割包,但我好像沒在那裏買過,我都在我家附近的一個臭臉大叔的店那裏買的>w<

石家割包
石家割包.jpg

一般來說裡頭的餡料
割包餡料.jpg

近照
近照.jpg

石家割包這家我雖然沒吃過,但是視覺效果跟我家附近的臭臉大叔賣的差不多,我媽做的也差不多是長這樣子的~
1

评分人数

    • 再在: 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期待您更精彩的表现!! ...金钱 + 50 鲜花 + 20

色は匂へど 散りぬるを わが世誰ぞ 常ならん

棺材板

好像提到台南小吃就會提到這個,基本上就是把土司挖洞然後再裡面盛裝湯料的小吃,關於創始店還有起源眾說紛紜,大致上查了一下,認為赤崁樓是老店的人頗多,所以以這家為準吧

簡介

棺材板棺材板是台南市有名的小吃之一。由名喚許六一的發明的。有些店家為求吉利,將其改稱為官財板。

棺材板的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據聞某日,臺灣大學考古隊來到這家點心店品嘗雞肝板。在茶餘飯後,考古隊與許六一閒聊之際,一位教授忽然說:「這雞肝板外形很像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呢!」。而生性樂觀開朗的許六一聽完後,便爽朗地回答:「那從此我的雞肝板就命名為棺材板吧!」。因此,這個有點聳人聽聞的名號「棺材板」便取代了雞肝板的稱號。

而由於形狀和偏甜的口味都很特殊,使得棺材板一炮而紅,遂成臺南著名小吃之一,在沙卡里巴或赤崁樓附近皆有攤販。但事實上棺材板口味較油膩,銷售以觀光客為大宗,據說台南本地人不常食用。

作法
首先將厚片吐司炸到金黃色後撈起,中間挖空再放入雞肉、豌豆、蘿蔔和墨魚等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勾芡,再放上土司的蓋子即成為美味可口的棺材板。而早期尚有雞肝等素材,現在多已不再使用。

事實上,因為我家從沒做過這個東西,我也只是去台南時吃過一兩次,所以也不是非常了解,但有個印象蠻深刻的,就是這個小吃是用刀叉吃的

名店據說是這家赤崁樓
店外.jpg

店外招牌
赤崁招牌.jpg

口味有兩種,我吃過的是這種原始口味的,味道我有點忘記了,感覺應該像酥皮濃湯那樣的吧
body_1.gif

看了一下它的網站介紹,新出了這種咖哩口味,我去的時候還沒有,所以沒吃過
body_8.gif

老實說,我個人比較不喜歡甜口味,而台南的小吃多半都是甜口味的多,所以沒留下太深的印象...不過看觀光網站或是旅遊書,提到台南小吃都會提到這個棺材板,有興趣的可以吃吃看
1

评分人数

    • daaaa: 精彩文章金钱 + 5 鲜花 + 5

色は匂へど 散りぬるを わが世誰ぞ 常ならん

炎炎夏日,說到台灣的點心不得不提起這個
矬冰

矬冰念作CUA(四聲) BING,是從閩南話來的,也叫刨冰
就是用機器把冰磚削成薄片或是碎末狀,搭配糖漿,糖水煮過的紅豆,綠豆,芋園,粉圓,白木耳等配料吃的一種冰品

簡介
應該各個地方的人都有吃冰的經驗吧,台灣地處亞熱帶,吃冰文化可說是琳瑯滿目,創意層出不窮,全台各地都有個那麼幾家矬冰店,每家的配料跟吃法也不太相同,目前台灣比較主要的吃法大概是下列幾種

傳統冰
傳統矬冰1.jpg 傳統矬冰2.jpg

就是將清冰刨碎,然後加上一些上述的配料吃,通常會淋上糖漿
近年來養生風潮很盛,我也看過一些以養生為主打的配料,像是枸杞,白木耳什麼的,但是主要還是上述的那幾種配料比較常見,有時候會加點蜜餞在裡面,各家作法不太相同

水果冰

以芒果冰最有名,不過價錢不親切,我吃價位大概在NT150-200上下,其他還有像是草莓冰,奇異果冰等等,有以清冰做底的,也有以牛奶雪花冰做底的,都會淋上煉乳吃
芒果刨冰.jpg 水果冰.jpg

非清冰口味的冰磚

主要有下列幾種,也是看每家店不同,不是每家都有提供這麼多口味,主要還是以牛奶雪花冰跟黑糖雪花冰為主
芋頭冰磚.jpg 花生牛奶冰磚.jpg
牛奶冰磚.jpg 抹茶冰磚.jpg

想當然耳,冰磚本身有口味就會限制到搭配材料的種類,像抹茶就通常會作成這種口味
抹茶紅豆牛奶冰.jpg

通常是用這種機器刨的冰
黑糖刨冰.jpg

這是我常去的一家冰店的看板,看了大概就能想像搭配組合的不同了吧
搭配.png

我個人比較偏愛水果冰,黑糖刨冰還有牛奶雪花冰~
1

评分人数

    • daaaa: 精彩文章金钱 + 5 鲜花 + 5

色は匂へど 散りぬるを わが世誰ぞ 常なら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