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日志

  • 7
    分享

    问路

    夜夜笙歌 2024-05-28 23:31
    一连两天早晨跑完步回家都有人问路。两位都是老太太,问的都是去菜场怎么走。第一位骑着电瓶车,停在路边对我招手。等我走近,她问去附近的一家网红菜场怎么走。我看她方向搞错了,告诉她往回走,穿过十字路口再右转。她似乎还是搞不清楚,再三跟我确认。第二位老太太步行,有气无力的样子,迎面碰到也问我去菜场怎么走
  • 9
    我5月16号飞回中国,我妈同一天出院,她恢复得还行,但是需要人帮助才能坐卧方便,于是我就从弟弟弟妹那里接手了看护工作。 看护之余我不幸地发现我以前回国用的翻墙软件这次不能用了,我在美国的时候还测试了一下,结果估计是强国的锁国科技更新了,实验了几天都不能翻过去。这就造成了一个麻烦,我本来把学校工作信箱设
  • 10
    分享

    又见悼亡

    夜夜笙歌 2024-05-21 16:02
    今年四月,某个人公众号在微信发表题为《我妻之死》的帖子,一月不到阅读量超过十万,并引发极大争议。原帖讲述作者三十七岁的妻子在加拿大从诊断为癌症到去世才短短几月,控诉该国医疗制度及医护人员的诸多问题。加拿大医疗到底如何姑且不论,网友的诟病主要集中在贴中反映出的夫妻关系。   据作
  • 8
    分享

    种菜忙

    Hongmei Yu 2024-05-22 01:05
    我发现种菜似乎是个跨太平洋热点,至少在我们这个家族是这样。 妈妈出院回家,一个叔叔前来探望,每个人都很关注他种的一颗西红柿长势如何,并约定等收获的时候分享一下。表弟表妹们打电话过来问候,也顺便交流一下各种种植问题。我弟弟终于有时间关心他的辣椒苗。他在网上买了各式辣椒,什么五彩椒,魔鬼辣,我帮着他把
  • 6
    酒店lobby里遇到一个从马来回沪办事的年轻女子,权称之红华侨三代吧,对应中国的红二代红三代之谓。为什么是红华侨呢?中共扫荡中国大陆,并没有停下脚步,除了积极准备攻台之外, 在南洋也是搜罗贴己发展势力。共产革命的终极目标是把红旗插在天涯海角。红华侨就是彼时亲共的侨领, 亲到什么程度, 来看看中共对他们的信任程度,
  • 5
    听完了这部小说。写写我的感想。 神父也能写爱情小说?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只有和尚和贵族才能读书写文。法国在1100年代就出了这么一个和尚-神父-神学家,叫做Abélard ,他是贵族女学生Héloïse的私人老师,他们相爱了,用拉丁语-那时还没有书面法语,写了爱情通信。结果Héloïse就这样成为欧洲女作家的先
  • 6

    有朋自远方来

    “五一”小长假,意外收到美国大学艺术史系同事 X 的一封电邮。原来她在台北学术休假一学期,到上海调研一周,顺便来无锡博物院研究馆藏。得知我在老家学术休假,希望能一起吃个便饭。 X 那天一大早来无锡工作,下午两点回上海,时间紧张。我俩约定中午见面,我带她去本地人推崇的一家面馆。   走
  • 5
    出差珠海,回程航班多次变更,最后不得不从唐家湾打车到广州白云机场。行程 150 公里,开车两个半小时,不过也有幸和出租师傅聊了一路。   司机姓 Y ,五、六十岁,身材偏瘦,肤色黝黑,头发一把扎在脑后,行动麻利。刚上车就听到她手机响,她三言两语说完挂断,后面还有两个电话没接。她解释,老
  • 5
    本学年学术休假,有幸从北到南,到内地多所高校交流。座谈、报告等工作之外,顺理成章一起共进午餐、晚餐。同仁热情好客,让我受宠若惊。不光餐桌上菜色丰盛,而且他们礼数周到,把我衬托成了“野蛮人”。   吃饭要排座次。尽管是圆桌,谁坐中间,谁坐两边,谁坐门口大有讲究。现在饭桌上不再流行
  • 7

    羊城一日之沙面岛

    在广州闲逛一日,上午游览了越秀公园,观赏了圣心大教堂的外部建筑,避雨时经过药洲博物馆。下午浮光掠影地参观了大佛古寺和陈家祠堂,最后一站来到了久闻大名的沙面。沙面岛位于广州市中心,四面环水,历史上曾是英法租界、外国使节和领馆的聚集地,素有“小欧洲”之称。   下午三、四点
 40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