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金刚经 的现代意义 - 济群法师 - 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 (8)

2已有 5942 次阅读  2015-10-18 09:18   标签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济群法师著

 

续 ...  

 

【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

 

《金刚经》听众虽然是以须菩提为首的千二百五十声闻众,但佛陀在讲经时,却似乎是对著菩萨说的,所以《金刚经》体现的是菩萨道精神。

 

说到菩萨,通常人们最容易想到的,不是供在佛寺大殿中的泥塑木雕的偶像,就是那些会呼风唤雨的神灵。仿佛菩萨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其实这是一种误会。梵语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汉译觉有情,是指已经觉悟而又能让人觉悟的有情,菩萨,是很现实中的人。在近代佛教史上,太虚大师就不称自己为比丘,而称菩萨。台湾慈航法师人们也称他为菩萨。我们不妨这么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能够无私地奉献到大众事业中者都具有菩萨精神。

 

菩萨,在佛教中是大乘行者的称呼,以发菩提心为首要条件。何为菩提心呢?《金刚经》正宗分开头,就是以此问题的提出作为发起,佛陀的回答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内容,菩提心是发心形式之一,学佛首先要发心。世人根基不同,在学佛的发心上也往往各异,有以追求人天福报为目的,他们遵循著人天乘的思想,深信因果,止恶行善;有以解脱生死痛苦为目的,他们依照解脱的原理,发出离心,观察人世间的苦空无常,勤修三学,断除烦恼,证得涅;有以成就无上佛道为目的,他们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广行六度四摄,圆成无上佛果。

 

大乘佛教鼓励我们发菩提心,因为一个人追求人天福报,不必学佛也能得到。像中国传统儒家,提倡人伦道德。讲仁义礼智信为人之五种常德,如能严格遵守,也会不失人身;世间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劝人行善止恶,博爱大众,救济穷困,能遵守这种教义,也不失人天果报;不过人天福报再大,难免掺杂烦恼痛苦,何况福报享尽,必然要坠落呢?而出世二乘人虽然解脱了个人的烦恼痛苦,但仅能自利。惟有发菩提心,才是最究竟而崇高的。

 

发菩提心是发广度众生之心,诚如经中所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是显示菩萨胸怀之博大,菩萨度生不是度一个或两个,而是以一切众生都作为自己救度的物件。

 

这种胸怀的建立,当然要有大慈大悲的基础。何为慈悲呢?悲能拔苦,是将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慈能与乐,给予众生快乐。以一切众生作为救拔物件,拔苦与乐,是为大慈大悲。

又菩萨的慈悲称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说菩萨对众生的帮助,不存在任何条件与关系,不像世间的凡夫,当他帮助别人的时候,总会考虑到对方和我有无关系,我帮助了他,对我有哪些好处;同体是把自己与众生看为一体,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如《维摩诘经》所说的:‘以众生病,故我有病。’又如母亲看到爱子生病一样,菩萨对众生也是这样。

 

从慈悲心出发,菩萨对众生的救度,大有救人救到底的味道。众生的苦痛无量无边,冷了给他衣穿,饿了给他饭吃,病了给医药,都可以解除众生的痛苦;政治的英明,经济的繁荣,学术的进步,也能减轻众生的痛苦。但如果没有拔除痛苦的根源,一切的帮助都只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非彻底的救济。所以,菩萨的发菩提心,除了这些暂时的局部的帮助以外,还要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救拔众生。

 

 

 

续 ...  

来源:http://bookgb.bfnn.org/books/0265.htm

 

 

 

【注释】

 

1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九章《释道安时代般若学》。

2见僧肇《肇论》之《不真空论》。

3见《指月录》卷四“道信传”。

4见《六祖坛经·自序品》。

5见《六祖坛经·般若品》。

6见《六祖坛经·般若品》。

7见《六祖坛经·定慧品》。

8见《六祖坛经·顿渐品》。

9见《六祖坛经·妙行品》。

10见《维摩诘经·佛道品》卷七。

11见《指月录》卷五“马道祖一传”。

12见《指月录》卷十一“南泉普愿传”。

13见《摄大乘论·彼入顺果分》卷二。

14见《指月录》卷九“丹霞天然传”。

15见《肇论》之《不真空论》。

16见《维摩诘经·菩萨品》卷四。

17见《大智度论》卷一。

18见吉藏《大乘玄论·二谛义》卷一。

19见《大幽婆沙论》卷十五。

20见《摄大乘论·所知相分。

21见《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卷八。

22见《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卷三十六。

23见《瑜伽师地率·真实义品》卷三十六。

24见《解深密经·成所作事品》卷五。

25见《大毗婆沙论》卷九。

26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

27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

28见唐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七。

29见唐译《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四二二。

30见唐译《摩般若波罗密经》卷四二二。

31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32见旧译《迥诤论》(大正三二、一八上)。

33见《中论》卷一、卷二、卷四。

34见《中论》卷四。

35见《大智度论》卷九十一。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